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剧本连载>洞天福地(长篇杂谈)>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

作品名称:洞天福地(长篇杂谈)      作者:玉峡耕牛      发布时间:2017-11-11 14:31:56      字数:3325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详解:
  1、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白话:使万事万物走向反面,化有为无,是道运动的轨迹,以弱化强,谦卑处下,化无为有,是大道功用的表现。
  阐述:反者:一是指相反的方向。“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这是老子异于常人的视角。老子认为,当今社会是损不足以奉有余,而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故言其为反;二是指对立面相互转化,即相反相成。“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三是通“返”。道之动,不是一去不复返,不是彻底消失,只是有无之间的转换。“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四是反弹。你强它也强,你弱它亦弱。“反者道之动”,意思是从宏观上、整体上、全局上看,大道运行、变化的轨迹或规律是就反,无时无刻都在反,都是在化有为无。弱者:一是道之用是以弱化强;二是道之用是细微的、微妙的渐进式的;三是道之用没有强迫感,自然而然的;四是道之用是谦卑守弱。“弱者道之用”,意思是大道功用、作用是微妙的渐进的,也是自然而然的,采取谦卑守弱,才能化无为有,才能合道之功用。
  这一句看似简单,却蕴涵着老子思想的精髓——万物终归无,守弱能常有。《道德经》传承了《易经》之衣钵。易者,变也。道之动是永恒的,不易是相对的。道之动,有时明显,如山崩地裂、山呼海啸,而形成高山深谷、沧海桑田。但绝大部分时期,道之动是悄无声息又了无痕迹的。道之动,方向是“反”。反,是相对人类主观视角而言的。老子说“出生入死”,从出生这一刻开始,人就离开生地奔向死地。但死亡也是为了更好地延续生命,故言“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所以老子在第一章就提出:“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意思是想悟道,要用常无这一状态,渐渐融入,以观察万物最初的状态,而了解其本真;用常有这一状态,渐渐融入,以观察万物的变化,而掌握其变化的规律。在第十六章,老子又提出要在“致虚极,守静笃”的状态下,“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老子还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意思是尽管道在时空上可以无限延伸,但最终它总是返回到自身的起点。所以,走向自身的反面,有走向无,是道之动的方向,无再化生有,从而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柔弱是道之功用。老子在第四章就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道之功用是弱之,最终达到阴阳平衡、和谐统一、自然而然。当然,这一过程是漫长的。道的功用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很难觉察到的,“日用而不知”。弱之,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态度是谦卑处下,方法讲究润物细无声,规律是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目的是归一,阴阳和一,和谐统一,达到自然而然。
  老子正是悟到了这点,才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正如《红楼梦》第一回中,那一僧一道对石头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这其实是告诫世人,既然人生到头来都是万境归空,争那些功名利禄干啥,为什么不能“诗意的栖居”,好好把握活着的每时每刻呢?甚至于死,也要诗意地死去!贾宝玉说过:“人谁不死,只要死得好。”“比如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该死于此时的,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就是我死的得时了。”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死法!
  2、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白话:天下万物都生于“有”的状态,“有”的状态又生于“无”的状态。
  阐述:这一句是说天下万物生长的先后的秩序,即从无至有,从有至万物。与前一句即“反者道之动”联起来,意思是道运动是反的,秩序应该是从万物至有,从有至无,道之动是让一切化归于无。不过还有一句即“弱者道之用”,意思是如果能守弱,遵守道性即守德,又可以返,无可以生有,有可以生万物。“反者”与“弱者”是一对概念,“有”与“无”是一对概念。同时,无又对应反,意思是反的结果是无;有又对应弱,意思是道之用,弱的结果是有。
  对于“有”与“无”,老子在第一章就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有”与“无”,都是道存在的形态,是我们的感觉作用于道上形成的不同形态而已,其根本上是一回事,都是道。“无”,是道的本质和核心,反者道之动,反的结果就是无,也就是万物归宗;“有”,是道的外在表现,弱者道之用,弱的结果就是有,也就是生生不息。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可以是“气”、“太极”、“朴”、“一”。万物得“气”而生,失“气”而死;万物从太极、一中化。“有”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生于无,其实是说有的状态,是基于无的状态的存在而存在。“无”是根本,无可生有。比如桌面上空无一物,放上一只杯子,杯子的有,就是基于桌面的无。如少女的子宫,里面是空无的,阴阳交配后,就有胎儿。胎儿的有,就是基于子宫内的无。故言有生于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一句,本身没有太多的涵义,只是为了说明前一句的“反”与“弱”,强调秩序可以颠倒。这一句也可以放在前面,即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综述:
  上一章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如此阴阳才能平衡,万物才能和谐、统一、自然,“得一”而德一。也就是说,事物相反相成,此消彼长。最高境界是“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至高无上的荣誉,已经是天人合一,已经是自然,已经达到返朴归真的境界了。故大德者不会去追求而成为那被雕琢、被光鲜的华美之玉,而宁愿做一块坚实朴素的凡石,从而拥有和谐之美、完整之美、自然之美,是其所是,成为其所成为。
  这一章,最简单也最复杂。“反者道之动”,指出了道运行的方向和轨迹,反者,让一切“有”化归于“无”。“反者道之动”,老子是想让世人明白,“有”只是表象,“无”才是根本,是归宿。“弱者道之用”,指出了大道之德,谦卑为下,以弱化强,而达到阴阳平衡、和谐统一,无中又可以生有,有可生万物,因而生生不息。“弱者道之用”,老子是想让世人明白,要想“有”,必需守弱。老子的弱者道之用,可能是受《易经》“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之思想影响。孤阴是强,故用阳化之;独阳是强,故用阴化之。从而阴阳和合、生生不息。老子非常赞成柔弱而反对刚强,“其生也柔弱,其死也刚强”。老子主张“枉则直,曲则全”。老子尤其推崇水德,因为水当行则行,当止则止,随物就形,物方则方,物圆则圆。水前行之路,尽管曲曲折折,但水守谦卑处下之德,最终汇入大海,成其大我。所以,为人处世要尽量的平和,尽量的从容。若是面带笑容,那么就天下太平;若是怒目相向,就无法相处。要使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得和和平平地跟他说,从容不迫地跟他讲道理,否则,你紧张他就紧张,你急躁他就急躁,你说话带刺,他的刺比你还多,这就成不了事。跟人起冲突,是没有一件事情能做得成。永远宽大为怀,永远原谅宽恕,就容易成事。
  “无”是道之本体。佛、道两家都讲不立一尘。“有”是生于“无”的,最后万物又归根复命,回到无,所以说人生下来之后就一步一步地迈向死亡。“道”之妙用,秘诀是柔弱。德以柔弱为本。假如您体内有一股戾气,就要想办法把这一股戾气慢慢消掉,换成柔和之气,直到全身都柔,生理、心理、言语、态度全是柔和的,身心才健康,生活才圆融。王弼注说:“柔弱同通,不可穷极。”意思是柔弱就是人生的一张通行证,通达四方而无碍。柔弱是处世待人之道,并非懦弱,人一柔弱,就能通达,若能柔弱如水,将无往而不胜,最终成就大我。
  这一章没有几个字,慢慢体会,才能懂其中的奥义。用之于生活,就知道“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好事来临,莫得意忘形;遭遇坏事,处于逆境,也不要垂头丧气。胜不骄,败不妥。柔弱并不是懦弱,你可以有一身傲骨,但不要有一身傲气,不要强,不逞强,就会从容,面对盛衰、成败、荣辱、祸福、生死,就能泰然处之。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