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剧本连载>洞天福地(长篇杂谈)>第十八章 大道废

第十八章 大道废

作品名称:洞天福地(长篇杂谈)      作者:玉峡耕牛      发布时间:2017-11-09 22:41:03      字数:3004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详解:
  1、大道废,有仁义。
  白话:大道被搁置,不再被世人遵循,取而代之的是仁义,以仁义来治理天下。
  阐述:何谓大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不可言,“名可名,非常名”,道不可以概念,道就是无。“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存在于天地万物之先,是“道”生天地万物。何谓道性?人有人性,物有物性,道有道性。老子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道性是生;“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几于道”,道性如水,道也是“利万物”、“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善为道者如何?老子归纳为“功成名遂身退”、“不欲盈”。以上都是老子所说的“大道”,老子希望世人尤其是统治者要依道而行。
  大道废,“废”,不是说大道崩塌了,废弃了,完蛋了,而是说世人尤其是统治者不遵循道,不按照道所显示的一些道理、规律行事,道被搁置了、弃之不用了。那用什么呢?“有仁义”。既然大道被搁置了,弃之不用了,那世人总要有所遵循吧,统治者也要维护他的统治秩序,所以呢,只能退而求其次,于是“仁义”自然而然就粉墨登场了。在老子的世界里,它们的排序是道、德、仁、义、礼。这里的“有仁义”,老子没作任何评判,也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只是在陈述事实,也不能理解成是假仁假义。这里的“有仁义”,指的就是当时社会上所宣扬的仁义。老子不带肯定,也没带否定,更无贬损嫌恶之意。如果据此认定:老子反对仁义,只能是曲解或歧义,老子只是觉得遗憾而已。老子推崇的是“太上,下知有之”,而“大道废,有仁义”的境界,最理想也不过是“其次,亲之誉之”。
  2、智慧出,有大伪。
  白话:不去体认大道,不去遵循大道运行的规律,让自己拥有大智慧,而是舍本逐末,去宣扬仁义,企图借此来掩盖自己的私欲和不可告人的目的。
  阐述:“出”,如何注解,对这一章节的理解最为关键。“出”对应“废”,“出”,不能解释为出现、来了,意思恰恰相反,而是指退出、离开。“智慧出”,是指知常曰明,大智慧退出,转而用权术,用巧智。与上一句“大道废”的意境相同,意思是,大道这么好,可惜被世人搁置不用了;智慧这么好,竟然被搁浅不用、退出了舞台。而且对仗也工整。再者,在古典籍中,“出与入”、“进与出”是一组相对的概念,细细体会,自然明白。在第五十章有“出生入死”即离开生地,进入死地。出,解释为出现,是后世经过演化才有。《道德经》是先秦文学典籍。
  何谓“智慧”?老子认为“不争”、“不欲盈”、谦虚处下、功成名遂身退、为腹不为目、“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等等,都是智慧,更提出“知常曰明”,这才叫有智慧。“知常乃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这样做才是大智慧。
  “智慧出”,智慧退出了,智慧远去了,不知常了。没了大智慧、大聪明,怎么办?从此就浑浑噩噩、懵懵懂懂?不可能。人是有思想的、有欲望的,当然就会按照自己的认知、自己的意愿来行事,从而“有大伪”。何谓“大伪”?就是最大的伪装,是指为上者明明是按照自己的私心,根据自己的私欲,来治天下,却披上“道德仁义礼”的外衣而变得冠冕堂皇、名正言顺。大伪似真啊,它有一副光鲜的外衣。如“尚贤”,用功名利禄作诱饵,贵之禄,尊之以官、荣之以爵,以垂钓天下之士。天下之士为了所谓的“光耀门楣”、“光宗耀祖”,而“学得文武艺,卖给帝王家”。大伪,就是所谓的“帝王之术”、“驭人之术”等等。上有大伪,上行下效,下面自然也奸诈、诡计、坑蒙拐骗等等,不一而足。“智慧出,有大伪”,这种境界相当于老子提出的“其次,畏之”。
  3、六亲不和,有孝慈。
  白话:六亲,是一种自然而然、血溶于水的情,现在竟然不和睦、不融洽,父子成仇、兄弟反目、夫妻同床异梦,享受天伦之乐成为奢望,只好提倡子孝父慈了。
  阐述:六亲,是指父子、兄弟、夫妇这六亲。所谓“天伦之乐”,就是这几种关系融洽所带来的快乐。按理说,六亲的相亲相爱是自然而然的,是血溶于水的,但“大道废”、“智慧出”,剩下能用的是仁义、是大伪,在功名利禄的诱惑下,父子成仇、兄弟反目、夫妻同床异梦的事,就不可避免。怎么办呢?只能是高声呼喊:不许忤逆!小的要孝顺老的,晚辈要尊敬长辈;年长的不能为老不尊,要有慈爱之心!于是,原本习以为常、自然而然的孝、慈,竟然被推崇。作为晚辈,似乎能做个孝子贤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作为长辈,爱护晚辈,连动物都会。夫妻恩爱,才成夫妻,却要提倡,岂不咄咄怪事!注意,“六亲不和,有孝慈”,老子只是想阐述它们之间前为因,后为果的关系,并不是反对孝慈,而是认为这种现象不太正常,孝慈原本是自然而然的事,却要提倡。原因何在?根子在哪?不是值得反省深思吗。但凡提倡哪方面,哪方面一定是出了问题。孝慈,动物世界都会遵循的道理,人类社会反而要提倡。
  4、国家昏乱,有忠臣。
  白话:国主昏庸,天下大乱,就需要忠臣良将来辅佐来匡正,来力挽狂澜,就会产生忠臣。
  阐述:从“大道废,有仁义”,到“智慧出,有大伪”,到“六亲不和,有孝慈”,可以说社会秩序日渐败坏,家也不成家样子了,国家也将不国了。国家昏乱,说明君昏臣佞,上下相怨,怎么办呢?自然得有人站出来,力挽狂澜于不倒,救万民于水深火热,清君侧,杀戮乱臣贼子,以匡正天下。意思是,只有国家昏乱,才需要忠臣,才会产生忠臣,才能突显忠臣,“乱世出英雄”嘛。忠臣的使命,就是让被废弃的大道大德重新彰显,让人们遵循大道,让智慧通达,让六亲相和,让家庭幸福美满,让社会秩序井然,让国势蒸蒸日上,实现八方来朝,天下归附。重新回复到“太上,下不知有之”,百姓皆谓“我自然”。
  
