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紫气东来
作品名称:秀水明山(记录) 作者:绿叶草根 发布时间:2017-11-09 12:28:14 字数:6980
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人民翻身解放,领导民族伟大复兴。
1949年1月1日,新华社发表了毛泽东主席《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吹响了向全国解放的进军号角。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是日,百万雄师过大江,摧毁了蒋介石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4月23日,南京解放,宣告蒋介石反动统治在大陆的覆灭。毛泽东主席为中央军委起草了《向全国进军的部署》电文,对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二、三、四野战军作了具体的分工。是日,国民党代理总统李宗仁乘“追云”号专机飞往广西。
随之,沪、杭相继解放。8月,湖南和平解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成立,新中国从此诞生。
东方铁军,神勇而智慧;这段史实,传奇而精彩。人民解放军驰骋天下,人民子弟兵三野进军华东剑指上海、厦门等沿海大城市。四野从武汉沿粤广铁路南进两广直指广州和海南岛。而二野屯兵江苏、江西作二线战略预备,一旦解放上海引起美军武涉即作后援部队。后战事顺利,5月23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了《关于向全国进军部署致各野战军首长的电报》决策了定夺南中国、解放全国大陆的大迂回、大包围,二野进军西南的战略部署。雄才大略,高瞻远瞩,英明神武,荡气回肠。其髙明之处:看烟幕假象是二野尾隨一野十八兵团从陕南进军西南,而实际是二野经郑州、武汉在四野名号下掩旗偃鼓进军常德进行西南战役,直指重庆进军西南。而二野就是从湘渝的边城跨过秀山洪安这道门槛解放重庆、进入西南的。
瞥一眼国民党那些等外级统帅和将领,他们对此则是始料未及的;无论他们如何挟洋自重,结果都只能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1949年11月1日,刘伯承、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与从川北入境的贺龙部队遥相呼应,采取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进军大西南,刘、邓大军由湖南常德沿川湘公路向重庆挺进,即将挺进大西南,解放川滇黔藏。
解放军说来就来,电闪雷鸣到了秀山洪安。
秀山地处武陵山腹地,系渝东南门户,为渝、鄂、湘、黔边区结合部,连荆带楚,是西部开发的前沿阵地。东与湖南省龙山、保靖、花垣县接壤,西南依贵州省松桃自治县,北邻本市酉阳自治县。距长沙604公里、武汉656公里、贵阳556公里、重庆650公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据之地。秀山地势险要,险象环生,情况复杂,匪患丛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西南重镇。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民无宁日,渝湘黔三省边区兵、民团、匪等数种武装势力,遍布各地。兵匪勾结,地主豪强混迹于官、匪之间,巧取豪夺,鱼肉人民,无所不为,给土家苗汉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1949年11月,二野先头部队沿川湘公路挺进,选择以攻克渝、湘、黔3省交界处的秀山洪安入川。
洪安,是秀山东面远离县城的一个场镇,座落在川湘黔三省水陆交通连接点的群山环抱之中,与湖南边城——茶洞镇隔河相望,沟通中南、西南的川湘公路,仅靠清河上的茶洞大桥相连。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当时湖南和平解放,刘邓大军进抵沅陵一带时,国民党秀山县长李琛派县民众自卫总队一大队大队长田子霖带领一个中队120多人枪和洪安30多人的冬防队背山面水凭险布防。
他们在营盘董、磨鹰嘴、洪安新街巷口、小学背后及其右侧山堡和茶洞大桥靠秀山一端的坡上,修碉堡,挖战壕,用机枪封锁洪安与茶洞之间的所有通道。同时,停靠在这一段水路两岸的上百只船,也被赶到上下游很远的地方,有的藏进河汊,以截断水路交通。
1949年11月1日,二野发起川黔战役。
1949年11月6日下午2时,解放军二野12军36师106团到达花垣县吉峒坪的信息一传开,田子霖一面命令枪兵进入阵地,一面电话急报李琛:“有番号不明的部队到达吉峒坪,怎么办?”
