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秀水明山(记录)>第3章苗家羊马节

第3章苗家羊马节

作品名称:秀水明山(记录)      作者:绿叶草根      发布时间:2017-09-18 11:45:34      字数:8910

  爆竹声声,响彻了武陵山区;喜气洋洋,弥漫在苗家山寨。
  啪!
  八方亲朋团圆聚会,欢歌笑舞壮观气派。
  唢呐吹奏着一曲曲喜庆,山歌手争抢着上歌台,花灯、龙灯、狮子灯舞得山河增辉,飞轮秋打到了九霄云外。
  一切是那么温馨、和谐,一切是那么多姿多彩。
  一切都告诉人们:阴历四月二十六“报菜”已过,苗家羊马节已经到来。团圆桌边,你劝酒,我劝菜,好不热闹;亲朋满座,剥粽子、品粉粑,喜笑开怀。
  龙吴廖石麻五姓一族,与各兄弟民族常相往来。而今共享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幸福,齐声赞颂共产党恩深似海。
  等到酒醉饭饱,把白胡子太公团团围绕——听听苗家世代迁徙的艰难,听听苗家羊马节的根苗。
  讲啊,讲啊,听啊,听啊,一双双眼睛露出悲愤之色,
  一腔腔热血在呼呼燃烧:历代的反动统治者压迫苗民,一页页血泪史长恨难消。
  相传黄帝蚩尤之战,九黎战败,苗民于是从中原离开,然后向四面八方逃亡,有一支到了陇西塞外。在甘肃武威留下一部,另一部到了贵州的贵棚、尖岩。石家宪富、宪贵兄弟两条扁担从贵州下了川湘,参加开发武陵山区功绩永在。梯田、梯土、山塘、水堰可以作证:
  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使武陵大放异彩。
  武陵山区东部的川河盖山峦连绵,川河盖冒出了九十九处清泉,
  清泉汇成九十九条溪涧,小锅巴溪转过了九十九道弯弯。锅巴溪水流走了九十九个故事,只有羊马拒官军的故事还在广为流传。
  这个故事,是那么悲壮;这个故事,是那么惊险。
  故事发生在明朝末年,明朝的暴政逼使苗民揭竿造反。
  司令部没有里仁蛮庄,起义军的声威震动了川鄂湘黔。
  蛮庄是一个古老的乡场,四周屏障着雄峻的青山。小锅巴溪从街道流过,山明水秀分外壮观。它沟通川湘边境,历史上曾一度热闹非凡。蛮庄桥两岸耸翠,一寺一塔(现都只留遗址)点缀其间。
  一道道雄伟高大的石街门,俨然是一道道铁壁雄关。
  义军司令部一声号令,各民族人民都来参战:每棵树木都喷射着怒火,每块岩石都燃烧着烈焰,每家住户都挂起了义旗,每个山民都拿起了枪杆。十里青山呐喊助阵,溪涧流水助阵呐喊,打得官军尸横遍野,打得官军血流成川。
