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剧本连载>洞天福地(长篇杂谈)>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

作品名称:洞天福地(长篇杂谈)      作者:玉峡耕牛      发布时间:2017-11-10 19:04:17      字数:3517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详解:
  1、曲则全,枉则直。
  白话:受得委屈,懂得迂回,才容易保全;善于弓身、敢于忍辱才能最终挺直腰板而顶天立地。
  阐述: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人是群居的,必须与他人打交道,所以不可能时时事事都顺着自己的意思来。这就要懂得转弯,懂得变通。这就要做到谦让,受得委屈。不然,事事都争,且坚持到底,必定死路一条。当然,也不是要一味忍让,太过软弱也不是好事,起码要做到:当别人揍你时,让他揍你的手有痛的感觉,让他知道你只是在让他,不与他一般见识,而不是软蛋、窝囊废,让他知道你只是在同情他的无知无能,而丝毫不惧他,如此他内心才会生出恐惧,你不可战胜的形象才会在他心中真正树立。当然,如果是自己错了,就要懂得反省,学会自我纠正。是别人错了,也要学会容错,懂得婉转表达。缓一缓,心平气和,退一步,海阔天空。追求正直,要懂得弯曲,能够弯曲才能长久才能持续,不然正直也会很短暂,短暂的正直,也就会失去其本应该有的价值。佛家讲布施,其实,布施就是放下。放下功名利禄,才能破解一生的执着,放下自己所知所见,没了成见,心才能虚才能静,才能达到圆满。
  2、洼则盈,敝则新。
  白话:地势低洼,才容易得到水、才容易盛满水,谦卑处下,内心虚无,容量才大,美德才会归之。旧的凋敝衰败后,新的才容易萌生,弃旧才易迎新。
  阐述:最低洼之处,常被众水所聚,故江海自处低洼,涓流万水皆归。圣人之心,至虚至下,故众德交归,德无不备。所以,为人处事,要谦虚处下,要放宽心胸,才容易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协助;如只知高高在上,目空一切,将滴水难得,势必成为孤家寡人。冬天草木凋敝、一片衰败,实则是为了维护主杆,护好根部,一切敝只是为了来年更好地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敝不可怕,如果是为了蓄势待发,是为了除旧布新,又何忧之有。凡事不能只看表象,表面上的受损不一定就是真的损害,不要过于计较一时一地之得失,要看长远、谋全局,要心中有数,为了“新”,一切都可以让路!
  3、少则得,多则惑。
  白话:少取容易多得,多了容易迷惑。
  阐述:少取,只拿自己分内的部分,容易心安理得;少取,必定留给别人的多,别人会心存感激;少取,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田,留下生存繁衍的机会,得到的将会更多。多取,得了不该自己得的,内心焦虑,惶恐不安;多取,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后续乏力,不可长久。金玉满堂,却成天担心盗贼光顾,睡不安稳,自古以来,因财多而累及身家性命的,不胜枚举。古人云:财多者惑于所守,学多者惑于所闻。做学问,多知了些,多见了些,多听说了些,结果莫衷一是,脑子就迷惑了。要想不惑,就要学会放下,放下你的执念。当你紧握双手,最后发现,里面什么都没有。当你松开双手,才豁然发现,世界你已经拥有。少,活得精致。少,活得优雅。少,生活才会从容。
  4、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白话:这就是圣人坚守道,片刻不离道,遵道行事而成为天下法式,成为天下标杆的原因。
  阐述:抱一,在第十章老子提到“载营魄抱一,能不离乎?”意思是思考问题,做决策,想办法,能遵循道的规律,敬终如始,片刻不离吗?一,道生一,一是道,也是道运行的规律。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式,法式、标杆。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在前面的章节,老子已经讲了许多,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前,外其身而身存;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等等,都是。
  5、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白话:圣人不自我表现,把自己的知见放下来,随顺大道,则不会被自己的浅见寡闻所遮蔽,不会被自己的执念所蒙蔽,故能恢复本有的光明;圣人不自以为是而非人,是是非非却彰显于世,道理却一目了然;圣人不自夸自擂,吹嘘自己的功绩,一切功绩自在人心而得到世人的尊崇与敬仰;圣人不争强好胜,不恃己之能,不自大,故能长久不危。
