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秀水明山(记录)>第52章从胜利走向胜利

第52章从胜利走向胜利

作品名称:秀水明山(记录)      作者:绿叶草根      发布时间:2017-11-11 14:51:28      字数:6941

  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从开始组建、学习整编、连续行军到达四川,又从接管政权、征粮、剿匪到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再到改革开放,岁月沧桑,历史辉煌,总结经验教育后人,发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光荣传统,以史为镜,大有裨益,子孙万代,不忘初心。
  过去为了推翻三座大山,他们许多革命老前辈和革命先烈前仆后继,英勇奋斗了几十年。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他们也度过了一段艰难的岁月,那时敌人封琐我们,实行三光政策;他们也层层封锁敌人,建立和巩固了大大小小的革命根据地、游击区,最后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蒋家王朝。接着,在取得宁沪杭胜利后,向大西南进军。
  他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参加了人解放军西南服务团,开始了几千里的行军生活。俗话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就川东来说,虽有点夸大,但的确是靠两条腿走路。
  连续不停的行军,就要学会走路,学走路并非笑话。走平路和走山路不一样,平时走路和长途行军不一样,走时怎样使袜子顺脚,还要学会如何打背包,怎样背才省力,脚起泡第二天还要走路怎么办?不少人脚走跛了,就拄着棍子走,只能前进,不能后退,也不能停留,走得慢掉队,还会有生命危险。行军得爬山涉水,风雨无阻,极度疲劳,连吃饭住宿都有困难。但大家没有一个发牢骚,发怨言。
  行军途中,有的唱歌,有的唱京剧,有的拉胡琴,有的说笑话,真是苦中有乐,苦中有甜,大家一心一意向前走,把重重困难踩在脚下。
  大家发扬团结友爱,官兵一致的优良作风。团结是胜利之本,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团结才能战胜敌人,这是革命斗争总结出的真理。组成西南服务团这支庞大队伍,要完成进军西南的任务,团结是非常重要的一条。因为大家都是来自五湖四海,有老区调来的,有支前留下的,有上海的学生,有宁、沪、杭的干部、职工,也有工农干部、知识分子等各行各业的人。他们有各种各样的思想,有不同的生活习惯,这就要提高大家对参加革命、解放大西南的重要认识。
  在南京集训了三个月,学习《社会发展史》、《将革命进行到底》、《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反对自由主义》。宋任穷等首长亲自上课,作政治报告,讲述解放战争的胜利形势和解放大西南边疆的重大意义,指出这是对同志们革命人生一个严峻的考验
  通过学习,作好了三项准备:一是准备艰苦奋斗的决心。二是学习城乡各项政策,三是加强团结严守纪律,特别是要做到互助互爱。行军途中,越走越艰苦,越要发扬团结互助的友爱精神,有的同志脚多次起泡,有的同志生病了,走不动了,很多同志就帮着背背包。宿营时,不少同志不顾自己劳累,先给那些体弱、生病的同志提热水洗脚,洗后帮着倒水。先照顾这些同志吃饭,后安排他们睡觉、休息好。有的女同志帮助男同志补衣、补鞋、补袜。
  领导一到宿营地,就先到战士住处看望大家,问寒问暖;如果第二天行军困难大,还要动员大家发扬友爱精神,在行军中,安排哪几个同志照顾、帮助体弱的同志,体弱的同志自觉性也高,总是克服困难,不让同志们帮助。总之,在领导的关心下,同志间互帮互助,使这支来自各方面的、身体素质不同但是思想认识一致的队伍,通过学习,做到团结友爱、官兵一致,在行军中没有一个人掉队。
  党指向哪里,就战斗在哪里。在革命战争的进程中,广大党员都自觉带头,率领广大群众从胜利走向胜利。在进军西南的艰苦斗争中,广大党员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服从组织调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同非党群众一道,克服各种困难,胜利到达四川各地工作岗位。
  由于解放初期,一些群众不了解党的各项政策,不了解他们参加革命的目的,有人就问:你每月关好多饷?你们家庭有父母吗?有老婆孩子吗?舍得家乡来四川吗?
