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剧本连载>洞天福地(长篇杂谈)>第二章 不去

第二章 不去

作品名称:洞天福地(长篇杂谈)      作者:玉峡耕牛      发布时间:2017-11-07 22:35:17      字数:3723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详解: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白话:天下之人都以“世俗之美”的标准去追求、实现美,这种事已经变成“恶”事。天下之人都抱着“以之为善”之心去行事,这已经不善了。
  阐述:如何理解,关键是“美之为美”、“善之为善”。有人理解为“美之所以为美”、“善之所以为善”。可是,既然找到了美、善的原因、本质,怎么会“斯恶已”、“不善已”,岂不咄咄怪事?自相矛盾。
  如何解释,我们可以用排除法:其一,如果老子的意思是:天下皆知美,斯恶已,皆知善,不善已。那为何后面还有三个字呢?惜墨如金的老子,岂会画蛇添足吗?所以老子不反对美,更不反对善!其二,如果老子的意思是:天下皆知为美,斯恶已,皆知为善,不善已。老子岂不成了反社会反人类的怪胎,成为万人唾弃的大恶人。所以老子反对的是“美之”“善之”,这样一来,意思就清晰明朗起来,即以之为美而行美,以之为善而行善。言外之意,世人都去效法“世俗之美”而行美、“世俗之善”而为善,势必走向反面即“斯恶已”“斯不善已”。不管为美,还是为善,都要源于本心,自然而然。
  当时社会究竟以何为“美”?美字从羊从大。大为国土辽阔,羊比作民众多,且驯服。在统治者眼中,“美”就是土地辽阔,民众多而驯服。如果天下人都想“使国土辽阔,民众驯服”,都去做这种美事,势必战争频频,生灵涂炭,斯恶已。这应该是最原始的意思了。引申的意思是,如果世人都按照同一个标准哪怕是“美”去做,事情就会走向它的反而或对立面。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不是错,错的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错的是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当今更为甚之,“丰胸”、“拉双眼皮”等等,好端端的却在身上左一刀右一刀,人造“美女”,一些人因此而落下残疾,抱恨终身。“斯恶已”,说明老子对当时的社会现象非常厌恶、憎恨。当时周天子已经势微,诸侯国都想称雄争霸,且以此为美,乐此不疲。故曰“斯恶已”。
  当时社会以何为善?善从羊从言。羊,是财,是食,羊性温驯,本意财富。言,说话,有话可以说,言论自由。本意吉祥。这就是古人眼中的善。所以对于为善,与人财富,送人吉祥,给人安康,当然是好事。但“善之”才去为善,目的性太强,功利心太大,就不是真善了,甚至走向反面。打抱不平,路见不平一声吼,世人都认为是善,但为图侠义之名,而打抱不平,此种善行善举,不善也。救人于危难之中,是为善举,若是为图日后有个回报,不善也。沽名钓誉之徒,最终势必会竹篮打水一场空。“斯不善已”,说明老子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伪善,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满口仁义道德的假圣贤,尽管他们或许会时不时行一个“善举”,以装扮自己,却早已被老子双眼洞穿,老子自然是嗤之以鼻——“斯不善已”。
  总之,事情常常会走向它的反面,尤其是“天下皆知”的“美之、善之”。
  2、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白话:所以有与无相生相灭,难与易此消彼长,长与短相比较而存在,高贵与低下相互转换,音与声相呼应一唱一和,前与后紧紧相随。
  阐述:这是老子对“天下皆知”的美之为美、善之为善,斯恶已、斯不善已的进一步解释说明。“美之为美,斯恶已”、“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究竟是什么原因,老子的回答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事情很容易走向它的反面。相生、相成、相形、相倾、相和、相随,这些词用得既形像、生动,又准确、精致,太美了。对其文字功底,心里油然而生顶礼膜拜的冲动。
  3、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白话:这就是为什么得道者处事总是顺其自然而不带私心杂念,用自己的言行来教育引导人而不是靠指手画脚,夸夸其谈。万事万物耳濡目染,在其熏陶下,自由快乐生长而去不说三道四。生而不占有,任其自由自在。做了、帮助了而不自恃其功劳,功成名就时而不占居上位而退居幕后。只有不居,所以一切都不会离去。
  阐述:怎样做才是美,怎样做才是善,老子的回答是:“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如此,才能尽善尽美。
  这里老子教我们如何处事——处无为之事。无为,不是什么事也不做的懒政怠政,更不是坐吃山空的养懒汉,无为,是内心无私欲杂念,不是“美之为美,善之为善”,而是以天下为公,不夹杂一丁点私心杂念,磊落行事。老子也教我们如何行教——行不言之教。说一千道一万,不如甩开膀子干,示范、身体力行永远是最好的老师,比任何言语都有效。正因为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万物努力生长,万民勤劳乐业而无怨言,没人去说三道四,天下一片祥和。
  有生育之恩而无占有之念,任其自由自在。做了、帮助了,觉得理所当然、本该如此,而不自恃有功。功成名就之日,懂得急流勇退,而不留恋、不忝居高位。惟有如此,功成身退,情事就不会走向反面。也就能够事与愿随,心想事成,而不是事与愿违,甚至于相去甚远。“是以不去”,不去,意思是不会走向对立面。如何确保“不去”,是本章节要阐述的核心。
  