  综述:
  上一章,老子回望历史,纵览古今,从太上说起,总结出“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四种情况。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委,是由于“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但“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的具体情况,老子没说。
  本章正是为此而来,道出了失道丧德四个方面的原委:
  一是“大道废,有仁义”。老子认为社会上之所会提倡仁义,是因为大道被搁置,被弃之不用了。而太上时期,大道兴隆,仁义行于其中,人皆有仁义,所以仁义看不出来,也就没有倡导仁义的必要。及至大道废弃,人们才开始崇尚仁义,试图以仁义挽颓风。
  二是“智慧出,有大伪”。大智慧退出了,取而代之的是大伪。“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欲盈”,“为腹不为目”,“知常乃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等等,这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智慧,竟然被世人摒弃不用了,转求大伪,用功名利禄作诱饵,贵之禄,尊之以官、荣之以爵,垂钓天下之士。舍本逐末,去修习所谓的“帝王之术”、“驭人之术”。
  三是“六亲不和,有孝慈”。六亲和睦恩爱,本是自然而然血溶于水的情感,是人可以享受的天伦之乐,如今六亲不和了,父子成仇、兄弟反目、夫妻同床异梦,只能提倡孝慈,来勉强维持。
  四是“国家昏乱,有忠臣”。太平之世,君臣一体,万民一心,哪里有忠有奸,也根本不需要什么忠臣。只因大道废、智慧出、六亲不和,才导致如今的国家昏乱,弄得君不象君,臣不象臣,民不象民,上下相怨,逼迫有人站出来,力挽狂澜于不倒,救万民于水深火热,以匡正天下。
  归根结蒂,这一切都是由上失道丧德所致。在这里,仁义与大道废、大伪与智慧出、孝慈与六亲不和、忠臣与国家昏乱,它们形似相反,实则相成,它们是前因后果,有无相生,前后相随的关系。也展现出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