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不争
作品名称:洞天福地(长篇杂谈) 作者:玉峡耕牛 发布时间:2017-11-08 13:13:27 字数:3105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详解:
1、上善若水。
白话:首善之善就好比水的品性。
阐述:《道德经》中经常提到“善”字,老子所讲的“善”与一般所讲的善,是有区别的。一般性的善,是指符合公众评判的标准,值得鼓励或提倡的言行。老子所讲的善,是以符合“道”为标准来衡量的。什么才是契合道的标准呢?比较多啊,前面讲的如“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天地不仁”、“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等等。这一章老子是就前一章的“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针对这其中的奥妙,进一步加以阐述,进而提出“上善若水”。老子还是觉得举例说明,比较浅显易懂,不举例说明,似乎不过瘾呀。上善,意思是善是分层次的,有上善,自然有中善、下善,甚至于有对立面即不善。何为“上善”?当然是与“道”愈接近,则愈善。
2、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白话:水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名,也不争利,自觉自愿地奔赴众人不愿意、讨厌的位置,所以水的品性几乎接近于道。
阐述:此句是对“上善若水”的诠释。利,有利于。水在天为雾露,在地为泉源,润泽万物。不争,不抵触、不忤逆,不与万物争名利,柔顺也。动物饮它解渴,水听之任之;草木汲它而鲜活,水静默无语,留下一片葱郁后悄然离去。处众人之所恶:水不居高位,奔赴众人厌恶的低洼潮湿、污垢阴暗之地,待在那儿却安之若素。几于道,水性几乎于与道同,注意,“几于道”与“等于道”相去甚远,意思是说,水的品性接近或快合乎道的某一方面。据此,我们起码可以得知“道”的一个特性,即“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到目前为止,老子已经为我们讲述了“道”的许多特性了。
3、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白话:居住、长期待的地方,总是挑适合自己的地方;思虑筹划深远,谋事处事心胸博大,善于采纳涓涓细流;与人相处,能与人为善;不讲假话空话,一言九鼎,言而有信;处事公正,善于治国理政,治世有方法;办事灵活机动,善办事,能成事;行动善于掌握天时,捕捉机会。
阐述:此句又是对上一句的进一步详细阐述。居、心、与、言、政、事、动,这七字皆为动词,有如北斗七星之闪耀。居,指长时间待在一个地方,是一种相对静态,而“处”是一种动态,代表趋势,如“处众人之所恶”的处,有奔向,自愿去的意思,合在一起叫“居处”。善地:待在适合自己的地方,找准自己应待的位置。善什么地呢?水总是待在低洼、潮湿、污垢、阴暗之地而得以保全,并汇聚成江河湖海,永不干涸。如果水居山巅,处高处,就凶险且不能长久。
心善渊。心,即思考、谋划。心善渊,就是思考、谋划像渊一样,心胸开阔,不拒涓流,善纳百川,注而不盈,流而无意,深而清明。
与善仁。与,即与人相处,或带给别人的。与善仁,意思是与人相处能够与人为善,或者说总是带给别人温和舒适的感受。动物饮它解渴,水听之任之;植物汲它鲜活,水静默无语;干而湿之,燥而润之,枯而荣之,虚而充之,满而溢之,留下一片葱郁后悄然离去。
言善信。言,即说出的话或作出的承诺。言善信,即一言九鼎,一诺千金,永不逆流,且安分守时,潮汐如期而至,决不耽搁,按时而退,决不留恋。表里如一,内影照形,不失其情。
政善治。政,即管理地方事务。政善治,管理地方事务是井井有条,令百姓安居乐业。水善察微洞幽,实则润之,虚则盈之,满则溢之,则天下无不平之事。水以柔克刚,润物无声,万民受恩泽而不觉,世人去污垢而不知痛。政声人去后,留下一片葱郁。
事善能。事,办事,解决问题。事善能,办事机动灵活,能办事,善成事。水能方能圆,曲直随形;遇阻知退,无路当止,有路则行;处上为雾露,处下为源泉;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善于处下,安之若素,甘之如饴;遇到坑穴,注满而行;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一让心平气和,论理不论气,言性不言命。
动善时。动,发动攻势,解决问题。动善时,发动攻势,解决问题,懂得等待时机,时机一到,绝不错过。水,顺势而为,借势而下,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夏散冬凝,不失天时。“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夫唯不争,故无尤。
白话:惟有不争呀,就不会招致别人的怨恨、妒嫉与不满,故而无过失。
阐述:水性柔顺,往低处流,不抵触、不忤逆。壅之则止,通之则行,决之西则西,决之东则东。干而湿之,燥而润之,枯而荣之,虚而充之,满而溢之,留下一片葱郁然后悄然离去,不与万物争,所以水不会因为自己的过失而导致天下的怨尤、妒嫉与不满。
综述:
老子为了进一步刻画出如何才合于“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便引出一段如水之美的人生哲学。
在这节的一开场,老子首先提出“上善若水”。首善之善,做到最好,恰到好处,便要做到如水一样,利万物,不争,至柔、至净,有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
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品性,干而湿之,燥而润之,枯而荣之,虚而充之,满而溢之,留下一片葱郁然后悄然离去。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如古人所说:“到江送客掉,出岳润民田。”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做。而且,它“居善地”,永不占据高位,更不会把持要津。俗话说:“人往高处爬,水向低处流。”水在这个永远不平的物质的人世间,宁愿自居下流,藏垢纳污而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以成大度能容之美德,“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在这一节里,要注意“几于道”这几个字,并非说若水的品性,便合于道了。只是拿水与万物不争的一面,来说明它几乎近于道的修为而已。佛说“大海不容死尸”,这就是说明水性至洁,从表面看,虽能藏垢纳污,其实它的本质,水净沙明,晶莹透剔,毕竟是至净至刚,而不为外物所污染。孔子观水,却以它“逝者如斯夫”的前进,来说明水具有永恒的“不舍昼夜”的勇迈古今的精神。我们若从儒、佛、道三家的圣哲来看水,也正好看出,“儒家的精进利生;道家的谦下养生;佛家的圣净无生”三面古镜,以自照自明。在人生的某一时间,某一地位,如何应用一镜以自照、自知、自处,也是一门学问。
本章除了特别提出水与物无争,谦下自处之外,又一再强调,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能做到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心善渊”;行为修到同水一样与人为善,助长万物——“与善仁”;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言善信’;立身处世,管理一方,作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政善治”;做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事善能”;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做到同水一样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澄止——“动善时”;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便是永无过患而安然处顺,犹如天地之道的似乎至私而起无私的妙用了。
老子讲了这一连串人生哲学的行为:待在适合自己的地方,找准自己应待的位置;心要不拒涓流,善纳百川,注而不盈,流而无意,深而清明;与人相处,干而湿之,燥而润之,枯而荣之,虚而充之,满而溢之,留下一片葱郁然后悄然离去;言而有信,如潮汐之如期而至,决不耽搁,而退潮时,决不留恋;表里如一,内影照形,不失其情;为政处事,以柔克刚,润物无声,万民受恩泽而不觉,世人去污垢而不知痛,政声人去后,留下一片葱郁;办事如水之能方能圆,曲直随形,遇阻知退,无路当止,有路则行,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懂得顺势而为,借势而下,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夏散冬凝,不失天时。如果这些优点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就是完整而完善,实在太难了。老子自己的一生,始终以周守藏史的卑职自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