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贵食母
作品名称:洞天福地(长篇杂谈) 作者:玉峡耕牛 发布时间:2017-11-10 04:29:51 字数:7541
唯之与呵,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飓兮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详解:
1、唯之与呵,相去几何?
白话:谦卑应答,以示对人恭敬;与厉声呵斥,语气倨傲,态度傲慢。两者皆为说话的语气和腔调,能相差多大呢?唯者,看小看低自己,看大看高他人;呵者,看大看高自己,轻视贬低他人。无论是谦卑,还是轻视他人,内心深处,都没有平等地看待自己,究其本质是一样的。
阐述:①唯,形声字,从口,从隹(zhuī),隹指鸟嘴等尖锐。《助字辨略》“唯者,应之速而无疑也。”有谦卑,恭敬之意。“唯”与“诺”,都是恭敬应答,组在一起,成了唯唯诺诺。②呵,楚简、帛书乙本为“呵”,帛书甲本为“诃”。《说文》“诃,大言而怒也,亦作呵。”今本为“阿”。阿,迎合也。其实,具体是哪个字,并不重要,关键是其折射出一个人看待自己的态度。扪心自问,在你“唯”时,是不是看轻了自己,看重了别人?其实你与他是一样的;你在“呵”时,是不是高看了自己,看低了别人?其实你并不比他人高。人之所以会或“唯”或“呵”,其根源在于用外在的财富、地位、能力、成就与他人比较,结果不是比人强,就是比人差。于是,视外物等同于自己的人格与人性,而忽略了众生皆为道生,道生天地万物,万物皆禀赋了道性,都是先天圆满自足的,所以在人格上、人性上是平等的。一个人的圆满自足,怎么可能比另一个人的圆满自足大或是小呢?一个人的无限可能性,怎么会比另一个人的无限可能性强或是弱呢?所以说,无论是“唯”,还是“呵”,尽管其形式不同,但本质一样,都是将外在的当成内在的,从而造成人性扭曲,人格异化。
所以,老子反诘:“相去几何?”意思是说,唯之与呵,表面看是语气与态度问题,其折射的实质是,人有了分别心,就忘了内在的根本,就不能正确看待自己,要么高看,要么贬低,都是比较心在作祟。言外之意,到底是谁在鼓动世人舍本逐末,去追求财富、地位、成就等等这些外在的虚妄之物,而不去体悟自己先天的圆满自足,不去修行内需的大道大德呢?罪魁祸首当然就是前文所讲的“圣、智、仁、义、巧、利”。“唯之与呵,相去几何?”类似于今天所讲的世界观问题。
2、美之与恶,相去何若?
白话:美好与丑恶,本是无有相生的,很难绝对分开,且随时会转化,能有什么区别呢?但是,自以为是或为一己之私,刻意混淆黑白、颠倒是非,定性这就是美好或这就是丑恶,差距就大了去了。
阐述:美,美好,以为美。恶,厌恶、嫌弃、厌烦,以为丑。“美”与“恶”,皆为人对外物作出的评价,都是人根据“自己”的标准作出的评判。如追求以瘦为美。瘦者,则暗喜,胖者,则心愁。瘦了,美滋滋的,胖了,如临大敌。其实,是美是丑,与瘦、胖本身并没有关系。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套用一下老子的话:天下人都追求骨感美,这种风气就可恶了;天下人都骨瘦如柴了,达到了“善”,结果最后你看看我,我瞧瞧你,再也不会觉得瘦是美了,“斯不善已”。美与丑、爱好与厌恶、善与不善,是人根据“自己的标准”而评判出来的。而物、事、情本身是中立的,判定为美或丑,善与不善,进而爱好与厌恶。尤其是“标准”的制定者,即前文讲的“圣人”,会根据自身的需要、自己的喜好或者出于某种目的,定出“标准”,再在“谆谆教导”或强大舆论攻势下,人们也就认可了。既然如此,美真美,恶真恶吗?