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知止
作品名称:洞天福地(长篇杂谈) 作者:玉峡耕牛 发布时间:2017-11-11 17:23:45 字数:3497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详解:
1、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白话:名声与身体哪个更亲切?生命与财富哪个更多?得到了,却以伤身害命为代价,与其宁愿保全自身而不得,哪个行为更有毛病?
阐述:老子有此三问,绝非空泛而谈,亦非空穴来风,而是有所指。春秋时期,王侯争霸,战争频繁。为了所谓的霸业,各诸侯国主是劳心劳力、不辞辛劳,甚至不惜发动战争,令生灵涂炭。此为本章之大背景。“名”,其本意指人的名号、称呼。人生在世,有此身,便有此名。名,不过是一个代号、符号而已。于身而言,其来无所加,其去无所损。然而,人既是自然人,也是社会人,人最在意的,是名后面隐含的内容。故名,又引申为名誉、名声等。“身”,指本体,具体的单个实体。“亲”,亲近也,反则疏远。名与身孰亲?言外之意,是为了图“霸业”之虚名而为其所累被其所困,而不惜兵戎相见,甚至因此丢掉身家性命,名之与身,究竟谁亲谁疏?有必要不惜代价甚至生命去追求吗?老子此问,是在警醒那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者,要多掂量勤思量,不要弄得最终身败名裂;同时也告诫世人,虚名假誉没什么用的,饥不能当食用,冷不能当衣穿,要“为腹不为目”,踏实些实在点,顺其自然好,“无私故能成其私”,历史的名人从来都是,不求名而名自成,不扬名而名自扬。
货与身孰多?货,是指财货。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人在就好办。可同时“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可见财富的诱惑力实在太大。“身与货孰多”,言外之意是,王侯你为了财富而发动战争,以牺牲战士的生命为代价去抢夺,还是保全战士的生命让战士为你创造财富,最终哪个得到的财富多呢?不要目光短浅,不要鼠目寸光,财富都是人创造出来的,而生命只有一次,要珍爱生命。你拥有10000000元的财富,身就是前面的1,无1,后面的0就没任何意义。
“得”,就是得到名与货。亡,伤亡,就是丧失生命。病,就是脑子有毛病,糊涂。贪名者,为了名,绞尽脑汁,耗精费神。为利者,深谋远虑,煞费苦心。为了名利,可谓是费尽平生机智,劳碌无限精神,不惜伤身害体,许多人还因此搭上了性命。俗话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丢了身家性命,名利亦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到头来,只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裳。
2、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白话:过分爱之,必然会倾注太多的精力,耗费太多的时间,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甚至于不惜兵戎相见。此时的爱,已经不是享受,而是反遭其奴役了。过分贮藏,过多聚敛,且还多多益善,此时的货,已经成为枷锁,物极必反,有朝一日会一次性全部损失掉。
阐述:甚,就是程度很深,沉陷其中而不能自拔。爱情甚,则必为情所困,必被情所伤;爱物甚,必被物所累,必为物所亡。甚,就是力所不能及了,超越了可承受度,也就说必须得高攀、苛求,以至于耗尽自己的财力、精力,甚至生命,故曰“大费”。多藏必厚亡,多,与多嘴、多心的多意思一样,也是过分的意思。藏就是收藏、收集、积攒、聚敛。“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藏之愈多,愈加遭人觊觎,生前藏之于府库,自有强人前来抢夺,死后藏之于墓穴,自有盗墓者连夜掘走。意思是只知日积月累,而不知解散,不去赈贫济困,必定一朝奉还,甚至累及性命。
3、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白话:所以有知足之心,就不易招致羞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招致危险。如此,就可以平平安安、长长久久。
阐述:知足,就是守道遵德完全内化于心,知道自己真正所需,明白自己真正所想,不太苛求物质层面的,够饱能暖就行,更在意的是自己内心的感受和精神上的自由与快乐。故言,知足者富足。也就不会招致羞辱。比如人家给我东西,我很感恩,很高兴。觉得自己本来就不少了,你又给这么多,非常感谢。这就是知足。如果不知足,说:“怎么给这么少啊?”,说:“是不是人家挑剩下的才给我啊?”人家会说:“你还嫌少,你还挑肥拣瘦的,我还不想给呢。”这就是自取其辱。知止,就是守道遵德外化于行,知道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懂得适可而止,做事有分寸,凡事能把握个度。殆,就是危险。懂得分寸,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和失败。可以长久,是指“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样的做法就能自立于不败之地,可保平安,管长久。人生百年,七十者稀。奈何今世之人,常常以有限的脆弱之身,日日夜夜追逐无涯的不测之事,倘若一息不来,便一命告终。纵然荣居极品、禄享千钟、家藏无价、室有倾城,无常一到,悉皆抛下。如能放下名利,功名不易其操,利禄不改其节,定力愈久弥坚,与道相合,可以长久也。