  军情频传京城,热锅上的蚂蚁团团打转——崇祯帝胆战心惊,朝廷上乱成一团。官军一再增援,还是被打得丢盔弃甲,抱头鼠窜。
  崇祯帝恨得直咬牙:当末代皇帝尽遇祸患。你看他山珍海味咽不下,御龙床难入眠。他心中顿时起了恶念,咬牙切齿把圣旨传:要把苗蛮杀绝种,不踏平蛮庄我心不甘!
  官军大增兵,狂风卷恶浪,是崇祯帝派出了心腹大将。
  官军团团围攻蛮庄街,岂料蛮庄街始终固若金汤。
  官军害怕了,恐慌了,不敢近战,就把火药炮远远地架到了山上。火药炮打死了无数苗民百姓,摧毁了无数民房。守街的起义军将士,也一批批壮烈阵亡。
  官军猛攻不下,却又不见义军抵抗,过了好久好久,崇祯的心腹大将费尽了心思量:为什么不见箭矢射出,只听到战鼓震天价响?
  官军疑虑重重,不敢贸然打开大石门,进一步,退两步,生怕中埋伏,见阎王。
  再说起义军的领袖们,几天都在紧张地商量:虽然屡次重创官军,但起义军也遭到重大伤亡,现已寡不敌众,再也无力与官军打仗。为避免亡族灭种大祸,必须及时撤出战场。
  隐蔽到深山老林,忍痛离开可爱的蛮庄,保存最后一批人丁,保存最后一批力量。
  但是,由于连日与官军血战,起义军将士九天九夜没有合眼。铁打的汉子也受不了,更何况还有一些伤病员。不得不借用诸葛亮的空城计,以赢得撤退的充裕时间。
  他们想好了拒敌妙计,撤退得井井有条,平平安安。
  他们集中了所有的战鼓放在大石门里,又把所有的羊马拴在战鼓上面。官军的箭矢射满了蛮庄街,好久也没见一个人影现出来。
  战鼓声也渐渐稀落,官军就是不敢把石门打开。
  他们骄横一世,如今才领略到民不畏死的厉害。直到战鼓声最后停止,官军才敢开门进街。蛮庄街已一无所有,壮烈的场面使他们惊骇:战鼓上的羊、马已经死的死,伤的伤,
  未死的也已完全累坏。
  原来起义军撤退之时成竹在胸,靠的是羊马建下奇功。官军在外呐喊、猛攻,羊蹄马蹄就在战鼓上擂动。
  那鼓声,使官军丧胆;那鼓声,震万里长空;那鼓声,使苗家保住了族种。
  鼓声从羊、马的蹄下响起,羊马拒敌之役是苗民的智慧和光荣。羊马拒官军的动人故事,将千秋万代到处传颂。
  官军回京缴旨:“苗蛮”已灭族绝种。崇祯帝听后并无喜色,他担心天下都如此暴动。他的担心不是多余,因为明廷已十库九空。仅仅几年之后,闯王的起义军就敲响了明朝的丧钟。
  官军离开蛮庄,苗民重回家乡,阴历四月二十六日,把拒敌的羊马厚礼埋葬。
  为了世世代代纪念拒敌的神羊神马,苗民以四月二十六以后的第一马日、羊日作为盛大的节日,千年万代永流传,子孙万代不遗忘。
  如今,蛮庄已改名南庄,各民族欢聚一堂。
  那悲壮而又优美的故事连同传统的苗家羊马节,将万世流传,万世流芳。
  
