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剧本连载>洞天福地(长篇杂谈)>第二十四章 跂者不立

第二十四章 跂者不立

作品名称:洞天福地(长篇杂谈)      作者:玉峡耕牛      发布时间:2017-11-10 19:26:41      字数:3010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详解:
   1、跂者不立,跨者不行。
  白话:踮起脚跟来,只用脚尖着地,想站得更高些,以便视野更宽,结果因重心不稳,反而站立不住;迈开大步,两步并作一步走,本想走得更快些,结果由于体力消耗过快,反而走不了多远。
  阐述:跂,踮起脚跟来,只用脚尖着地。荀况《劝学》中有“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如长也,而见者远”,意思是我曾尝试过踮起脚跟来眺望,不如登到高处望得更宽更远。登上高处招呼,手臂并没有长长,但老远能望见我挥动的手臂。《辞海》“跂坐”注为“垂足而坐,跟不及地”、“跂踵”注为“踮起脚跟”。跂,古通企。这个动作,跳芭蕾舞的会经常用,但不是为了远眺。跨,农村丈量土地时会用脚跨,除非这人有毛病,一般不会这样子走路。
  日常生活中的两例小事,被老子信手拈来,让深奥难懂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化腐朽为神奇的功夫果真是炉火纯青。是啊,万事万物都有其自然属性和自身的运行规律,顺势而为之,就势而行之,往往事半功倍。急躁冒进,急于求成而违背之,靠着一厢情愿的满腔热情,使蛮力,拼蛮劲,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要么欲速则不达,要么过犹不及。
   2、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白话:爱表现的人,光辉形像不但树立不起来,反而在众人心目中留下不好的印象;自以为是的人,总是认为事实和真理掌握在自己手中,自是而人非,其实是他是非不明,是个糊涂虫;自夸的人,众人却认为他其实也没多大的功劳;自大者,容易众叛亲离,自身难保。
  阐述:自“见”的目的,是想向众人表明:自己能说会道口、满腹经纶、有独到的见解、殷实富有,等等,相当于网络词“秀”和“晒”。不“明”,即得不到认同,反而折损形像。为什么呢?爱炫耀、显摆,喜欢自我表现、出风头,这样的人,常常会被自己的浅见寡识所遮蔽,一叶障目而不见森林,而众人的眼睛又是雪亮的,便当他是猴子跳得欢实,便当他是个上蹿下跳的小丑,光辉形象不但没有树立,反而大打折扣,暗淡无光;自“是”者,喜欢非人,总是认为事实和真理掌握在自己手中,于是自以为是、目空一切,听不进不同意见,不能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只能固执己见、独断专行,这样的人,会日渐变得狭隘、目光短浅,最终是非不明;喜欢自我夸耀、自我表功、甚至自吹自擂的人,对于他的功劳,人们起初或许的确是称赞并认可的,但听得多了,日子久了,也就觉得没什么了;自高自大者,老喜欢端着,摆个谱,盲目自大,将自己捧上云端,从而俯瞰世人,视众生如草芥,从而不可一世、为所欲为、骄奢淫逸,最后人们忍无可忍将他掀翻在地,并踏上一脚。总之,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都是不招人喜欢的,都不招人待见的。
   3、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有道者不处。
  白话:以上这些情形,在“道”看来,用道来衡量,简直就是残羹冷炙,如同倒在泔水桶中的潲水,长在物体上的瘤子,如人身上坠着一个大坨肉瘤。万事万物都讨厌它、嫌弃它、恶心它,有道者会远离它。
  阐述:“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其,指以上所说的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从“道”的角度看,是残羹冷炙,是残渣剩饭了,如物体上长出的瘤子,不但无用,还有碍观瞻,如人身上坠着一大坨肉瘤,不但有损形象,还可能恶化成为肿瘤,得之者,无不欲除之而后快。
  “物或恶之”,“物”,不是实指物,而是泛指人或物,即万事万物。“或”,语气词。意思是,是人是物,只要是个东西,都会厌恶、嫌弃之,避之唯恐不及。“有道者不处”,“不处”,不愿与其共处,待不到一个地去,会远离之。言外之意,得道者绝对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根本就不屑于“自现”、“自是”、“自伐”、“自矜”,也自然不会与有这种毛病的人称兄道弟,不会待在这种情形严重的地方。
  
  综述:
上一章,老子提出“希言”“自然”。为何要希言,因为人一开口,就带主观,就产生了区别之念、对待之心,就不自然,就与道不符,说的越多,与道相去愈远。而不自然,人为,是不可以长久的,哪怕是天地也不行:“飘风终不朝,骤雨不终日”就是最好的实证。所以要放下执念、妄念,要同于道,要心心念念都是道,要将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此才能达到“道亦乐得之”,一切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失道丧德者,踏上的是一条欲壑难填的不归之路。说实话,老子也知道“希言”难、自然难,想要居上位者效法,少开尊口,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难啊,所以老子最后来了一句“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本章老子用“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这两个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世人理解“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缘由,可谓是匠心独运。爱表现的人,其目的无外乎想证明自己能力强、水平高,想树立起高大伟岸或智者这样一个光辉形像,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不但得不到认可,反而在众人心目中留下个“爱表现”的不好印象;自以为是的人,总是认为事实和真理掌握在自己手中,于是自以为是,目空一切,听不进不同意见,不能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只能固执己见、独断专行,这样的人,会日渐变得狭隘、目光短浅,最终是非不明,是只糊涂虫;喜欢自夸的人,有了一点功劳,取得了一点成绩,成天挂在嘴边念叨着,对于他的功劳,人们起初或许是称赞并认可的,但听得多了,日子久了,也就觉得没什么了,众人觉得其实他也没多大的功劳;自大者,总觉得自己天下第一,从而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不可一世,最后众叛亲离,忍无可忍的人们将他掀翻在地。
其实,老子在第二十二章就提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过,老子是从“不争”的角度,从正面来诠释“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的益处,它们可以让世人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本章是从“争”,从有为,从不自然,从反面,来印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四自”的危害。从而让人清醒地认识自我,正确对待自我,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观。“自见”是要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自己身上,是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有多能耐;“自是”是自以为是、固执己见,自是而人非;“自伐”是自吹自擂、炫耀自己的“丰功伟绩”;“自矜”就是自大,摆谱,为所欲为,不可一世。“四自”的毛病,如果仅限于个人性格,倒也罢了,毕竟人各一面,不必强求也强求不来的。然而,若是承担着社会公共责任、掌握着社会公共资源的人,克服不了这些毛病,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可偏偏越是承担着公共责任的人,且越是位高权重者,就越容易犯“四自”的毛病。如侥幸有某个能克服的,肯定会被传诵。如廉颇和蔺相如的“将相和”,就是个著名的例证。最后,老子从道法自然的角度看,将“四自”形容成“馀食赘形”即残羹冷炙、残渣剩饭,物体上长出的肉瘤。“物或恶之”,是人是物,只要是个东西,都厌恶、嫌弃、恶心它,唯恐避之不及,“故有道者不处”。
  本章的主旨是想说明:万事万物都有其自然属性和自身的运行规律,世人尤其是身居上位者,绝不可等闲视之,更不能视而不见,凡事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克服“四自”,要懂得顺势而为,善于借势而行,当止则止,当行则行,如此才能顺风顺水,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枉顾事实,自以为是、好高骛远,靠着一厢情愿的满腔热情,使蛮力,拼蛮劲,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要么欲速则不达,要么过犹不及,甚至好心办成坏事,成为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笑柄。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