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剧本连载>洞天福地(长篇杂谈)>第六十二章 进道

第六十二章 进道

作品名称:洞天福地(长篇杂谈)      作者:玉峡耕牛      发布时间:2017-11-13 10:23:25      字数:5479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详解:
  1、道者,万物之奥。
  白话:道,是万物的根本,它深藏于万物之中,是万物得以生成的奥妙。
  阐述:奥者,深也、藏也、妙也。万物深藏于大道之中,而万物丝毫不觉,大道生万物,而万物不知。是以谓之奥。第42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事万物从“道”而来,在发展、演变中不断地在“有”的不同层次上裹上种种外衣,最终千差万别,但它们有着共同的渊源和共同的本质,那就是“道”。道是造化万物之本始,是生成万物之根柢,生生化化,得其理者,即是得其奥。天不藏此奥,则天不能覆。地不藏此奥,则地不能载。万物不藏此奥,则万物不能生。统万物而无间者,奥也。贯古今而无遗者,奥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者,奥也。但天下之人,日用而不知,日为而不见。故言“道者,万物之奥”。
  2、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白话:善于此道者,视如至宝,自觉自愿地顺应大道;不善人视之如草芥,但日用而不知,这是不善人得以保全的根本原因。
  阐述:“善人”,是指明大道之理,得大道之奥,深体大道之妙用,体用备悉者,谓之善人。“不善人”,是指不明大道之理,不悟大道之奥,未能体悟大道之妙用,体用未备悉者,谓之不善人。善人,身与道合,身即是道;性与奥合,性即是奥。行于天下,如春风之和气,无物不感;披于生民,如天雨之及时,无所不润。一切之行持,无一事不依赖大道。所有之运用,无一时不本着大道。故言:道者,“善人之宝”。不善人,虽因生质不敏,未得大道至理之奥,未臻道奥至善之妙,见之不能真,悟之不能透,却也是大道所生,也藏此奥,正如第27章所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善人,只是“潜在”的、未觉醒的善人。尽管不善人对于大道的态度,如第41章所言“若存若亡”,甚至“大笑之”,但道它无偏私、无喜好,不论是“善”或是“不善”,都受其保护。不同的是,善人主动顺应大道,视之如珍宝,尽享大道之妙,不善人视之如草芥,被动受大道之庇佑,且日用而不知。
  3、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白话:美言可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赖,可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感化人;美行可以使人仰慕而跟从,让人见贤思齐。因为美言美行具有教化之功用,可以帮助不善人体道、悟道、明道,那还有什么理由嫌弃或放弃不善人呢?如此一来,就无弃物无弃人。
  阐述:尽管“道”本身是“信而不美”,但为了教化“不善人”,就得使用“美言”,老子就使用了大量美言,如“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治大国如烹小鲜”、“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几于道”,等等,其所言之事,乃天地之理、自然之道,又合世道人情,既形象生动,又通俗易懂,让“不善人”一听就懂,易于接受,利于启其蒙,开其智,如此之言辞,称之为“美言”。“美言可以市尊”,市,交换也。美言可以换得他人的尊崇和赞誉,可以交换到他人的口服心服和对道的信任、信服。“美行可以加人”,美行,所作所为,上合天道,下合人心,称之“美行”。加人,增益人、加持人。美行可以加人,意思是行不言之教,以此示范,以此引导,让他人跟随、效仿,让人见贤思齐,而令善人的队伍壮大,不善人的队伍变小。“人之不善,何弃之有?”不善之人,虽未得大道至理之奥,但其本来之德性,未尝不有;固有之良知,未尝不具。是故,善人以道之美言、以道之美行教化他,则不善人,闻其言,莫不去妄存诚,自新其善,而改其不善;见其行,莫不自悔不善,而力行其善。不善人,皆可变而为善人,故何弃之有?
  4、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白话:所以天下设立天子之至尊之位,置三公之至贵之荣,他们理应皆为善人,尽管享有各诸侯国主双手捧璧在先,驷马载重礼殿后这样隆重的礼遇,还不如静坐下来,以道莅临天下,不如精进于道,体会清静无为而无不为,尽享大道治人事天之奥妙。
  阐述:立天子,以替天行道,统管天下万民。置三公,设置太师、太傅、太保,以协助天子管理天下。天子,为天下之至尊;三公,是公侯伯子男五爵之首。他们虽然高居庙堂之上,享受着各诸侯国主双手捧璧,进贡巨璧这种无价之宝在先,用四乘马车载重礼殿后,这样一种隆重的礼遇,而彰显自己大富大贵,终究不如天子、三公和前来进贡献礼的诸侯国主,跪坐下来,探讨以道治天下,体悟以道治天下之奥妙。言外之意,追逐世俗之名利,哪里比得上真正投身于“道”呢?哪里比得上坐进此道,体会治理天下不用有为,不用勤苦,顺其自然,而带来的透彻之畅快,体悟无为而无不为之神奇之奥妙。进入此境,才能明白,世俗之功名富贵,不过是镜花水月、过眼烟云,岂能与“道奥”相提并论!
