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我的2007年牧民生活(3)
作品名称:零距离接触图瓦人 作者:大路白杨 发布时间:2017-08-28 11:02:59 字数:4746
(七)
村民集体上访事件,是今年景区最大的一件事情,为此惊动了上级领导,让热爱和平生活的各级领导机关寝食不安。我在其中亲身经历了事件的前后过程。说真心话,我很同情当地的牧民,但不太赞同他们的方式方法。
禾木喀纳斯成了著名的旅游景区,景区的一切资源都属于喀纳斯管委会所有。为了吸收外来资金的注入,扩大游客的数量,更多地创造就业及经济的收入,本着提升景区知名度的原则,景区制订了一些优惠政策;其中,土地风景及民俗等资源的无偿使用,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的条件。就是这一条件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的风波。
由于历史的原因,禾木村有近一半的家庭生活水平仍处于贫困线以下,各级政府也非常重视,以文件形式安排了帮扶单位,乡政府也想方设法,使贫困家庭尽快脱贫。我曾走访过数量不少的贫困家庭,他们的贫困现状出乎我的预想,一些特别贫困的家庭,只有一张木床和一张做饭的案子外,其它几乎没有什么财产和生产资料。贫困一直困绕着村子的发展。正是因为这样,禾木村才成为整个集体上访的发源地,组织和发起人是一位名叫达合提的图瓦老人。这位曾经当过县政协副主席的老干部,尽管出发点可能是为了村民,但却因这一行为影响了他的儿子们。
由于多年以来,图瓦人一直保持着村庄及周围的自然状态。他们以保护自然环境为自己的重任,不断地和来自山外的各种偷盗者、偷猎者进行着长期的对抗,以此保留了这片被称为“人间最后一片净土”的村庄。为了利益的最大化,一些大的旅游公司进驻了村庄,并通过门票、区间车及其它方式,取得了很大的收入;而当地的图瓦人仍处于极度贫困的生活中,这些旅游公司并没有把自己的利润,回哺给当地的图瓦人和村中的公共事业,引起了村民极大的愤怒,直接发生了集体上访事件。
村中共有三百多户牧民,达合提老人及几位组织者以地下工作者的形式,暗中联络,使近二百户的牧民在上访材料上签名,一些乡干部也在上面签了名。当老人拿着上访材料向当地政府提出要求时,引起了乡、管理局及地区有关部门的注意。为此,管委会成立了相关的组织机构,派出了专门的工作小组驻点村子,并发动乡干部从自己的亲戚入手,做自己家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时,也让全体乡干部出面进一步做好调解工作。我与当地的干部一起,深入他们的家庭做思想工作。
我和李书记一起,直接到了达合提的家中做工作。我们喝着自己带来的酒,一次次地反复做老人的工作,让他放弃这样的上访,并按照上访材料的内容逐一进行解释。老人虽然喝着我们的酒,但意志非常坚定,声称不解决,没有解决的措施,他就不会放弃。近半月的时间里,我陪着各级领导一次次去老人家里,反复做思想工作。也许是我们的真诚打动了他,他改变了坚硬的态度,和我们直接对话。
在管委会的协调下,一些问题得到了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烈要求上访的牧民也态度变得软化下来。后来,一些上访的问题在能解决的条件下,一件件得到了解决,而一些不能及时解决的,总算在时间里变得淡化了些,不再那么尖锐强烈了。
在我工作的期间,还发生了一起个体户堵塞道路事件,这也是商户们个人利益的受损所致造成的。这就是开辟禾木区间车、停止经营性车辆进入。这次事件多是当地经营户,造成的影响也不是很大,很快就被公安部门平息了下去。
上访问题之后,我一直在思索:如果我们各级领导在作决策时,既考虑到经济的发展需要,也考虑到兼顾百姓的利益,把旅游业的丰厚利益反哺一些资源的保护者们,是不是就可以避免这样事件的发生了吗?我们的一些领导,只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追求所谓的GDP,追求平均增长率,是不是真的有些忽视了人民的利益?
