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倒马坎战斗
作品名称:秀水明山(记录) 作者:绿叶草根 发布时间:2017-10-05 10:38:26 字数:9676
秀山是革命老根据地,1933年-1934年8月红军曾在秀山一带活动。贺龙率军在秀山倒马坎与当地土匪千人激战,捣毁敌军“万里长城”,创造了红三军史上著名的倒马坎战斗。
1935年11月,黔东独立师东进湘西寻找军团主力,在川河盖与土匪战斗,师长王光泽壮烈牺牲,在此受伤的政委段苏权被群众掩护起来直至伤愈归队。人民群众为掩护红军、创建苏维埃政权、支持红军创建革命根据地做出过巨大贡献。1985年,秀山县人民政府分别在倒马坎、川河盖建立战斗纪念碑,从此成为秀山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33年底,贺龙率领的红三军从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向川东南的挺进,创建湘鄂川黔边新苏区。1934年5月,红三军智夺彭水后西渡乌江,向黔东进军。6月19日在沿河县枫香溪召开了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会议。
一九三三年冬,由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危害,致使革命根据地遭受严重损失。贺龙同志领导的、活动于洪湖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向川东彭水、黔江、酉阳、秀山挺进,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但由于内部的左倾影响和湘鄂川黔四省军阀调集重兵“围剿”,红三军不得不到处流动作战,创建苏区的计划未能实现。从一九三四年一月到四月,红三军的行动,正如中共湘鄂西分局书记夏曦同志所说:“无目的无前途的流浪”。一九三四年五月,红三军智夺彭水县城后,因夏曦认为彭水县城地形“背山面水,易攻难守”,为兵家所忌,便四渡乌江,挥戈黔东。
在黔东连年南征北战,长期过着游击生活的红三军广大指挥员,迫切要求建立根据地。贺龙同志曾形象地说:“野鸡有个山头,白鹤有个滩头,红军一直没有根据地怎么能行呢?”因而上下一心致力于根据地建设。
1934年6月1日,红三军攻占了贵州省的沿河县城,进入川黔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并于6月19日,在沿河县枫香溪(现属德江县)召开了湘鄂西分局会议,决定创立黔东特区根据地,即在贵州沿河、德江、松桃、印江和四川的酉阳、秀山等县的毗邻地区,发展苏维埃运动,决定创建包括四川酉阳、秀山在内的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为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基础。
黔东特区根据地,纵横二百余里,人口十万以上。在革命政权——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的领导下,先后建立了十七个区革命委员会和一百多个乡苏维埃人民政府,还扩大红军兵员,增加了武装力量,建立了五个独立团,几十个游击大队和游击中队,分别属五个独立团统一指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使往日的不可一世的土豪劣绅,顿时威风扫地,穷苦人民扬眉吐气,见了天日。