所以老子反诘:“美之与恶,相去何若?”意思是,人为而以之为美,或以之为恶,那与事物本身可就相去甚远,差距大了。为何这么说呢?世上本无事,大家自自然然的,美与恶本是相生相克,很难绝对分开的,且随时会转化,正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但是,“圣人”、“大能者”不甘寂寞,总喜欢自以为是,定性这就是美或这就是恶,或为一己之私,刻意混淆黑白、颠倒是非,指鹿为马,导致那些有悖常理的事也就随之而来。加上那些附和者、跟随者的推波助澜,还有广大盲从者的随波逐流,促使这种评判“标准”大行其道,成了气候,这就更可怕了,想要正本清源,难上加难。所以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美之与恶,相去何如?”类似于今天讲的价值观问题。
3、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白话:人们所畏惧的,不可不畏惧。
阐述:“人之所畏”,大家都畏惧、害怕的,一是权威,二是死亡。在权威面前,人通常会显得弱小可欺,且“宠辱若惊”,一生皆在为它辛苦为它忙;在死亡面前,人通常会显得恐惧无助,一生都不能悟透生死的意义。畏惧权威,不可能有平等,畏惧死亡,不可能有自由。人之所以畏惧权威,宠辱若惊,因为有我,“及吾无身,吾何惧之有”,如能明白,己来世之前,有何形体?有何荣名?己去世之后,有何肌肤?有何贵贱?从而淡泊名利,回归自然,无我,无私,无为,又怎么会有畏惧呢?如能明白,人之死也,犹如解形体之束缚,脱性情之裹挟,由暂宿之世界归于原本之境地,如游子回归故乡。得道之人,视生死为一条,生为安乐,死为安息;视是非为同一,是亦不是,非亦不非;视贵贱为一体,贱亦不贱,贵亦不贵;视荣辱为等齐,荣亦不荣,辱亦不辱。何故哉?立于大道,观物根本,生死、是非、贵贱、荣辱,皆人为之价值观,亦瞬时变动之状态也。究其根本,同一而无别也。知此大道也,则顺其变动而不萦于心,日月交替,天地震动、风吼海啸、雷鸣电击而泰然处之。
但又“不可不畏”,为什么呢?因为一旦整个社会都认可,说这是美,你只能表示喜欢之、向往之,然后欣欣然接受之;说这是恶,你只能表示厌恶之、避开之,然后同仇敌忾消灭之。哪怕事实完全不是这样,你也不敢说,不敢做,只好随大流。否则,你就是特立独行,就是标新立异,就会招来异样的眼光,甚至招致灾祸。渐渐地,内心也从排斥到麻木,从麻木到认可,从认可到习惯成自然。可怕吗?太可怕了,不可不畏。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类似于今天讲的人生观。
4、荒兮,其未央哉!
白话:真相被掩盖了,远远看过去,象一大片长满野草的沼泽地啊,它漫无边际,望不到尽头!
阐述:楚简本至“不可不畏”为单独一节,没有“望兮,其未央哉!”帛书本,到“荒兮,其未央哉!”为单独一节。荒,帛书本为“望”,王弼本为“荒”。本人以为,至此为单独一节,更为合适,且“荒”字更为妥些。章节就算了,还是随大流吧。
“荒兮”,这种情形,就象一片长满野草的沼泽地啊。“其未央哉”,象这种情形,还将继续,不知何时是尽头,看不到希望啊!意思是,举世皆醉唯我独醒啊。你为何要“唯”,你与他人是一样的。你为何要“呵”,他人与你也是一样的。众人皆为道生,内心都是圆满自足的,都拥有无限的可能性,外在之物替代不了你的高贵;美之与恶,都是人为的“标准”,你何必要一味地盲从,人云亦云,吠影吠声。“荒兮,其未央哉!”,意思是说,这种思想上、精神上的荒芜,这种真相被掩盖,而且呈现蔓延趋势,一时难以遏止,必须“见素抱朴”,要将那些真正品质纯洁、道德高尚的圣人请出来,重新修定出合乎自然的政策;“少思寡欲”,要真心为公,少为自己谋划和打算,要清心寡欲,不要利令智昏,做到为腹不为目;“绝学无忧”,从此以彻底干净地放弃学习圣、智、仁、义、巧、利等低劣的不入俗的伎俩和手段,让它们彻底消失、湮灭,永绝后患。