  他们明确的回答:参加革命不是为了升官发财,每月只有一点点菜金,每年一套单衣,棉衣几年发一套,还要动员节约呢!谁人没有父母,有的还有妻子儿女,有自己可爱的家乡,我们是为了全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来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来的,也就是为了建设新中国,为解放大西南、建设大西南而来的。当时的确是这种朴素的思想感情。
  李同不免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在解放区初次参加革命的情景,也有的人嘲笑说:你们这些毛孩子不知天高地厚,家里有房有田,参什么军?有的还有旧的观念,说什么“好人不当兵,好铁不打钉”。
  这不能怪他们,当时他们是不理解参加革命战争的道理,经党的宣传教育,群众了解到只有打倒反动派才能求得解放,翻身作主人的道理。同时,他们处处遵守党的纪律,特别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维护群众利益,从而受到广大群众的爱戴,纷纷请求参军。
  现在他们这些人老了,年轻人就继往开来,这是自然规律。
  西南服务团,这个革命的熔炉,他不仅从理论上来武装他们的头脑,而且,一些老同志还言传身教,从具体小事着手,大事着眼,激发和培养们处处人人民利益出发,做好所有工作。
  1949年7月,李同和所在上海建承中学校长的女儿戴平秋,到市西南服务团报到处报到,接待他们的工作人员,是一位中年人,(后来才知道他是大队教导员),问他们有什么要求,他俩把路上商量好的意见告诉他,别的没有,只要求把他们两人分到一个队,好有个相互照顾。中年同志立刻亲切严肃的答复:不行,参加革命就要把一切交给革命,服从革命的需要,即使今天分到一处,明天革命需要也要分开。革命是个大家庭,同志们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战斗在一起的阶级兄弟,走到哪里都是一家人。你们来了,就会知道的。他们听了这番话后,表示服从分配,从此李同和平秋分开了。
  报到后,李同被分配在一团二支队四大队三中队,当他按报到处同志指的营房怯生生地走去时,指导员老远就同一群男女同志极其热情地跑来迎接他,欢迎他,大家抢着为他拿包包,领卧具、餐具、用具、打地铺,介绍队里情况和各个同志的情况、姓名等,真好像骨肉重逢,关怀备至。
  顿时,李同感到从未有过的温暖,顾虑消除了,思想豁然开朗了。以后,在学习、生活、操练、劳动中,都集体生活在一起。学习时,为弄明白问题,争得面红耳赤。生活会,批评和自我批评,既严肃认真,又实事求是,治病救人。真是官兵一致,男女一样,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亲如一家,亲如骨肉。确实,革命队伍是一个大家庭。
  从上海到南京,也有过短途行军。为了保证上海大城市来的新兵完成行军任务,部队发扬团结友爱精神。一些老同志和男同志,抢着为小同志和女同志背包包。到南京后,组织上号召办墙报,写快板、诗歌、表扬好人好事。
  一路上,李同看到很多动人的场面。在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瘦黄瘦黄的中年同志,肩上背了好几个背包,已显得很吃力了,还在抢着背,他很感动,想写个表扬稿子,又不知道他的姓名,问小队里的同志,都是新到的,谁也不认识。
  中队指导员(后来才知道)听到后,走过来说,他是教导员,不用写,凡是干部都不写,这是干部应该做的事。
  当时,李同对山东话不太懂,第一次听到“教导员”、“干部”这些名词,也弄不清是他们的姓名还是什么,为什么他们做了好事不让表扬。一个上海同志,看李同不懂,老在追问,便插话说:“教导员是大队的官。”
  指导员连忙说:“咱们人民解放军官兵一致,都是同志,没有官,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互相帮助,保证行军,是干部的责任。”
  果然,后来墙报、板报、快板等所表扬的都是兵,没有干部。
  在南京时,粮食要配面粉。常吃面块汤,南方人已经很不习惯,加上天热,上餐剩的汤下餐吃,有点酸,青年战士意见很大,反映强烈,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把馊的东西给我们吃,吃病了怎么办?
