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剧本连载>洞天福地(长篇杂谈)>第四十八章 为道

第四十八章 为道

作品名称:洞天福地(长篇杂谈)      作者:玉峡耕牛      发布时间:2017-11-11 19:26:18      字数:3932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至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详解:
  1、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白话:从事做学问,要日有所得,日有所进,渊博的知识是靠一天一天的积累,高超的技巧要靠一天一天地练就。从事修道,要想日有所得,日有所进,自己与大道不符的言行要一天一天减少,与大道不符的念头要一天一天地清除。
  阐述:“益”,是增加,增益;“损”,是减少,减损。“为学”和“为道”都是人类了解天地万物、自然、宇宙的有效途径。“为学”相对来说更实用、更具体、更细化,可以被实实在在地掌握;“为道”是全局性、根本性的,更抽象、更模糊,更难以把握。前者主要是研究一个个不同的个体,是研究“有”,找寻差异性;后者是直接掌握宇宙根本法,是研究“无”。“为学”是一个向外的过程,主要是为了获得知识和经验,以了解世界,所以识见技能会不断地增益;“为道”是一个向内的过程,主要是通过自省,消除多欲和妄执,以明悟,达到明心见性,所以才会不断地减损,以期早日厘清,找到源头。“为学”是基于“有”的,所以是“后天”的学问,是枝杆,是流长;而“为道”是基于“无”的,所以是“先天”的道行,是根本,是渊远之源头。“后天”是在独立个体产生之后的,而“先天”是在独立个体产生之前的。“为学”与“为道”是一体两面,是渊远与流长,是树根与枝叶。
  2、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白话:为道就是不足天天减少,杂念日日清除,达到主观愿望不会搅扰干预并完全遵循自然的境界,即达到“无为”,完全因循自然的境界,就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无所不成。
  阐述:“为道”,就是一个自我主动去“损”的过程。“损”掉的是自身上那些非“道”的东西——“可欲、不知足、欲得”,或如佛家所言的贪、嗔、痴等那些“有为”的东西。“损之又损”的过程,就是“致虚极、守静笃”的过程,最终就能到达“无为”。可见老子的“无为”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并不是象有些人说的“无为”就是“不作为”。按照佛家的说法,每个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有着一颗纯净无瑕的心,就是“童心”。老子在《道德经》中也多次提到“婴儿”这个概念,“婴儿”就是一个全真浑朴的形象。尽管每个人都曾有一颗纯净无瑕的心,但随着入世渐深,被七情六欲和世俗之气所沾染,渐渐地迷失在“无明”之中。这个“无明”是人在“后天”时期被沾染的。每个人心底都有一面明镜,世间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在这面明镜里找到答案。看不清,是因为很久没去擦拭,让它被厚重、灰黑的“无明”所遮盖了。这个障蔽你和自己清明的本心无法接触的“无明”,才是需要去“损之又损”的。从而达到真正的“无为”,即所有的思想、言行完全顺应自然、顺服天道。“无为”,是一个精进的过程,是一个需要极大的意志和毅力支撑的过程,是一个百折不挠、百死不悔的过程,比任何世俗的努力、奋斗更为艰难的过程。“无为”是一个外柔内刚的过程。“无为”追求的是和“道”这个宇宙根本法的契合。“无为”的功夫,每精进一层,就会有那一层对应的“无不为”来给你受用;每跌下去一层,就会失去那一层“无不为”的功德。当然,真正“道”心坚固的修行者是不会沉迷于沿途的小慧小德的,只会一如既往、不改初衷地向着“道”奋勇精进。把“无为”做到极至,才能“无不为”。“无不为”是一个随心所欲、心想事成的境界,是一个光明显耀、神通广大的境界,是“天下至柔驰骋天下至坚,无有入无间。”
  3、取天下常以无事,及至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白话:治理天下常常以不多事、不生事、更不惹事的方式,待其多事、生事、惹事时,天下也就不可能治理得好。
  阐述:“无事”,不是不做任何事,也不是无所事事,而是指不生事,只做应该做的事。什么是应该做的事,就是从“道”的角度上来看必须做的事。稍微具体一点,就是“浊”的时候,先要“止”,然后“静之徐清”;“安”的时候,先要“久”,然后“动之徐生”。除此以外,不能再凭着主观意愿去做那些自以为是的多余的事。真正能到达“无事”的境界是不容易的,要有审时度势的眼光,要有拨乱反正和富国安民的手段,关键还得自律自省,要一以贯之,不忘初心,这才是真正的难处。所谓“得天下易,守天下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无事”才能“取天下”即坐稳天下。就是因为“无事”是符合“道”的,符合“道”的,才能符合民众长远的利益,符合了民众长远的利益,就能坐稳天下。这是每一个处于上位者应该知道的,如果他胆敢造作生事,去违反“道”,去破坏民众的根本利益,那么他就不再适合在那个位置上待下去了。“无事”,用如今的话就是“不折腾、不闹腾”。
  
