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剧本连载>洞天福地(长篇杂谈)>第四十五章 清静

第四十五章 清静

作品名称:洞天福地(长篇杂谈)      作者:玉峡耕牛      发布时间:2017-11-11 17:28:52      字数:4659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详解:
  1、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白话;道之大成,却总是让人感觉它留有缺憾,尽管感觉有缺憾,可它的功用没任何问题,无不妥之处。
  阐述:成与缺,是一对矛盾着的概念。事物完完整整,丝毫无缺,可言之为“成”;而形体不完整、不规整、有破损,言之为缺。大道生万物而不遗,成万物而不弃,可谓是“大成”。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天之清、地之宁、神之灵、谷之盈、万物之生、天下之正,一切自然而然,是其所是,成为其所成为。此皆为“大成”。但大道之体,贵于隐,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无形无象,道隐无名。故“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言“若缺”。天之清,然而天间或也有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之时;地之宁,地偶尔也有山崩地裂、地震海啸发生;神之灵,感觉神也有神志不清,打盹犯糊的时候;谷也有涸瘦不盈、万物也有衰败凋敝之际。此皆“若缺”。“若”,用的非常精妙,就是似是而非,似有而无,感觉有那么一点小缺憾,但具体在哪里,又说不出来。“若缺”不是真缺,而是道性之体现,也是世俗之观念作用于“大成”者的自然反映。圣人效法此道,功成身退,谦卑处下,匿身藏誉,声色不露,在世人看来,似有欠缺不全犯傻之貌,此便是圣人的“若缺”。
  “其用不弊”,其指大成若缺者。意思是大成若者的功用,不会出现凋敝、衰败,而是常用常新,用之不竭。道生万物,有体就有用。尽管“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其“若缺”。但“静曰复命,复命曰常”,故又言“其用不弊”。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在“无”中“为”,于无形处,成为“有无相生”的力量之源。“以其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圣人效法道,约束自身的权力欲望,从而给予天下民众充分自由,清静无为而天下自正。看似不为,却能成就道行天下之功业。事之有成,便有其缺;物之有新,必有其弊。“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常言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尺虽长,却是由寸之短集合而成;寸虽短,却容身于尺长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存在物之体用之中。故善救人者,无弃人;善救物者,无弃物。故曰“其用不弊”。
  圣人明万物性情之正理,知大道之机微:有动必有静,有静必有动,故能动静如一;有体必有用,有用必有体,故能体用无间。是故,吉凶消长之理,不言而自知,进退存亡之道,不教而自明。其成,全理全性;其用,无形无迹,所以似缺非缺,不成而成,故有“大成若缺”之妙。修道之人若能明大道体用之理,用之于修性,心性未有不成;用之于炼命,身命未有不成;用之于应世,未有不外圆而内方者。所以,明此道者,凡事皆可日日成,日日新,其用得心应手,完美无缺,且周而复始,不永不凋敝。故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2、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白话:大道盈满,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却让我们感觉好像虚无,其功用不会穷尽之时。
  阐述:盈与冲,也是一对矛盾着的概念。“大盈若冲,其用不穷”与“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意思接近,只是换了一个角度来陈述,上一句从“外形”,这一句从“内容”来描绘。“大盈”,是说大道本体圆满具足,大而至于无际,弥散于宇空;细可入于微尘,无所不有,无处不到,无所不贯。山川深谷,大海江湖,森林树木,虫草沙石,道之无所不及,无所不覆,充满其间,是以谓之“大盈”。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此皆为“大盈”。“冲”者,虚也。“若冲”,是说大道之体,不塞不碍,虚灵而无象,不有不无,至虚至灵,是以谓之“若冲”。故有“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此皆言其“若冲”。
  圣人以冲虚为体,不求盈而自盈,以不穷为用,不求用而自用不尽。此圣人“其用无穷”之妙。故当虚怀若谷,大盈反若未盈,即使学道有成,也当谦虚自恭,空虚其心,才能与天地相应,得大道源源不绝之补充。如若自满自盈,则道之冲和难以流通,变成死水一潭,生命失去活力,其用必然枯竭。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是说道本是无,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其形若缺,其容若冲,不若缺无以大成,不若冲无以大盈,然而一旦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则我即是道,道即是我,何来“大成”与“大盈”之有?若还有成与盈之心,就是与道为二,就是尚未达到出神入化之境。所以修道是愈有愈无,愈多愈少,当心中万象皆空之时,一真独抱,以物为缘,随时自应,真诚充于天地,哪会有弊败之害?其用岂有穷尽之时?
