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得一
作品名称:洞天福地(长篇杂谈) 作者:玉峡耕牛 发布时间:2017-11-11 14:08:40 字数:4133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详解:
1、昔之得一者:
白话:很久很久以前,即当天地万物诞生之时,它们迎接而得到神奇的一,故而能够德一者:
阐述:昔:往昔、当初,指天地万物之始。得,迎接而得到。一是什么?老子前前后后提出过:一是道,道生一;一是有,无生有;一是太极,无极生太极;一是混元一炁;一是阴阳未分之时。老子还提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此处,一究竟是表达什么意思呢?有人诠释:一是道。这当然没错,但容易误解,以为道和一可以划等号。不是吗?当然不是。一是道,但道不是一,正如我是人,但不能说人是我。一是什么,一什么都不是。老子在这只是想强调:—,最简单、最平凡、最卑贱、最不起眼、最为朴,但得一者,德一也,德一者,阴阳平衡、和谐、统一、自然、完整。
2、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白话:天得“一”而德一,天就有了天德,得以轻而清;地得“一”而德一,地就有了地德,得以重而宁;神得“一”而德一,神就有了神德,得以妙而灵;谷得“一”而德一,谷就有了谷德,得以充而盈;万物得“一”德一,万物得以生而勃;侯王得“一”而德一,侯王就有了侯王德,天下得以安而正。
阐述:古人认为,在阴阳始判,清浊兆分之际,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天得一以清”,天正因为得到了这个最简单、最平凡、最卑贱、最不起眼、最纯朴的“一”,才能虚、空、轻、清,得以清澈、清朗、通透,才会有日月星辰之运转,春夏秋冬之交替,风云雨雷之兴作等等之和谐有序、之清明盛景。“地得一以宁”,地正因为得到了这个最简单,最平凡、最卑贱、最不起眼、最纯朴的“一”,地才能厚重,得以厚德载物,得以让万物安稳宁静自由自在地生长。
“神得一以灵”。何为神?《周易》曰:“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意思是,所谓神,能够使万物奇妙无比、恰到好处者称之为神。又曰:“阴阳不测之谓神。”意思是,阴阳变幻不定,称之为神。万物皆有神。神得到了这个最简单,最平凡、最卑贱、最不起眼、最纯朴的“一”,得以神清气爽,至妙至灵。“谷得一以盈”,谷即得到了这个最简单,最平凡、最卑贱、最不起眼、最纯朴的“一”,得以不欲盈而日日盈。“万物得一以生”,万物得到了这个最简单,最平凡、最卑贱、最不起眼、最纯朴的“一”,得以生生不息。万物由阴阳二气合和而成。阴阳不合,不得统一,则万物无由以生。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只有二气交感,合而为一,方能生万物。“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侯王得到了这个最简单,最平凡、最卑贱、最不起眼、最纯朴的“一”,才得以成为天下至尊至贵者。侯王常以“孤”、“寡”、“不谷”自称,自认为至贱至下。此至贵与至贱、至上与至下折中平衡,达至中平,此谓“一”。至高无上的侯王,若能出之于言,践之于行,柔弱谦下,以百姓心为心,则风淳气正,四海宾服,八方来朝,万民拥戴,天下升平。
3、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白话:它们奉送归还一:天无清而轻的德性,在不久的将来,天恐怕要崩裂;地无厚重而宁静的德性,在不久的将来,大地恐怕要废弃了;神无灵妙的德性,在不久的将来,神恐怕要休歇了;谷无充盈的德性,在不久的将来,谷恐怕要干涸枯竭了;万物无勃生的德性,在不久的将来,万物恐怕要灭绝了;侯王无正统高贵,在不久的将来,侯王恐怕要被颠覆倾蹶。
阐述:其,指昔之得一者。致,相当于致仕的致,交还,奉送归还。“致之”对应“得一”,一个是伸出双手来迎接而得之,一个是伸出双手来奉送归还,今昔之对比,一褒一贬。这就是老子的行文风格,一阴一阳谓之道。天奉还一,不再清而轻,而是变得浑浊厚重,要不了多久,天恐怕就会崩裂塌陷;地奉还一,不再厚重而宁静,而是变得轻薄浮躁,要不了多久,地恐怕因轻薄无法承载万物,因浮躁而无法让万物安生,导致被废弃的命运;神奉还一,不再灵妙,而是变得呆板蠢笨,要不了多久,神就会被搁置起来,待一边歇息去了;谷奉还一,不再日日充盈,而是日渐虚亏,要不了多久,谷恐怕也就会干涸枯竭了;万物奉还一,不再蓬勃、不再生机盎然,不再生生不息,而是日益凋敝衰败,要不了多久,万物恐怕就要绝灭了;侯王奉还一,不时时检查反省自己,维护自己之高贵,而是让自己的品行变得下作、污浊不堪,要不了多久,侯王的正统之位就会被推翻,政权就会被颠覆了。
4、故贵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
白话:所以,高贵是以卑贱为其之根本,高上必定以低下为其之基础。因此侯王自称孤寡不谷,这不难道不是以卑贱为根本吗?不是吗?