看来,真的要好好学习一下十七大了。我觉得,这堆干柴还在那里放着,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变成燃烧的火焰了。
(八)
登上村里最高的也该买提山峰,可能是我个人在一年的下乡期间,属于最值得骄傲和夸耀的一件事情。对于能攀上山峰这件事情,而且作为为数不多的几位汉族之一的登顶者,我始终有一种伟大的成就感,比在下派工作总结会上,从地委书记的手里接过表彰的奖状,这种感觉还要强烈的多。
那是禾木村的八月期间,正是全村人打草的关键时期,几乎全村的男人们都扛着钐镰到自家的草场上去了。就连学校、医院、乡机关的男人们,也仿佛在一声无形的命令之中放了长假。男孩子们也跟在父亲、兄长的身后,肩膀上背着小布袋子,里面装着的是几个人一天的干粮和饮水,带着自家牛拉车、狗,热热闹闹地象过节一样,与周围的人家打着招呼,,趟在没过半人高的草丛,向前自家草地的方向走着。
就是在这个乡里稍显清闲的季节里,我和一起下乡的斯老师装备好了饮水的简单的食品,锁上我们俩人的宿舍大门,相互一笑,向着也该买提山峰的方向出发了。
一直以来,也买盖提峰就以傲慢的姿态,在我们宿舍的左前方默默地耸立着,它的存在和高度就像对人类的一种无声挑战。也买盖提是当地人沿袭至今的古老的一个图瓦人词语,汉语大概的意思为“马鞍子一样的山峰”。它位于哈登平台的西北部,与喀纳斯景区遥遥隔山相望,直线距离不足40公里,我查过地图,了解到这个山峰总高度3081米,是一座仍在成长过程中的山。由于景区的总体规划中把它列入了开发的范围,因此,可能要不了几年,这座山将被开发为一个新的景点。
这座山是村里牧民的好朋友,也是当地的中央电视台。由于它是村庄附近最高的山峰,因而也是当地比较负责任的天气预报员。幽默的村民每次外出时,根本不去听中央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而是在推开家门的一霎间,往峰顶上一看,就知道了今天的天气情况。如果峰顶上有层层白云环绕着,那就是薄云阴天气候,绝对不会下大雪和下暴雨;如果堆满了黑色的云彩,那就很有可能下中至大雨或气候有大的变化,就要带上防冷冷或防雨的衣服;如果山顶上一片蓝天,山尖上什么云彩也没有,那就是一个绝对的大晴天了,你想到哪就到哪,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
攀登这座看似不高、坡度也不大的山峰,一天下来,让我吃尽了苦头。
第一是对登山的难度估计不足,准备不足主要是对登山的时间及攀登的速度没有估计到位。我们计划三个小时的路程,结果,走到半山坡时,不仅超出了三个小时的路程,而且,斯老师再也走不动了,他告诉就是撤销他的职务,他也走不动了。剩余的一半路程是我的居住在半山坡上放羊的哈萨克族牧民叶尔保一起走完的。
在稍事休息之后,我就扔下了就是打死也不再走路的斯老师,拉着叶尔保一起出发了,我们从他家的门前出发,走了不足一公里,才发现,这座山非常陡峭,不是在山下所看到的那个样子,一般最缓的坡度都在45度左右,最陡的坡度在七八十度,类似于在垂直的山崖上爬山。开始时,叶尔保高声演唱着他们哈萨克族民歌,这些歌曲我都听过,是那种简单、激情充满着爱情的那类,可惜我的哈语水平太低了,没有听懂几个词语;后来,接近山峰时,我累得呼哧哧地喘着粗气,浑身出汗,才发现身上的衣服全湿透了,伸手一摸没有一片是干燥的。而这时,我才发现叶尔保什么时候停止了他的歌唱,也和我一样累得张着大嘴用力地喘气。看似到了山顶,实则却仍有很多路程要走。可以说,我的体力很大程度是被这段路程消耗殆尽的。最后的时刻,都已经望见了不远处的山巅,我都不想再爬了,甚至想退回去。然而,在不服输的性格里,我还是坚持了下来。
第二是准备的饮水不足,在爬前半部分时,我由于轻敌和估计不足,把一大半的瓶装水喝了,最后只在手里攥着一小瓶水,就进入了后半部分的登山之路。最后,到了半山腰上,我和叶尔保带来的水全喝完了,最后,我顾不得什么了,就抓起山阴背处的积雪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最后,到了山顶处,几处积雪融化的岩石上,有几汪清澈的雪水,我趴上去痛快地大喝了一通。后来下了山,我一口气在叶尔保家里,喝了不下于3公斤的奶茶,吃下了叶尔保妻子才煮出锅的手抓肉。喝着水、吃着肉,那种感受是任何人都体验不到的。