“发现解放军,即开火阻击,立刻烧掉茶洞大桥。”
按李琛这个电令,田即派人驱赶一批群众,从邓子猷瓷器铺里搬出一桶又一桶煤油,抬下河码头,占用马胡爷的几只木船,运到大桥脚下再抬上桥面,洒满桥板和拦杆,并拆掉附近的瓦匠棚,把木柴、稻草堆到桥上。下午3时放火点燃,顿时浓烟滚滚、烈焰冲天,不到四点钟,这座跨入西南的第一座桥便渐渐化为灰烬。
正当桥上烟火弥漫,被烧断的桥梁、桥板、带着火舌坠入河心时,解放军的一组尖兵队已飞速到达湖南一侧离桥头二、三百米处,眼看这入川的第一座桥在熊熊大火中坠落河心。在烧毁茶洪大桥的同时,李琛命令烧毁川湘公路上从洪安通往秀山的石耶、平凯、姚家湾大桥,企图阻止解放军的进军步伐。
眼见大桥已无法通行,隐蔽在茶洞车站山窝里的后续部队,在解决了茶洞的少数守敌后,一部分解放军利用找到的3只木船准备由洪茶渡口过江从正面攻击,另一部分从陈家巷涉水过江,侧击洪安守敌。
解放军针对洪安敌军河沿阵地的火力点,立即在大坡、碉董、天王庙等制高点,设置以重机枪为主的火力网,作掩护过河强攻的准备。另一路解放军从茶洞下游山背后过河占领平头,包抄洪安场左翼。再一路解放军绕道上游在贵州行坪过河,经师家湾、九龙坡迂回岩庄,堵截守敌退路。
茶洞城墙上解放军的重机枪齐响,压制住了洪安渡口碉堡的火力。3只木船载着战士们向洪安渡口冲击。涉水的解放军趟着齐胸的河水过江,在占领洪安一方的大沙洲后迅速侧击。
解放军在精心部署上述各路兵力的同时,担负正面攻击的部队雄赳赳地进入茶洞街上。一组尖兵冲到警察所门前,朝天鸣枪,大吼“缴枪不杀”,命令警察所长贺梓云集合七、八个警士,把所有枪支弹药拿出来,卸掉机柄,坐着不动(打下洪安后,这些人被押往秀山,很快全部释放回家)。上街的另一组尖兵到达半街的商号门前,见20几个衣衫破烂而身材高大的年轻人,问明是洪安抬货过来的搬运工雷全栋等,便喊他们一路到街背后河边,向上水渡口拖运3只木船,准备渡河作战。这时负责正面进攻的解放军部队,已顺街到达茶洞西门码头(现洪茶渡口)驻守。洪安街口碉堡里的国民党守军,一见就开枪阻击渡河。解放军马上散开,一部经西门占领绿荫阁,向洪安渡口碉堡还击,压制敌人火力,一部绕至陈家巷,待命涉水过河占领大沙洲。
天快擦黑,解放军发起总攻,碉董、天王庙、绿荫阁等机枪阵地,雨点般地向洪安各火力点射击,一下子敌人的机枪全哑了。拖至西门渡口的3只木船,每只船上的解放军,一部分防备撑船的搬运工出事,一部分用冲锋枪向对岸碉堡猛射,边打边前进。从陈家巷涉水过河的解放军,也牵起线向对岸猛冲,一时间枪声、喊杀声震天动地。
洪安的守敌见了这个阵仗,加之听到退路岩庄已被堵死,吓得魂飞魄散,拖起枪就跑。爬过小河,由贵塘坝经观音阁上贵措场向秀山县城撤退。
整个战斗20多分钟就宣告结束。从船上强攻渡河的解放军到达洪安街上时,事前派进洪安的侦察人员,把夜饭都煮好了。等了十几分钟,另外三路人马便汇齐开饭。帮助撑船的雷全栋等搬运工也一起高高兴兴吃了夜饭,然后各自回家,到了深夜,除了哨兵和来往巡逻的人员警惕地注视着周围的动静外,其余的解放军在各家各户阶檐坎上抱枪和衣而卧。
第二天,在外躲避战火的人们陆续回到家里,一看各项物件丝毫无损,解放军真是不拿人民一针一线的人民子弟兵。他们讲话也很和气,完全不像国民党军队那样凶神恶煞,人民群众都从内心佩服,自觉地给解放军烧茶送水,亲切地问寒问暖。有钱的四大商号——永诚号、益和号、复康号、集丰号,立刻买鞭炮鸣放,表示欢迎。
