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秀水明山(记录)>第4章秀山建县

第4章秀山建县

作品名称:秀水明山(记录)      作者:绿叶草根      发布时间:2017-09-23 13:35:48      字数:6762

  今秀山县境,商周时期属巴国地,春秋时期属于巴国南疆之域。秦隶黔中郡。汉为涪陵、迁陵二县地。三國为蜀汉酉阳县地。晋永嘉后是少数民族自治区域。宋置平茶、邑梅、石耶三洞土知府。
  地处武陵山区腹心地带,在四川省、贵州省、湖南省三省交界处,有一个四周环山中间为平地的小盆地,人称“小成都”。这里山清水秀,美丽富饶,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公元1735年以前,这里“山高皇帝远”,当地的邑梅司、石耶司、平茶司、地坝司四个司各自为政。当地居民不知外面的世界,在自己族体土司的管理下,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乾隆元年(1736年)1735年(雍正15年),清政府地方官员看到“小成都”这么美丽富饶的地方,由于幅员辽阔,交通不便,周边的州、县难于管理,一直是地方势力割据的世外桃源。就将此事奏报朝廷,要设县于此,便于管理。朝廷准奏,派官员到地组建。1736年,在清朝廷的重大压力下,邑梅司司长杨正信、石耶司司长杨再镇、平茶司司长杨正东、地坝司副司长杨胜均分别献土归顺朝廷,清朝廷从此正式废除当地的“土司制度”,设立流官。这即为历史有名的“改土归流”,土司制度到此结束。
  清朝廷把酉阳县东南境的宋农、石堤、晚森等疆域,加上邑梅、石耶、平茶、地坝四个土司掌管的辖地,在今清溪场镇三合场始置县治,县衙旧址在现在的三合小学,1736年置县时,因衙门正对高秀山,即取名秀山县,初隶黔彭厅,寻废厅改隶四川省川东道酉阳直隶州,并于石堤设立巡检署。
  夏景馥(云南曲靖人)为秀山历史上第一任知县。
  乾隆二年(1737年),县城由三合场迁至邑梅司属地烟麻坪(今县城老十字街)。知县夏景馥在烟麻坪建城,城墙高1丈1尺,厚6尺,墙头盖小青瓦,开东、南、西、北四门,分别命名为“森秀”、“炳秀”、“钟秀”和“涵秀”,设绥宁营于总务坝,建火药库、军器局于东城。
  在平凯桥上游的河面上,有两座形如莲花的巨石,一似含苞欲放,一似花开怒放,浮于水面,相映成趣,栩栩如生。镇上的百年古刹护国寺,有一株罗汉古松,果实累累,极为罕见。
  在城西梅江河畔的大溪河口,有一乌杨古树,由西岸倒向东岸,落地生根重新向上长成大树,古树横江部分长3.2米,腰围5.6米,树干向上部分高约25米,胸围4.2米,枝繁叶茂,绿荫如盖,在一个长时期内,成为远近闻名的一大景观。清朝乾隆年间,在古树旁建有一石拱桥,桥旁竖有清礼部郎中王达琮的神道碑一座。隔岸远眺,过江乌杨古树,石拱桥,神道碑、乌杨青石板小街,构成一组独特的风景画。
  城北穿过小北街,有一座自生天桥,该桥为天然巨石,中间有一孔石洞,上面行人,下面流水,状如石拱桥,故名为“自生天桥”,再往前走到李公祠,县志记载为了表彰清时乡民李瑞芝“乐善”好施而立的,李家原家境贫寒,后成巨商,他独自捐资4千两银子作为公益费用,按清代律规,凡是捐助公益费用达4千两银子的准予建立碑场以资表彰,已成为县城景观之一。
  秀山,山清水秀,平畴沃野,花团锦簇,风景如画,历史上有“川边明珠”的美称。晚清诗人陈文广作《过秀城》诗曰:“斗大方城镇蜀陬,公然黔楚此咽喉。远山雄秀开荒缴,原树青苍入早秋。问字空寻杨子宅,筹边正筑李公楼。多云指点频回首,拼作征鸿客燕俦。”自然人文景观,令文人骚客流连忘返,赞叹不已。
