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剧本连载>洞天福地(长篇杂谈)>第十章 玄德

第十章 玄德

作品名称:洞天福地(长篇杂谈)      作者:玉峡耕牛      发布时间:2017-11-08 21:27:22      字数:4553

  载营魄抱一,能不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关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详解:
  1、载营魄抱一,能不离乎?
  白话:有魂魄、有观念、会思考的人,能抛弃一切杂念而抱住大道,做到敬终如始,片刻不离吗?
  阐述:营,本体,大本营,老巢。魄,魂魄也,引申为思想、认识、观念。载营魄:装载本体与魂魄,引申为思考。抱一,老子在《道德经》中几次用“抱”,如负阴抱阳、见素抱朴。对喜欢的东西,我们就爱“抱”,如抱孩子,情人之间的拥抱。一,一画开天也,代指自然、道、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入为心,出为行,布施为德,总名为一。一之为言,志一无二也。抱一:意思是思想回归到自然而然无欲无念的状态,即“常无,以欲以观其妙”。不离:持之以恒,敬终如始,片刻不离。老子的言外之意,人有灵魂、会思考这是好事,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道,但对于天道而言,人的认知又是片面的、局限的,很能触摸到本真,我们不知“道”却往往自以为知“道”,有时思考得越多,反而离大道越远。所以我们要“抱一”,按照道的指引而尽可能地接近道或本真,而不是自以为是,尽做些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的事,并持之以恒、敬终如始,能做得到吗?很难,因为人会思考,这是人最大的优点,也常成为最大的缺点。人常常自认聪明,喜欢自以为是,当我们自信满满地以为自己百分百正确的时候,却往往是错得离谱。
  2、抟气致柔,能婴儿乎?
  白话:把一切“不良”情绪抚顺平和,达到致柔虚无,心境能象婴儿一样的无忧无虑,那般纯洁、真实吗?
  阐述:抟气:把各种气和在一起,意思将戾气、怨恨、报恩、感激等各种情绪以及对功名的执念,抟揉在一起,再也没有区别,没有对待,即“弱其志”。致柔:达到柔和的极致状态,几近虚无。意思就是把各种情绪、欲念抟揉在一起,理顺调和,达到柔和的极致状态。这种极致的柔,不是柔弱无力,而是一种本真和初始,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如水之柔,它无坚不摧,无攻不克,滴水穿石;如太极拳,它以柔制刚。婴儿,老子认为婴儿是人的本真、初始,他精、神不散,元气保全,所以婴儿特别柔,哭的时候声音却特别洪亮,且持久不沙哑,成人无法企及。人能回到婴儿状态吗?难,因为人有志,人要强,人天天想着往高处走。
  3、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白话:洗涤清除以往那些与大道相悖相左的经验阅历,使内心洁净如初,一尘不染吗?
  阐述:涤除:洗涤清除。玄览:眼目所见的那些变幻莫测,又熙熙攘攘、纷纷扰扰的尘世万象,代指人的经验、阅历。洗涤清除我们内心深处孜孜不倦、梦寐以求的富贵与名利这些杂念,抛弃那些我们自认为正确,其实与道相悖相左的所谓的经验阅历,使人心不再被蒙蔽,达到洞明世事且没有纰漏,使人心洁净如初且不染一尘,还原本真且没有瑕疵,能做到吗?难,因为人喜欢固执己见,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摆脱不了经验主义的束缚,总是认为我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有些执念,到死的时候还放不下,所以会出现“死不瞑目”,可见做到“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是何等艰难。
  4、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白话:热爱自己的民众,治理自己的国家,能够做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一切顺其自然,不随意添加个人的主观意愿吗?