  生活委员说:伙房研究多次,同志们有时吃得多,有时吃得少,剩面块很难杜绝。
  以后,只好另外用桶装着,请大家自觉吃。开始,他们都不吃,只有老同志一声不响地打些吃。后来有些同志过意不去,也少少地挑些吃。
  这时,大队开会了,一方面表扬带头吃馊面块的同志,一方面讲农民一粒粮食一滴汗,种粮辛苦,来之不易,新区农民没有减租减息,还要向地主交租。老区人民支援战争,连年负担重,还有半个中国没有解放,人民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怎可忘记人民的艰苦,拿粮食来浪费呢?又讲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吃树皮草根,不是不想吃好的,不爱讲卫生,而是条件不允许。革命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建设好国家,创造条件,让人民能过上幸福生活,人民好了,我们就会好的。
  会后小组讨论,同志们都自觉地检查只想个人眼前利益,没想到人民和国家长远利益的错误思想。以后剩面块一端出来,都争先恐后地打着吃了。
  从南京出发,两次坐闷罐车,吃霉干粮,车停漯河,很多卖烧鸡的沿车叫卖,黄橙橙的,香喷喷的烧鸡,十分诱人嘴馋,先是坐在车门口的同志试着买两只来分吃,不料越吃越香,越馋,买的人也越来越多。晚饭后,部队通知就地开会。副大队长说,今天很多同志买烧鸡吃,看起来是小事,又是拿钱买的,但解放大军几百万人,到一处都拿钱买东西,一下子就把物价买涨了,影响人民生活,人民将会对我们有什么看法和反映!我们是人民子弟兵,一切要从人民利益出发,今后不论到哪里,不是非常必要,都不要上街买东西。
  行军到常德,每人发6600元(旧币、折合新币6角),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慰劳金2000元,宁沪杭慰问金4600元,钱到手,大家很高兴,感到无限光荣。老同志把钱包了一层又一层,深深地藏在挂包里。新同志看了很不理解,似乎老同志把钱看得有些过重。
  指导员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国民党留下的是个烂摊子,困难很多。宁沪杭刚解放,工人农民还很困难。出于对我们子弟兵的热爱和希望,他们节衣缩食来慰问我们,每人得的数额虽不很多,拿全军来说,就是一笔惊人的数额。他算账,拿这些钱来办银行要办若干个,买飞机要买若干架,买大炮要买若干门、对于支援战争,建设国家要起多大作用。通过讨论,大家思想开阔了,对老同志的广阔胸怀,加深了理解和尊敬,也学着他们把钱收起来,不乱花了。
  1980年代,在研究党史、军史、青年史、地方史时,都在探索一个问题,为什么有这么大批南京、上海、江南一带的知识青年自愿放弃较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繁华的大城市,冒着随时有流血牺牲的危险来到比较落后贫穷的西南?同时西南服务团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也需要研究、记录下来。为此,经过酝酿、讨论、反映,最后得到当时中央的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兼秘书长刘华清的支持,各地相继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团史研究会(以下简称团史研究会)。各地的团史研究会是平等的战友关系,不存在上下级的领导关系。
  涪陵团史研究会是1987年成立的。当时所辖10个县,每个县的西南服务团成员都不多,故每个县只成立联络组。在分涪陵、黔江两地区及各县归重庆市直辖后仍然如此。
  各县县委、政府根据各自的情况,拨给一定的活动经费,便于开展活动。秀山县联络组于1988年成立,此后,县党史办每年春节都组织座谈。从1989年起,秀山县委决定每年给秀山联络组二千元的活动经费,为开展活动提供保证。
  1993—1997年间,县委副书记杨宗庆、组织部长王茂怀还曾几次召开集秀山县有关同志或全体成员会议,给予指导。涪陵团史研究会每两年派领导来各县探望战友。团史研究会在涪陵、黔江等地开会时,在家的职务最高的领导均到会作报告和指示。四十、四十五、五十周年庆典时,当时的重庆市委书记、涪陵地委书记、军分区(武警支队)领导均到会作了报告。每次外出参加团史研究会活动回来,我们均以口头或书面向县领导作了汇报。
  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也激励着他们。在四十周年庆典会议后,从理论和事实两方面阐述、确定西南服务团“是投笔从戎的一代,是自我教育的一代,是为人民服务的一代,是自我牺牲的一代”(简称“四个一代”)。他们将此精神,以书面形式报送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的领导、组织部、宣传部、老干局、党史办、机关党委及成员所在单位的党组织,第一次系统地作了全面汇报。
  同时,他们协助党史研究部门编写好有关资料。