  1986年3月3日,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何郝炬来秀山视察,听取县人大工作汇报,下午挥笔题词,写下了“一水分湘蜀,三峰接楚黔;波青流碧草,岩石泛青烟。日暖平芜缘,青深里奔妍;西南佳胜地,秀色领群山。”
  在清代,秀山县城有街道20条,为东、西、南、北街,分大十字街、小十字街,小十字街至西门,总长383米;北街由大十字街至北门口,长315米;由大十字街至南门口长300米。各街道房屋简陋,街道窄峡不到5米宽,全城是三合泥泥土路面。曾流传“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只需十分钟,穿越南北门”的几句顺口溜,很形象形容当时县城的状况。
  自古以来,秀山处蜀僻远,为百里阻荒之地。据载:“商周为蛮夷地。由于开发较晚,受礼乐教化历史不长,长期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文化教育事业停滞不前。
  秀山县有史记载的教育可追溯至建县伊始。
  乾隆三年(1738年)夏景馥自己捐赠薪俸,办县境内第一所义校。二十八年初建孔庙,是时县犹未设专学,附额于酉阳。三十年知县边镛倡言建专学,事格不行。三十六年知县朱光曾续请分学,仍格不行。五十八年初置县学,裁松潘训导,置秀山县学训导事具学志。从乾隆三年开始设义学,到乾隆五十八年设专学时间跨度竟长达半个多世纪之久,由此也可看出清代秀山教育的落后状况。
  乾隆五年(1741年)修建秀山知县公署。
  乾隆九年(1745年)全县田土共征秋粮912石6斗7升4合8句7秒5撮,折征银365两6分。这是秀山最早的田土税征记载。
  乾隆十二年(1747年)腊月降罕见的大雪,压坏官民房舍数十所。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边镛(四川夹江人)任知县,是秀山的第二任知县。他带头捐款修建孔子庙,又名“文庙”(现在的“博宇名居”处)。其庙气势宏伟,一直保存完好。(毁于“文化大革命”)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知县夏景馥修建宋农三寿桥,总长24.1米,高7米,横跨三道河。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据记载,全县有新旧户口6138户。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知县边镛,支持乡民杨文武、粟大化、夏玉卿、杨济堂、袁天柱等人集资,新修清溪巨丰大堰,全长10公里,灌面8000多亩。耗银元1万两,朝廷未拨分文。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石堤巡检郭良相为国捐躯。是年,在县境西边的轿子顶山上,发生老虎伤人事件。
  郭良相,广西临桂人,性格豪爽,才气敏捷,任石堤巡检,治绩很显著。
  石堤河是川、湘两省商贩贸易往来的水道,经常停泊在石堤的船只很多。良相为了保护商业贸易,禁止对船户或商贩进行苛扰;如有违犯,必从严治罪。因此,奸民豪吏不敢作恶。
  乾隆三十六年(1770),他被调到金川营(今四川懋功县)大营,当时四川提督萧天弼驻登达为后防,派良相守卫占固粮站,保护军粮运输。占固修建有强固的碉堡可以据守,敌人来攻,将占固围困数重,良相紧闭碉堡内,率守兵凭高拒击。敌人几次进攻不下,乃假意投降,请良相出碉受降。良相知敌诡计,大声责骂,敌人无法可想。双方相持十一天,碉中饮水断绝,只有靠上天降雨接雨水饮用。良相死守占固,矢志不移,但终因援军相距太远,救援不及。一日,敌人在碉堡周围堆放木柴,点大火燃烧,浓烟四起,守碉士兵被烟熏睁不开眼,敌人乘机将碉门攻破,良相自杀,守兵大部牺牲。