位于黔东特区根据地东部地区的秀山部分,有十七个县、六十七个村。我县西南茅坡、塘坳、膏田、峻岭、中溪、中灵等乡,是红三军开展军事活动的主要地区。县东南部的兰桥、梅江、巴家、雅江、平马、川河盖、涌洞、干川、龙池、里仁、石堤、保安等地,是黔东特区委和黔东独立师最后撤离黔东根据地,东进湘西,沿途艰苦作战的地方。红三军在这些地区开展武装斗争打土豪、分浮财、宣传土地革命,发动群众建立苏维埃政权,狠狠打击了以土豪杨卓之为代表的地方反动武装势力。据不完全统计,打了土豪五十四家,处决了五个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分了土豪家大批的粮食、衣被、资材给受苦大众,书写了许多宣传标语和口号,留下了革命火种,点燃了劳苦大众摆脱受欺压、受剥削、争自由、求解放的复仇怒火,从而动摇了封建势力的反动统治,巩固和发展了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
红三军以酉阳南腰界为中心,深入秀山和川黔边广大地区,发动群众,扩大红军,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建立革命根据地。红三军在秀山的活动,遍及秀山西部、西南部和东南部的24个乡。坝芒、峻岭、龙凤、巴盘、塘坳、茅坡、膏田、云隘等地是红三军开展军事活动的主要地区。东南部的兰桥、梅江、巴家、雅江、平马、川河盖、涌图、干川、龙池、保安等地是红三军沿途作战的地方。黔东独立师和黔东特委最后撤离川黔边根据地,东进湘西。
红三军在创建川黔边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在秀山西部的坝芒、枷当河、巴盘先后建立了三支游击队。各地游击队的建立和发展,有力地配合了红三军开展武装斗争,打土豪、分浮财、宣传土地革命和建立苏维埃政权的运动。通过艰苦深入地工作,秀山西部地区相继建立了坝芒、枷当河、巴盘的三个苏维埃政权。
1934年10月26日,红三军与红二六军团8000多指战员,在南腰界胜利会师,组成了以任弼时、王震、贺龙、关向应、肖克为核心的新的领导机构,司令部设在南腰界。根据中央的指示,红二六兵团立即挥师湘西,牵制大量的国民党军队,为红军的战略转移创造条件。
南腰界会师后,贺龙重组黔东独立师,由王光泽任师长、段苏权任政委兼特委书记,领导黔东和川黔边人民继续坚持根据地的革命斗争。黔东独立师在艰苦的环境中与众多国民党军队周旋,转战在秀山邑梅、雅江、平马、川河盖等地,与敌人拼死搏斗、浴血奋战,终于完成了牵制敌人,使红二六兵团主力顺利转移湘西的光荣任务。
1934年3月至1935年1月,红军进入秀山石堤。在黔东独立师撤离秀山前近一年的时间里,红军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打土豪、分浮财、惩治贪官污吏,建立农民武装和苏维埃政权。红军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为人民群众做好事,争取和团结各界人士,壮大革命力量。
红三军倒马坎战斗遗址位于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隘口镇坝芒村长五间组。