  阐述:“自见”,是大多数人的通病。一些人总喜欢把自己的主张、见识、观点显摆出来,还一二三四五罗列,似乎自己已经穷尽了一切,总以为自己满腹经纶、博学多才、见多识广,似乎“不自见”,不抖落一些真知灼见出来,不痛快。其实呢,是才疏学浅,知之甚少,知之甚浅,尤如井底之蛙,被自己的浅见寡识遮蔽了双眼。所以,必须放下自己的浅见寡识,才能明,才能豁然开朗而知天外有天,青山更在青山外。“自是”,也是常人的毛病。总认为自己是对的,事实和真理就掌握在自己手中。正如盲人摸象,每一个盲人都笃信自己摸到的就是大象。其实,天理昭彰,是非早有公断,不用争,也不须论。“自伐”,则大多出现在有功者身上。有了一点功劳,逢人便讲,见人就吹,到处炫耀。其实,只要有功劳在,谁都抢不走,大家会记着你的好,功劳的大小,自在人心。“自矜”,则大多出现在有能者身上。有能,就容易逞能,容易争强好胜、目空一切。要知道,强中自有强中手,早晚得栽跟头。所以,俗话说:天要你亡,先令你狂。有能而不逞能,才可免招祸害,才可保长久。
  “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都是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过,老子只说了一半,如能达到“不自见而明,不自是而彰,不自伐而有功,不自矜而长”,则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无上境界,也是不争的最高境界。
  6、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白话:所以呀,总而言之啊,你不去争,天下就没人能够与你争高低了。
  阐述:不争,老子在第八章就提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首善就好比水的品性。水利万物,动物饮它解渴,水听之任之;草木汲它而鲜活,水静默无语。水不居高位,静守在众人厌恶的低洼潮湿、污垢阴暗之地,安之若素。水性几乎于与道相同。这一章,老子举了圣人四个“式”,尔后进行总结:“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思是懂得“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些不争的道理啊,天下之人就没办法和你争了。
  7、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白话:古人所说的“曲则全”等等,哪里是随随便便的虚言妄语啊!它确实有道理,童叟无欺呀,“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功劳应该全部归于它。
  阐述:最后一句,老子的欣喜之情已经是呼之欲出,有些情不自禁了。“者”,相当于等等,指“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这些道理。“岂虚言哉”,岂能是,怎么可能是,都不是虚言妄语啊,是金玉良言,都是实打实的干货呀!老子用“岂”字强调:岂能是、怎么可能是;又用“诚”再次强调:确确实实、一点也不掺假、保证童叟无欺;再用“全而归之”:意思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带来的一个个惊喜,一次次的兑现,要全部、要统统归功于它。
  
  综述:
  上一章,老子谈了“孔德”,提出“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并通过对万事万物变化规律的观察和体悟,总结和归纳出了“道”之显和“道”之用。而“道”本身难以描述和说明白,“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她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她是“寂兮寥兮”,她是“湛兮,似或存”,她是“惚兮恍兮”“恍兮惚兮”,但还是能观察到了她的“象”,能感悟到了她的“物”,能体会到了她的“精”,能感觉到她的“真”,能体会到她的“信”。最后由道及德,由物及人,“知众甫之然”,得知众生的法相和根性为什么就是这样。
  这一章,老子提出了“曲则全、枉则直、少则得、多则惑、洼则盈、敝则新”这些辩证的富有哲理的命题,令人深思,发人深省呀。据此又悟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些“无为而无不为”、这些“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大道,这些都是道之显和道之用呀,弥足珍贵呀。因此,我们也要深刻地体会到:看问题要从正反两面去看,凡事要适度,一方面是物极必反,另一方面是相反相成。不管是为人,还是处事,都需要有这种思辩的能力。说实话,包括我在内的所许多人,是受不了委屈的,甚至还把“决不能受委屈”作为人生信条,追求“宁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还认为自己很有个性,常为自己的“宁折不弯”而沾沾自喜。所以,凡事都要争个对错,论个输赢,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为自己争到了更多的愤怒和烦恼,赢得更多的指责和抱怨,让自己的心情变得愈加郁闷和纠结!看看我们周边的人,凡是受不了委屈的,都成不了什么大事。做大事者必须受得了委屈,柔顺才能成事。
  通过此章的学习,愿大家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收获从容、优雅和自信: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