  之后,良相被追赠为府知事,赏给治丧费银一万两,并照顾他一子入国子监读书。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这年,全县大旱,免征全部钱粮。
  乾隆六十年(1795年)正月,松桃大寨苗民石柳邓,联合永绥(现在的花垣黄瓜寨)苗民石三保,组织苗民起义,从湖南茶洞进入秀山洪安。占领洪安讯所后,继续向秀山县城进发,在贵道溪巴北塘,遭清军陈应元率绥宁营阻击,两军相持。二月,清朝廷命令贵州、湖广、四川几个省总督围剿义军。义军寡不敌众,退出县境。这是秀山历史上用兵最多的一次。
  在清廷全力以赴镇压苗民起义时,秀山出了一个周世赋,竭力报效朝廷。
  周世赋,农家子弟,年轻时候放荡不羁,任侠好义,喜欢打报不平。孟溪、松桃苗民起义后,大学士代理四川总督孙士毅,统管大军防扎秀山防剿,命令总兵袁国璜率部分队伍驻扎石堤。周世赋闻讯,认为袁国璜之举甚为危险:“要是这样做下去,必定为敌人所俘虏。”因此赶赴石堤,上高山,察地势。看了以后,草履黔首而入袁国璜之大营,陈述已见:“石堤无险可凭,不足扼守,请你移兵山梁,我可为你筹措军粮肉食。”主帅孙士毅正在袁国璜军营巡视,认为周世赋的意见正确,予以见准,并认为周世赋熟悉秀山和石堤的地理交通情况,下令袁国璜按周世赋意见移兵并把周世赋介绍给袁国璜使用调遣。袁军到了山梁,异常欢欣:“这真是天险啊!”袁国璜自己优待世赋,很是器重。
  翌日,周世赋又回到家乡,召集父老乡亲开会,他说:“石堤那地方,山上道路崎岖,官家粮食困难,我们从前响应支援军队的粮食,说话算话,不可失信。现在请大家来商量,看怎么办。”众人听了,欣然允诺,争先恐后自动捐献,总计得米300石,牛48头,另招募乡兵500名。
  周世赋押送捐输军粮刚到袁国璜军营,苗兵号角呜鸣,势如排山倒海。袁国璜挥兵阻击,周世赋率乡兵跟随其后,杀了一阵,斩获甚多,打了一次大胜仗。
  与此同时,和琳已经攻破秀山晏龙乡炮木山的苗兵营寨与福康安会师松桃。然而,永绥苗兵之势仍盛,长期阻挠着清军的攻势。袁国璜部也无多大进展。要镇压永绥苗兵,一时间仍有一定困难。
  袁国璜此时想到用周世赋来立功,但周世赋坚决告辞:“我是想保卫家乡并没有功名志向啊!”把兵器交还以后,竟回到家乡去了。
  周世赋没有什么学问,乃一普通乡民,但他办事果断,胆识比清廷的大官还强,也很会讲话。回家以后仍然为农。县官每年都要不时的来拜访他,有时题词表扬,边境发生了事故也常常向他请教,他活了六十多岁就死了。
  川河盖是秀山东部的大山,为了纪念袁国璜在这里建立的功勋,地方人民把他曾经驻扎过的地区,称为“得胜坡”。周世赋生前在这里主持修了一座关帝庙,并把袁国璜也附祀在这里。
  嘉庆二年(1797年)知县陈仁翼,将县城土城墙改成石头墙,高2丈,宽5尺,厚1丈3尺,基础深2丈,周长562丈5尺,设东、西、南、北四门及炮楼。四门分别改为“廷曦”、“凤翔”、“涵秀”、“拱宸”。改绥宁营为协房(相当于民国时期一个旅),副知县设为军事长官,县内分设左、右及邑梅三个营,并设酉阳营住酉阳,加上原来的黔彭营共辖5个营。石城三面临水,构筑坚固,各城门楼均置炮台,城墙上共有垛口1400个。咸丰年间修城壕,一丈余深,仍开4门,改称延曦、凤翔、涵秀、拱寰。同治元年(1862年)预防战争断绝城内水源,在西门城皇庙后修建八方井,又称“八卦井”,底部用暗河引梅江水入井。
  嘉庆十年(1802年)知县金科豫,复修孔子庙。