倒马坎与酉阳南腰界毗邻,是川黔边区酉阳、秀山、沿河、松桃诸县间的重要交通要道,地势极为险要。相传古时一官员骑马来到这里,跌下深沟,人马均亡,从此得名倒马坎。
红三军在黔东根据地以南腰界为大本营到各县发动群众,组织游击队,开展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红三军的发展及川黔边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使敌人十分恐惧,各县国民党当局也受到极大威胁。
红三军还在湘鄂川黔边区活动的时候,就震惊了四川及贵州、湖南、湖北四省边区的反动军阀,他们纷纷向上告急,要求增派援军,否则“西南难保”。蒋介石急忙下令成立湘鄂川黔黔四省“剿共联防总指挥部”,国民党二十一军军长兼四川省善后督办刘湘为总指挥,刘文辉、邓锡侯、田颂尧和湖南、湖北、贵州的军阀为指挥,在重庆召开“会剿”会后,便集中各路兵力对付中央红军。刘湘出兵两个旅团:一是达凤岗旅,率两个团驻防黔江、彭水;一是田冠五旅,率两个团驻防酉阳、秀山,并成立了“防共剿共指挥部”,由该旅团长孟成仁担任指挥,酉阳县县长易元明和王子履任副指挥,指挥部下设“剿共义勇队”、“剿共宣传队”等反动机构,还动用了所有“团枪”、“民枪”喽罗了大批流氓、兵匪成立若干“防共自卫队”和“防共精选队”等地方反动武装。当时刘湘很赏识部下这些做法,亲自下令价拨一万多支枪给酉、秀、黔、彭各县民团使用。
秀山县伪县长赵竹君,为了维持其反动统治,他按照重庆“会剿”会议指定的反动方针和田冠五的旨意,在全县各乡民团中抽调人员组成剿共精选队。由秀山西路霸王、团防头子杨卓之为总指挥,负责秀山“西路防务”。杨卓之还伙同伪营长杨安龙和秀山南路团防头子简国安等组织联合防务,从峻岭乡观音脚的马洞尿起,经硝田、雷打岩、倒马坎、气坑坡、亚世沟、老云盘、葛麻寨、陈家坡,到平阳盖断头岩下的隔蛇止,长达四十多华里的防线,强迫群众战壕、修工事,沿着防线的村寨,分别驻扎有杨安龙、简国安、杨德轩、杨秀龙、胡连富、胡玉州、杨定州、杨殿川、杨再斌、杨秀江、刘正卿、彭绍清等十多个中小头目,聚集七拼八凑的民团匪兵干把人在这一线设防。杨卓之还在重点防守倒马坎派驻了三百多人。倒马坎位于秀城西面二十八公里的坝芒附近,是在从秀山隘口通往贵州甘龙口西大路上的总口子,地势极为险要,路坎上是壁陡的山坡,山顶叫老鹰窠,路下面是悬崖深沟。对面的山叫狮子背,传说古时候曾由一官员骑马过路,在此跌下深沟,人马均亡,因此而得名。后人骑马到了此地,都得下马行走。杨卓之看中这险要路口,就在两旁修建碉堡,还夹上厚厚的一层刺笆,作为重点防区,而且建立了严密的指挥系统。在倒马坎前面一华里的坝芒街上设连指挥所,安装了电话作为前哨,由他的心腹杨定州指挥,在倒马坎后面两华里的气坑坡设营指挥所并安上电话,作为前线指挥机构,由伪营长杨安龙、简国安两人指挥。在里倒马坎30华里的清溪场上设总指挥部,杨卓之亲自在此坐阵指挥。真是算得上“壁垒森严”。杨卓之狂妄地吹嘘凭他这条“固若金汤”的“万里长城”,就能阻止红军开辟秀山西南。
“八月里来桂花香,红军打进坝芒场,杨卓之妄想堵红军,团匪几百逞凶狂。倒马坎,战火急,红军杀声震天响,团匪吓得筋骨散,死的死来伤的伤。杨卓之逃进秀山城,魂飞胆丧唤爹娘,贫苦百姓齐欢呼,贺龙红军美名扬”。这首歌谣生动地再现当年红三军为开拓川黔边根据地,激战倒马坎,击溃反动武装的场景。
倒马坎位于秀山县西南25里的峻岭乡坝芒,是川黔边区酉阳、秀山、沿河、松桃来往的过道。道路从峭壁悬崖上通过,地势极为险要。相传,清代贵州提督花莲布镇压乾嘉苗民起义骑马经过这里时,被义军用石块打下深谷跌死,倒马坎因此而得名。为了巩固黔东特区,进一步开拓川黔边革命根据地,贺龙决定向秀山西南部进军,以开辟秀山革命根据地。