  5、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白话:前人之所以把道看得如此珍贵,究竟是为什么呢?不要说什么“有求必应”“有罪可免”这样荒诞不经、连自己都不信的鬼话。所以大道才赢得了天下的推崇和重视。
  阐述:古之所以贵此道者,当然是指尧、舜、禹、商汤、周文王等等。他们之所以如此推崇大道,究竟是为啥呢?不要说是因为有求必应、有罪可免那些骗人的鬼话。“求以得、有罪以免”,是指古人敬畏天地,敬畏祖宗,动不动就焚香祷告,将自己想办却办不成的事,寄托于天地祖宗,希望冥冥之中能够暗中相助,这叫“求以得”。比如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等。自己干了伤天害理的事,又担心被上苍降罪,被祖宗责罚,于是举行各种隆重的祭祀仪式,向天地祖宗神灵进贡,希望得到宽宥,免于责罚。这叫“有罪以免”。“不曰”,是指不要说些连自己都不信的鬼话。换句话说,不要将世俗的想法强加于天地,不要将用自己肮脏换卑劣的行径去玷污祖宗神灵。更何况大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根本就不会被你所收买,不会为你而动心,你所作所为,只不是一厢情愿的自欺欺人,只能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邪”,荒诞不经。言外之意,祭祀祈祷就真的能心想事成、如愿以偿吗?自己被上苍降罪,被祖宗责罚,向天地祖宗神灵进贡后,其罪真的可以得以幸免吗?我们者知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故曰“邪”。“故为天下贵”,言外之意,大道,是无人能收买的了。道不远人,而人远道。为道日损,将坏习惯、不道的给去掉了,损之又损,道奥就越来越显了,越是掌握大道之奥,就愈加觉得奥妙无穷,长此以往,习惯成自然,你了就得道了,你就自然了。世人之罪,皆因失道离德,妄贪、妄为而自招,如能日修此道,涤除妄念,摒除妄为,以恬淡素朴处之,罪咎自然消除。
  
  综述:
  上一章,老子谈邦交之道,提出“大国者下流,大者宜为下”这一论断。“下流”是大国在邦交中应有的姿态和必备的胸襟,“下流”的好处是:“天下之交、天下之牝”。交者,交汇之地、汇聚之所也。牝者,能给予安静、安全、温暖之地,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之所在。接着,老子以自然界的牝与牡相处,即“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喻邦国相处之道,既形像生动,又通俗易懂。所以“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大国以下小国,则身边多了一群患难与共的兄弟;小国下于大国,则大国视之如手足,待之如兄弟。两者各得其所欲者,盖因大国善合于小国之心,小国善承于大国之志也。最后老子以“大者宜为下”为结束语,也回应了首句“大国者下流”。其之论证,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又严丝合缝,滴水不漏。
  本章,老子谈进道之道,惟道是真,惟道为贵,对上位者的劝诫意味非常明显。一上来,就对大道进行赞誉性描述:“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称颂大道之奥妙无穷、大道之无区别无对待;接着,提出言行感化教育之功能,故不能歧视、嫌弃甚至放弃不善人:“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经过两次铺垫后,提出主题,即立天子、置三公之目的:当以道莅天下,以教化为天职,应带头研习道奥,应着力精进大道,而不是只图大富大贵之外表的光鲜和热闹:“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最后以古人推崇大道而实现天下大治,不是靠祈求得来的、靠祭祀免罪换来的,这些都是荒诞不经的。靠的是天子、三公“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可免’邪。故为天下贵。”能够统万物而无间者,奥也。贯古今而无遗者,奥也。修此道,便有此奥。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静坐下来,共同探讨以道治国,彼此精进此道!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老子再次对“道”进行描述,说了三层意思,即“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道呀,是万物的根源和奥妙之所在,是善人的珍宝,是不善人得以保全的根源。“奥”字,用得绝妙啊。奥者,深藏不露,却奥妙无穷;奥者,庇护一切,却又不露声色。“善人”、“不善人”,只是针对人们对道的理解和运用,并非指人之品性善良与不善良。“宝”,是指善人体会大道之妙而视之为至宝,如“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所保”,是指不善人尽管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春种秋收,但他们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日用而不知,故言“所保”,是被动保全。