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尊贵
作品名称:洞天福地(长篇杂谈) 作者:玉峡耕牛 发布时间:2017-11-12 05:02:20 字数:3165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蓄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详解:
1、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
白话:道生长万物,德蓄养万物,万物得以从无到有、以物的形式存在,得以有形有名,“万物并作”之势又让万物得以有始有终、生生不息。
阐述:道先天地而生,未有先于此者;道后天地而后,未有后于此者。道本无名无象、无形无迹,强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道为造化之枢纽、众德之根柢,始万物而生之者,终万物而成之者,皆为道。故言“道生之”。有此道,便有此德,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蓄者,德之用也。有此德,便有此蓄。物之得于道者,便是德;德之养于物者,便是蓄。蓄者,含蕴滋润,相辅相成,广为泽被,无有不及,培植之厚,无有不遂。故曰“德蓄之”。天地万物,非道无以得生,非德无以得蓄。
“物形之”,此“物”既是指万物,又非指万物,与老子在第二十一章提到的“道之为物,惟惚惟恍。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啊,其中有物”的“其中有物”之物,是一样的,是指有内容的,有精、有真,是可印证的存在,是隐藏在天地万物背后的力量,就是它令万物有形有体,有名有实。大道之理,善应于万物未兆之先;至德之妙,涵养于万物未形之始。万物才得以涵育,薰染陶冶,始而有气,久则有形,大的小的、长的短的、粗的细的,高的矮的、胖的瘦的,“长短相形”,由是潜滋暗长,日充月盈,而人成其为人,物成其为物,万物之形始成;草木、飞禽、走兽、爬虫、游鱼,其名不一而足,万物之名始立。道生之,德蓄之,使万物皆有其体,皆有所托,而自隐于万物之中又深藏于万物之外,及至万物之形既彰,则万物已载道载德矣。故曰“物形之”。言外之意,万物何以形,皆为道所形也。道不自形,而万物形之。
“势成之”,势者,往小里说,就是生长的环境;往大里讲,乃自然之机也。四时之交替,阴阳之变化,有无相生,此消彼长,物竞天择,此皆为“势”。势至而生,无所不生。势至而成,无所不成。春风化雨,万物萌生;赤日炎炎,万物生长;秋高气爽,万物成熟;天寒地冻,万物退藏。万物之形既兆,若不以阴阳之变化、四时之代谢,则无以成始成终。故曰“势成之”。言外之意,万物何以成,皆为道所成。道不自成,而万物成之。物形之,势成之,其实此皆为:道之无为,而无不为也。
2、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白话:这就是为什么天地万物无不尊崇大道、珍贵大德的。大道之尊崇、大德之珍贵,这是没有谁命令而是恒常的自然而然形成的。
阐述:万物之形,非道德而不形;万物之成,非道德而不成。道德为万物之父母,万物未有不尊之、未有不贵之者。万物依造化之巧,顺阴阳之妙,秉气于天,赋形于地,不言而生,不为而成,此皆是尊道贵德之妙处也。万物因尊道贵德而生,因尊道贵德而长,因尊道贵德而成,因尊道贵德而生生不息,故曰“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万物尊之贵之,道德不自知其尊、不自知其贵,且万物亦非有心而尊、亦非有心而贵,一切皆为自发的恒常的,一切皆为自然之妙,而非人为之命也。故曰“道之尊,德之贵,夫莫命之而常自然”。
3、故道生之,德蓄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白话:所以道生万物,德蓄养万物,使其成长促其发育,让其独立引导其成熟,护其所伤,固其根本。
阐述:道家认为:造化之机谓之生,阴阳内含谓之蓄,昼夜变化谓之长,五气润和谓之育,个性完全谓之亭,神全气足谓之毒,保固性命谓之养,护其所伤谓之覆。此种说法不无道理。长,就是从小到大,枝繁叶茂,开花结果;育,就是哺育,就是提供阳光雨露帮助它生长;亭,就是独立的意思,张扬个性,是其所是,成为其成为;毒,就是监督、督促和引导,让其安稳下来,厚实起来,日渐成熟;养,就是保养。因为万物不可能无限地长,达到一个平衡点,就得养之,以强基固本。比如,树冬天落叶,就是一种养护,以护其根,以壮其杆;覆,就是掩盖起来,提供庇护所。比如,动物藏起来冬眠。此处的“道生之,德蓄之”,相当于“春生”;“长之育之”,相当于“夏长”;“亭之毒之”,相当于“秋收”;“养之覆之”,相当于“冬藏”。
