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励志上进 第七节 得到重用
作品名称:学者之死 作者:夏亦明 发布时间:2017-08-17 09:54:04 字数:4765
7.得到重用
1992年的高考结束了,学校召开了行政会议,七中的规模不大,学校领导成员也不多,只有岳平、陈会真、谢正龙、杨成山和政教主任方为国五人。学校也没有供领导开会的小会议室,会议就在校长办公室进行,会议主要是研究下一届高三的任课教师安排。
早在上个学期结束时,高二学生就进行了分科选择,班主任进行了汇总,并把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也附在后面,统一交到了教务处,作为学校编班时的参考。谢正龙按成绩的好坏,平均分成了两个理科班和两个文科班。
岳平说:“按以往的惯例,高三老师都有一套固定的班子,这样做有一定的好处,能够保证高三年级的稳定,防止大起大落。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那就是缺乏内部的竞争机制,譬如说文一班考得比较好,文二班考得比较差,都是一套人马教的,你能说他是教得好还是教得不好?所以我想改变一下,文理两科都搞两套人马,原来的那套人马不变,从年轻教师中组成一套人马,两套人马开展对手赛;学生的基础基本一样,假如文一班学生的考试成绩好于文二班,说明文二班的老师在教学上存在不足,反之,是文一班的老师在教学上还存在不足。有了这样的对比,老师们就不敢掉以轻心了。”
岳平突然要改变以前教师的安排,把年轻教师提上来,事先没有经过沟通,让其他四位领导都感到意外,陈会真首先表示了不赞同,他说:“岳校长说的有一定的道理,我们学校的年轻教师也不少,都是科班出身,起码也是专科毕业,把年轻教师提上来,开展教学竞赛,激发我们学校的活力,是一个很不错的设想。但是,毕竟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能否形成内部的竞争机制,现在还真不好说。我总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嫌我们学校的条件差,不是积极努力来改变我们学校的面貌,而是千方百计要离开我们学校,有门路的通过门路离开了,没有门路的就关起门复习功课考研,考上研究生就可以离开七中了,心思就不在教学上,把他们放到高三,我看有点悬。”
谢正龙也说:“岳校长的这个提议有一定的可取之取,形成内部的竞争机制,能够有力地推动学校的教学工作。不过首先从高三开始改动,我看还需慎重,高三明年就要出成果,还是以稳定为主,不宜作大的变动。我看先从一二年级开始,任课教师都不教平行班,跨年级任课,同样能形成内部的竞争机制,顶多一年就过渡到了高三。”
岳平说:“你们两位说的都不错,但我们也要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年轻教师不关心我们学校的发展,我们就不能关心一下他们的成长?为什么年轻教师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要差一点,是我们没有重用他们,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年轻人表现欲很强,你不重用他,他就没有表现的机会,因此工作态度和责任心要差一些。如果把他们摆到了重要的位置上,他们会端正态度,加强责任心的。是人就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年轻人也不例外。”
方为国说:“我发觉现在的年轻人都比较自傲,有点自命不凡,他们缺乏工作经验,又不愿请教他人,即便他们端正了态度,加强了责任心,也是一意孤行,未必能收到好的效果。”
岳平说:“自命不凡的确是年轻人的毛病,我们也年轻过,在工作中历练历练就会改正过来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年轻人的优点,他们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快,这正好弥补了老教师的不足。我们搞两套人马,要把握好其中的关系,即要相互竞争,又要相互配合,取长补短,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这样我们学校的这盘棋就下活了。”
岳平主张把年轻教师提上来,是因为他答应过沈士亮,要兑现才行;见四位领导都有异议,不耐烦了,说:“我们要长远的看问题,试想,我们不及时把年轻教师提上来,等我们的老教师都退休了,一下子把年轻教师提上来,连个过渡也没有,岂不更加不稳妥?我们现在这么做,就是一个稳妥的办法。”
岳平力排众议坚持己见,其他四位领导也不好说什么了,到底校长是当家人,由他说了算,此事也就定下来了。
下一个议题就是任课教师的安排,以往有一套固定的人马,学校领导开会只重申一下,顶多作个微调,现在是两套人马,另一套人马怎么确定,其他四位领导没考虑过。岳平说:“既然我们对高三的任课教师的配备作了改革,由一套人马改为两套人马,不妨改革的步伐再大一点,我们领导放权,只确定四个班主任,由班主任组阁选配任课教师,班主任愿选谁就选谁。这样班主任的权力就加大了,责任也加大了,任课教师是你选的,你就有责任管理好任课教师,带领任课教师共同努力,提高所教班级的学习成绩。我们领导只把握好一个原则,平行班的任课教师不得重复,不然就没有竞争力了。”
其他四位领导都知道岳平已经有了安排,就听校长的。岳平说:“原来的两个班主任不变,我们只确定新增加的两个班主任,理科班的班主任就由×××担任,文科班的班主任就由沈士亮担任,大家有没有意见?”