阐述:“得一”,得到了这个最简单、最平凡、最卑贱、最不起眼、最纯朴的“一”,而得以阴阳平衡,得以和谐、统一、自然、完整。与“致之”,与奉送归还这个最简单、最平凡、最卑贱、最不起眼、最纯朴的“一”,而令其阴阳失衡,从此不再和谐、统一、自然、完整,其结果,高下立判。老子认为“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之能臣”,“朴散则为器”,故“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才能复归于朴。贵,价钱高,引申为地位高。贱,价格低,引申为地位卑下。价高,是因为有价低的存在。社会地位高,是因为有社会地位低下者的存在。其之所以贵、之所以高,是卑下者的敬仰和尊崇之故。高高在上,是以下为基,失去下这一基石,高必然轰然倒塌。因此历史上那些侯王喜欢自称孤寡不谷,其目的就是想保贱之根本、下之基础,以获长治久安。
5、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白话:所以最高之誉,不再需要称誉赞美,已成自然,已经返朴归真了。因此大德者不愿意做一块华丽的美玉,而宁愿做一块坚实朴素的凡石。
阐述:至高无上的荣誉,已经是天人合一,已经是自然,已经达到返朴归真的境界了,任何夸赞都是画蛇添足,如天之清、地之宁、神之灵、谷之盈,自然而然,是其所是,成为其所成为。因此,大德者不会去追求成为那被雕琢、被光鲜,浑身洋溢着高贵华美气息的玉,而宁愿做一块坚实朴素的凡石。大德者,厚道、真实,朴素,是什么就是什么,正如最简单、最平凡、最卑贱、最不起眼、最纯朴的“一”,拥有和谐之美、完整之美、自然之美,是其所是,成为其所成为。
综述:
上一章,老子详实地描绘了上德、下德、上仁、上义、上礼,最后提出: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而不居其华。大丈夫应与忠于大道、信于大道、能推行大道者相处在一起,不与那些满口仁义礼而实则忠信浅薄者生活在一起,应与那些朴实的大德者相处在一起,不与那些脱离大道而夸夸其谈、华而不实者生活在一起。
这一章,老子强调,昔之得一者,守道遵德,是其所是,成为其所成为,故天清、地宁、神灵、谷盈、万物生、侯王正;而致之者,势必失其所是,丧其所成为,故天恐裂,地恐废,神恐歇,谷恐竭,万物恐灭,侯王恐蹶。最后强调“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告诫侯王:要追求和谐之美、完整之美、自然之美,是其所是,成为其所成为。
理解和把握本章,关键是懂“一”。一之内,大有乾坤。一,外表最简单、最平凡、最卑贱、最不起眼、最纯朴,但一合阴阳之道,它和谐、完整、统一、自然。中国哲学讲: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一个阴生不出东西,一个阳也生不出来,必须阴阳和合。禅宗有个故事,有位禅师,人家问他:“佛法到底是什么呀?”禅师伸出个指头。小徒弟正好看到了。有一天禅师出门了,又有客人来,问:“师父呢?”小徒弟答:“师父不在家。”来人问:“你能给我说说佛法吗?”小徒弟伸出一个指头。后来师父回来了,小徒弟跟师父说了这件事。师父拿刀把他一个指头砍掉,后来这个徒弟大彻大悟了。道的用是一。所以天、地、神、谷、万物、侯王都因为得到这个一而能够是其所是,成为其所成为。
这一章开篇就说“昔之得一者”,王弼注说:“昔,始也。一,数之始而物之极也。”也就是说,开天辟地之前,“一”是所有的东西的开始。“一”是万物之主,物皆各得此“一”而成。所以,无论是天,是地,还是人,都不可以失掉这个一,一是一切的根本。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道是母,一是子,道是体,一是用。古人认为,开天辟地以来,轻清的气上升而为天,重浊的气下凝而为地。《周易》把天比作父亲,把地比作母亲,这不是不平等,而是各自有各自的职责而已。“神得一以灵”。这里的神,不是指神仙,是指意识,万物皆有神。灵,就是聪明劲,能通能透。我们讲神灵、神通,有神还要能灵,有神还要能通。如何能灵、能通呢?老子讲得一。“谷得一以盈”。谷虚,水自然注入,谷不欲盈而得以盈,所以我们讲要虚怀若谷。“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侯王拿这个一去治理天下,用道之用,天下自然而然就正了。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因为《论语》说的都是“正”,行得正,说得正,道正,天下自正。“其致之”,以上种种妙用,皆为一所赐,而你却将“一”双手奉送归还,“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讲恐废,神无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天将不成其为天,地将不成其为地,神将不成其为神,谷将不成其为谷,万物将自灭,侯王将何以自处?总而言之,“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侯王何以成其高?何以成其贵?是因为有贱、下在那支撑着,否则贵高为空中楼阁,故“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所以,以前的侯王都自言自己是孤家寡人。这不仅仅是谦虚,目的是得一,实现和谐、完整、统一、自然,而避免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故致誉无誉”,誉之所致,棒亦随之,反而为名所累,故自然才是致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因此,大德者不会去追求成为那被雕琢、被光鲜,浑身洋溢着高贵华美气息的玉,而宁愿做一块坚实朴素的凡石。是什么就是什么,正如最简单、最平凡、最卑贱、最不起眼、最纯朴的“一”,唯如此,才能拥有和谐之美、完整之美、自然之美,是其所是,成为其所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