5、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白话:众人都那么兴高采烈,好像正在享受祭品,大快朵颐,吃得满嘴流油,从此就得到上苍、神明、祖宗的祝福与庇佑;好像春天登上高台,人生又进了一步,满眼繁花似锦,美不胜收。
阐述:①熙熙,欢乐、热闹、兴高采烈的样子。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余,则熙熙而乐。”其余的时间,则充满欢乐。②太牢,古代天子祭祀社稷时,用牛羊豕三牲齐备,称为太牢。诸侯祭祀宗庙时,只能用羊与豕两牲,称为少牢。祭祀完毕,众人会分食祭品,食完祭品,意味着自己得到了上苍、神灵和祖宗的祝福与庇佑。“享太牢”这个仪式,对于古人来说非常重要,是一种精神上的极大满足。③台,《说文》“台,观四方而高者。”国人喜登台望远。《孟子•尽心章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登高》“百年多病独登台。”病了,仍要登台。“春登台”,寓意人生再上一个台阶。
从此句开始,为老子对“举世皆醉”之众生相、“唯我独醒”之我相的描写,且一正一反,既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又辛辣无比。“众人熙熙”:芸芸众生,你挨我挤的,忙忙碌碌,一副乐乐呵呵的样子。“如享太牢”:就好像是在享用全牛全羊全猪的盛宴,大快朵颐,吃得满嘴流油,以为自此以后,便得到了上苍、神灵和祖宗的祝福与庇佑。“如春登台”:如春日登上高台,人生再上个台阶,满眼繁花似锦,美不胜收,一副陶醉其中的样子,怡然自得,心旷神怡。
6、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
白话:我独自一人,如一湾清水,水波不兴,无一丝乐和的征兆。如初生的婴儿还不会发笑。一副颓废失意的样子,好像找不到归宿,不知哪些是自己的同类。
阐述:泊,没有水草的空白水面。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老子在这里,用贬义的手法来弘扬淡泊无欲。兆,征兆,预兆。其未兆,指水波不兴,淡泊宁静。孩,形声字,从子,亥声,本义是小儿笑,同“咳”。帛书本为“咳”。《说文》“咳,小儿笑也。”傫,辛劳,《广雅•释诂二》“傫,劳也。”
“我独泊兮其未兆”:我独自一人如清水一潭,澄澈见底,水波不兴,无一丝乐和的征兆。意思是我独自享受着内心的恬静与淡泊,这种感受没有在脸面上表现出来。“如婴儿之未孩”:像还未开笑的婴儿般纯洁天真,未受世俗影响,保持着平常的心境。“傫傫兮”:劳累颓废的样子。“无所归”,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即不自归于任何类型。“傫傫兮无所归”:意思是,一副劳累颓废模样,说他是个道人,却又不像。如此落泊,真无法将他归类,加以界定,他究竟是属于我们中的哪类人呢?言外之意,不属于世俗中的任何一类。
7、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白话:众人都富足,而我孑然一身,遗世独立,怅然若失。我真像个脑子有问题的傻子啊,只会像流水一样随地势而前行,一副内心蒙昧未开的样子。