在洪安渡口边,每到一批解放军,就放一阵鞭炮。后来解放军的人马越来越多,仅靠渡船和橡皮艇已不敷使用。11月8日架设浮桥时,在工兵部队的指导下,洪安与茶洞的群众一呼万应,撑的撑来木排,送的送来木板,几个小时内就在洪茶渡口上,搭起了一座可供四路行军的大浮桥,承载着解放大军奋勇向前。
11月6日下午,12军36师106团从茶峒向洪安发起攻击,当时洪安镇乱麻麻的,解放军便衣見街上百姓慌乱,就叫大家不要乱,说“解放军是有纪律的,不会要老百姓的东西。”
据家住秀山县洪安镇老街上66岁的吴坛海老人介绍,当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二野就是从他家门前登岸的,并停顿在沿街休整。大军进洪安的前一天,洪安场上很乱,茶峒镇(现湘西边城镇)那边的地主忙着请人帮他们的贵重物品往洪安这边搬,解放军的便衣此时也到了茶峒。便衣见街上百姓慌乱,就叫大家不要乱,东西也不要搬了。解放军大部队一进茶峒,枪一响,保安中队的士兵在碉堡上打了几枪,撒腿就跑。“大军一路从长老坟过来,守在街后,将公路从黄泥堡轧断;另一路从下游的水门口渡河,从侧面包抄。保安中队没敢顺马路跑,抄小路过河,从豹家坡、雅江、盐井,往秀山方向跑了。吴坛海说,刘伯承和邓小平到洪安时,天下着毛毛细雨,“我当时还很小,不大懂事,只晓得街上到处都是当兵的。听大人们讲,刘邓首长就站在码头的碉堡前指挥部队过镇。刘邓首长都穿着土黄色的长大衣,一些战士身上披着油布。”
7日晨秀山宣告解放。建立了西南地区第一个人民政权。
刘邓是在11月8日率二野司令部进驻常徳的,在此成立了中共西南局、西南军政委员会和西南军区,组建了重庆市军管会和西南公安部,配备了西南各省市的接管干部,部署了解放大西南的进军步骤。
11月18日,刘邓首长进驻洪安,驻扎在拉拉渡码头边街口处的复兴银行内。当晚,司令部用汽油机发电,那柴油机有近1米高,安放在银行前面的梯砍上。电光把整个洪安古镇照得通明,成为二野司令部的驻扎地,并在这里召开了重要会议,研究部署了成都平原会战,调整了解放重庆的部署及相关事宜,为胜利解放整个大西南作了重要的决策部署。
“二野”挥师挺进大西南时,洪安就是入川的第一站。后来到此旅游的人们无不在“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纪念碑”前留影,表示了他们的崇敬之情。纪念碑高十余米,造型独特,为三棱形。三个面分别代表着接壤于此的一市两省,整座碑体像一把雪亮的刺刀,直指云霄,令人为之振奋。
共产党,为人民;解放军,是亲人。二野入川纪念地——洪茶渡口(含洪安营业所),留下了千秋万代的历史高标,熔铸了军民一家的浓浓感情。1949年10月,刘邓大军挥师大西南,11月6日,沿川湘公路入川的解放军先头部从茶洞入川,首战攻克洪安。因洪安茶洞大桥被敌人烧毁,解放军在两岸百姓的协助下,架设浮桥,抢修汽车便道,并用8只“娘娘船”(可拖带小船的大船)装成两艘简易车渡,载送大军过河,使后续部队及辎重源源不断向重庆挺进。
更令人难忘的是刘、邓首长从洪安过境。11月18日,这天是一个晴朗的日子,在洪安新街直至相连的川湘公路上,停满了载重卡车、吉普车、小轿车,长龙般的车队伸延里多路,共有140多部。开初只晓得是几位显要人物住进了当时的复兴银行(现洪安营业所),还出来走看了商店和小学,找老百姓摆龙门阵,后头才晓得是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司令部到了,是刘伯承、邓小平两位首长回四川老家来了。刘邓首长进入洪安,司令部驻扎在码头上街口处的复兴银行(现洪安营业所),当晚司令部用柴油机发电,整个洪安场满街路灯灯火通明,人们欢呼雀跃,如同过节一般地欢欣鼓舞,不约而同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欢迎亲人解放军,欢迎刘邓首长回老家。