那是不是说,不修道、不为道,不明道、不悟道,也关系不大?反正有“不善人之所保”,非也。老子想表达的意思,一是万物皆为道所生,道对万物无区别、无对待。“天地不仁,视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视百姓为刍狗”;二是主动顺从天道,体验其中之奥妙,还是被动,麻木,日用而不知。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市”,市场,有市场就会有交易、交换,引申为互换。“尊”,尊敬、尊重,认可而遵从。“市”字,起初一看,用得很粗俗,仔细推敲,交易时那种讨价还价,渐渐趋同,最后认可、达成协议而成交。不由想起“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突然觉得这个字用得真是太完美了,美言也不是一蹴而就,得有个过程,得有耐心,须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啊。市尊,是相互的,双方的,一是换得听者对你的尊敬,二是最为关键的是换得听者对所言的认可而遵从。“加人”,也有两层意思,一是加持,增加他的好处,而帮助他、扶持他;二是影响,不断地影响,直到加入善人的队伍。当然,美言是指传道之言,美行是指遵道之行。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意思是,不善不要紧,大可不必去嫌弃他们,歧视他们,更不能放弃他们。老子曾经说过,“善者,不善人之师。不善者,善人之资。”善人,你可以当不善人的老师,这样,不善人就是潜在的、未觉醒的善人。所以,教化人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才无弃人。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既然“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所以我们“立天子,置三公”来教化天下之不善人,这就是我们立天子,置三公的目的。“立天子”,“立”就是设立、推举,设立、推举出天子。“置三公”,设置、安排三公这样的位子。其目的是让他们用“美言”“美行”以化天下。“虽有拱璧以先驷马”,“拱璧”,意思是那块玉璧很大,要两只手合抱于胸前,它表示一种隆重的仪式。“驷马”,就是四匹马的车,驷马象征地位高,身份显赫。“以先”,是指拱璧以先,驷马而后,这是一种朝拜、进贡的礼仪。还不如“坐进此道”,“坐”,是指古人跪坐。老子那时还没有凳子、椅子,只能跪坐。坐,表示安稳,清静,与前者“拱璧以先驷马”的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是进献,进贡,共同探讨以道治国之策;二是精进,交流研究道奥。“坐进此道”的言外之意,就是“以道莅天下”,也是暗中呼应“以道莅天下”。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以前的人们或者古之圣贤,之所以如此推崇大道,究竟是为啥呢?“不曰”,不要说些连自己都不信的鬼话。“不曰‘求以得’”,不要说什么有求必应。言外之意,祭祀,祈祷,真的能心想事成、如愿以偿吗?“不曰‘有罪可免’”,不要说什么有罪可免那些骗人的鬼话。言外之意,自己被上苍降罪,被祖宗责罚,真的可以通过向天地、祖宗、神灵进贡,罪责可以得到赦免吗?古人敬畏天地,敬畏祖宗,动不动就焚香祷告,将一些自己想办却办不成的事,寄托给天地祖宗,希望得到帮衬,能够暗中相助,这叫“求以得”。自己干了伤天害理的事,又担心被上苍降罪,被祖宗责罚,而向天地祖宗神灵进贡,希望得到宽宥,免于责罚。这叫“有罪以免”。“不曰”,换句话说,不要将世俗的想法强加于天地,不要将自己肮脏换卑劣的行径去玷污天地祖宗神灵,大道不会被你收买,不会为你动心的,大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你所作所为,只不是一厢情愿的自欺欺人,只能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才是大道最为宝贵的地方。是以圣人效法之,故“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故为天下贵”,言外之意,大道,是无人能收买得起,是无人能收买得了的。与其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进贡什么,都不如进道。任何大富大贵,都不如得道进道所带来的富贵。道不远人,而人远道。所以要“为道日损”,惟有将坏习惯、不道的东西去掉,道奥就越来越显了,掌握大道之奥越多,就愈加觉得奥妙无穷,长此以往,习惯成自然,你了就得道了,你就自然了。而世人之罪,皆因失道离德,妄贪、妄为而自招。如能日修此道,涤除妄念,摒除妄为,以恬淡素朴处之,罪咎自然消除。所以最珍贵的还是道。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