秀山县长赵竹君闻讯后惶惶不可终日,电报不断飞向刘湘:“秀山危在旦夕,要求立即派兵围剿。”刘湘急令其加强防务,以“防堵贺龙袭秀”。赵竹君遵照刘湘的旨意,指定秀山大土豪西路团防头子、国民党原八十二师团长杨卓之任总指挥,主持“西路防务”。同时强迫各乡群众,以倒马坎为中心,修筑了一道长达40多里的防御阵地。抽调了300多名反共“精选队”以及拼凑的地方武装,组成若干小队分守防线上各个据点,排成一条长蛇阵。并在前沿阵地上设前线指挥所,防线中心设前线指挥部,在离防线30里的清溪场设后方总指挥部,号称“万里长城”。杨卓之亲自督阵,用电话指挥,妄图阻击红军进攻。
为做到知己知彼,贺龙派遣侦察人员深入秀山境内,侦察地形,绘制地图,窥探敌情,很快掌握了秀山敌人的活动情况。贺龙反复查看地图,认真谋划作战方案,经过慎重考虑,贺龙决定把进军秀山的任务交给七师,并找来师长卢冬生等人共同研究。他谦逊地征求卢师长的意见:“你看进军秀山怎么打法?”卢师长说:“杨卓之采取拦河堵水的办法,搞40里防线。我想应该首先在他的防线上选择一点,突破缺口,这样敌人就会全线溃败。老总,你看行吗?”贺龙听后大笑说:“好!我们想到一块了。这个战术就叫‘突破缺口,分割包围,溃其全线,全歼顽敌’。”他指着地图说:“突破口就选择在倒马坎。这是杨卓之防御的重点。这一仗一定要打好,不仅要倒他的马,还要牵那只羊(‘羊’指杨卓之)。”
一九三四年八月下旬,红军在木黄、龚滩等地痛歼入侵之敌以后,贺龙同志率领红七军与八月二十八日折回火烧桥。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黔东根据地的武装斗争,贺龙同志在急令红十二团星夜杀回南腰界,全歼冉瑞廷部的同时,贺龙同志亲自率领红七师直捣秀山杨卓之号称的“万里长城”,打响倒马坎战斗。
1934年8月30日拂晓,在贺龙亲自策划指挥下,红7师师长卢冬生率红7师从贵州松桃县火烧桥出发,兵分两路,分别占领倒马坎左右两翼制高点,形成钳形攻势。
八月三十日,正赶坝芒场,街上人群熙熙攘攘,十分热闹。红军从火烧桥出发,经梨子坳进入秀山猫儿洞后,立即分兵两路包抄倒马坎,一路从猫耳洞前进干九糟,分左右两翼,右翼从后山插入碉堡上,占领倒马坎右侧的制高点——亚世沟和老云盘,截断“防线”左侧的敌人援兵。一路从猫儿洞借森林掩护,顺着山梁上芦稿坪,去占领倒马坎右翼的最高点——老鹰嘴,重机枪口对准老鹰窠。
红军冉瑞才一个排的战士,化装成老百姓进入坝芒街上,他们按照预定的计划,登上了狮子岩,出其不意地冲进了敌人的指挥所,一枪未发,就全部俘虏了正在喝酒划拳的守敌,占领了狮子岩,控制了制高点。
下午四时许,红军团长指挥七桑坡伏击的战士对空鸣枪,示意坝芒街上的赶集群众疏散,然后红军直冲坝芒街上。红军干部冉瑞才带领一个排化装成百姓混入人群,出其不意冲进敌人的前哨指挥所,一枪未发生擒守敌,迅速占领街背后的制高点——狮子背,重机枪直射倒马坎的敌人。
整个战斗打响,右侧的红军首先从老鹰嘴直射老鹰窠,一部分红军攻打下雷打岩,在天鹅抱蛋的地方,把守敌刘正卿分队打得落花流水,溃逃下山。接着主力冲过坝芒街上,占领山府庙,直逼倒马坎守敌。这时,亚世沟的守敌对倒马坎守敌高喊:“红军已占领雷打岩,要过来包围你们了!赶快撤吧!如不撤退,一个也跑不了。”
于是,气坑坡守敌营部慌了手脚,营长杨安龙急忙电告清溪,请示杨卓之:“红军人数很多,来势凶猛,实在抵挡不住,怎么办?”杨卓之回电说:“抵挡不住就撤下来!”