  第4章吴三桂挑石修水库的传说
  
  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锦州总兵吴襄之子,崇祯皇帝时夺得武科举人。从军后,战功卓越,屡建奇功,被封为平西王,镇守边关,管辖云南、贵州。
  人们对吴三桂的评价一直存有分歧,可谓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是他“臂力过人”,没有人能赶得上他的力气大,这是真实的!在隘口一直就有“吴三桂挑石修水库的传说”,原因是隘口两河口处,有两块大石头,每块石头大约几十吨重,传说是吴三桂用双肩挑来的。他想于现在修水库的地方修一个水位达半山腰的蓄水水库,现在这水库刚好建在吴三桂挑来岩石的所放地方,人们又想起了“吴三桂挑石修水库的传说”。
  吴三桂每次作战都要身先士足,冲锋在前。一次战斗,吴三桂率小部兵力深入敌方,杀得敌人惊慌失措,连连败退,吴三桂率部乘胜追击,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敌人反扑,由于寡不敌众,所率小队被打败了,还被敌人包围了,更糟糕的是敌人认出了吴三桂。敌方军官大叫:打死吴三桂者赏万金,活捉吴三桂者赏万金、封万户侯。敌方一听是吴三桂,个个不敢上前,只好用箭射,一阵乱箭射来,只剩下六人。吴三桂见事不妙,拿起手中武器,奋力拼杀,同时叫那五人跟在身后突围,边砍边冲,奋力拼杀,一箭射中了他的后背,鲜血红了他的战袍,他撕下一块布缠着,忍受疼痛,挥刀冲出一条血路,逃了出来,但身后“活捉吴三桂”的声音紧追着。吴三桂知道如果沿大路跑,后面追军会越来越多,于是想沿小路回到他管辖的云贵一边。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因此身后追兵对他们穷追不舍。
  吴三桂弃了战马,率残部沿小路前行,跑着跑着,眼看敌人就要追上了,他们来到一个险要之处,峭壁的两山之间形成一条狭窄的通道,易守难攻,这地方就是隘口。此时天色已晚,只见后面追兵点着的火把照亮了天空,追兵上一个去攻关口死一个,上两个死一双,难于突破那关口,只见尸体越叠越高,渐渐地封住了关口。追兵一时只能滞留于此,无法进展。吴三桂明白,自己身受重伤,在此时间一长,终将难以敌众,只有死路一条,现在追兵尸体躺在关口挡着了追杀的道路,有了逃跑之机,吴三桂等拼命向前跑去。他叫部下找一个隐蔽的地方躲一下,部下找到一个山洞,他急忙叫部下躲进洞中。刚躲进洞中,追兵就从洞口上面经过,朝前追去。
  此时吴三桂又累又渴,脸色苍白,周身发抖,有气无力,他示意部下朝洞中爬去。刚爬了几步,吴三桂就一头栽倒在地,不省人事。部下扶他到平坦处,解开缠在身上的布一看,那箭正中背心。吴三桂的血快流干了,如果再跑十里,吴三桂将会血干而亡。幸好有这个山洞,让他有喘息之机。部下连忙给他止血和处理后,吴三桂慢慢地苏醒了过来,部下扶起吴三桂向洞中爬去。
  此山洞名叫水洞,从山腰通到河沟,里面纵横交错,叉路横生。有一条小溪从洞口流进,没有从那洞的出口流出,周围也没有水流出,不知道流到哪里去了,至今仍是一个谜。
  进得洞中,他们只能摸着洞中岩石头前进,又没有火把,里面伸手不见五指,走了一段,有人发觉又回到了原地。他们急忙作个记号,又朝另一个方向走去,过了一段,有人发觉又回到了原地。他们再朝另一个方向爬去,不久发现还是回到了原地。反复几次,仍回到了原地,怎么走也走不出去,他们此时惊恐万状,精疲力竭,一个个心想,难道这就是我们的葬身之处吗?一下子大家瘫在地,无力行走,干脆坐下来,不走了,围着吴三桂等死。
  一个个昏昏欲睡中,看到十来只萤火虫向他们飞来,在这漆黑一团的夜晚格外明亮,萤火虫连在一起,飞到大家跟前就停下了,大家赶紧起身,扶起吴三桂,萤火虫慢慢向前飞去,大家紧跟其后,爬上一人高的坎,穿过那只能容一人过的长长通道,过了五次沟,下了五次坡,行了几里,突见一个亮口,大家明白到了洞口,在萤火虫的带领下,大家走出了水洞。此时吴三桂大喜道:真是天不绝我也,说明上天还要让我在世上干一番大事啊!
  敌人向前追了一程,发觉情况不对,再返回来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搜,当敌人搜到水洞有爬过的痕迹和吴三桂用来缠身的血布时,吴三桂等人已到了太阳山的石屋基,吴三桂等人丢掉了追兵这个尾巴。