  3、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白话:真正正直者,外表看上去不是那么正直,真正大巧之人,往往表现得笨拙,真有辩才的人,言语短少,好像有些木讷。
  阐述:大直若屈。“直”之一字,当以理言;“屈”之一字,当以事言。理不可不直,事不可不屈。屈乃事之用,理乃道之体;事若不屈而用,则理不直,不屈而直,其直不大。直而不屈,其屈必折;循理而行,虽屈亦直。“大直若屈”,大直是本,若屈是用。若只重本,舍弃应用,则道无从体现;若只讲用,而不讲本,则失去根本。万物皆是屈直相含,如古车轮是圆形,此圆形之轮所用之辐却是端直的。天下之人,往往以直用直,不知“退一步海阔天空”。说话直来直去,不会圆通;做事总是咄咄逼人,得理不让。不知“若屈”之理,往往弄巧成拙,甚至好心办了坏事。如能知用屈之理,用柔之道,其事无有而不成,其理无处而不直。
  大巧若拙。“巧”,巧妙之义。“拙”,鲁钝、笨拙之义。万山千仞,奇峰异石,各有鬼斧神工之巧;江河奔流,九曲八湾,自有蜿蜒无尽之妙;飞虫鸟兽,比翼齐飞;森林树木,千姿万态;植物花草,竞奇斗艳……天地造万物,其巧无比,妙不可言。而其巧之用无迹,其巧之体无形,全然都是大手笔、大作为之“大巧”,岂是人类手工之巧可比拟。故学道之人应摒弃取巧之心,遇事顺其自然,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尽管“若拙”,却在不知不识中,其大巧即在自然中流出,我之巧与天地之巧自可合为一体。
  大辩若讷。“辩”者”,辩论也。“讷”者,言语迟钝,口乏言辞也。“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此为“大辩”之妙。天地虽有此大辩,实际未尝有所辩,不言而四时行,不辩而万物生,以其辩而不辩,不言不辩者,谓之“若讷”。天地不辩而理自得,万物不辩而自成,圣人之教不辩而道自行,大道不辩而德自著。其“若讷”而未尝讷也,此“大辩”之妙。
  世间好辩之人,皆是未悟到道之精妙。故有摇唇鼓舌,专以好辩取胜,以滔滔之夸耀为能。更有甚者,凭着三寸不烂之舌,颠倒黑白,指鹿为马者。这些好辩之人,虽然舌端锋利,振振有辞,能言善辩,但其言未有不穷者,其理未有不失者。大辩若讷,并非缄口不言。圣人为了德化人心,宏扬大道,常以物喻道,常以神传神,常以心授法,常以心印心,岂非不言?而是言之有时,说之有理,不以辩为能,而以传道明理为要。
  4、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白话:躁动可以暂时战胜寒冷,安静下来可以暂时驱逐烦热;统治者清静下来了,天下自然安泰。
  阐述:躁是躁动,静是安静,寒是寒冷,热是炎热。躁胜寒,譬如冬月极冷之日,霜雪弥天,寒冰遍地,行路之人却汗流浃背,此正是“躁胜寒”也。夏日极热之时,炽阳烤物,暑气逼人,静心之人不觉烦热,“心静自然凉”,此正是“静胜热”。虽然躁胜寒,但行路者若中途停止,则又觉寒冷。虽然静能胜于热,静坐中有时而动,亦会感觉又热。以此观之,躁胜寒,静胜热,皆非长久之道,终不能止寒热之害,只能是以偏纠偏的一时之胜。由此可知,凡事必以“清静为天下正”,不可执偏。若陷入一端,则成者必败,盈者必亏,直者必折,巧者必劳,辩者必穷。此皆因太过或不及所致,终不能得中正之道。
  清静者,乃大道之本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无求胜之心,不执一偏之见,与天地同于一心,与万物同于一道,所以不陷入有无,不着于动静,不染于是非,不囿于形器外相,自然而然,无为无欲,不求胜而自胜,不求正而自正。修行若能如此,何患大成之不成,大盈之不盈乎?何忧大直之不直,大巧之不巧,大辩之不辩乎?故曰“清静为天下正”。天下之人,皆因不能清静,心中有事,众念缠身,故烦恼不尽。修道之人,果能一尘不染,万缘放下,洗去心中浊欲,去其求胜之心,守其清静之正,得道成真又有何难?