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剧本连载>洞天福地(长篇杂谈)>第五十六章 玄同

第五十六章 玄同

作品名称:洞天福地(长篇杂谈)      作者:玉峡耕牛      发布时间:2017-11-12 19:17:30      字数:4194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详解:
  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白话:真知者,因无法言其妙,只是默默地遵照执行。一旦用言语去形容去表达,结果是离真知相去甚远。
  阐述:知者不言。“知者”,心与道合,心与道长久地保持默契,其中之妙,惟有自知。不言,是指对于“道”只能用心体,用心悟,难以言说,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老子提出知“道”的方法:“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就是要秉持常无、常有的境界去观察、去领悟,“致虚极,守静笃”,要内心宁静,心灵清澈。“不言”,不是不想说、不愿说,而是其中之妙难以言说,其所知者,只能心领神会,而不可言传。因为一言说,就偏离,就支离,就破碎,又无法穷尽;因为一言说,言辞就成为妄言而非真语;“不言”,不是装傻充愣,不是玩什么深沉,更不是想独享,而是怕语言难以达其意、明其神,是担心言而不全反而割离伤害了道之本真。苏东坡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老来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愁,对于少年人来说,既是可以了解的,又是不能透彻了解的,所以才会喋喋不休地说“愁”;对于中老年人,一生的遭遇已经识尽千般愁滋味,对“愁”反而是无话可说了。对于“愁”可谓是一言难尽的,所以不说也罢。“愁”只是人生一种体验,尚且是不能尽说,在“道”的面前,文字和语言就越发显得苍白了。来自“道”的明悟、体验、思想,如果一定要把它变成文字或语言的形式,此时已经是打了折扣了,已经是变形走样了。再加上听众各自资质、背景等的不同,又会对这个文字或语言产生出更大的偏移,如果因此误入歧途,真是害人不浅。所以,有句话叫“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还有一句话叫“个人生死个人了”。故曰“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言者”,凡是能够用语言或文字表达的、容易表达、也容易被理解的,那不是真正的“道”,至多只是一些得道的法门而已。而那些自诩知“道”者,其之情形,尤如盲人摸象,只触及局部而自以为是全象。其之狭隘,尤如管中窥豹,只见一斑。而真知者,其心与道合,知之既真,默默行道,不炫耀、不夸夸其谈。故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与“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所要表达的意思,完全是两回事,切不可混淆。佛家所讲的“释迦拈花,迦叶微笑”之故事,说的就是“知者不言”的境界,是以心传心的境界。而言者,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故曰“言者不知。”
  2、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白话:堵塞一切贪欲之口,封闭一切欲念之门;挫磨一切锋芒与棱角,令高山夷为平地。解散一切纷繁杂念,使繁华不再归于质朴;中和其光芒,使其光而不耀,外暗而内明;放下荣辱高低贵贱,混迹于万事万物之中而根本无法区分。这就叫做玄妙的同化,损之又损,最后同于道。
  阐述:前面老子说过“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简单的说,就是断绝一切欲念之门,以求得内心的宁静清澈。这是内修的第一步。“挫其锐,解其纷”,“锐”就是锋芒,“纷”就是杂乱。锋芒和杂乱就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挂碍:有的来自内心,有的来自外界。有了挂碍,心态就不能圆融,就没法“浑其心”。要消除所有人为的挂碍,就要打磨掉所有的锋芒与棱角,清理、解除所有的杂乱和困扰,这是在为“致虚极”打基础的。“和其光,同其尘”,就是收敛起光泽,不要让人觉得你光芒四射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有德,是以无德”,达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同于尘世,彻底丢掉了荣辱高低贵贱,混迹于寻常百姓之中,随顺圆融,与常人无异。也就是修为到了返朴归真,道法自然的境界。为道者,如果损之又损,无论在外表上还是在心态上,由灿烂归于平淡,化神奇而为凡庸,回归到凡人的平凡,宁静、淡泊、从容,我心光明,不动如山,是谓玄同。玄同,玄,在这里是多意字,有变化的意思,有高深莫测的意思,同时也是“众妙之门”。同,就是和和了,就是合而为一,就是不二。玄同,意思是损之又损,最后同于道。
  3、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白话:所以,为了玄同,必须放下亲疏利害贵贱,这样的修为,这样的德,才是天下最尊贵的,天下才会贵之。
  阐述:道,浑同于天地之间,而天地不知;妙用于万物之中,而万物不觉。道,无象无状,体万物而不遗;无欠无余,化万物而不有。虽欲言之,无非强名而已。修道之人,果能从不言之中,体此妙道,是谓无言而无所不言矣!如此,方为妙知、妙言之人。到此天地,亲疏贵贱,非我有也;荣辱得失,焉能加于我哉!倘若可得而亲,未尝不可得而疏之也;倘若可得而利,未尝不可得而害之也;倘若可得而贵,未尝不可得而贱之也。我心合道,我心光明,我心不动如山,亲疏利害贵贱,无一可加,无一可损。是故天下之至贵者,未有过于此者也。贵而无上,不有其名;贵而无位,不求其爵;贵在天下,人不可见;贵在万物,人不可知,是以强名之曰:故为天下贵。也就是说,“玄同”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之身心与道合而为一。
  