倒马坎守敌得此回复后,夹着尾巴就跑。杨卓之再次摇电话,接不通,因怕红军追到清溪保不住狗命,也慌忙叫田竹宣带一个班,护送他和他的小老婆,气急败坏地溜进了秀城。
其多年经营的“城头堡”,所谓的险要关口,就此土崩瓦解。
红军主力冲过倒马坎,乘胜追击至气坑坡,团团围住敌人前线指挥所,进行激战,打死敌人多人。分队长杨再斌伤倒在雪柏树工事里。营长简国安脚带枪伤,叫排长胡玉州顶住,他就溜之大吉了。一会儿,胡玉州和一些兵匪就喊:“红军莫打了!我们缴械投降!”做了我军的俘虏,红军继续直逼隘口,直至四坳口。
当我军主力冲过倒马坎的同时,左翼红军也包围了亚世沟和老云盘的守敌,在岗槽的地方,打死了敌军三人,伤敌多人,生俘了一个分队。右翼红军追击溃敌于硝田,在此碰上马尿洞守敌杨德轩、杨殿川,激战多时,打得敌人丢盔弃甲,狼狈鼠串,钻进刺笆笼,逃上观音山。
我军坚守在兰家洞田坝,注视着逃窜的敌人。忽然,杨秀龙趁不备之机,从背后偷袭,我军伤亡两人。正在激战中,老鹰嘴的红军冲下马尿洞,从后面打了个措手不及,击毙匪兵两人,打伤若干,余敌残部仍又钻进了刺笆笼,上了观音山。
第二天,红军主力直捣杨卓之的老巢平所、新院、龙凤、坝芒,抄了杨卓之、唐仁得、李高林、代世鲜、杨秀直、杨凤阶、杨秀和等土豪的家,没收他们谷子和其它财产,除留下一部分作部队给养,其余的浮财全部分给了当地的穷苦百姓。同时,切断了敌人的通讯电话线。
红军倒马慑“羊”,直令杨卓之心惧胆寒。
战斗结束,天色已黑,红军在硝田杨树芝家借了一个梯子,把一个伤员拾到当晚住地——气坑坡,第二天壮烈的牺牲,用富豪安光华的棺材,埋在他家房屋旁边,现烈士墓还在安永胜耕种的土地里。另一个红军伤员,五天后壮烈牺牲,是当地群众杨树芝、杨正道、杨正儒、杨在田等穷人安埋的,安埋在硝田大路边,修筑公路时把忠骨移迁了。
胜利攻克倒马坎的第二天,一部分红军在亚世沟、倒马坎、气坑坡、硝田等战场上,继续搜索残敌。主力则直捣杨卓之的老巢——平所和新院、白沙、龙凤以及坝芒等地,抄了土豪劣绅杨卓之、唐仁泽、李高林、戴胜宣、杨秀芝、杨凤阶、杨秀和的家,挑了谷子又杀猪,还捣毁了敌人的通讯联络电线。杨卓之慌忙逃进秀山县城。至此,杨卓之多年苦心经营的千里防线土崩瓦解。
第三天早饭后,红军带着胜利品,押着俘虏,前往贵州甘龙口。在甘龙口对俘虏进行了三天教育后,每人发给大家大洋一元,草鞋一双,都欢欢喜喜地回了家,并表示此后在不在进保安团了。
这次战斗,是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武装同敌人较量著名的战斗之一。据红二方面的战史记载:一九三四年九月十五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向中央)报告》中说:“一九三四年八月三十日与秀山杨卓之保安团战,俘虏敌人四十多人,获枪三十余只。”
红军这次进入秀山西南,首战倒马坎,仅三、四个小时,就将西路霸王杨卓之之保安团打得屁滚尿流,溃不成军,捣毁了所谓的万里长城,振奋了秀山人民,震惊了秀山全境,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反动统治和地主恶霸的嚣张气焰,扩大了革命影响,从而使各方民、地主武装闻风丧胆,非常害怕红军。就连杨卓之本人也说“我什么都不怕,就是怕红军......。”但是穷苦人民却从此拨开了蒙蔽的云雾,红旗照亮了他们的眼睛。如带红军进入征地的杨洪瑞老人说:“我在带路的途中,踩着了庄稼,一个红军扬起竹条,做出要打的样子,把我吓到了,另一个红军解释道:”我们团长叫你不要踩庄稼,再踩就要用竹条打你。杨洪瑞明白了红军打仗为穷人,心里也就不害怕了。
倒马坎战斗的胜利,一举摧毁了秀山反共头目杨卓之苦心经营的“万里长城”,为红军进入秀山开辟苏区扫除了障碍。同时也让秀山各族人民认识了红军,看到了希望。
倒马坎战斗结束后,贺龙率部在秀境西部开展革命活动,历时10多天,打了数十户土豪,筹集了大量粮食,救济当地群众。受到了各族人民的拥护。至此,秀山境内的茅坡、兰桥、膏田、清溪、龙凤、塘坳、峻岭、三合、钟灵、梅江、晏龙、川河、涌洞等24个乡开辟为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的东部地区,在坝芒、枷档河、巴盘建立了3个乡维埃政权,并分别组建了乡游击队。
坝芒乡苏维埃成立于1934年9月,主席杨再拔,副主席饶易光,委员王春和、杨再依、李老堂(女)。辖坝芒、新民、百岁、老木、岑龙、红光、东坪、中坪、白沙井、小坨、屯堡、隘口、新院、平所等14个村。
