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寄托
作品名称:洞天福地(长篇杂谈) 作者:玉峡耕牛 发布时间:2017-11-09 05:53:29 字数:3453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于天下。
详解:
1、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白话:人受宠受辱都感到惊讶、震惊而容易失去常态。伴随而来的大富大贵与大的祸害,将如影随形,好像随时会附体上身一样。
阐述:宠与辱,是一对概念。宠辱是外界事物作用于我们自己而产生的一种感受,且越是在意它,感触就越深。宠,本意为豢养在家的无毒蛇,它不须辛勤劳作,使可衣食无忧且快活,引申为溺爱、供养。辱,本意为象牲畜一样弓身犁地,耕作,它辛劳且地位低下,引申为羞辱、耻辱。若,好像、如。惊,这里作动词,受惊吓而失去常态。宠辱若惊,得宠或受辱好像受了惊吓一样,心神失去常态。意思是受到恩宠、宠爱、宠幸,感到事发突然,让自己惊喜不已,内心不宁,心情一时无法平静;受到耻辱、侮辱、羞辱、凌辱,感到事发突然,让自己惊恐不已,内心愤懑,心情一时无法平静下来。现今常用的“受宠若惊”、“宠辱不惊”,大概出自这里吧。
贵与大患,也是一对概念。起呼应前文之用,受宠则带来富贵,受辱或失宠则容易招致大患。身,作动词,指上身、附身、着身、加身。若,好像、仿佛。意思是,受宠,则意味着即将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惊喜也;失宠则辱,意味着眼前的荣华富贵将丧失殆尽,甚至墙倒众人推,保不定身陷囹圄,惊吓也。大富大贵呀,大祸大患呀,好像如影随形,交替上身,令人难以自己。究竟是什么导致人丧失平常心?为什么会宠辱若惊?为什么会贵大患若身?
2、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白话:什么是宠辱若惊呢?有受宠的感觉,说明此时你已经处于下位了,人格已经不完整、不健全了,受制于人了。得到宠,你就会产生惊喜,同时又担心会失去而惴惴不安;一旦失宠,就会感觉如从云端坠落,惊恐不已,盼望早日摆脱恶梦,尽快得宠,这就称作宠辱若惊。
阐述:老子采用了自问自答的方式,不仅回答了“何谓”,什么是;也回答了“为何”,为什么。宠为下,意思是人一旦有受宠的感觉,说明你的人格已经不完整、不健全了,受制于人了,已经处于下位了。有受宠的感觉,说白了,你此时已经成为别人的宠物了,在人格上已经不完整,尊严已经被人控制了。得之若惊,得到恩宠、宠爱、宠幸,惊喜不已,小心肝呀会怦怦乱跳,心情一时无法平静。失之若惊,失宠则处辱,必然惊慌失措,如从云端坠落,惊恐万状,痛苦不已,如丧考妣。更何况世道是,墙倒众人推,见风使舵、落井下石者,大有人在。是谓宠辱若惊,这就是人为什么会受宠亦惊、受辱也惊,患得患失的缘由。言外之意,如何能宠辱不惊?答案自然是前一章说的,“为腹不为目”“去彼而取此”。不去追逐那些虚妄的、巧伪的身外之物。不求“宠”,自然不必曲意逢迎,也无须阿谀奉承违心献媚了,无欲则刚,也就可以保持人格上的独立和完整。内心也就平静了,自然了,从而无宠亦无辱。
3、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白话:什么叫贵大患若身?我之所以会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这一副身躯,等到我没了这副身躯,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好害怕的。
阐述:有身与无身,是一对概念。这里的“身”,名为身子,又不全指身子,更多的是指那一身的欲望、满心的贪念和浑身的虚荣心。有身与无身,是老子想表达的一种境界。有身,意思是有私念、有私心、有小我,想穿上华丽的外衣,自然就会有很多想法,产生许多欲望,就会患得患失,就会宠辱若惊,就会贵大患惹身。无身,并不是说肉身真的没了,而是指不将此身视为我身,无私念、无私心、无小我,就不会在意什么得失荣辱了,已经宠辱不惊了,已经练就了一副金钢不坏之体了。
这一句,老子还是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问的是“何谓”,答的是“为何”。什么才是大富贵与大祸患,好象如影随形,随时附体上身呢?我们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是因为我们有这副臭皮囊,都是为它辛苦为它忙,都是为了喂饱、满足它那一身的欲望、满心的贪念和浑身的虚荣心。等到我们彻底放弃了这一身的欲望、贪念和虚荣,等到我们无欲无求了,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好害怕的,那就彻底解放了,自由了,轻松了,自然了。
“无身”,有人注释为放弃肉身,说什么“羽化飞升”,纯属自己的意淫,与老子的本意,不是大相径庭,而是南辕北辙,完全背离。老子心心念念的是无,苦口婆心劝的是返朴归真,是为腹不为目,是去彼取此。
4、故贵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于天下。
