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剧本连载>洞天福地(长篇杂谈)>第五章 不仁

第五章 不仁

作品名称:洞天福地(长篇杂谈)      作者:玉峡耕牛      发布时间:2017-11-08 03:03:02      字数:3712

  天地不仁,视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视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详解:
  1、天地不仁,视万物为刍狗。
  白话:天地没有分别对待之心,不会对谁有特殊的宽容与慈爱,绝对的一视同仁,视天地之间的万物如摆放在祭坛上用草扎的狗,全然不会顾及你的喜怒哀乐,顾虑你是高贵还是低贱,从而产生分别对待之心。
  阐述:“刍狗”在这里的意思,有人解释为“用你的时候就恭恭敬敬将你摆上,不用了就如垃圾一样扔掉”,我不敢苟同。祭祀在商周时期是头等大事,如《左传》“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祭祀是古人对于天地、神明、先祖、自然等的敬畏和崇拜。能享有祭祀的权力,证明你的统治是正统。而祭祀的仪式一旦完成,说明已经得到天地的授意,获得祖宗的认可,就无人敢质疑了。你说这是一项多么重要而又庄严神圣的活动?祭祀时摆放的供品如猪牛羊狗等牺牲,祭祀完了,皇亲国戚、重要部族等都是要争相分享的,享用祭品意味着可以得到天地、神明、先祖的庇佑,是一种莫大的殊荣,不能分享,在当时是一种不被认可,或受歧视,是很可怕的事。哪怕是替代品——草扎的狗,祭祀完了,就如垃圾一样扔掉,在老子所处的年代,那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一定要焚化,“送走”的。如果说这样的事,是发生在后世的后世,或许还有可能。
  那老子究竟是何意呢?老子的意思是,天地不偏不倚、无亲无疏、无怨无恩、无分无别、平等地对待天地之间的一切。天地不仁爱慈善,就是天地最大的仁爱慈善。无论你是富有还是贫穷,高贵还是低贱,善还是恶,天地同样对待。绝对不会因为你富有高贵而多给你风和日丽,也绝不会因你贫困低贱而少给予你阳光雨露。所以,老子将此比作“天地视万物为刍狗”,天地将万物看成如同摆放在祭坛上的供品——刍狗,看成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死物。话很难听,但一语中的。言外之意,天道不会因摆放是真供品,就感激就厚爱三分,因是刍狗就不悦就另眼相看。不管你怎么做,都左右不了天道,影响不了丝毫,天道一如既往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一切试图通过拉拢、腐蚀、收买天道,从而让天道遵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的想法必将落空,天道只会视你为草扎的没有任何情感的狗。
  老子秉承《易经》衣钵,一阴一阳,亦阴亦阳。所以老子在说天地“不仁”的时候,反而是在夸赞这是天地最大最真的仁!有人不知老子真谛,又自认为知,不知“道”,偏说知“道”。甚至认为老子在诅咒天地,可谓是荒唐之极。我想,老子的意思,用一句话来表达最为合适——“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2、圣人不仁,视百姓为刍狗。
  白话:圣人明“道”,效法天地,摒弃分别对待之心,视百姓如摆放在祭坛上用草扎的狗。
  阐述:这句话,单从字面上来讲,对一般人的冲击力更大,简直骇人听闻!有人甚至认为,老子简直是反人类反社会!有些注者,也是心虚得呀,注释起来是牵强附会,生拉硬扯。圣人效法天地,视众生平等而不自以为是,没有对待,没有区别之心,没有将自己的私心、自己的喜好添加进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看似麻木不仁,实乃是最大的仁。试问,当今社会,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不偏不倚、无亲无疏、无怨无恩、无分无别、平等地对待自己要面对的人和事。圣人如此作为,看似无情,不仁不义,却拥有最大的爱民情怀,是真正的大仁大义。
  3、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白话:天地之间,它不正像橐籥吗?上为天,下为地,中间虚。正因中间空虚,所以它无所不容,无所不纳,包罗万象。但上天下地,它不能动啊,一动,天地之间的万物就得遭殃了,无以生存,甚至于化为齑粉。就像橐籥一样,中间虚,上下往中间一压,气就往外泄,而且越动,气跑得愈多,最后瘪了,气跑光了。
  阐述:老子用橐籥来进一步比拟说明天地为何不仁,实在形象生动,简直太有才了!“橐籥”,有的注,解释为风箱,实在不妥。“橐籥”是鼓风用的器具,老子时代不可能有风箱,比喻也不像。橐,大概是上面是木板,比作天,下面也是木板,比作地,中间用皮囊连接起来,中间是空的,正如天地之间。鼓风时,可以用手按或用脚踏的那种器具。籥,是与橐相连接的,形状类似管状乐器,通过竹管让风进出。橐籥,它绝不是后来改进的木箱匣子的那种鼓风器具,再说比喻也不形象。既然知道“橐籥”的样子与功能,所以老子发问,也是一种警告!难道天地之间真的象“橐籥”吗?像乎,不像也!上面动,意味着天动,下面动,意味着地动,果真如此,将天翻地覆,天塌地陷!所以,天地不能动情,天地一动情,万物必遭殃,哪怕是打个喷嚏,哆嗦一下都不行。所以老子说天地不仁。圣人遵从天道,所以圣人不仁。
  还有一关键字即“屈”,屈,从尸从出,本意是身体被从屋内抬出时的样子。当然,是指那种没有用担架,没有用木板,徒手抬出身体的方式。老子用的就是其本意。不屈,意思是尽管天地之间是虚,但不能屈,一屈,万物将如气泄光了,且愈动愈泄,万物将赖何以生存。当然,老子借此,只是为了形象说明天地只能不仁,圣人只能不仁的道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天若有情天亦老。老子提出天地不仁、圣人不仁,不解释清楚,岂不耸人听闻,惊世骇俗!
  4、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白话:明白天地不仁,在它面前反复祈求、祷告、祝愿,焚香礼拜,反复占卜,不断推算,还不如实在些,安守本分,做自己该做的事,效法天地、圣人之不仁。
  阐述:对这句话的注解,更是五花八门。前面说了,老子是借祭祀讲道。多言,意思是祭祀者向天地、神灵、祖宗乞求和祷告,大谈自己的功绩,大谈自己的宏愿,乞求上天保佑,恳请祖宗神明庇护。可是,天地无情无意、无亲无疏,没有分别之心,没有对待,多说无益。言外之意,你那样劳师动众地举行祭祀,不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统,是授天地之意,是继承大统,是上顺天意下合民心吗?不就是想说明权力的合法性吗?可是天地不仁,所以,你们不觉得自己的言行举止荒诞且滑稽可笑。数穷,数是卜卦得到的卦数,穷,意思是占卜了一次不满意,又去占卜,反反复复,一定要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不如守中,守中,意思是安分守己,做自己该做的。这里,是老子是对统治者的规劝,有三层意思,一是不如爱惜眼前的万民百姓;二是不如做好自己的本分,如前章所说的,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实其腹等等;三是求天求地不如求自己,让自己的言行合乎大道,顺乎自然。
  