  阐述:爱民,没有哪个君王或统治者不口口声称自己是爱民的,且都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爱民治国”。“无为”,分为两种,一是对人无为,就是爱民治国,能做到“不尚贤”,即教育民众,不贵之以禄,不尊之以官,不荣之以爵,不用功名利禄来引导民众;“不贵难得之货”,即不嗜好珍宝奇玩,不出现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情形,而是上化清静,下无贪人;“不见可欲”,即不要去展现、炫耀那些可能会激发人欲望的东西。二是对己“无为”,爱民治国不为一己私,不添加个人的主观意愿。但老子所在时代的君王,大多喜欢好大喜功,好高骛远,动不动就要征战,以开疆拓土,要大兴土木,营造离宫别苑,既劳民伤财,涂炭生灵,又误了农时,荒了庄稼。
  能无为乎?意思是能做到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达到“为无为,则无不治”的境界吗?很难,因为君王都喜欢有为,而不喜欢无为。
  5、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白话:睁眼闭眼,目所及,耳所闻,所思所想,能自然而然谦卑处下而心静不争吗?
  阐述:天门,代指人的五官即眼耳鼻舌身,引申为思想意识。开阖,指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舌所尝,身所触,引申为所思所想。雌,指雌性的柔弱、自甘处下、心静、不争,而不是“雄”心勃勃,动不动就“雄起”。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意思是所思所想,能否时时处处谦虚处下,做“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做到“功成名逐身退”而符合大道的标准呢?达到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呢?难,因为人都喜欢雄心勃勃,都想称雄,不想为雌。
  6、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白话:明白通透,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与大道相合而浑然不觉,达到大智若愚的境界吗?
  阐述:明白四达,意思是对事情的来龙去脉,对其中的是是非非、恩怨纠结,已经洞察,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内心明镜似的,有如日月之光普照,四极八荒无所不及。无知,是指浑然不觉,内心不会流淌一丁点的沾沾自喜;是指自然而然,不会产生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欣喜意念;更不是装作不知。能无知乎?这是一种大的境界,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却能达到浑然不知,大智若愚。所以我们常说:“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平时我们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病从口入,是因为人总想把外界的一切纳为己用,据为己有,直到装进肚子里才放心。一切都是贪婪惹得祸。祸从口出,是因为人总认为自己博学多才、满腹经纶,不倒点出来,难受啊,所以,对眼见到的一切,就忍不住会指指点点,评判评判,会说长道短,说三道四,不道出个子丑寅卯来绝不罢休。祸事也是这张臭嘴惹的。但“能无知乎?”这是一种境界,不是简单的三缄其口,装聋作哑,也不是消极避世,闭口不言,是指德行修炼到一定的境界,他的一言一行,言谈举止,如阳光给万物以温度,雨露给万物以滋润,空气让万物以呼吸,却全无任何施恩布德的念头,万物沐浴阳光雨露也全然不知,一切都是自然而然,而且四极八荒无所不及。我们能达到这种境界吗?难。首先我们难管住自己这张嘴。俗话说,一桶水摇不响,半桶水响丁当。真正有本事的人,大多不事张扬,也不多事,可真正有本事的人少之又少,而没多大本事的人却是多如牛毛,没本事的人生怕别人说他没本事,所以最是能卖弄招摇。最最关键的是,我们的修为难以达到这个境界,如果我们的心胸能像天一样,无所不覆,像地一样,无所不载,那离“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就不远了。
  7、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白话:达到以上境界,还要悉心培养,持之以恒;得到了对大道的认识,不据为己有;施恩于人不要自恃其功;领导民众但不主宰民众,让民众自由自在的发展。这就是天德。
  阐述:生之,是指出现了,或达到以上所列举的六种境界,或其一。畜之,要悉心培养,好生养护,使其丰润圆满起来,稳固下来。“生而不有”,出现了或达到以上所列举的六种境界或其一,不要有“有”的想法,因为有无相生,时时让自己保持空灵的“无”的状态,或着说探索出万事万物的奥妙,而不要想着据为已有,要保持一颗无“有”之心。“为而不恃”,施于人而不自持有功。“长而不宰”,领导人民而不去主宰他们,让他们自由自在的生活。“是谓玄德”,把上面的做到了,这就是玄德,这就是天大的德行,就是遵循“道”的行为。
  
  综述:
  翻阅到此章节,迎面而来的是老子一连串的考问。
  第一问,“载营魄抱一,能不离乎?”