  太阳山的石屋基古树参天,各种树木竞相生长。人在下边,树林挡住了天空,根本看不到天,平时少有人出入。山间有一处由岩石连成一片铺成的平坦石块面,共有80多平米宽。岩石面上,有石椅、石桌子、石柱、石阶、石凳子等,是一个天然屋基。吴三桂等砍了几棵树,就搭成房子,吴三桂等人在此休息疗伤,他们以野果草根为食,吴三桂的伤慢慢地有所好转。
  吴三桂悄悄派人去云南联系,其妻陈圆圆听到吴三桂受伤后,马上前来照顾。
  此山上树根到处延伸,在房内正中有三根树根穿过厚厚的岩层,盘错在一起,向上生长形成一个椅子状。为了便于吴三桂休息、修养,大家把它劈成椅子,让吴三桂坐在上面。通过前面的“天然隘口屏障阻敌”、“山洞藏身”、“萤火虫引路”、“天生屋基”和“树根穿过岩石生椅子”一系列奇事,大家觉得吴三桂一定不是凡人,于是干脆将椅子做成龙椅,大家一天拥吴三桂上座,每天上朝一次,齐呼:“吾皇万岁”。
  安顿一段时间平静后,派陈圆圆出去打探消息,陈圆圆一番打扮去了,吴三桂交待:不去大路上打听消息,以防走漏风声。陈圆圆来到隘口小镇上,这天正好赶集,这里人山人海,唱戏的、玩猴的、卖货的、要钱的什么都有,陈圆圆不敢在大街上问,装成香客来到了菌林寺。
  菌林寺在大街对面的半山腰上,因山上长满菌子而得名。那些菌子好人吃了强身健体、滋阴补阳,坏人吃了从头到脚长满了疙瘩,奇痒无比,只要一碰疙瘩就会脓肿,再化脓,身上就腐烂。必须到菌林寺烧一柱香,吃方丈给的化钱水就好了,并且好得疤疤无痕的。
  陈圆圆来到正堂烧了一柱香,方丈问道:“女施主有何事相求?”
  “我为我当家人求指点下一步路的走法。”
  “你来得正好,我知道你当家人是谁?你当家人上次受伤,虽伤到背心,实际血已流干,为何不死。是因为心太大,身体无法容下,有时他的心会出窍,那次刚好他的心出窍了,才不死。现在心回来了,才这么好得快。但那心太大,又要四处游走,他不是真龙,他却要强做,会出事的,不信三天之内你们所住的房子要被雷击,到时你们再来找我。”
  果不出三天,他们所住房子被雷击中,雷电正打在那龙椅子上,一下子就燃烧了起来。幸好他们不在房内,否则连他们一起烧死。不到一个时辰,一切烧个干干净净,那火烧完房子后,天上突然下起了泼天大雨,把那火淋灭了。
  此时吴三桂、陈圆圆想起了方丈的话,快速赶赴菌林寺。一见到方丈,就方丈求给他们指一条生路,方丈对吴三桂说:你的窍装不下你的心,心要出窍,你就管不住了,上天会不容的,你要想让心安下来吗?
  吴三桂看了看自己的娇妻陈圆圆,答道:如果能让我幸福地生活,不再受苦受累,我愿意让心安下来。
  方丈道:我只能把你的心收在袋子中,要在上面压上亿万斤之重的重物,否则那心仍会挣扎跑掉,到时谁也收不了它,你就死期到了。
  “亿万斤之重的重物是什么啊?”吴三桂问道。
  陈圆圆说:“大石头。”
  方丈道:“只能解决暂时困难。”
  “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吴三桂急忙问。
  “把那袋子放在隘口两河口平地上,上面压上石头,再在那里蓄水,关水关到半山腰,就有了。”
  但吴三桂急于赶回他的管辖地,只找了两块大石头,用重达18000斤马桑树做了一根长扁担,挑起石头来到了两河口边,其妻也想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也帮吴三桂背了一快石头,想把那袋子压住。
  他只安排二个部下在此筹钱,找劳动工修水库,留下的钱不多,部下用完钱时水库还没修到千分之一,水还没开始蓄,他的部下就走了。
  两块大石头加一块石板压在那袋子上,仍压不住吴三桂的心,没出三年,他心飞出窍,什么人也控制不了了,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市)登基,同年秋在衡阳病逝。%\8现在大家都明白了:吴三桂该在隘口两河口处修一座水库,水库蓄水后才能达到亿万斤之重,还能无隙压着,方可压住那野性十足的心,如果这样,吴三桂就不会暴死了。
  关于吴三桂的传说,在贵州安顺也有。
  当年,为入主中国的满清皇族立下汗马功劳的吴三桂,被清封为异姓“平西王”,并划云贵二省归他管辖。自然,安顺就是他的管辖范围了。
  