次日,刘邓首长二野司令部从洪安出发,进驻秀山县城凤鸣书院。1987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洪茶渡口(含洪安营业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洪安场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47公里,系渝、湘、黔三省(市)地缘交汇点,连荆带楚,毗邻黔地的“鸡鸣三省”之地,是重庆市的东南大门。
洪安场隔着清江与沈从文先生笔下小说《边城》中的“边城”茶洞镇相望,处在群山环抱中,清澈的河水穿流其间。茶洞古镇的青石板小街、古坊牌楼;洪安场的石级梯街、“封火桶子”式的建筑群;沿岸的吊脚楼,垂杨丝柳;铁索相连的洪茶“拉拉渡”;漫江飘游的乌蓬船以及洪茶大桥上的车水马龙,给这闻名遐迩的边城古镇,频添了无尽的风采。
洪安镇虽小,但都是石板路,踩着坚实厚重的石阶拾级而上,仿佛是走在一个渐离喧嚣、返朴归真的廊道。洪安老街为石级梯街,长约千米,地势时缓时急,沿街两旁青砖黑瓦,庭院深深,别有韵致。房屋两旁均为鳞次栉比、高大结实的封火桶子,其造型独特,高过房顶数米,防火性能极强,参差不齐的排列在街道两旁,建筑群落规模非同一般,据说哪一座房屋不慎失火,火势都不会向两旁蔓延。看来洪安先民的聪明才智,真不是一般般的。
站在高处的街面上,看着错落有致的小镇建筑群落可以想象到赶集时景况,人头攒动,摩肩接踵,那种百姓生活的喧杂、繁闹,生气勃勃,大有山乡人的特殊风情。洪安镇的集贸市场,湖南、贵州的边民们都来这里进行交易,当地人将其称为赶“边边场”。当年沈从文先生从北京回到湘西,想必一定来过小镇,被边地人民纯朴、善良、包容的民风感染,回北京后,于1934年写出了不朽的经典传世小说《边城》,营造了一个令人神往的桃花源地。洪安古镇作为《边城》小说中凄婉爱情故事的发生地,由此赋予了更为浑厚的文化蕴意。沈从文的《边城》那一帘幽梦或者希望,只有人民翻身解放才能美梦成真。
洪安有不少历史文化遗存和近现代革命史迹。洪安下游2.5公里处的猫崖,有县内最密集的古代巴人的悬棺葬群,据1987年文物普查,该处有悬棺和崖棺遗迹60多处。
“三不管”遗址,位于洪安河与花垣河的交汇处,为不足百米的沙洲。以前这里是恶霸、地痞聚众赌博、打架斗殴、行凶杀人的场所。三省的地方当局都互相推诿,不出面管理,故名“三不管”。解放后“三不管”划归秀山,现已开辟成果园。
“洪安汛”遗址,《秀山县志》载:“晚森里的洪安汛是军事上的要塞”,“石浦水(即洪安河)又向东流,经象鼻岩,与松桃水(即花垣河)汇合。象鼻岩是由于它下垂到水边的岩石像鼻子一样而得名。象鼻岩上就是洪安汛。”清嘉庆二年(1797)“置左哨千总一员,驻洪安,统兵34名(原额50名)。