阐述:余,《说文》“余,饶也。”饭食饱足,曰余。遗,《说文》“遗,亡也。”遗失,亡失。愚,《说文》“愚,戆也。”傻、愣、鲁莽、蠢、昧。《贾子道术》“深知祸福谓之知,反知为愚。”深切地知道什么是福,什么是祸,叫做知;把祸当作福,把福当作祸,就叫做愚。“我愚人之心”,这是反说:凡人只知有为,不知无为;只知欲望,不知理想;只知有我,不知无我;只知权威生死,不知自然自由。沌,指水流随地势而走,沌沌,只知随地势而前行,似乎没有目标,一副愚昧无知的样子。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老子在这里是说,“大道废”,众人失去了大道,却拾得了“仁义”,很快,也就心满意足了。“智慧出”,众人失去了大智慧,却拾得了伪巧,也很快就心满意足了。“六亲不和”,却得到了孝慈,又满足了。“国家昏乱”,众人看到了忠臣,将希望寄托在忠臣身上,又满足了。只有我,孑然一身,怅然若失,遗世独立。接着,老子又说,“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我真像个脑子有问题的傻子一样啊,无我,无为,无生无死,只会像流水一样随地势而前行。“愚”非真愚,“沌沌”不是糊涂,水流随势而转,但内心清清楚楚,不争而已。有人学道学坏了,也开始装糊涂、玩深沉,结果别人是大智若愚,他却是大愚若智。所以,这种外昏内明的功夫,不是装疯卖傻就可以学到的。
8、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白话:举世之人都明明白白,灵光得很,唯独我糊里糊涂、平凡庸陋;举世之人都辨得清清楚楚,算得毫厘不爽,独独我木讷,浑浑噩噩,懵懂无知。
阐述:昭,《说文》“昭,日明也。”孟子说:“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意思是圣贤之人,先是自己清楚明白,然后让他人清楚明白。昏,昏聩,糊涂。察,《说文》“察,复审也。”贾谊《道术》“纤微皆审,谓之察。”察,明察,令其纤毫毕现。闷,《说文》:“懑也。”烦闷,生气。在这里为懵懂无知。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意思是俗人都目光如炬,高明得很,一副我很灵光、我很清楚的样子。相反,我给人的感觉是毫无出奇之处,看起来平凡庸陋,一副老迈昏聩的样子。老子的言外之意,修道之人不以聪明才智高人一等。“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普通人对任何事都精明得很,事事精打细算,事事弄个明白,一副能言善辩绝不吃亏的样子。我倒是闷闷笨笨的,木讷得很,一副懵懂无知,无法开窍的样子。言外之意,要聪明,你们聪明去吧,你们到处吹毛求疵,斤斤计较,我只能视而不见,我内心清爽明白得很。这句话,有点像“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意思是了解我的人,知道我是在心忧天下而眉头紧锁,不懂我的人,说我这个人还求啥呢,以为我还有啥不满足的。
老子在这里,用俗人的清楚明白、明察秋毫,与圣人的糊涂、懵懂无知相对比,暗示俗人在欲望、有为、有我方面,十分明了,却不知自然无为;圣人在欲望、名利方面糊涂,却能够自然而然,淡泊宁静。俗人在外在的事理上清楚明白,在内在的道德上,却懵懂无知;圣人在内在的道德上,圆满自足,在外在的道理上,难得糊涂。
9、澹兮其若海,飓兮若无所止。
白话:水波轻摇啊,我的内心好像平静开阔的大海,可以容纳一切。风飘啊飘啊,我的思绪神游蓝天碧海、四极八荒,好像没有止境。(俗人有俗人之乐,吾亦有吾之乐!)