  吴三桂的王府设在如今的昆明,有名的“金殿”风景区就是他建造的。
  
  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吴三桂受钦命派赴云南。在他往昆明赴任时,经过了“黔之腹、滇之喉”的安顺,也就经过东边的一些屯堡村寨,如今,不少屯堡村寨有关吴三桂的故事还在广为流传。其间,他所留下的器物:宝剑、笏板、官服,还被屯堡人陈列在天台山,以作永久的纪念。
  
  当年,生于公元1612年的吴三桂已是天命之年,虽是骑马乘轿,但几个月来一路上的“饥餐渴饮,晓行夜宿”,也让他不胜旅途劳顿。然而,当他们进入一个叫饭笼铺的地方时,这里的环境和居住的人们令他精神为之振奋。这里的村寨中,巷道纵横交错,扑朔迷离,每一个入口处都建有牢固的木门;村寨外围建有高而厚的石墙,墙上有垛口。这样的围墙显然是具有战争防御功能的。村寨中妇女们清一色大明朝时代的着装,更是让他感到亲切:色彩鲜艳的宽袍大袖衣衫、袖襟都镶滚着五颜六色的花边;腰间系着青色的丝头腰带;脚上穿的是鞋尖往上翘的、鞋帮上绣着五彩花纹的精美绣鞋。她们的头饰也有不同:已婚的女子挽了发髻,未婚的女子则梳着独辫。他们的口音与安顺口音相比,有着独特的北方味。吴三桂派人前往村寨打听后才知道,这里的居民原来是明太祖朱元璋“调北征南”时留下屯戍的将士们的后代。再询问之后得知,这些居民原籍江淮,其中不少人的祖上来自南京石灰巷。
  
  望着那些依然穿着明装的妇女、听着这里人们几分类似家乡之音的交谈,吴三桂的内心有着一种说不出的复杂感觉,也许他在心里思考着,自己18年前引清兵入关的做法到底是对了还是错了?
  路途的劳累,心情的复杂,吴三桂病倒了。于是他下令在此休息几天。
  
  一天清晨,吴三桂正迷迷糊糊的睡着,远处阵阵清脆洪亮的钟声把他惊醒。他很好奇,即令侍从去打听。侍从回来告诉他,不远处有座天台山,山上有座古刹名五龙寺,当地居民常上山朝拜,一年四季香火不断。闻听此言,吴三桂顿觉病也好了,迫不及待的带着一行人,匆匆往天台山脚下赶去。
  来到山下,仰头看去,笔直如削、高耸险峻的山峰上,五龙寺巍然屹立,大气而精巧。寺庙里,晨钟声声,悠然入耳,并在山谷中久久回荡。
  
  吴三桂顾不得山高坡陡,不用随从搀扶,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的爬上山顶。站在庙门前,极目远眺,如黛的群山连绵起伏,群山中,一座座屯堡村寨鳞次栉比,笼罩在晨雾中,宛若仙境一般。
  
  不一会儿,晨雾散去,屯堡村寨的石墙石屋、护寨屯墙、以及供燎望的石雕楼清晰可见,历历在目。
  看着眼前的一切,回想自己沙场拼杀、戎马倥偬几十年,如今还漂泊不定,前途未卜,吴三桂思潮翻滚,心中一片茫然。
  五龙寺内晨钟歇敲,寺内外一片静谧。吴三桂这才想起该进庙朝拜了。
  当他稳健肃穆的步入寺庙大殿时,庙里住持及所有僧人立即低头合掌齐声念着“阿弥佗佛”,对眼前这位不俗的客人表示了虔诚的敬意和热情的欢迎。他站在大殿中央,先是对着佛像凝神观望,接着跪下深深朝拜,然后站起来郑重的朝“随喜功德箱”里丢了些银子。站在佛像侧边的僧人面带微笑频频敲钟,口中念念有词,似在为这位难得一到的客人真诚的祝福。
  
