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剧本连载>洞天福地(长篇杂谈)>第五十五章 含德

第五十五章 含德

作品名称:洞天福地(长篇杂谈)      作者:玉峡耕牛      发布时间:2017-11-12 16:15:30      字数:4786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螯,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不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详解:
  1、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白话:道德涵养深厚的人,接近于初生的婴儿。
  阐述:含,蕴含且含而不露,“含德之厚”,意思是厚德可以载物。“德”是承载“万物”的基础,如忠孝仁义礼智信等都是建立在“德”的基础上,惟有如此,它们才能成为一种美德。而“德”源于“道”,“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如根,“德”如核。有什么样的道,就结什么样的果,有什么样的果,就有什么样的核。“道”代表“自然”,“德”代表“天性”。天性虽与生俱来,如不加以保护,容易被后天的“欲望”和“偏执”所沾染。所以修养,主要是向内去清扫心灵上的污垢,以重现本性的光明。“比于赤子”,比,是指比肩而立、比邻而居,意思是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接近于、近乎于初生的婴孩。比,不能解读成比如、好比。厚德者,一心向道,心无杂念,内心和和,毫无戾气,性情至真、至纯、至和。“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厚德者内心和和,接近于婴儿那种“内无思虑相忧,外无政事相扰”的状态;二是指厚德者,时时受“道”的庇护,近乎于婴儿那种从不离开母亲的视线,始终置于母亲庇护之下的状态。
  2、毒虫不螯,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白话: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害他,凶恶的鸟不搏击他。
  阐述:毒虫:指蛇、蝎、蜂之类的有毒虫子。螫:毒虫用毒刺伤人。据:兽类用爪、足攫取猎物。攫鸟:用脚爪捕猎食物的鸟,如鹰隼一类的鸟。搏:鹰隼用爪攻击猎物。含德之厚者,何以能至此?毒虫猛兽攻击人,最大的原因是觉得人要加害它们,而牵动它们的杀机,大多时候其实不是为觅食。而含德之厚者,接近于婴儿,拥有至真至纯和和之气质,不但虫、兽、鸟感受不到丝毫杀气和戾气,感受不到威胁,并且感觉得舒服,周围洋溢着和谐的气息,自然不会生出加害之念;同时,含德之厚者无妄念,也不会主动的刻意地伤害任何生物,故彼此能相安无事。换句话说,不是不加害,而是根本不会产生加害的念头。道德修养深厚的人和“赤子”一样,让人感觉舒坦、气氛融洽祥和,更别说产生敌意了。此句与第五十章“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兵甲。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的意思接近。不过,第五十章强调的是善摄生者善于规避危险,善于化干戈为玉帛,将危险化于无形之中;本章强调的是含德之厚者,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浑身散发着至真至纯的和和气息,虫兽鸟等不但感受不到丝毫杀气和戾气,而且觉得舒服。老子想要说的是,这一切,皆是冥冥之中,那个“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道在起作用,是道这个母在庇护、在调和着,只要你遵道而行,自然而然就会受到大道的庇护。
  3、骨弱筋柔而握固,不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
  白话:虽然婴儿的筋骨柔弱,但小拳头却握得很牢固。不知男女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zhi器却勃然举起。这是因为精气神饱满充沛圆融的缘故;婴儿整天啼哭,但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因为元气充沛和气纯厚的缘故。