至此,其他四位领导都说没意见,岳平说:“那好,会后就由谢主任通知班主任,要他们尽快地确定好任课教师,暑假补课就正式上任。”
谢正龙说:“关于暑假补课的事我说一下,高三教师在7月30日到校,作补课的准备,学生在7月31日到校,8月1日正式补课,一直补到25日,没有星期日,只在8月13日休息一天。8月26号补课结束,9月1日正式开学。还有,从明年高考起实行‘3+2’的考试模式,理科是语数英加理化,文科是语数英加政史,每科150分,总分750,因此,班主任在确定科任教师时,连自己在内是五个老师。”
该研究的事都研究过了,岳平就宣布散会。
这天清早,沈士亮刚起床,沈长明就来了,说:“沈老师,学校来电话,要你到学校去。”村委会安了一部电话机,装在沈长明的家里,主要是用于镇政府与村委会的上传下达,也方便了村民与外界的联系。
沈士亮问:“什么时候来的电话?”
沈长明说:“昨天晚上。”
学校来电话,肯定有事,沈士亮也不等父亲回来,匆匆的吃过早饭,急忙赶到学校,先去校长办公室,问问是什么事,要是还出趟公差就好了。
岳平很和蔼地把学校行政会议的决定告诉了沈士亮,他说:“你现在是文科二班的班主任了,当班主任要具体管理学生,事情要多些繁杂些,但当班主任也有当班主任的好处,因为经常跟学生打交道,容易与跟学生建立感情。别看我们学校的学生成绩不大好,但对老师很尊重,你刚刚批评过他,转身他就和你打招呼,从不记仇。重点中学的学生就不一样了,我在一中也工作过,那里的学生认为自己成绩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很有优越感,如果不是学习上的事叫你一声老师外,就是碰破了鼻子,他也不会叫你。还有学生都比较听班主任的话,班主任所教的学科,学生的成绩一般要好,所以,老师们都喜欢当班主任。对于你们年轻教师上高三,学校里有部分老师还心存疑虑,这也很正常,你们毕竟没有教过高三,缺乏经验。不过凡事都有第一次,希望你们能认真对待,作出成绩来,用实际行动打消这些老师的疑虑。”
沈士亮知道自己教高三的愿望实现了,是岳平的大胆起用,当班主任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有班主任津贴,也就多了一点收入,也就对岳平有了感激之情,说:“感谢领导的栽培,我一定努力工作,用实际行动来报答校长。”
沈士亮来到教务处,正式接受班主任的工作,刚好王安华也在教务处,谢正龙把两个文科班的学生花名册和档案交给两位班主任,沈士亮先看了看文二班学生的成绩,又看了看文一班学生的成绩,马上看出问题了,因王安华在场,他不好说,等王安华走后,他说:“谢主任,岳校长说,两个班学生的成绩是一样的,为什么文二班的成绩要比文一班的差?”
谢正龙说:“没有呀,我分班时,是从高分到低分,一班一个的来,应该没有差别。”
沈士亮说:“怎么没有差别?你看,第一名在文一班,第二名在文二班,第三名在文一班,第四名在文二班,这么依次推下去,我们文二班总比文一班要差一点点,就像游泳比赛差一个身位,这就不公平。”
谢正龙这才恍然大悟,说:“沈老师,你也太精明了,连这一点点差别也看出来了,你说不这么分怎么分,总不能把学生都劈成两半,文一班一半,文二班也一半?”