  嘉庆十八年(1813年)全县户口增为8750户,共19700人。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在城南修建“凤台书院”(道光时期改名“凤鸣书院”,现为民族中学),为秀山最早学府。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新修清溪永丰堰,耗银近万两。(图片q-4)
  当年天旱,饥荒严重,疾病流行,官府免征本年内钱粮二分之一。
  道光元年知县陈光华,修建平凯万寿桥,总长23丈4尺。(图片q-5)
  道光四年(1824年)知县于蔚华,永丰堰堤垮塌,重新修复。由江西商人付坤出资,修建宋农召武桥,总长22米。(图片q-6)
  道光九年(1829年)知县彭以僧,再次维修孔子庙。徐树棠,同年开始任石堤巡检。
  自宋、元以来,巡检为杂流官(古时任官取士都分科目,科目以外的称为杂流),起初只是在沿江或滨海的关隘处设置,后来设置的地方逐渐增多,巡检这个职位也比以前低下了。每年收入的俸禄,不能养活八口之家,按照旧习,巡检可率捕役缉捕盗贼,如果一切依赖上级,巡检就无事可干了。因此,此时巡检与古时候相比,职位更清闲。
  徐树棠,会稽人,原是故家子弟,到徐树棠这一代,家道中落,他过了多年清贫生活,才升到巡检这个官职。一般人任此官职必贪财好利,但徐树棠任了二十多年的巡检,却没有办理过一件诉讼案,对大的案件都不报到县里去办,对小的案件就召集双方进行调解,如不愿调解,坚持要诉讼的,也只是把起诉书暂时留下,并不审讯。他说:“他们告状,不过是因一时的气愤发生争执,等他们怒气平息了,就会悔改的。”过一段时间,他就把起诉书烧了。巡检驻的地方距县城都比较远,当地及附近群众发生纠纷,都愿到巡检署质理,因为在此比到县城方便,所以常有人馈送礼品,请其关照,但他很廉洁,从不受礼。
  他的日常生活很简朴,过去官府买肉,只付半钱,甚至有些物品亦如此。徐树棠认为这是官吏不识大体,不应该贪图口腹小便宜。为此,他受到群众的好评。
  他到任后,废除诸多陋习。他为官时久,性情又平易近人,石堤人民像对待父母一样敬爱他。他死时,家境仍然清贫,没有余财,葬石堤西山(后山坡)下。石堤人民长期怀念他。
  道光十一年(1831年)因灾荒,民众挖石粉为食。
  道光十七年(1837年)始建溪口八义石拱桥。(图片q-7)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夏天,发生大饥荒,一斗米价涨至4千多文,比平时高出3倍多。百姓挖蕨充饥,不少人流离失所,路上随处可见饿死的人,瘟疫流行。
  咸丰四年(1854年)知县李渐鸿,在县署右侧建仓库,存谷17522担,这是官方建仓储粮的首次记载。3月27日,贵州省桐梓农民起义,起义军进攻秀山,并占领兰桥、邑梅营,向县城进发。知县李渐鸿招募溪口水银矿矿工400人组成部队,与义军交战于火烧桥,义军退出秀山。11月初,贵州省包三又组织农民起义军,率部进入秀山兰桥、邑梅、吏目场,后向县城进发。知县李渐鸿率部队到平凯迎战,义军被迫退出兰桥。11月16日,以松桃乌黑虎为首的农民起义军与包三起义军联合,相互声援,二次占领邑梅营。乌黑虎起义军进攻县城受挫后,退回松桃。12月7日,起义军再次进攻平凯,知县李渐鸿再次率部队迎敌,起义军被迫退到梵净山。12月30日,四川省提督蒋玉龙、安察使徐之铭,率军来秀山镇压义军,义军已撤离秀山县境。
  是年,全县实行编联、保、甲法,按户给门牌,共发门牌3万多张,加强户口管理。
  咸丰九年(1859年)6月17日,在秀山、酉阳、松桃三县交界处的猫猫山,数千农民组织成起义军,联合思南“白号军”,组织成新“白号军”进攻秀山,县城戒严。7月4日,知县刘钟景,强行组织民工800多人,在龙凤场阻击义军。8月,锦州知州毛震寿来秀,总办秀山军务,于11月在隘口与义军相遇,清兵80多人被义军打死。