  团史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存史”,因此,首先是编写“秀山中队史”。秀山中队于1949年11月初才在常德整编时组建,其成员的特点是源多、流少、头绪较多。但在郝德彰同志(研究会理事)及有关同志的努力下,将其来龙去脉交待清楚。同时为《为了明天》(烈士传)提供了在我县牺牲的六位烈士简况,为《通讯录》提供了资料,受到地区的表扬。
  1990年,联络组购置了由重庆团史研究会与重庆电视台录制的文献记录电视片《走向大西南》,在县内播放,此片亦存党史办。1992年,由时任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许川主编,各地团史研究会集资,由成都电视台复制了一部。在县党史办的支持下,于1993年4月13日—14日由县广播电视局向全县播放,效果较好。
  1993年,为四川省团史研究会负责辑的《情系大西南》一书提供稿件。据传达:当时涪陵地区共提供八篇稿件,录用四篇。我县由蒋松年同志撰写的《战友,你们在哪里!》及《昔日英勇杀敌,如今情系秀山一一记特等英雄李治武》两篇全部录用。
  组织战友们向重庆、涪陵两地团史研究会出版的《资料汇编》、《专刊》、《通讯》提供稿件,截止2002年底,共刊出29篇。
  1999年建团五十周年时,重庆出版了《纪念画册》,秀山联络组在党史办支持下,提供了二十二幅照片,被录用十六幅,还有一张留在重庆归档,在当时黔江的五个县中,是提供录用照片最多的县。
  他们将《团史》、《组建史》、《情系大西南》、《纪念画册》等书籍除赠送外,还动员县里各部门购买,其效果较好,扩大了影响,有的书刊,如《纪念画册》、《情系大西南》等,还送县图书馆,以便广大群众阅读。
  秀山联络组人少,能量小,因此一般的活动、关怀都依附于老干部局,但按他们的特点,也进行了一些活动。
  关心战友的政治学习。除分发团史研究会出版的刊物人手一册外,还购买了中央的重要文选、资料、讲话等,又复印了一些开拓思想境界、了解最新的一些理论的短文如《当代社会阶层》、《人类社会由阶级化而阶层化》、《西方何以推马克思为千年第一思想家》等。
  探望病员、关心健康。凡生病住院,均去探望。在经济条件允许时,还送去营养及水果。也复印了一些保健、养生的文章。
  战友年满七十、八十寿诞时,大家凑钱祝贺,加深友情。
  关心战友生活以颐养天年。
  关心战友子女生活,经过他们向县委、组织部反映,杨可定之子、赵丕芝之子的困难,先后都得了合理解决。
  关怀战友雷凯之遗孀的生活。雷凯曾是宋农平坝乡的乡长,1957年被错误下放农村。1980年代初,没有彻底落实政策,只解决了生活费,既未收回工作,也没有做离休对待。1990年代初,曾协助他再次反映,在此期间不幸病逝。当时只按在职干部标准发给丧葬费,其遗孀未能享受遗属补贴。现因年老贫病交加,于2002年向县委领导反映后,给予了一次性补助(稻谷5000斤)。
  由于供销社系统经济不景气,县供销社一时无力发给成员张谷友谷同志生活费,更无医药费,使其心情不畅,在老干局县领导反映的同时,联络组于1998年3月专门向县委常委们呼吁,当年得到解决。
  协助烈士女儿迁移归故烈士骨灰。
  烈士吕显平于1950年元月牺牲后,未能通知其家属,但烈士两女儿遵其母(农村老党员)之命仍在苦苦寻找,几经周折于2002年清明千里迢迢来到秀山拜祭生父。时逢秀山县因县城改造的原因,烈士陵园在将迁而尚未搬迁之际,故显得陈旧、简陋、有破烂感,与其家乡山东莱西市——革命老区的陵园相比,她俩感到心酸,要求将其父骨灰迁回原籍,在县委关怀下,时任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副政法委书记郭忠亮亲自具体安排,消除了俩姐妹几天来的不安和疑虑。
  四月二日晨,联络组在秀山成员除因病行走不便者外,其余七人全部到烈士陵园与民政局工作人员一起向烈士骨灰告别。俩姐妹将骨灰盒从存放处抬出来及在举行简朴的祭奠仪式时,一直在喃喃地念叨:“爹!我们来接你回家去了,啊........”“你们西南服务团的老战友都来送你来了,啊........”虽言词不多,但再三反复,却不禁使送行者两眼红润。临上车时,大女吕英春执意要向有关同志下跪,劝不了,挡不住,这简朴而古老的行动,都是真情。整个告别仪式,没有庄严、宏伟的场面,没有豪言壮语,没有众多的送行者,却令人联想翩翩,心潮难以平静。四月五日烈士骨灰已顺利地安置在莱西市的烈士陵园。
  关心下一代工作。关心下一代是团史研究会主要工作内容之一,联络组因水平低,能量小,因此除李治武同志及王田心、张友谷同志以个人名义在学校、职工培训班上作过不少的传统教育的报告外,就没有开展过以联络组名义的类似活动。在2002年夏季,他们通过共青团县委资助了一名贫困而品学兼优的高中二年级学生,以完成其高中阶段的学业。在讨论时,全组同志都很激动,感到晚年时还能为社会作些无私的奉献,量虽小,但意义深远。
  对此,老干局及团县委均予以赞扬,《秀山报》及秀山电视台都报道过两次。2003年,重庆电视台还转播过一次秀山台节目。
  团史研究会活动,不仅给他们晚年添了一项“老有所为”的内容,有益健康,也是互相关怀,互相激励的泵压站。如1999年是建团五十周年,也是西南各地解放的五十周年。重庆、涪陵相继举行庆典,联络组动员了6人参加重庆庆典,10人参加涪陵的庆典,均受到热情的接待。他们于11月22日自发的聚会,庆祝秀山县人民政府成立五十周年的座谈会,缅怀往事,激励自己,仍然发挥余热。
  团史研究会将继续活动,但愿其精神永不泯灭。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