“为什么不把文一班的学生放到文二班,把文二班的学生放到文一班?你们还是看不起我们年轻老师。”
谢正龙知道了,沈士亮想教相对好一点的学生,这可以理解,说:“这么分班是学校开会决定的,你有意见向岳校长提,我没有权力更改会议的决定,你还是先把任课教师确定好,我们好通知他们按时到学校来。”
沈士亮没有考虑,因为用不着考虑,学校只有这么大,教师只有这么多,文一班的老师已经定了,剩下的就是自己的。便在纸上写下:语文游先初,数学沈士亮,英语张小明,政治谭林江,历史刘洪波。他把名单交给谢正龙,说:“我是没得选择,只能是这些人了。”
谢正龙说:“这些人很不错嘛。”
沈士亮说:“我担心的是谭林江,他一门心思报考研究生,哪还有心思教学。”他之所以不待见谭林江,并非是与谭林江有什么矛盾,是对潭林江不搭理自己心中不悦,作为邻居,又都是年轻人,却从不来往,整天把门关着,好像时时刻刻在提防着自己。他知道谭林江在闭门攻读,怕受打扰,但也做得太过分了,表现出比自己要高出一等,不屑打交道似的。
谢正龙说:“谭林江一门心思要报考研究生,这不假,但对教学工作还是很尽心的,去年的期末全县统考,他所教班级的政治成绩,在全县排名每二,仅次于一中。你放一百个心好了,他不会拖后脚的。”
沈士亮无话好说,走出教务处,又去找岳平,要求绝对公平的分配学生。岳平听了沈士亮的要求后,说:“公平是相对的,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你认为文二班的学生比文一班要差一点点,我们在分配高考指标时,会考虑文二班是否少分一点。”
沈士亮却不能理解岳平的平衡办法,因为岳平说得不肯定,学校领导已经形成了这么一个概念,两个班学生的基础是一样的,到分配上线指标名额时,万一跟文一班分的一样多,自己岂不是亏了。他说:“岳校长,我很感激你把我们年轻教师提上来教高三,我们也希望能给我们年轻教师提供较好的条件,我们成功了,说明你的提拔年轻教师决定是正确的,如果我们失败了,那也是你的失败。”
岳平还真没考虑到这一层,沈士亮说的也是有道理,在学校行政会议上,他力挺年轻教师,如果年轻教师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说明自己的决定是错误的,以后还要作什么决定,就很难得以通过了。他说:“你的意思是?”
沈士亮说:“我跟王安华老师调换一下。”
岳平学沉默了好久,说:“我去做做王安华老师的思想工作,看能不能对换一下。”
中午时分,岳平告诉沈士亮,王安华同意对换,两个班的学生整体对调,王安华教原文二班的学生,还是称文一班,沈士亮教原文一班的学生,还是称文二班。岳平感慨地说:“还是老同志,思想境界高,工作不挑剔。你现在就去和王老师把学生的名册档案都换过来。”
沈士亮就去找王华安,沈士亮说明了来意,并把原文二班学生的名册和档案交给王华安,王华安也把原文一班学生的名册和档案交给沈士亮,换班也就完成了。
沈士亮正准备离开,王安华把一本装订好的资料递给沈士亮,说:“沈老师,我这里有近五年的高考试题和标准答案,如果你们需要的话,就送给你们了。”
每年的上半年,省招生办要发行一种内部刊物,叫《招生通讯》,它的订购对象是当年的考生。为了指导学生报考,学校为各班的班主任也订了一份,它的前面几期,主要介绍招生的政策、招生的计划和一些招生的学校,以方便考生报考作参考。最后一期则是高考试题和答案及评分标准(习惯称标准答案),这本试题和答案也同样作为国家机密,连同考卷一起运到了各县的招生办,放在绝密的地方,由专人保管起来,考试结束的第二天,才分发下去,以便利学生估分和填报志愿。对于长年教高三的老师说,这也是一份宝贵的教学资料。
王安华说:“虽然是考过的试题,但也可以从中摸索出一点命题者的意图和命题的规律,清楚一些热点难点,一些不为注意的知识点,对指导学生复习有很大的好处。不说别的,当年考过的知识点,近三年不会出题,也为我们也省了不少的时间。”
对于才教高三的沈士亮来说,平时就没有注意到这样的知识积累,王安华这无疑是雪中送炭,忙说:“感谢,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