白话:所以,珍重身体是因为把身体视为天下的身体,这样做的人,天下可以寄居给他,让他暂时管理。
阐述:贵以身为天下者,是倒装句,是为天下贵以身。贵以身,指以身为贵。贵,在此处作动词。为天下而以身为贵,意思是有此身,但此身不为我身,是为天下所用之身,这是一种境界,相当于“后其身则身先”,具备这种境界的人懂得规避风险,自然不会轻易涉险,不会带领大家走上不归之路。贵以身为天下者,这种境界的人停留在“有之以为利”的阶段,知道“有之”可以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知道为谁辛苦为谁忙,肯为天下奔波劳累。
寄,形声,从宀,表示与家室房屋有关,本义为寄居,引申为暂时待在某个位置。若可寄于天下,象这样的人,可以将天下寄居给他,意思是可以将天下暂且交付他管理。
5、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托于天下。
白话:是为了天下苍生,而去珍爱自己的身体,象这样做的人,天下可以放心托付给他了。
阐述:托,形声字,从手,从乇(tuō),“乇”本指嫩草稚苗遍地而起,“手”与“乇”联起来表示“手掌平摊,垫在底部”,意思是可以终身托付而无后顾之忧也。
爱以身为天下,也是倒装句,是为天下而以身为爱。爱以身为天下,是一种更高的境界,相当于“外其身则身存”,达到“无之以为用”的境界,懂得透过纷纷攘攘现象,看本质,不会被那些虚妄的、巧伪的、身外之物所困扰,知道何为民心,何为大道,能够引领众人返朴归真,这种人,为腹不为目,去彼取此,损之又损,几于道矣。这样做的人,天下可以放心托付给他。“寄托”一词,或许出于此。
“贵以身为天下者”,类似于我们今天讲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人后己”;“爱以身为天下者”类似于我们今天讲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综述:
对于此章的注解,可谓是五花八门,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此章是紧贴前一章“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而来,进一步阐明“为目”的后果,即“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并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之所以将此章冠名为“寄托”,因老子总结出:可寄之人、可托之人,即“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于天下。”
这一章,流露出了老子的悲悯情怀。为人臣下者,宠辱若惊呀。上位者宠之,则惊喜不已。上位者贵之以禄,尊之以官,荣之以爵,就能为之带来不尽的荣华富贵;然而,祸福相依,一旦失宠,如从云端坠落。是故,宠也惊,辱也惊。老子觉得,世人活得挺可怜的。
为何?只因难以做到“为腹不为目”。五色,本可以赏心悦目,令人心旷神怡;五音,本可以愉悦身心,令人如沐春风,如饮仙酿;五味,本可以除饥解渴,令人精力充沛,生龙活虎。世人却因欲壑难填而走向背离:目盲,耳聋,口爽。驰骋畋猎,也是当时比较时尚的娱乐健身活动,统治者却用来为征战杀戮、开疆拓土、掳掠牛羊而准备,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即金银珠宝,本身又有何错,却令人行妨。怨谁呢?只怪自己把持不住而心生贪念,不顾廉耻而沦为盗贼,还假意推说“都是月亮惹的祸”,说来说去,都是欲壑难填作祟。
所以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我之所以会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这副臭皮囊,都是为它辛苦为它忙,都是为了喂饱、满足它那一身的欲望。等到我彻底放弃了这一切,无欲无求了,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好害怕的。
但彻底放弃了这一切,对于常人来说,很难,那怎么办呢?其实,老子前面章节已经给出了答案“后其身而身前,外其身而身存”“非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最后,老子对最高统治者提出殷切期望:“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于天下。”以己身为天下身者,珍重天下如对待自身一样,这样做的人,懂得如何安身立命,天下可以寄居给他,让他暂时管理。为了天下苍生而爱惜身体的人,已经无身了,已经宠辱不惊了,明白“无之以为用”,不会被那些虚妄的、巧伪的、身外之物所困扰。这种人,为腹不为目,去彼取此,损之又损,几于道矣。这种人,知道何为民心,何为大道,能够引领众人返朴归真。天下可以放心托付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