枷档河乡苏维埃成立于1934年9月,主席刘国本,委员晏德美、刘佐俊等3人,辖齐心、小兰、蓬来溪、两河、学堂、柏香园、坝麻、葛麻等9个村。
建国后,秀山旧貌换新颜。隘口镇是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下辖的一个镇,位于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县城西南26公里处,位于县城西南,距县城25公里,国道326线贯穿全境。东接本县孝溪乡、钟灵乡,西南邻贵州省松桃县的甘龙镇、永安乡,印江乡的木黄镇,北连本县清溪场镇,幅员面积133.5平方公里。全镇面积12平方公里。辖平所、坝芒、岑龙、凉桥4个村委会和隘口居委会,共42个村民小组、4个居民小组,5299户,21634人。有耕地14494亩,9其中田9351亩,土5143亩,其中非农业人口132人,少数民族人口占55.4%。
隘口镇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土家、苗族人口12650人,占全镇总人口的58.6%。国道326线贯穿全境,交通较为便利。境内有红三军倒马坎战斗遗址和司令部,是全县仅有的几个革命老区。
1938年析原平茶乡置峻岭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1997年,面积123平方千米,人口2万,乡政府驻隘口,辖隘口、老木、坝芒、新民、百岁、小坨、油炭、白沙井、平所、新院、富裕、红光、岑龙、东平、屯堡、凉桥、中坪、余家18个行政村。
2001年设立隘口镇,管辖原峻岭乡及原塘坳乡学堂村5、6、7、8村民小组所属行政区域,面积124.46平方千米,总人口2126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41人,辖18个行政村,镇政府驻隘口。
"隘口"这一地名历史悠久,且处渝、黔两省交界处,为有利于发展边贸经济和尊重群众习惯,故以政府驻地"隘口"作为镇名。2003年7月合村并组,全镇由18个村合并为隘口、平所、坝芒、岑龙、凉桥等5个村(居)民委员会,46个村(居)民小组。机改后,第一任党委书记杨正荣,镇长张祥友。2002年9月由5个村(居)民委员会分为隘口居委会、平所、新院、坝芒、百岁、富裕、岑龙、东坪、凉桥、屯堡、太阳山等11个村(居)委员会,81村民小组。
隘口镇自然资源丰富,有耕地14467.3亩,其中田9350.8亩,土5116.5亩,是个主产粮食的农业大镇,农作物有水稻、玉米、红苕、洋芋、油菜、花生、烟叶、黄豆、豌豆以及各类蔬菜和水果。林地面积6917.1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1%,是全县的重要林区之一和全县重要的中药材基地,主要有杉木、松木、柏香、楠竹、油桐、油茶和杜仲、黄柏、白术、金银花、茶叶等。野生动物种类繁多,主要有瘴子、穿山甲、锦鸡、相思鸟等40余种。水资源有平江河、岑龙河、凉桥河、百岁沟等,水利工程有百岁水库、平江大堰,以及正在修建中的隘口水库,可保证全镇农田的自流灌溉。矿产资源以大理石和石灰石为主。
隘口镇位于重庆秀山县城西南26公里处,全镇面积12平方公里。辖平所、坝芒、岑龙、凉桥4个村委会和隘口居委会,共42个村民小组、4个居民小组,5299户,21634人。有耕地14494亩,9其中田9351亩,土5143亩,其中非农业人口132人,少数民族人口占55.4%。。
境内物产资源丰富,是全县的重要林区之一和全县中药材生产基地,2005年末,有森林面积49206公倾,森林覆盖率41.8%,现有银花种植面积1.5万亩,白术3000亩,其它中药材2000亩。
隘口镇是一个以农林为主的乡镇,粮食主产水稻、玉米、薯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银花、百术、杜仲、黄柏等中药材,主要林产品是杉木。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681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2740万元,第二产业1366万兀,第三产业2704万元。产粮食7817吨,财政收入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50元,人均占有粮450公斤。