  是年,在石堤设厘金局,征收花纱、桐油、百货国境税,年征万金。
  同治元年(1862年)正月下大雪,深2尺多,结冰三寸,池中可行人,逾旬不化,树木冻死,
  当年,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率军入川,四川总督骆秉章为镇压太平军,摊派“捐翰”,秀山摊派银元307两。
  是年,法国人在县城建立天主教堂传教。
  同治二年(1863年)7月13日,石达开部李复猷,率部途经秀山,击败川、黔、湘清兵的阻击,于7月19日进驻邑梅,三天后从兰桥出境。
  同治三年(1864年)三月,松桃孟溪农民包矛仙聚众起事,16日,进攻兰桥,打死邑梅守备杨再经。贵州提督田兴恕派部将腾正付、杨正林率军镇压,滕正付部被义军消灭,杨正林部被打散。6月16日,包矛仙军在兰桥被四川总兵曾治友、杨跃观、李家福等部清兵合击,包军败退,2000多人殉难。知县吴学曾在县境东部捕获白莲教首领王元保等人,将其全部处决。
  清同治八年(1869年)鸭子塘新庙(关帝庙)倒塌,压死居民30多人。春夏旱,蝗虫灾害,粮食欠收,粮价飞涨,县内大饥荒,每斗米涨至500多元,比平常米价高出四倍多。6月,知县杜瑞征拨发黄谷4000多担,平价出售,并拨银2000两赈济灾民。
  同治十一年(1872年)居民李瑞芝,倡导募捐,修建官舟长寿桥,长54米。
  光绪二年(1876年)8月,空中黄沙覆盖。
  光绪六年(1886年)连绵细雨,百日不晴,农作物欠收,饥饿严重,每斗米价涨至4000多文。知县杨正军开仓济贫,平价出售谷物,并在城北文昌祠,煮粥救济灾民,每天食粥灾民达5000多人。
  光绪十六年(1890年)知县王寿松,劝民种桑养蚕,并从成都购来桑种,先置办桑园,培育桑苗,在全县推广种植。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四川摊派“庚子赔款”,秀山征银1750两,加上征耗银939两2钱5分6毫,从这年起,每年总计征银2689两2钱5分另6毫,一直延至宣统元年。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江西一位姓熊的寡妇,出资修溪口天生桥,总长63米,宽5.4米;梅江一个和尚,通过化缘修建梅江和尚桥。(图片q-8)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知县吴光跃,在凤鸣书院创办新式高等学堂,拟定了高等学堂章程;县内绅士岳子厚,投资在城内设立第一所女子学校,聘请教师30余人。
  宣统元年(1909年)5月17日午后,烈风随着雷雨交加,山洪暴发,梅江河水猛涨。至半夜,石堤厘金局、大堂等处,被风浪卷走,二堂水深至膝,随即被风浪卷去,三堂台阶九级有三级被水淹没。
  宣统二年(1910年)5月14日起,连续三天大雨夹冰雹,邑梅、平茶、石耶沿河居民民房多处被冲走,全县受灾居民上万户。
  4月,在涌土乡水岗田(今新春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出生的肖观音(又名毛梅),组织当地农民,举行起义,提出“推翻清王朝,活捉张毛牛(指知县张广南)”的口号。4月15日,肖观音率农民军千余人,声势洁大攻打县城,终因敌强我弱,起义失败,肖观音壮烈殉难。
  当年,川北安岳县安之秀、李宣芝在孝溪盐水塘、老寨洞等处开采锑矿,每吨锑价200文,后来停采。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