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是以生活中之常识,以晓喻世人不明其理,不得其正,导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生忙碌而却又碌碌无为。清静之道,中正之理,皆是无太过,又无不及,自然而然,常清常静。清静是道之大本,体之于道,道无不正;用之于理,理无不真;感之于事,事无不成;存之于心,心无不明。所以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辩者,皆是得“清静为天下正”之理。
  
  综述:
  上一章,老子提出人生天地之间,应以人为本,贵生重身,而不能以名货为本。否则本末倒置,则为“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凡事讲究一个度,知足者内心自然富足,则不辱;懂得知止,有所为有所不为,则不殆,如此可保长久。老子意在告诫世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万不可舍本逐末。
  此章之旨,在于教导世人:以清静为本,以中正为用。民谚云:“洪钟无声,满壶不响。”大德不德,是以有德;大为无为,是以有为。道本虚无,惟其有德,是以无得;惟其无得,是为有德。故道愈高,其心愈下;德愈大,其心愈卑。从而“其用不弊,其用无穷”。反之,“大成无缺,大盈无冲”,则其大成、大盈,必为假大成、伪大盈。而世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稍有所长,便自诩,骄盈自夸,傲物凌人。故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方为得道。万事万物相反而相成,“若缺”者所以为“大成”,“若冲”者所以为“大盈”,“若屈”者所以为“大直”,“若拙”者所以为“大巧”,“若讷”者所以为“大辩”,此皆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相反而相成,以弱为用。
  大直者,真理在心,大局在胸,内方而外圆,行事能容人之小过,不会斤斤计较,更不会吹毛求疵,反而能够随顺一下别人,所以看起来也不是特别正直。大巧者,成竹在胸,做事显得很不经意,很自然地完成,在外人看来是非常不起眼的按部就班,甚至有些笨拙地完成。大辩者,知大道至简,往往一语中的,一两句话就能将对方驳倒,甚至用事实说话,胜于千言万语,看起来就和那些木木讷讷的人差不多。反之,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尽善尽美、完美无缺,其之所成,势必是僵硬的、没有活力的,很快会崩塌的,而难以大成。而真正的大成是不在乎形式,因为是其所是,成为其所成为,就是最完美的形式;内心不虚,做不到“知其荣,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知其雄,守其雌”,其之盈,就如失去源头活水的一池水,迟早要腐臭和会干涸;不屈之直,只能徒有其名,如“武死战,文死谏”而枉送了卿卿性命;不拙之巧,离开一凿子一凿子地雕刻、一斧子一斧子地砍削,任何巧夺天工只能是美丽的神话;大道至简,大音希声,大辩若讷;以躁胜寒,以静胜热,只能是以偏纠偏的一时之胜,终非长久之道。心中无事,则清,如水之淡泊,可以明其志;万念皆放下,则静,宁静可以致远。化浊为清,化清为静,则天下自正。若陷入一端,则成者必败,盈者必亏,直者必折,巧者必劳,辩者必穷。此皆因太过或不及所致,终不能得中正之道。
  大成若缺者,其内心清静也;大盈若冲者,其内心清静也;大直若屈者,其内心清静也;大巧若拙者,其内心清静也;大辩若讷者,其内心清静也。而躁之胜寒,静之胜热,只能胜得一时,不可长久,故清静为天下正。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