4、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白话:道生万物而不占有,成就万物而不自恃有功,为万物之长而不去主宰,这就是一种不外露、不彰显的高深大德。
阐述:此四句是再次阐述“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之缘故,再次申明大道之妙,四句皆是无言之教,劝导世人尤其是上位者效法之。道生万物,有生之功,有蓄之德,而不自知其有。有而不有,自然之有。故曰“生而不有”。道之所为,不行而至,不疾而速,不劳而成,不言而信,无为而无不为。有为物之力,而不自恃其功。为而不恃,正是自然而为。故曰“为而不恃”。大道生之为之,自然为万物之长。然至道之妙,不有大小;至德之理,不较尊卑。虽为万物之长,而不自知其为宰,长而不宰,正是自然之长。故曰“长而不宰”。综上,大道生而不有,可谁又能有?为而不恃,谁能掩其功?长而不宰,虽不宰,然谁能易其长?由此可见,大道之理深远莫测、其妙无穷,不自尊而尊,不自贵而贵,无为而无不为,皆为不言之教呀。故曰“是谓玄德”。
综述:
上一章,老子谈了生死之道。对当时人们的生死状况,老子用了三个“十有三”来分析:能安享天年的,十有三;早死夭折的,十有三;找死、横死的,亦十有三。这是很悲惨的,“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其实,说来说去,根源还是贪念作祟,欲壑难填。人只要不拿欲累其身,不因贪求而离开清静之根本,不用欲望来掩盖自己的真性,合于“道”,合于“无”,何死地之有乎?
本章,老子谈尊贵之道。分两段来谈,第一段,老子先大力铺陈一番道、德之为,即“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再从万物的反应,即“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来说明真正的至尊至贵,是通过有为而自然形成的,非强迫命令所能得者。第二段,老子再次渲染一番道、德之为,即“道生之,德蓄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对于天地万物而言,道、德可以说是倾尽全力,尽其所能,关怀可谓是无微不至、无以复加了,其恩情比山重、似海深。而后,老子再反过来从道德自身的极尽谦恭退让之本色,即“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来烘托、来反衬其之尊贵,是“其尊”无上、“其贵”无伦,是名符其实、名至实归的。说明,有为者,才有位;说明,尊贵不是靠封赏得来的,是实干出来的。不自尊而尊,不自贵而贵,“是谓玄德”,这是一种高深大德呀,诚望世人能效法之。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认为,道是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和存在,“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大道之力是强大的,又不是我们能看得到的。“反则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之力是反的。“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德,是道运行规律的最正确反映。“道之为物,唯恍唯惚”,对于道,我们只能从自然界的种种变化规律来体认它的存在。
老子非常看重的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之至高无上,德之可贵,就是体现在万物没有接到谁的命令,而是那么自然,永远是那么自然地尊崇之,珍贵之。老子极力推崇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大道生而不有,可谁又能有;为而不恃,谁能掩其功;长而不宰,虽不宰,然谁能易其长。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不自尊而尊,不自贵而贵,无为而无不为,这些都是不言之教呀,具备这些,也就具备了高深大德呀。遵此道而行,则畅通无阻,无往而不胜。遵此德行事,就无死地了,因为你的高深大德会将你与天地万物融合在一起,你就自然了!你也可以“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这是一个境界,那就是朴,真诚、自然,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