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剧本连载>洞天福地(长篇杂谈)>第五十章 生死

第五十章 生死

作品名称:洞天福地(长篇杂谈)      作者:玉峡耕牛      发布时间:2017-11-12 04:48:29      字数:3986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兵甲。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详解:
  1、出生入死。
  白话:出世而生,入地而死,而过程就是人的一生。
  阐述:“生”就是从“无”而出,死就是回归“无”。生,在道家看来,就象离家,即离开“无”,出去游历一番。但是,到何处游历,是生于帝王之家还是贫苦百姓家,就完全看个人的机缘;一生,是苦是乐,是安逸还是劳累,就完全看个人的感受。生于帝王之家,就乐就幸福吗?多少人恨自己降生于帝王之家呢!生于黎民百姓之家,就苦就忧愁就不快乐吗?非也。人的一辈子,是幸福,还是不幸福,只有本人最清楚,外人看到的只能是表象。而经历一番游历,能有多少感悟,也全在个人的悟性和造化。死,就是回家,化作一坯黄土,归“无”。至于死后,是受轮回之苦,还是去极乐世界,道家不说。孔子也说:“不知生,焉知死。”意思是,生的问题都还没弄明白,怎么知道死以后的事呢。“生”与“死”,本是自然过程,我们却恋生惧死,但死又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故当生则生,当死则死。对生,既不奢望也不留恋;对死,既不畏惧也不抗拒。如果游历一番,确实感觉身心疲惫,累了,倦了,想歇歇了,那就回家吧,回到“无”。等待化机,再出来游历。“出生入死”就是我们的一生,如果从整体上看,其实就是从降生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一步步走向死亡,只不过我们习惯性把一生分成若干段: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暮年。
  2、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白话:属于长寿的人,有十分之三;属于短命的人,有十分之三;有些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的,但因妄动而走向死亡之路的人,也占有十分之三。
  阐述:上天有好生之德,万物机缘巧合而生,上天就一定会安排一个能让你生存的环境。俗话说:“每一只虫子都一片叶子托着。”不出意外的话,人的一生会由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尔后步入老年、暮年,都能尽享天年,都属于“生之徒”。可老子说“生之徒,十有三”,意思是能尽享天年的,属于长寿的人,只有十分之三。为什么?因为人与万物一样,都得遵循生生死死的自然规律,也有一个死亡率的问题,或死于瘟疫或自然灾害,或死于疾病,或溺亡、坠亡等意外而中途夭折。老子说“死之徒,十有三”,意思是说,不能尽享天年的,十分有三。如此高的死亡率,确实骇人听闻,当然,这是指老子所在年代。那还有些人呢?老子认为“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人之生”,有些人本来是待在生地,可以活得长久些的,却“动之死地”,这类人,老子认为“亦十有三”。言外之意,这类人既不是死于瘟疫或自然灾害,也不是死于疾病或溺亡、坠亡等意外,而是死于人为,是人祸!竟然高达十分之三!真是令人毛骨悚然。但究竟是自己“动之”,还是他人“动之”,老子没说。那究竟是什么呢?毫无疑问,第一,就是战争;其次,是自己铤而走险而亡;再次,是结怨、结仇于人而导致被仇家所杀害;最后,才是自己吃得过多,营养过剩,或纵欲过度等等原因而亡。
  有人发现,三个十分之三是十分之九,还有十分之一呢?是不是老子搞糊涂了,非也。一者,“十有三”,本身就是个约数,而非定数;二者,人世间的事,从来没有百分之百,且大道也不追求圆满,大成若缺,其用不蔽;大盈若冲,其用无穷。
  3、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白话:这什么缘故呢?因为他求生之事太厚了。
  阐述:为什么“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早死”与“找死”者,竟然高达六成!苍天呀、大地呀,不是说“上天有好生之德”吗,何故?老子说是“以其生生之厚”,是因为世人都在追求奢华的生活,在“厚生”,求生之事、奉养自己之事太过丰厚了。这个理由你信吗,反正我不信。“其”泛指世人,实则暗指上位者们。普通百姓衣不蔽体,食不裹腹,而上位者通过巧取豪夺,搜刮民脂民膏,居有瑶台琼室,用有玉杯象箸,肴膳之珍则熊蹯豹胎,过着酒池肉林,荒淫腐化、极端奢侈之生活。其诚可言之是生生之厚。他们厚生,势必攫取天下之财来奉养自己,供自己挥霍,网络天下之美色供其享乐,殊不知,此乃“动之死地”。同时,他人则势必生生之“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民不患寡而患不均,故而啸聚山林,铤而走险有之,此亦是“动之死地”。
  生生之厚,实则过犹不及。如对子女的溺爱,成天宝贝得紧,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担心饿着,喂得饱饱的。担心冻着,穿得暖暖的。结果弱不禁风,反而早早夭折,步入“死之徒”。一般人,对自己奉养过度,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沉迷声色犬马,“反者道之动”,求生而得死。“生”是一个很玄妙的过程,只有“不自生”者,才能“长生”。
  4、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兵甲;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白话:据说呀,善于养护生命的人,外出不会遇上凶恶的兕牛和猛虎,在战争中不会受到兵器的伤害;兕牛没有地方用其锋利的角,老虎没有地方施展其利爪,兵器没有地方刺其利刃。
  阐述:为何“善摄生者”可以避开世间的凶险,似乎无所禁忌呢?是因为其遵循大道,得到道之“生气”。春有生气、夏有长气、秋有收气、冬有藏气,四季之交,有中和化蕴之气,这些都是“大道”赐给天地万物的生养之气,他遵循着,摄取着。比如他陆行,兕虎在他身上感觉不到恶意,自然不会加害。他遵循自然之道,在兕虎发情期、产崽期等主动避开,不去惊扰,当然“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他反战、止战,所到之处休兵罢战,化干戈为玉帛,自然“兵无所容其刃”。而不善摄生者,内心躁动不安,充满戾气,浑身是占有之气、掠夺之气、贪婪之气、怨恨之气、凶恶之气、杀伐之气,而远离清静之本。外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善摄生者”内心始终平静祥和,在他看来,没有什么吉凶祸福,一切都是遵道而行,一切力量都源于道。而道“其事好还”,种豆者得豆,种瓜者得瓜,种善者得善,种福者得福。“善摄生者”相信:要还的,总是要还;要报的,终究是要报。万事顺其自然,不求生生之厚而得生。
  5、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白话:这是什么缘由呢?是因为他没有致死的过错,没有步入死地。
  阐述:何谓生死。性命之来,谓之生;性命之去,谓之死。性属于阳,命属于阴。在天曰天命,在我曰性命。生,非天之有心而生,只因我之气质,妙合于天命之理。理气相感,阴阳相交,故生也。是故,气质受之于父母,理气禀之于天命。死,亦非天之所使而死,只因世人不能自贵其形,不能自珍其气,不能自爱其神,以致元气不固,百神耗散。若以“大道”养生,以“大道”作庇护,则万恶不侵,众邪不入,自然“无死地”。
  