  综述:
  上一章,老子强调大圣大贤,注重修身养德,是以天下之事,见一叶而知秋,窥一斑而知全豹,足不出户而自然知,目不窥牖而自然见。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故“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凡事顺其自然,不妄作为,顺其事理,不逆其势,事情就自然而然完成了,成功了。
  本章的主旨就是谈“为道”。为道,就是要损,要放下,“损之又损”,最后把放下也放下,一直到无为。“无为”,是一个合道的过程,是让自己所有的思想、言行完全顺应自然、顺服天道。把“无为”做到极至,才能“无不为”。“无不为”是一个随心所欲、心想事成的境界,是一个光明显耀、神通广大的境界。老子认为,为学与为道,是外修与内修,是一体两面,进而提出“取天下”必须以“无事”,否则不足以取天下。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学,在当时就是学习“六艺”,即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属于知识积累和技能培训的范畴,必需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而为道,既没有具体的知识可以传受,也没有特殊的技能需要培训。为道,需要的是“放下”,去甚、去奢、去泰,通过“日损”,摆脱约束,成就大我。为学,是横向的知识面的拓宽,是外求法,是加法,是集腋成裘、积沙成塔的过程。故为学后,能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满腹经纶,且“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故曰“为学日益”。为道,是纵向的心灵层面的拓宽,是内求法,是减法,是腾出空间,是擦拭,以明心见性。故为道后,一切将变得简易、清新、平静,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一切将返朴归真,自然而然,随心所欲而无不适。故曰“为道日损”。为学,知识和技术能够明白地传授;为道,智慧与悟性,是需要自求自证的。所以,为道之力,是借不到、抢不到、买不到,只能悟得、觉得、修得。老子将为学与为道、横向与纵向统一起来,从而为世人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人生体系。
  “损之又损”,损什么呢?损“贪、嗔、痴”,损心灵上的雾霾,损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损,是放下,而不是丢掉,放下成见、成识,放下恩怨情仇,而重归清静;损,就是擦拭掉遮蔽心的欲念,以明心见性;损,是拓展,心大,则事小;损,就是疏通,以天人合一;损,就是合道的过程。损之又损,超越自我,纯洁心灵,还原本我;损之又损、减之又减、简而再简、约而再约,这是一个去华而存朴的过程。所以,人世间,为学者众,为道者寡。
  “以至于无为”。无为,即自然、天之道。无为,不是什么消极的不为,而是圣人之为,是符合天意之为,是真为、善为、恰当的为;无为,是“天下至柔,驰骋天下至坚。无有入无间”,是“无不为”。
  “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在第三十七章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大道从来没有依据自己的意愿来改变,来作为,只是顺其自然。道对于万物,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主,常无欲。是谓“道常无为”。万物自生自长,自成自灭,自化自育,自然而然的生生不息,永久的这么繁衍下去。没人教怎么生息,自会生息,没人教如何生存,自会生存。他们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活着,和天地浑然一体,恬淡而虚漠,该吃吃,该喝喝,该生就生,率乎其性,尽乎其命,也不知“道”是什么,更不知“道”。他们之所以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仅仅是因为他们是其所是,为其所为,成其所成罢了。这就是道之“无不为”。这里的“无为而无不为”,是指为道者,以天合天、以道合道,达到自然而然的圆满境界。“无不为”具体是一种什么样子呢?这是一种身心内外的和谐平衡,是一种大彻大悟后的通畅,是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什么是物我两忘?举个例子来说,当身体非常健康之时,大脑是无法也不需感受到身体中某个器官的存在。再说细一点,我们走路正常、舒服、健康的时候,根本意识不到有脚的存在。相反,当脚不小心骨折不能走路时,我们才会关注脚,把这当成是头等大事。而平时没事时,谁会问自己的胃、心脏、肺、肝,你们累不累,过得好吗?你关不关心,过问不过问,它们照常工作。物我两忘,就是这个意思。当一个人“为道”进入物我两忘,他不再意识自己身体的存在,甚至于自己的意识也消失了。当他回过神来时,几个小时一点都没有感觉就过去了,这就是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这就是“无为无不为”,这就是“天人合一”。老子认为“损之又损”,达到了无为,不仅是身体的各个系统、各个器官、各个细胞之间和谐了,身心和谐了,更重要的是,可联接宇宙之根本,可以接触到“无”,可以身合道“而贵食母”。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至有事,不足了取天下”,而老子在第二十九章提出“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似乎“取天下”是不可以的。前后比较,症结在于如何取。如果“取天下”从自身的欲望出发而刻意“为之”,结局必然很糟糕;反之,为道后,如果能达到“无为”的境界,以无为无事“取天下”,结局自然是另外一番景象,因为天下依然是天下人的天下。无事与有事,心大则无事,心小,则有事。“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能够以心合道,天人合一,天下又何须取,此是以不取而取的方式得天下。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