综述:
上一章,老子提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强调“无有”即无私心、无妄念、不主观,顺其自然,则其所向披靡,无坚不摧,攻无不克,可肆意“驰骋”。“吾是以知无为之益”,我就是凭借:无“有”而为,可入“无间”的道理,而知晓无为之可畅通无阻,知晓无为之致极致妙之用。所以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天下之万法,没有能赶得上,能与之比肩的了。
本章一上来就是三问,非常之尖锐,质问人生天地之间,到底是以人为本,贵生重身,还是以名货为本,重名货而轻身。答案毋庸质疑,人应该以身为本,而不能以身外之物为本;社会应该以人为主,名声财货等必须服从服务于人。否则就是本末倒置,则为“病”,是病态。然而,现实社会常常本末倒置,异化严重。故老子接着告诫:“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爱名爱利,本无可厚非,但要有个度,不能“甚”,不能让名利来奴役人。且身外之物都是流动的,名货如流水,来了又会流走,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又何必苦苦为此空忙一场呢?所以老子最后劝诫世人,要内修于心,知足者自然内心富足,则不辱;要外止于行,懂得知止,知有所为,有所不为,则不殆,如此可保长久。本章之要旨,贵生重身。告诫世人要明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万不可本末倒置。
一问:“名与身孰亲”?外在的名声、名誉与人的身体比较一下,您对哪一个更亲近些,哪一个更疏远些?您觉得应该对谁更亲近?对此,我们认真思考过吗。古人云:“尚名好高,其身必疏”,意思是崇尚名声荣誉,追求位高权重,自然会忽略对自身的爱护和体察,甚至完全异化。老子有此一问,说明春秋末年之社会,好虚名,已成风尚,说明有些公侯伯子男,为了所谓的霸业,已经是奋不顾身了。也说明有人已经为此误了卿卿性命。也是反问世人:“名与身孰亲?
二问:“身与货孰多”?您认为是命多,还是财货更多?您是不是觉得财货少了而小命多了?当时之侯王,一味地追求疆域之辽阔,百姓之众多,牛羊之无数。念起之际,生灵涂炭。可生命于人,只有一次。战端一启,死伤无数。况且万一败了,悔之晚矣。所以老子二问:身与货孰多?质问世人,是不是活得不耐烦了!一个人,一辈子,活着的时候,日食三餐,夜卧七尺;死后,能拥有的,就一小土坑——现在就一个罐子。犯得着为财货要死要活的吗?
三问:“得与亡孰病?”得,就是得到的。但究竟得到了什么,也没必要知道。关键是得到的,是不是你所想要的。亡,就是伤亡,或是付出的代价。病,就是头脑犯病,糊涂的意思。意思是你们这些侯王,为图一己之私利,置天下百姓于不顾,置千万将士生死于不顾,造成如此之惨重伤亡,造成天下百姓如此之颠沛流离,而换来的却是一个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烂摊子,这难道不是脑子烧糊涂了,有毛病吗?
然后老子开始谆谆教导:“甚爱必大费”,爱之深,则求之切。求之切,则念念不忘,天长日久,必大费其神,以至不能自制,反被其所奴役,出现本末颠倒。名与货,是供我们所用的,现在却反成了它的奴隶,被它所奴役所驱使。“多藏必厚亡”,您日积月累,搜刮得民脂民膏实在太多了,当民众忍无可忍之日,会前来讨回的,届时您将会如数奉还。或者说,您东掳西掠,日积月累,有朝一日,别的侯王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股脑将您的财货吞没了,说不定还会累及您的生命。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所以呀,能够知足,就不会受到侮辱;知道停止,就不会危险;然后,可以长久了。知足是内心的节制,知止是行为的节制。先有内心的节制,才能在行为上节制。内心能够知足,外表的行为自然就会知止。反之,不知足、不知止,则会为这些东西而拼命追求,则将永远烦恼,永远痛苦,永远短命。
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便是“能见其大而忘辱,不求有财而自富,不求有爵而自贵。”修道之人,当效此法,不执着名利,不为名货所困。真正的聪明人,是放下世间一切,而不是占有世间一切,如此才轻松自在。像树叶一样,秋凉叶黄,自动凋落,绝不留恋,唯弃落叶,树木才能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