  营,大本营,老巢,代指身躯。魄,会思考,象主人,代指灵魂。载营魄抱一,能不离乎?说穿了,就是这个承载着肉身与灵魂,这个会思考,有想法,这个老巢(营)与主(魄)合为一体,居于天地之间的东西,也就是人,能够做到形神不离,无欲无念的自然状态吗?
  人呀,喜欢自以为是,喜欢主观臆断,喜欢神游天外,喜欢异想天开,喜欢好高骛远,喜欢不切实际。而不愿面对和承认现实,甚至希望摆脱肉体束缚,获得意志独立。更有疯狂者,还瞧不起肉身,出现自残,甚至毁灭肉身的极端做法。许多极端思想的崇拜者,自残自焚,就是如此。
  俗话说,人死如灯灭。我们不妨将肉体比作灯油,将灵魂比作火,这样就很简单了。第一,灵魂不可能脱离肉体而存在,正如点灯不能没有灯油;第二,点燃生命的灵魂火种,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所谓薪尽火传是也;第三,不为点灯照亮黑暗,就不需要灯油,所以灵魂是肉体存在的价值。灵魂与肉体的关系,是体与用的关系,脱离灵魂的肉体,就会沦为行尸走肉,而脱离肉体的灵魂,则会异化,成为个人疯狂和社会变态的诱因,这是非常可怕的。
  载营魄抱一,能不离乎?难,人都是天才的空想家,又喜欢自以为是,动不动就会心猿意马,神游天外。最不愿意面对的,就是现实。
  第二问,抟气致柔,能婴儿乎?
  将戾气、怨恨、报恩、感激等各种情绪以及对功名的执念,抟揉在一起,再也没有区别,没有对待,即“弱其志”,达到柔和的极致状态,这种极致的柔,不是柔弱无力,而是一种本真和初始,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如水之柔,无坚不摧,无攻不克,它以柔制刚。象婴儿一样,不失人的本真,精神不散,元气保全。能回到婴儿状态吗?难呀,因为人有志,人要强,人总想着往高处走。
  第三问,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洗涤清除眼目所见的那些变幻莫测,又熙熙攘攘、纷纷扰扰的尘世万象,抛弃那些我们自认为正确,其实与道相悖相左的所谓的经验阅历,使人心不再被蒙蔽,洞明世事且没有纰漏,使人心洁净如初,且不染一尘,还原本真,且没有瑕疵,能做到吗?难,因为人喜欢固执己见,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
  第四问,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热爱自己的民众,治理自己的国家,能够做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一切顺其自然,不随意添加自己的意愿吗?很难,因为君王都喜欢有为,而不喜欢无为。
  第五问,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睁眼闭眼,目所及,耳所闻,所思所想,能自然而然谦卑处下而不争吗?难,因为人都喜欢雄心勃勃,都想称雄,不想为雌。
  第六问,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对事情的来龙去脉,对其中的是是非非、恩怨纠结,已经洞察,内心明镜似的,有如日月之光普照,四极八荒无所不及。却能大智若愚?能达到无知的境界吗?难,因为无人能管住自己这张嘴。真正有本事的人,大多不事张扬,而没多大本事的人却是多如牛毛,没本事的人生怕别人说他没本事,所以最能卖弄。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达到以上境界,还要悉心培养,持之以恒;得到了对大道的认识,不据为己有;施恩于人不要自恃其功;领导民众但不主宰民众,让民众自由自在的发展。这就是天德。
  总之,老子的六个拷问,也是人生修炼要达到的六种境界:敬终如始、不忘初心、一尘不染、顺其自然、与世无争、大智若愚。就是要坚忍不拔,持之以恒,敬终如始;致阴致阳,致柔致刚,保持本色,不忘初心;涤除杂念,专心致志,心明如镜,一尘不染;无为而治,顺其自然;虚怀若谷,心静不争;明白四达,大智若愚。静下心来体会这一连串拷问,或许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调整我们的生活态度。相信爱《道德经》的人都是善于思考,能够宁静致远的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