  朝拜完毕,吴三桂步出大殿,向左厢的签房而去。在签筒里他随手抽了一签,但见上书这样的签言:
  千军何所求?
  金鞍银蹬架。
  四蹄必生风,
  铁骑驰天下。
  
  看完签言,吴三桂步出签房,再次站在寺庙山门前,放眼望去,肥沃的良田、青青的山峦、勤劳善良的屯堡居民使他深感亲切,心情格外舒畅。沉默良久,突然他大手有力的一挥,坚定的脱口而出:“对!养马!”是啊!一个身经百战驰骋沙场的将军,对战马怎能没有感情!有着一支真正属于自己指挥的军队,是他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而膘肥体壮、机敏勇猛的战马,对于一支能够打胜仗的军队又是多麽重要!想到此,他的心中涌起一种莫名的冲动,仿佛千军万马正摇旗呐喊、杀声震天的呈现在眼前。“是五龙寺的菩萨给我指点迷津了!”
  
  于是他返身再次步入大殿,跪在佛像面前,虔诚的频频叩拜,口中默默念着:“菩萨保佑我梦想成真啊!”。殿中僧人也频频敲钟以示祝福。洪亮的钟声在山谷中久久回荡。
  
  临下山时,吴三桂想到此去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到此朝拜,于是决定将他的宝剑、笏板留下以示虔诚,并将官服也脱下对住持说:“这寺名五龙,就让官服在此讨个‘五龙护身’的好兆头吧!”住持双手接过衣物,口中一叠连声的念着“阿弥佗佛”……
  
  心情好了,吴三桂的病也好了大半。第二天,他带领一邦侍从乘轿缓行于屯堡村寨之外,这里的山涧田畴让他情趣盎然、流连忘返。正当他们步履蹒跚的行至一山脚下的羊肠小路上时,只见小路的前方不远处来了几匹高头大马。马身上没有套头马鞍,甚至连缰绳也没有。牧马人赤手空拳的跟在马的后面,不紧不慢、悠闲自得。眼看马匹就要与吴三桂的队伍相撞了,侍从高举“肃静”“回避”的高脚牌,鸣锣开道者将锣敲得震天响,可牧马人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马匹自然也就摇头摆尾径直往前。卫兵见状怒不可遏,正要前去捆绑牧马人时,只听牧马人将大拇指和食指放进嘴里轻轻一吹,“呜——”的一声长啸,马匹立即乖乖的站在原地,不再前行一步。
  
  这一切,吴三桂看在眼里。他叫轿夫停下轿,下轿走到牧马人跟前。只见牧马人二十来岁,胖墩墩不高的个子,淳朴憨厚而又充满机敏和活力。只见他微笑着看着眼前的队伍,眼里充满了好奇却没有一丝畏惧。
  吴三桂假装发怒地对牧马人说:“小伙子,你知道我是谁吗?好大的胆子,尽然敢挡我的道!”小伙子笑眯眯地回答道:“我没有挡你们道呀!马不是乖乖的给你们让道了吗?”吴三桂转而一笑,夸奖道:“你真能干……”话音未落,小伙子自豪地说:“这算啥?你拿再多的马给我,我都能训练得乖乖的听我的指挥!”“会骑马吗?”吴三桂问道,小伙子二话没说,翻身跨上身边的一匹马,抓住马鬃,两腿一夹马肚,马立即在小路上狂奔起来。吴三桂喜出望外,等小伙子返回跟前时,他急忙对小伙子发话:“既喜欢马,跟我到昆明养马去?”小伙子沉思片刻,正待回答,旁边侍卫对小伙子说:“我们大人是赫赫有名的平西王,你还不识抬举!”闻听此言,小伙子急忙下跪,并眼泪汪汪的说:“谢大人抬举,我虽很喜欢养马,但小人上有年迈父母,还有弟妹几个,我不能丢下他们不管啊!”
  