  综述:
  上一章,老子以“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即以厚德者接近于赤子,作为论点。厚德者之修为,接近于赤子——“内无思虑,外无政事”之超脱物外,身心达到既无“山中之贼”,也无“心中之贼”的大光明境界,心中无之毒虫、猛兽、攫鸟作乱,身外也无毒虫、猛兽、攫鸟来相侵,来相扰,自然“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然后老子借赤子的一些生理现象作喻,谈修身养性之要,即“精之至也”、“和之至也”。再从修身,转到论道: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又从反面论证:“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即此为破坏“和”之元凶。最后,老子强调:“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劝诫世人,既知此为不道,急当迅速停止,早些结束,而不可为也;奉劝世人,该歇歇了,别再折腾自己了!清静为天下正。
  本章是紧接上一章之话题,即“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其用之妙,自是难以言说,而“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之流的夸夸其谈、奇谈怪论、旁门左道,其实“不知”道也,而其恶果——“物壮则老”,则自食之。怎么办?何以解忧,如何破解?老子提出“玄同”之道,即“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为进一步夯实“玄同”,老子又提出“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彻底放下了,也就清静了,和谐了,玄同了,与道合一了。达到如此修为,具备如此之德,“几于道”,才是天下最为珍贵的。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乍一看,许多人不由惊叹:什么?老子真是阴险,而且还很狡诈!——知道的,他又不说;说者,他又不知道。非也!是我们自己望文生义。老子是大家,他才不会谈这些个乱七八糟的东西。老子是在谈含德之厚者对道的体会,当然也是他自己对道的体会。意思是心领神会大道之妙,但是无法用文字来描述,用语言来表达,勉强说了,又是片面的、残缺不全的,只能是一鳞半爪,已非道也。说严重点,是在支离道,阉割道,戕害道。
  对于大道,老子曾在第五十二章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意思是这整个天下,这个宏大的寰宇,有个母,但这个母究竟怎样,老子也不敢妄言之,也是“不言”,也只能讲一些体悟道的方法,即“既知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以及此法的益处,即“没身不殆”。老子尚且是“知者不言”,更遑论常人。所以,老子开篇第一章就申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怎么办呢?道还是要传呀。于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也只能说到这个份上了。如果要穷诘:无又是什么?有又是什么?老子也只能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再无其他可言了。是啊,道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本,其之妙用无穷,可惜只可意会,书之不可尽言,言之不可尽意,而言语所能表达的,只能是粗浅的,只能是有形之物之末,而非微妙玄通的“天下母”。如此一来,岂不陷入不可知论?不,老子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什么意思?老子是在告诉我们,这就是悟道的法门,你可以往回走呀,回家呀,先找“有”,再找“无”,沿“无”再索道,就可以找着道了。
  找“有”的过程,就是“玄同”。所以,一是要“塞其兑,闭其门。”要堵塞一切贪欲之口,封闭一切欲念之门,阻断向外的,让六根清静,“致虚极,守静笃”;二是要“挫其锐,解其纷。”挫磨一切锋芒和棱角,不自见、不自伐、不自矜、不自是,韬光养晦,内方外圆。解散一切纷繁杂念,使繁华不再,重归于质朴;三是要“和其光,同其尘。”中和其光芒,不炫露己德,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无人我之分,无贤愚之别,混迹于万事万物之中而根本无法区分。“是谓玄同”,这就是玄妙的高深莫测的趋同之道,就是合而为一的过程。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不可得……”,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无法得到亲之或疏之,利之或害之,贵之或贱之;二是指在得到之后,不会亲之或疏之,利之或害之,贵之或贱之。言外之意,修道之人,不要试图去亲之或疏之,利之或害之,贵之或贱之,也别指望它会亲之或疏之,利之或害之,贵之或贱之。在“玄同”过程,不要有亲疏之分,生利害之心,起贵贱之念,心要不动如山,达到“天地不仁,以天下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故为天下贵”,再无亲疏、利害、贵贱,彻底放下了,和谐了,玄同了,与道合一了,这种修为,才是天下最为珍贵的,天下万物无不贵之。言外之意,有修养的人,不会让人不安的,他随顺、圆融,他待在任何地方都不显突兀,既能高座,又能低座,他从容、淡淡然。而常人,心中总有高低,有区别,有对待,因为得不到,要么就渴望,要么就诋毁;要么好得不得了,要么差得不得了;要么是神,要么就是魔。小人与人的距离,要么近,要么远,要么亲,要么恨。有修养的人,总可以和人保持最舒适的距离,不会太近,也不会太远。你疏远不了他,也亲近不了他。就好比天地,你想他下雨,他未必肯下。你不想他下雨,他也就下了。你左右不了他,也驾驭不了他。圣人之德,天地之德,不会因为你心眼小,不给你雨露;也不会因为你至仁至义,而多给你雨露。故曰“为天下贵”。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