  阐述:婴儿虽然筋骨柔弱,但两个小拳头却握得紧紧的。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婴儿精饱满不曾泄,元气充沛不曾损,神纯真圆融不曾散。“骨弱筋柔”代表的是生机极为旺盛的状态。正常人从出生到死亡,是一个先天生气逐渐消耗衰竭的过程,婴儿则是一生中生气最“厚”的时候。从“骨弱筋柔”发展到“骨强筋坚”,既是成长的过程,也是骨和筋生机衰退的过程。“握”就是手攥紧的样子。初生的婴儿小拳头捏得很紧,而人死,则是“撒手而去”。道德修养深厚的人,外练“筋、骨、皮”,内修“精、气、神”,为的就是“握固”。朘(zuī)作:男孩的生zhi器勃起。嗄:嗓音嘶哑。男性生zhi器的勃起,历来是被作为生命力的象征。勃起,有两种,一种是“知牝牡之合而朘作”,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另一种是“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也叫“无念自举”,这一种勃起是精气充沛的迹象。“无念自举”,对懂得性行为的成年男子是很难得的。只有道行坚固之人和婴儿,才能真正做到“无念自举”,这是个精满神足的状态,是真正健康的状态。道家讲究“练精化气”,估计这个状态才是练“气”的最佳状态。“号而不嗄”,意思是号叫,但嗓音不会嘶哑。汽笛要想“号而不嗄”,前提是气要足。对于人来说,要“号而不嗄”就是“和气”要足。“和气”,是一种阴阳均衡调和之气。以人体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健康的身体应该是阴阳均衡、和气充足的。小孩子哭叫,喉咙不哑,因为体内的和气充盈。随着成长,和气会逐渐流失,和气流失导致的后果:一是气不足,气不足就运化无力;二是和气失衡,阴阳五行有强有弱,这样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修养之人,要善于养气,保持均衡,达到和气充盈。“精之至”是形容精气神充实饱满的状态,“和之至”是形容心灵凝聚和谐的状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精要实,气要足,神要宁”,同时还要达到和和状态,即合一。这样才是最为健康的。
  4、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白话:懂得阴阳二气合和,明白五行均衡和谐,精气神能合和而为一,也就与大道合而为一了,这可以说是掌握了规律,掌握了规律就不易受干扰,不会出现左右摇摆,可以称之为常。知常者,就能够遵循大道行事,且日日内照,时时自省,达到我心光明,称之为明。而生生之厚者,追逐外物,迷恋外气,还称此为吉祥之兆、祥瑞之气;意气用事,动心使气,心不平、气不和,争强好胜者,却被世人称作强悍,其外强而中干也。
  阐述:心领神会,谓之知。太和之气,谓之和,在天地,为阴阳之正气;在人身,为元气。身中之造化,由此气而生;性命之根基,由此气而立。纯纯全全,至柔至顺,谓之和。常者,无欲无为,不变不易,性命坚固,谓之常。明者,性体虚灵,日日内照,谓之明。修行之人,心不摄于邪思,意不入于妄见;守其真一之元机,养柔和之正气;一刻工夫,可得天长地久之理;半晌时辰,可入不坏不灭之门。到此天地,虽世运变迁,我之性命与道常存。故曰:知和曰常。既知和,真常之道既得。我之性,如秋月之明;我之心,如寒潭之静。心上一物不有,性中一法不立。定中之境界,静里之乾坤,一一分明。故曰:知常曰明。
  常人贪爱衣食,追求富贵,谓之益生。修道之人,妄行运气,服金石,亦谓之益生。气之自外来者,谓之祥气。益生之人,虽说日得其祥,但外来之祥气,焉能益生于性命?以心志驱役其气,其心不平,其气不和,阴阳不合和,五行不均衡。此二者,皆不含自然之妙。若或益之使之,气行而心动,心动而神离,神离而精耗,反为害身。老子惟恐后世溺于此害,故直指“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5、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白话:事物尚在强壮之期,就迅速走向衰老,这叫作不合大道,不遵道而行。不行大道,逆道而行,就会早死。所以,不道之为就该早点结束,早些停止。
  阐述:此三句,是破益生使气之妄,教人致虚守柔之意。致虚守柔者,至道之妙也。益生使气者,有为之妄也。天地间,惟道独立而不改,惟道周行而不殆。倘若不行正道,信从邪法,以外来之祥气益生,以有为之邪气使气,其尤如拔苗助长,速生必速死。以旁门左道之捷径来修之,速壮必速衰。此皆是失其含德,不知柔和,非自然之道也。物之既壮,不去蕴精养和,反求益生使气,则未有不迅速衰老,未有不速死之理。此等益生,此等使气,是谓不道。修行之人,有此劣行,急当速止,早些结束,不可为也。
  
  综述:
  上一章,老子以“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之道,即以道为基,此心光明而建;以德为守,此心光明而抱,而修之于身、修之于乡、修之于国、修之于天下。是故同于身,万身一身;同于家,万家一家;同于乡,万乡一乡;同于国,万国一国;同于天下,天下一天下。当此之时,身无不修,家无不齐,乡无不和,国无不治,天下无不平。其之修为,则日渐精进,其德乃真、乃余、乃长、乃丰、乃普。
