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两本画册奠定了石油地质摄影的基础
作品名称:瞬间之恋(小说) 作者:陈兵 发布时间:2017-10-05 00:02:36 字数:3359
他的建议得到了局领导的批准。于是他的脚步从黑油山迈向了更为广阔的准噶尔盆地。
他在北疆各地拍摄石油苗,从各种不同的视角观察和拍摄。他的摄影技术和器材都有了改进,拍出的油苗更为多姿多彩,有时拍成放射状,有时拍成光环状,像浮动的星云,有时又拍得像滚动的宝石,直把那石油苗拍得五颜六色。
赵承安是怀着满腔热情去拍摄的。那些美丽的彩色照片所表露的,就是作者对石油,对石油地质,对石油事业和石油人的由衷赞美。
他的第一本画册在北京审稿的时候,他把那些照片制成幻灯片给与会的人们放映。看过的人都觉得新鲜,说想不到新疆的油苗还有红色的、蓝色的和绿色的,这么五彩缤纷,视觉效果这么丰富多彩。
编辑们说,这是一本很有特色的画册。但不要把它搞成单纯地质现象的罗列,什么抛面、三维地震、背斜之类。这些东西的罗列并不好看。也不要搞成风光作品的集锦,和地质毫无关系。于是他们作出决定,这本画册就以新疆的油苗打头,看过油苗然后再看其它。画册的名字也被冠以“中国石油地质”的字样。
赵承安正在兴致勃勃地拍摄《准葛尔盆地》的时候,有一天忽然接到一个通知,让他到乌鲁木齐石油地质调查处去,给石油部主管地质勘探的副部长汇报。当时副部长正在地调处主持召开地质勘探会议。
赵承安去了之后,在会议的空闲时间放映了他的《准葛尔盆地》幻灯片,看得那些领导们赞不绝口,指指点点地一会儿说:这张是精品!一会儿又说:这张也是精品!说得赵承安心里美滋滋的。他那时还不知道,还有一件更美的事等着他呢!
原来,部长很早就有个打算,在北京搞一个石油地质展览馆。后来,他带了一批中国地质学家到美国考察,看到美国人给他们的画册,有《科罗拉多大峡谷》、《洛积山》等等。美国人简直把这些地质地貌拍成艺术品了。于是部长又有了个想法,也要把中国的地质地貌拍成画册。中国有十大盆地,出它十本画册也不算多。这比搞展览馆好。展览时间长了没人看,要占地方,要材料,还要人员编制。部长把这件事交给了他的秘书,并且从诼州石油物探局,把一个在国际摄影比赛中得金牌奖的摄影师抽了出来,正在进行《河西走廊诸盆地》和《四川盆地》的拍摄。
他们看了赵承安的幻灯片,当时就拍板:新疆的盆地,就由你赵承安负责拍摄,也不用再从别的地方物色人了。
这么一来,在管理局之上,又有了一个石油部的上方宝剑;而且不光摄影,还要出画册。管理局的总地质师就对赵承安说:既然部长发话了,我们就用勘探经费支持你。
赵承安禁不住心花怒放。
他对这次机遇十分珍惜。为了把事情办好,他给自己规定了一个行为准则,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即以摄影为中心。摄影是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摄影是压倒一切的任务。一切事情都要为摄影服务,围着摄影转。
两个基本点。一个基本点是和睦相处。跟他在一起工作的有助手、司机、地质师,还有向导。这些人都要和睦相处,有什么问题商量解决,不要吵架。首先他自己就做到了,你吵我不吵,你争我不争。绝不因为合作不好而使工作停顿。上级文件明确规定,摄制组由赵承安负责。他不争不吵,别人也就不好跟他争跟他吵.