隘口镇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土家、苗族人口12650人,占全镇总人口的58.6%。国道326线贯穿全境,交通较为便利。境内有红三军倒马坎战斗遗址和司令部,是全县仅有的几个革命老区。
隘口是"花灯歌舞之乡",凉桥花灯、余家花灯和黄泥堰花灯历史悠久,全县闻名,长期以来坚持节日演出活动,对活跃农村群众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起了很大作用。
隘口镇是秀山西南国道326线上著名的边贸集镇,其辐射面积达渝黔2省市5个县的20多个乡镇,在发展区域经济的战略上,大力发展以商品流通为主要功能的边贸小集镇,同时注重农村特色经济的发展。至2005年,已建成红星中药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建起绿色食品及银花加工厂,年生产能力达1200吨。杜仲、厚朴、银花等中药材基地村7个,约1万亩,畜牧业基地村10个,养殖生猪、牛、羊等3万余头。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1989年,全乡粮食总产量588.35吨,农业总产值414.83万元;2001年,全镇粮食总产量968.2吨,农业总产值2185.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61元;2005年,全镇粮食总产量835.7吨,农业总产值4245.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49元。2008年大力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集镇建设日趋完善,吸引不少商家前来投资办厂。2002年,全镇工业总产值226万元,同比增长1.35%。2004年全镇工业总产值1366万元,同比增长65%。2008年,农业总产值5853万元,工业及建筑业总产值227万元,劳务及其他产值379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83元,其中:劳务收入1445元,种植业1558元。
隘口镇是一个以农林为主的乡镇,粮食主产水稻、玉米、薯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银花、百术、杜仲、黄柏等中药材,主要林产品是杉木。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681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2740万元,第二产业1366万兀,第三产业2704万元。产粮食7817吨,财政收入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50元,人均占有粮450公斤。
交通运输快速发展,境内除国道326线外,2003年新修了坝芒至老木公路8公里,维修33公里,2004年新修5条49公里,维修3条40公里,2005年新修5条48公里,维修4条51公里。公路四通八达,入村率达100%,入组率达85%。
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相应发展,至2005年,全镇有中小学17所,在校学生3745人,入学率达97.8%。建有镇文化站,全镇广播电视覆盖达92%,农村电网覆盖全镇,村组通电率达98%。
边贸小城镇建设规划占地260多亩,修建河堤950米,街道3.8公里,小型广场1个、供水站1座及民俗风情度假村等。2003年一期工程基本完成,2004年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2005年二期工程正式启动,完成边贸市场投资430万元。现集市贸易年成交额可达1200多万元。
隘口镇境内有红三军倒马坎战斗遗址,红三军司令部旧址——二道龙门和坝芒乡苏维埃旧址,这里又是全县有名的花灯歌舞之乡,加之地处渝黔交界,有海拔1646米的椅子山风光,有太阳山林场的茂密森林和珍稀动植物,以及遍布全境的大小溶洞,发展以红色旅游为主体的生态旅游事业大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