  本章紧接着上一章的修德,以“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即厚德者接近于赤子,作为论点。不是说厚德者反而变得无知如昧,而是指他修为的境界接近于赤子那种“内无思虑,外无政事”的状态,身心达到既无“山中之贼”,也无“心中之贼”的大光明境界。自然“毒虫不螯,猛兽不据,攫鸟不搏”,意思是心中既无之毒虫、猛兽、攫鸟作乱,身外也无毒虫、猛兽、攫鸟来相侵来相扰。然后老子借赤子的一些生理现象作喻,谈修身养性之要——“精之至也”、“和之至也”。再从修身,转到论道——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又从反面论证——“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生生之厚反倒谓之是吉祥,动心使气、争强好胜反倒称之是强悍。最后,老子再次强调“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劝诫世人,既知不道,急当迅速停止,早些结束,而不可为也。奉劝世人,该歇歇了,别再折腾自己了!清静为天下正。
  蕴精养和,乃强身健体之要、延年益寿之不二法宝。健康者,总是精力充沛,心气平和的。而精气神逐渐枯竭者,总是感觉力不从心,易焦躁,且莫名其妙会使心动气,又时常疾病缠身,平添苦恼,愈发催命。老子“见小曰明”,观察到赤子的一些有趣现象,并借此作喻,深入浅出地晓喻世人,修身养德之奥妙全在“精之至”、“和之至”也。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含者,含而不露不也。含德,就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也。比,本是指二人紧挨着、靠着,非常亲密的样子,此处的意思是接近、近乎。赤子,就是从精神至肉体皆毫无遮掩的婴儿。一是指天性、自然,纯洁、德真,不虚伪、不做作,无心机、不掖着藏着。二是暗指含德之厚者,受到道之庇护。言外之意,含德之厚者,有颗赤子之心,受道之庇护。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尽管说得有些夸张,但一方面是说,道行高的人,达到天人合一,不彰不显,自化于无形,言行举止遵循大道,不是大道在有意或刻意在庇护他,而是他以身合道;另一方面是说,道行高的人,心中无毒虫、无猛兽、无攫鸟,名利于我如浮云,其心不动如山,外在的“毒虫、猛兽、攫鸟”自然也无可奈何。
  “骨弱筋柔而握固,不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婴儿的筋骨超柔弱,但握着的手却很牢固;婴儿不懂男女之事,但那小玩意儿时不时就挺着;婴儿还整天哭叫,但嗓子绝不会嘶哑。这些现象,折射出什么?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话糙理不糙。成人中,有些人太热衷于男女之事了,食补、药补,“wei哥”补,外加秘方、偏方,结果,却发现越来越不管用。有些人动辄咆哮、训斥,以为自己中气足,嗓门大,结果嗓子干涩了,嘶哑了,变成了鸭公声。“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说明婴儿之勃起,是无意识的,自然而然的,是无欲之作,是无念之举,是“精之至也”,是精气神皆饱满自足的表象。同为性,成人是性yu之性,婴儿是天性之性。婴儿“终日号而不嗄”,号者,大声哭,讯号也,呼唤也。其号也,不动心使气,不呼天抢地,无怨也、无怒也,他内心一团和气,用的是胸腹之气,是自然之气,是和气,他只是在练肺活量罢了,且和和之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到:“知和曰常”。和者,合而为一也。“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调和也。和,就是精气神合而为一。和,乃不变之常理也。“知常曰明”,明白蕴精养和是延年益寿之真谛,人生之大道,了解含德之厚之妙用,就是个明白人。而“益生曰祥”,成天想着“生生之厚”,好吃好喝地供着自己,不让自己热着了凉着了,以为这样就吉祥着,殊不知,此正是“生之徒,动之死地”也。“心使气曰强”,成天地动心使气,劳心劳力,“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也。
  世人呀,常人呀,先是使劲地想,然后使劲去做,疲惫之极,实在不行了,壮yang药、兴奋剂一起上,结果元气大泄,生命严重透支,除了“物壮则老”,还会有什么其他的结果?所以老子总结说:“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该歇歇了,别再折腾自己了!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