另一个基本点是安全。在大戈壁拍摄,动辄几十公里上百公里。俗话说,四个轮子转,自有三分险。没有安全保证是不行的。此外,他们还要乘坐沙漠车,还要乘飞机。除交通问题之外,还有自然环境。他们要涉足的地方,有人迹罕见的,有环境险恶的,难免会有意外情况出现。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要绝对保证安全。任何一个地方出了纰漏,他的工作就不得不停下来。
对于赵承安来说,除了这两个基本点之外,还有一个严格自律的问题。他常常单独在外活动,没有领导监督,没有纪律约束,一切都是自己说了算。如果自己行为不端,不检点,产生任何过失,都将影响他的摄影工作。另外,外面的世界也充满着诱惑。他有一位好朋友,也是拍地质地貌的摄影师,获得过国际影展的金奖。他在拍片过程中,邂逅了一位漂亮姑娘,因为没能把握住自己,坠入爱河,并与那个姑娘有了孩子。他是个有家室的人,这件事造成了很坏的影响,最后不得不离开摄影事业。
赵承安深爱摄影事业,体会过离开摄影的痛苦。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他都不会贪图一时快乐而使摄影事业受到影响。
《中国石油地质——准噶尔盆地》摄制完成以后,赵承安带着初稿上北京向部长汇报。他的幻灯片的确不同凡响,在京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场的还有被请来的北京摄影名人。他们看了之后说:这本画册编出来恐怕是几本中水平最高的了。还有一个人说:听说北京摄影界刮起了一个姓赵的旋风,我想他一定是个年轻人,没想到见了老赵竟是一大把年纪。可是图片给人的感觉是一股年轻人的朝气。部里让他把幻灯复制了几套,带到其它油田去作示范表演。在大庆放映的时候,部长还亲自担任解说。
这年冬天,新疆局的局长去北京参加厂矿长会议,见到了赵承安,说:你怎么搞的,在北京都做啥事了?部长在吃饭桌上还夸你呢。听了这些赞扬,赵承安心中充满了幸福的感觉。
不久,赵承安的《中国石油地质——准噶尔盆地》画册出版了。这本画册让他获得了中国摄影的最高奖项——"中国摄影艺术金像奖"。
北京的活动完了之后,赵承安继续去拍他的第二本画册《塔里木盆地》。
为拍摄《塔里木盆地》,南疆指挥部的总地质师又给他派出了地质人员和车辆,协助他工作,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摄影队伍。
然而开头却不顺利。他从四、五月分开始拍到七月,把拍的片子在幻灯机上放出来一看,效果一点也不好。跟他合作的文字编辑说:老赵,你拿这些片子编画册,这画册恐怕就要砸锅了,再也不会有你上次在北京的轰动效应了。原来,他们在南疆工作的这四、五个月,整天都是灰沉沉的天气。他按快门的时候都觉得异常地沉重,干活让人窝火。他把这个情况和他的朋友谈起时,他的朋友说:不要紧。你是刚到南疆,还没摸透南疆的气候特点。北疆刮一场风,是晴空万里。可南疆刮一场风,却是黄沙弥漫,在和田你会一个月都见不到太阳呢。但八月过后会渐渐好起来。既是这样,赵承安就把摄影队伍作了调整,只留下他和助手两个人,其他人员暂且休息。
轻装以后,他们按过去的路线重走了一遍,这次拍摄的效果就显然不同了。在巴音布鲁克天鹅湖草原,在库车河峡谷,在帕米尔高原,他终于扑捉到了宝贵的自然风光景色。还有,他几进几出,终于找到了乌恰县托云山中“流血的河”,阿尔金高原沙漠中的流沙河,以及草原沼泽中的野牦牛、野驴、藏羚羊等等。他用这些丰富的资料编出了一本《中国石油地质——塔里木盆地》。
这本画册比上一本《准噶尔盆地》豪不逊色。两本画册奠定了他石油地质摄影的基础。
当赵承安用地质家的眼光重新观察新疆大地的时候,对新疆大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他从地质学家的认识中得到鼓舞和启示。地质学家们能从裸体的各种岩石中判断出地史变迁,还有背斜、向斜、断层、不整合、推覆体、冰积岩、火成岩等丰富的地质现象,以科学思维表达对新疆的热爱。而他则在镜头中找到了地质方面的美感元素,从而丰富了他的摄影语言,提高了摄影的表现力。
赵承安认为,新疆大地的美,是自然之美,是原始之美,甚至是人类鲜见的洪荒之美。这种美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它的裸体和反差。
新疆大地向人类展示了大自然的裸体之美。它没有人为的雕饰,没有开凿的痕迹,没有草木的遮掩,一切都是大地的远古本色。人们能从这种自然的裸体中观察到它的亘古的历史和成因,领略到深沉的沧桑。这种美是无法掩饰的,也是无法取代的。
反差则是新疆大地无处不在的巨大地理差异和剧烈的气象变化。它有低于海平面155米的吐鲁番艾丁湖洼地,也有海拔8611米的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有千年巨风吹雕而成的雅单地貌,也有伊犁河谷宁静富饶的田园风光。在这块土地上,高耸与低洼并置,粗犷与秀美共存,远古洪荒与盈盈生机同在。它的山峰有的冷峻威严,有的辉煌壮丽;它的河川有时狂奔不羁,有时温顺安静;它的大漠时而雄浑粗犷,时而又柔和细腻。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这是对新疆剧烈气象变化的形象描述。高山上的积雪终年不化,即使在盛夏登山,上到山顶也要穿上棉衣。人们出行,无论什么季节总不忘多带衣服。这种特殊的气象特点是由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的。
赵承安通过地质摄影的艺术手段,把新疆大地的这种裸体和反差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照片不仅令人惊叹,令人产生遐想,还会引导人们去探究在这种自然之美的背后存在着的科学的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