  综述:
  前一章阐述道,讲了“道冲而用之无盈”,道的作用或使用起来,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无弱时,也无强时。“渊兮,似万物之宗”,大道如渊啊,无数涓流、万条溪水汩汩流注,终而汇聚成渊,它不拒倾注,没有满盈,亦无止境。“湛兮,其若存”,大道它无形无象,不言不语,不左不右,隐而不现,似乎不存在,又似乎能够感觉道是无处不有,无时不在,深奥莫测。最后提出道为“象帝之先”,即天地为道生,德为道生。道德道德,先道后德,得道者才有德,有德者明道。
  这一章,老子继续谈道,核心是想说明“道不仁”。通篇论述,严谨紧凑,首先提出论点,然后举例说明,最后提出解决办法。天地不仁,天地不偏不倚、无亲无疏、无怨无恩、无分无别、平等地对待天地之间的一切。天地不仁爱慈善,就是天地最大的仁爱慈善。无论你是富有还是贫穷,高贵还是低贱,善还是恶,天地同样对待。绝对不会因为你富有高贵而多给你风和日丽,也绝不会因你贫困低贱而少给予你阳光雨露。所以,老子才有此一比——天地视万物为刍狗,天地将万物看成如同摆放在祭坛上的供品——刍狗,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死物。言外之意,天道不会因摆放是真供品,就感激就厚爱三分,因是刍狗就不悦,就另眼相看。不管你怎么做,都左右不了天道,影响不了丝毫,天道一如既往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一切试图通过拉拢、腐蚀、收买天道,从而让天道遵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的想法必将落空,必将是枉费心机、一厢情愿,天道只会视你为草扎的没有任何情感的狗。
  为什么天地必须不仁呢?老子讲道,喜欢借助些形象的事物来说,这一章借事又借物,什么事?祭祀,什么物呢?橐籥,只是没明说而已。何故不明说呢?不好妄言。祭祀,在当时是与战争同等的大事,因此老子比较隐晦,可是不言又言了,第一句就提到“刍狗”。一说刍狗,当然就是说祭祀之事。当时生产力低下,祭祀又是非常隆重的大典,不可能有太多真的牺牲来作供品,只好用草编织充当品。刍狗,就是祭祀时草扎的牺牲。“橐”是鼓风用的器具,上面是木板,比作天,下面也是木板,比作地,中间用皮囊连接起来,中间是空的,正如天地之间。鼓风时,可以用手按或用脚踏的那种器具。“籥”,是与橐相连接的竹器具,形状类似乐管之类的。既然知道“橐籥”的样子与功能,所以老子发问,也是一种警告!难道天地之间真的象“橐籥”吗?上面动,意味着天动,下面动,意味着地动,真如此,将天翻地覆,天塌地陷!所以,天地不能动情,天地一动情,万物必遭殃,哪怕是打个喷嚏,哆嗦一下都不行。所以老子说天地不仁。圣人遵从天道,所以圣人不仁。
  既然如此,“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天地不仁,在它面前反复祈求、祷告、祝愿,焚香礼拜,反复占卜,不断推算,乞求神明庇佑,希望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如此空劳一场,还不如实在些,守好本分,做自己该做的事,效法天地、圣人之不仁。是啊,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