第三是疲惫的程度让我几天没有缓过神来。我们是早上九点多出门的,最后从山上回到宿舍里,已是晚上十一点多了。经至我的体力超支和疲惫程度超出自己体能的最高承受能力,一连几天,我都处于那种极度疲倦的感觉中。
此山是向西遥望喀纳斯景区,向东俯瞰禾木景区的理想地点。由哈登平台起步要经过三个高坡才能到达顶峰,第一个高坡是加孜布拉克,哈萨克语的意思是“平地上的泉水”,在整个平台上有许多清澈的泉水,这些泉水最后流入沙木尔松不拉克河,此处是一处理想的牧场,每年秋天开始时,牧民们都会在这里堆上大堆的牧草。冬天时,或拉回村里,或把牛马赶到草堆的周围,定时喂养。
第二个高坡是沙木尔松不拉克,哈萨克语是“白松泉水”的意思。这座册坡的背阳外,长满了各种树林,有一条小溪流从谷地的中间穿过,在两山坡之间有一片牧场,春夏之际,在茂盛的草地上开满各色的花朵,是理想的休息游玩场合。
第三个高坡位于半山间,是登临山峰的必经之地。它的哈萨克名称是杰勒角塔,汉族意思是“有风吹过的地方”。由于此地海拔较高,就是夏天炎热的气候里,这里也是凉风习习。在山坳处有一间木屋,是供夏天放牧羊群的牧民居住的。
不过,收获最大的还是我,能够以成功者的心情站在也买盖提峰顶,四处的山峰尽收眼底,喀纳斯方向的黑湖、海因布拉克的河流峡谷、吉克普林的雪峰、禾木巴斯景区间的成片牧场、回汗的河流汇集等都近如咫尺。
在峰顶有一座由片石堆起的敖包,有一些登临者在巨石上刻下的留名。就是在酷暑的夏天,在峰峦的背阴处仍有成片的、散发着冰凉气息的冰面,许多在山下五、六月份开放的花朵,到了这里需要七、八月份才能绽开。在喀纳斯景区方向,就是终年积雪不化的克丁格勒冰川,它以巍峨的姿态成为喀纳斯大景区的一景。
(九)
我在2008年夏天发现了自己身体的不适,到地区医院一检查,竟然发现了肺部有了下生密度很大的阴影。后来,转院到了乌鲁木齐,在自治区人民医院开刀做了手术。从医院回来,就是长达半年之久的身体恢复期间,我把自己的目光和注意力全部放在了《喀纳斯图瓦人》一书的出版上,这是一本反映图瓦人生活习俗的书籍。从而把这本书当成一本闲书来写,当成一本日记的感受来记录,以至于放到现在仍未考虑是否需要出版的事情。
在身体渐渐地得到恢复之际,虽然这本书当时已经写了三、四万字,但是,我突然之间有了想放弃了这本书的写作。可是在妻子的帮助和鼓励下,硬是逼着自己重新打开在禾木乡的生活日记,我就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利用一点点的业余时间,每天写一些,写到这时,才发现记录这一年的生活经历,是一件重新生活的过程,也是一件快乐的回顾自己的事情。
2008年初,我勉强上了班,没想到单位上积累下来的事情一下子迎面而来,而且我以前的工作仍旧堆在那里,它们把我的所有时间,都以贪婪的心态消耗得干干净净、没有一丝可以省出来的节余;在经过几个月的忙碌之后,单位上的工作理清了思路,我才在忙完单位上的事情之后,私下里有了一些属于自己的业余时间,在回到家里的时间里,我才能够坐下来,对着纸质的写作大纲,认真梳理了一下写出来的文字,想把这件下乡一年的事情继续记录下来。这时,由于长时间的超负荷压力,我手术后的刀口里,仍有隐隐约约的丝丝拉拉的痛感。可是,我又不想拖的时间太长了,怕由于时间的原因和自己的懒惰,而淡化了我对禾木这个乡村的印象,最后来个不了了之。
于是,我又重新打开了电脑。
写作在一定程度上是痛苦的事情,但对于心灵的对语来说,这样的写作又是一件快乐而幸福的过程。
霎时间,我想起了许多禾木的事情,想起了许多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们,想起了那里迟来的春天、短促的夏天、灿烂的秋天和漫长的冬天。也许,要不了多久,这里就会被旅游业开发得美丽而变形,甚至被开发商改变得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也许,在几年之后,那时的禾木已不再是我记录中的这个村子了,那时,村子里的人们进入了市场经济之中,变得和城市里的人一样的世侩和庸俗。
于是,我逼着自己写下了这些带着我心情和体温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