  吴三桂被眼前这个善良有孝道的小伙子感动了,一把将他扶起,温和地说:“这样吧,我给你留下几匹良种马,再留些银两给你,你就在此大量养马吧!”接着,他又拿出一个腰牌给小伙子说,“拿上他,以后有啥困难到云南任何一个地方,都会有人帮助你……”
  小伙子高兴得不知所措。
  更让小伙子感激涕零的是,吴三桂感动于小伙子对父母的孝顺,决定收小伙子为义子。
  
  小伙子姓邹,是军粮屯人。军粮屯后称鸡昌屯,今为吉昌屯。后人忘了小伙子的真实姓名,只叫他“邹老胖”。自从吴三桂授命他养马后,他一生养马99店,每店12匹,总计1188匹,并且匹匹膘肥体壮,深得吴三桂赏识。如今吉昌屯还有他的故居即后代,以及他当年养马的器物。
  吴三桂不但收得干儿子,还能了却他在当地养战马的心愿,心情特别舒畅。便令一行人马继续前行。当他们走到永安屯前时,侍卫忽报有人拦轿,吴三桂即令轿夫停下轿,从轿中探出头来,只见一身着明装的老妇领着一个大小伙跪在轿前。还未等吴三桂问讯,那老妇急切开口道:“大人,小妇人年轻守寡,膝下就只有这个儿子。可他从小体弱多病,如今十五六岁了,还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昨天算命先生告诉我,今天有一大福大贵的官员经过这里,要我拦轿为儿拜干爹,若大人应允,我儿就能健康长寿。望大人怜惜我们孤儿寡母啊!”
  
  吴三桂望着老泪纵横的老妇,再看看弱不禁风的小伙子,沉吟片刻问道:“你家姓甚?”妇人回答姓鲍。“能跟我姓吗?”未等妇人回答,吴三桂又改口道,“这样吧,也不跟我姓了,就姓王,叫王大官吧?”老妇听了,一边频频点头,一边拉着儿子跪拜。临走时,吴三桂拿了些银两给老妇,并嘱咐老妇抓紧给儿子治病。老妇问道:“等我儿病好了,怎么感谢大人啊?”吴三桂顿了顿,猛然像想起什么,问道:“认识邹姓养马人吗?等你儿子病好了,就跟他学养马吧!”随即又叫侍卫拿了些银两给他们。母子俩再次跪下千恩万谢。
  
  当地人猜想,吴三桂叫干儿子姓王,可能是因为它当时是“平西王”,也希望他的干儿子将来能有出息,在当地称王吧?
  “王大官”得到吴三桂的资助,病很快就好了。病好之后,他即投奔邹姓牧马人学习养马。后来,他又独立办起养马场,马匹数量也达百匹以上。
  当年的永安屯今叫鲍屯。“王大官”的旧居尚存,养马的器物也还保存了一些。
  
  吴三桂到安顺屯堡的史实最足以让人信服的是,当年他在饭笼铺天台山上留下的一笏板、一宝剑、一官服。如今,饭笼铺早已易名为“天龙镇”,这里已开发为屯堡文化旅游景区。天台山上陈列着的吴三桂三件器物,也引来无数游人瞻观,由此,自然也会让游人们对那一段历史中的故事产生兴趣进而产生无限遐想。
  在五龙寺院内,可见明清风格合围式殿堂,严谨而工整,正面主殿居高,气宇轩昂;下殿与左右偏殿,合围成四合空间,上接青天下成天井;各殿堂皆和谐天成,形成最大的空间利用率,颇显独巨匠心。在不大的面积上竟能如此精巧布局,简直令人赞叹。
  
  这是一处佛道儒合一的场所,前殿供佛祖,后殿供玉皇。据传天台山祖师吴凤和尚乃明末名将吴三桂之叔父。明末清初,吴三桂去云南途中路经平坝,拜访叔父,曾在天台山小住。当时,吴三桂将随身宝剑、朝笏官服等物,赠给寺僧以作纪念。今物品尚存,已成文物,存于古刹之中。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