  综述: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花好月圆,是我们对情感的美好愿景;蒸蒸日上,长盛不衰,是我们对事业的美好愿景;平平安安、健康长寿,是我们对家人的美好愿景。对于美好愿景,我们孜孜以求,但会不会落空,会不会走向反面,如何能“不去”,又似乎超出了我们的掌控,不是我们轻易能驾驭得了的。
  为何会如此呢?因为我们的认知是相对的,而且认知的时候往往还夹杂着我们的主观意识。
  如为了认识我们所处的世界,我们自己建立了许多相对的概念和范畴,比如建立了一套方位辨别标志: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前后等,可这些都是相对的,因宇宙无穷大,绝对的东西我们是无法用我们的感觉器官来认识和判别的。
  同时我们的主观意识又会出来捣乱。比如小时候,我们的所作所为,我们会从大人的眼里和行为里,看出他们的反映和态度,渐渐形成善恶观。接触社会后,做得好了,回家得到鼓励,做得不好,遭到斥责,我们开始有了荣辱观。实际上,我们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就是为了给父母证明自己是一个好孩子。
  步入学校,十年寒窗,我们所完成的作业和考卷,老师给我们的回答全是对和错。可慢慢地,我们发现实际上很多事情不是简简单单的是非能够判断和解决的。尤其是目前竞争越来越激烈,有竞争就会有得失,我们又开始患得患失。当我们通过自己的奋斗,让生活有了一个样子的时候,发现父母亲人一个个死去,我们也将步其后尘,发现自己辛辛苦苦奋斗换来的一切——高官厚禄、娇妻等都不能带走,只能赤条条地走向死亡。如何对待生死的问题,让我们心生恐惧。
  而善恶、荣辱、是非、得失、生死等,作用在我们心理上,所给我们带来的自然是万分的苦与乐、悲与欢。
  所以老子认为,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正因为我们有了这些概念,我们就有一个对待的问题,都想好,结果不好。
  说有的时候,那么一定有无;说艰难的时候,那一定还有一种容易的事;说长就有个短,说高尚就有一个低下;发音后就一定有那声响来应对;有了前就有个后的问题。万事万物的相对性是永恒的,消灭不了的。
  一旦有了对待,那么你就面临选择。有选择就会有烦恼,有烦恼则造成痛苦与灾难。所以古今中外许多宗教大师和圣贤哲人都努力探索如何摆脱对待,想帮助世人进入无烦无恼的自由境界。
  老子认为大道是真实的,但我们的概念和语言却是有限的、虚假的,无法真正地表现那个大道的真理,所以我们人类也就无法像大道那样自由自在,所以会有痛苦和烦恼。也就是说,只有你去掉了相互对待的概念和名相,也就没有了人间所谓的范畴局限,便与大道融为一体。
  大道无言,但却生育出天地万物。万物都感受到了大道的存在,但却无法去加以描述,所以大道是绝对的,没有对待的,所以无烦恼,无忧愁,自在自为。圣人明白了这一点,便会与大道采取同样的方法——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所以,圣人会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对待世界上的一切事情,而不把自己意念强加,这就叫做无为。而顺其自然,决不是如某些人从自己狭隘角度来认识的那样,是一种消极的态度。顺其自然,不但不消极,而且是一种真正的积极态度,是主动克服我们的自私与偏见,是对人类自己精神的升华。
  圣贤都认识到人类欲壑难填,为了无穷的欲望,争斗,杀人,不仅坑害了他人,最后也损伤了自己,对谁都没好处,这种行为不明智。所以,圣贤否定人类的自私、欲望和贪婪,然后去顺应自然的规律来发展,不仅不是消极,而是大积极。
  所以老子说,大道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占有,为而不恃,助长万物而不自恃,功成而弗居,功业成就而不自居。
  大道如太阳一样,给人间带来光明,给万物送来了能量,却从来没有夸耀过自己。因为大道没有夸耀这个概念,没有分别,也就没有对待。
  去掉对待,留下的就是一片安宁祥和了。夫惟弗居,是以不去。我们就也就再不会感叹一辈子是为谁辛苦为谁忙了!因为我们无私心杂念,因为我们自然而然,所以我们乐在其中。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