阐述:澹,水波纡缓的样子。《说文》“澹,水摇也。”水波摇动的样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写到:“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飓,不是台风,而是高雅的清风,从深远的清空徐徐吹来。
“澹兮其若海”,水波纡缓啊,像大海一样宽阔,静默中,容纳一切江流,容纳一切尘垢,呈现在表面的是一层纡缓的水波,底蕴却深不可测。“飓兮若无止”,从深远的清空徐徐吹来的清风啊,携带着我神游四极八荒,无止无境。这种境界,是可遇不可求的,要住在高山上,方能有所体会。这种感觉很难形容,叫“天风朗朗”吧,尤其在极其宁静的心境中听来,它可以带着你的思绪飘在那高远的清空里,虚无飘渺,又美妙无比,尤如与天籁齐舞。这两句话,可能是老子体悟大道的快乐吧,我没到这个境界,体会不出。
老子在此,写圣人表面上昏昏、闷闷,实际上悠然恬淡,像大海一样宽阔又深不可测;如朗朗天风,无拘无束,无止无境,自然自由。圣人的深邃与博大,自然与自由,非凡人所能理解。
10、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白话:举世之人都有一番作为,都有用,而我独独冥顽不灵,无所作为,无一用处,好似那卑鄙下贱、糊不上墙的烂泥。
阐述:以,《说文》“以,用也。”有用,有为,有作为。顽,《广雅•释诂一》“顽,愚也。”顽固,愚顽不化。鄙,粗俗浅薄。“顽、鄙”这两字,用得精致不能再精致,妥帖不能再妥帖了。“顽”,是非常有个性,永远坚持不变。“鄙”,就更难做到了,所有的言行举止,非常给人看不起,糟糕透了。譬如,民间流传的济公和尚,他时常弄些狗肉吃吃,找点烧酒喝喝,疯疯癫癫。你说他是疯了吗?他又好像清楚得很,你说他不靠谱,有些事却又正经八百。所有的庙宇都不欢迎他住,“鄙”到这等地步,但他却是最解脱、最不受限制的人。这一点,一般凡夫俗子是难以理解的。还有《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也颇似“独顽似鄙”,有《西江月》为证:“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从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老子在这里将众人的有为、有用,与圣人的无为、无用作对比。众人只知有为的作为,不知无为而无不为;只知有用之用,不知无用之大用。视无为之为、无用之用是顽固、粗俗与浅薄,哪里知道,有为之为、有用之用,才真正是局限、粗俗、浅薄呢。
“我独异于人”,这种处世与众人不同,却不是刻意标新立异,以达惊世骇俗,而是自己的坚守,即“贵食母”。以秉持大道为贵,一以贯之,绝不动摇。
11、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白话:我甘愿与众人不同,只重视把大道当作生命的能量之源。
阐述:贵,《广雅》“贵,尊也。贵贱以物喻,犹尊卑以器喻。”用物的贵贱,来比喻人的贵贱;好比用器具的尊卑,来比喻人的尊卑。食,饭食。“六谷之饭,曰食。”母,老子把道作为天下之母,“可以为天下母。”食母,即食于母,食于道,把道作为生命的粮食,把道作为生命的能量之源。有大道作为生命的能量之源,怎么还会向外寻求名利、成就,来满足身心的需要呢?有大道作为能量之源,内在就会圆满自足,什么也不缺,什么也不需要,怎么还会向外贪求呢?
老子在本章中,将俗人与圣人的人生追求作对比时,俗人世事洞明,圣人愚笨无知,直到最后一句,老子才终于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自己就是要与众不同,就是要把俗人颠倒的人生理想、价值,颠倒过来,自己就是要把道作为生命的本源。是呀,一个人把道作为生命的能量之源,内在自然就圆满自足,无所不有了。一个无所不有的人,还会向外需求什么吗?
综述:
本章老子第一次将圣人与俗人,放在一起对比。圣人淡泊、如婴儿一样单纯、无所归、混沌无知、无为,且愚笨鄙陋。与圣人相比,俗人充满热情与欲望,如春游一样兴高采烈,俗人精明、有理想、有抱负、有作为。圣人大智若愚,俗人大愚若智。圣人与俗人的根本不同是:圣人走在道上,遵循道,自然,自由,无为。而俗人没有走在道上,有所作为,追求财富,追求外在的满足。从此失去平等、自然与自由,走上了一条永不满足的欲望之路。
从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隐隐约约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人世,人们比拼似地疯狂追逐着外在的一切。有的人往来穿梭,攀龙附凤,游刃官场;有的人精于算计,寸利必争,秋毫必得。而我,却独守这片孤独和清静,保持着愚顽不化的秉性,也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怎么评价。只求心灵轻松和自在,只求精神自由和畅快。
问题是,虽然向往老子那种清静,却没有那份笃定情怀。神往“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意境,但却没有那么淡定和坦然,有时也害怕孤独和寂寞;憧憬庄子“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的生活,但却没有那种坚定和怡然,有时也害怕清贫和潦倒。偶尔也为名利而蠢蠢欲动,也会为寻找精神刺激而跃跃欲试,时常还会为利害攸关而浮躁,甚至为一点小事而着急上火。说到底,还是修为不够、道行不深,还是做不到无我、无私、无为。所以要“贵食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