“封火桶子”屋。洪安场依山势而建,青石板街面,呈梯级状,上达川湘公路、下抵洪安码头,街宽8米左右,全长400多米,街道两旁为青一色深宅大院的“封火桶子”。这种“封火桶子”屋,一般高13米左右,各依山势而建,一家一院,幢幢相连,高低大小错落有致,多为2进3横4天井或3进4横6天井,呈多级台地布局。房屋为穿斗式木结构廊柱建筑,雕梁画栋,一楼一底,有前厅、过厅、后堂、厢房,大门多用铁皮包装。“走马转角”,院院相通,青瓦屋面,所有木料都涂油染漆,既防雨,又防潮。明窗亮格,采光、通风角度极佳。门框、门柱及阶檐、柱础、踏道等均缕雕有各种人物、花草、虫鱼图案,天井全用青石板铺就,各院均有下水道,不会积水。四周盒砖围护墙,一般高出瓦面约1米,若一家失火,绝不会殃及左右,故名“封火桶子”。
沿河码头的房屋则多为“吊脚楼”,上面住人,下面系船或存放货物。洪安码头全长500米,一色青方石砌成,六十年代在码头上建有一高为12米的六方型“语录塔”,至今保存完好。
解放军在两岸百姓的协助下,在拉拉渡码头用8只可以拖带小船的“娘娘船”,载送106团指战员进入洪安。随后,老百姓们纷纷拿出自家的木船、木板等,在清水江上架设浮桥,使后续部队源源不断的向秀山县城疾进。
不久,解放军的辎重队伍源源来到茶洞,因浮桥只能过步兵和马队,过不了汽车和重炮,车队在茶洞一方摆起几里路长,怎么办?秀山县人政府于22日派来桥梁工程技术员肖光炯指挥施工,一面整修茶洞大桥边原有的汽车便道,一面征调来8只民船,以4只拼装成一只,装成两只简易渡车船,又使数千辆军车、炮车日夜不停隆隆地向西开进。
由于解放军胜利挺进,国民党防守川东、鄂西一线的宋希濂部闻风逃窜;解放军进展神速,下午5时许,解放军二野三兵团12军36师106团前卫部队抵达县境内洪安。李琛闻讯,急急如丧家之犬,在烧毁县国民政府部份档案后,带民众自卫总队一中队逃往平阳盖。
也是11月6日,熊绍韩以老相识的名义去官桥访欧百川。欧百川从地里回来同熊绍韩围炉漫谈中,讲到他在南昌起义后的一段史实。
他说:“八一”南昌起义后,部队向广东潮汕一带转进,在海陆丰遭敌军围困,苦战失败,我带几个人跑到海边,雇一只小渔船,把十几枝手枪藏在舱底,向香港偷渡,打算在香港找关系打听部队消息,再偷渡登陆回部队。不料船一靠岸,就被港方水上巡捕拿住,搜出枪弹,押送出境。我改名抽换姓,经过许多艰险曲折,找到罗启疆,才在他那里掩蔽下来。”
交谈中,不胜感叹革命胜利之不易。7日秀山解放。10日熊绍韩听到推举他当选秀山解放委员会主任的消息,去接他进城,便立刻一起协助秀山人民政府,努力工作。
1950年8月,川东行署主任阎红彦邀请欧百川、熊绍韩和杨通惠去重庆耍。
一天,贺龙的秘书一见欧百川就说:“你来重庆啦,贺老总已去电报去秀山、松桃到处找你!”
“啊!请代问贺龙老总好。”欧百川感交集地回答。他万没料到“八一”南昌起义战败失散20多年后,已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的贺龙还惦念着自己。
两天后,贺龙总派专车接欧百川去叙旧,一见面就以老朋友的口气问欧:“你在国民党当那么多年的师长,搞发财了没有?”
“你是晓得的,我发得了啥财。”
这无拘无束的一问一答,双方都沉浸在久别重逢的快慰之中。共进晚餐时因天气很热,陪席官员都脱掉衬衣纳凉。贺龙见欧穿的卡机布服被汗水湿透了,又关切地说:“老欧,你咱个那么客气哟,把衣服脱了嘛!”
交谈间,还邀请欧在即将召开的团以上干部会上讲话。从贺龙住所回来不几天,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就登出了欧百川任贵州省副省长的消息,这以后他就没再回秀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