  综述:
  上一章,老子谈圣人治理天下:一是“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二是无区别、对待之心。因德善而得善,因德信而得信;三是“小心”,歙歙焉;四是“浑心”,大智若愚;五是“大心”,孩之。
  这一章,老子谈生死之道。古人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老子所在的年代,人活过六十岁,过了花甲,就算是高寿了,到了七十岁就是古稀,到了八十岁耄,到了九十耋,这都是难以企及的。活过了百龄的老年人,就更是罕见了。故增广贤文中说“人见白头嗔,我见白头喜。多少少年郎,不到白头死。”这当然是指,人要惜福。可见,长寿是人人追求的目标。
  老子对当时人们的生死状况,用了三个“十有三”来分析:能安享天年的,“生之徒,十有三”;早死夭折的,“死之徒,十有三”;找死、横死的,“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这是很悲惨的。春秋末年,物质相对匮乏,加上战争频繁,上位者贪得无厌,世人普遍寿命不长,社会人丁不旺。“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老子说得比较委婉,将缘由归结为多占多得,奉养太厚了。其实,说来说去,还是贪念作祟,欲壑难填,这是根源。
  老子很无奈,只得寄托希望,劝诫似地说道:“盖闻善慑生者”,听说呀,真正会保养的,“陆行不遇兕虎”,古时候在外行走是很危险的,毒蛇猛兽四处出没;“入军不被甲兵”,进了军队里头不会被兵器伤到;“兕无所投其角”,犀牛没有办法用它的角来碰你;“虎无所措其爪”,老虎的爪子攀不到你身上;“兵无所容其刃”,刀剑没地方可以把其锋利的刀刃插进去。“夫何故?以其无死地”,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没有把自己搁在死地。中庸说:“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君子平心静气,守我的本分,顺着自然;小人赌命,爱行险,抱着侥幸的心理。君子“行所当行,行过便休”,饿了吃饭,困了睡觉,不思量痛苦的过去,不忧虑未知的未来。是啊,你不去玩火,火就烧不到你。“善水者死于水”,最会游泳的人,往往死在水里,不去逞能,就不会死在水里了。
  老子的“死地”究竟指的是什么?器之害者,莫甚乎兵戈。兽之害者,莫甚乎兕虎。而令兵戈无所容其锋刃,虎兕无所措其爪角。指的就是不以欲累其身。甲兵虎兕,就是人心之欲啊!内心之“甲兵”,其锋利,远胜于军中之甲兵;内心之“兕虎”,其凶残,远胜于山林之兕虎。这些都是“死地”!人只要不拿欲累其身,不因贪求而离开清静之根本,不用欲望来掩盖自己的真性,何死地之有乎?
  人之生,本来是好好的,但为求生,为求活得长一点,而妄为、妄做、妄动、妄补,且国人最讲究“补”。春天怎么补,夏天怎么补,秋天怎么补,冬天怎么补,整天在补,补来补去,结果却是自己在找死,而早死。秦皇汉武,两人都是求长生之道者。结果秦始皇死的很早,汉武帝为求长生而吃丹药,结果吃得死翘翘。这些人,处心积虑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求厚生。
  世人只知贪生,而不知养性。常因贪利而利欲熏心,因贪色而欲火中烧,因贪情而辗转反侧,因贪思而彻夜难眠,因愤怒而怒火中烧,因焦虑而五内俱焚,等等这些,都是“动之死地”。孰不知“清静为天下正”,淡泊宁静才是生生之道。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