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第十九章 看看数数那498个界桩(1)
作品名称:中缅勘界纪实 作者:林虎 发布时间:2017-08-05 08:35:44 字数:3415
中缅边界北段的联合勘察队,由中方一个边防营负责警卫,由昌都军分区司令员率领,可见中方对勘界警卫工作的重视。中缅双方军队在南段对败军的围剿,确实具有震慑力。所以,中缅联合勘察队在界上的安全可称万无一失。
负责北段片古岗至贡拉山口段勘察组的,由中方程光明少校和缅方那巴少校带队。这一地区人迹罕至,情况复杂,条件极为艰苦。他们是从缅甸一侧上界的,因为中国这边山高谷深,没有路。如果断粮,连草根树皮也吃不到。
他们乘飞机到缅甸腊戍,再乘汽车经密支那到达葡萄。这是一个小小的偏远村落,中国远征军、英军、日本侵略军都没到过。从葡萄步行到贡拉山口,走了七天。那里山沟里很热,山顶上很冷。只长青苔,粮食自带,而且有限。
中缅边界北段顶端终点尚未确定,因为中缅边界和中印边界连接,终点要等到中印边界划定以后才能确认。
中缅双方勘察人员总的相处比较友好。因为双方都各顾各的国家利益,总觉得自己吃了亏或怕吃亏,有时难免争执不下。比如,片古岗地区,其主权一直属于中国,但被英国强占已久,缅甸独立后,一直继承着。依据《中缅边界条约》,这地区由缅方移交给中国。但从定界谈判开始,所应该移交的面积,距中方要求很大。直到这次现场勘察,缅方仍斤斤计较,总想少交一点,双方争得面红耳赤。
到时候,该说说唱唱,照样说说唱唱。“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气就消多了,不致撕破脸皮。
结果,总算按中方要求,收回了153平方公里。
承担中缅边界条约附图测制任务的是解放军总参测绘局。为此,我采访了当年参加测绘工作的几位老兵,他们大多已近80岁。
据老测绘工作者回忆,根据《中缅边界条约》的规定,1960年夏,他们大地一队的几名天文测量员,奉命赴云南参加中缅边界联合勘察队,负责高黎贡山沿线边界的勘察任务。他们先在泸水县六库镇集结培训,熟悉各种情况后才开赴作业区。
由于情况特殊,联合勘察队各分队队长一般由当地驻军官员或党政负责人担任,测绘、翻译、电台、医务、警卫、后勤、民工等人员数十名。
9月,中方测绘分队到达片马,与缅方队员会合。双方的主要任务是,将中缅边界条约确定的边界走向与实地对照后标绘在大比例尺地形图上,并在重要地形、地貌变换点和交通要道、路口竖立界桩,以指明边界位置。
天文测量人员的主要任务是,一旦界桩位置由双方实地确定并竖立后,立即开始观测,计算,及时提供界桩所在的地理经纬度。
当他们测定楚依河源头界桩的地理位置时,已进入严冬。山下温暖如春,山上寒风凛冽,天气时晴时雨变幻无常。
他们只能在山顶搭起帐篷铺上被褥,连夜守候。只要天空出现星星,就立即抢时间观测,经过一周的苦熬才取得满意成果。
他们由于长期营养不良,上界后蔬菜也吃不上,许多队员患病,恶心呕吐,体力不支。可是,大家仍然很乐观,人人咬紧牙关,坚持到工作完成。
在独龙江与中缅边界交汇点的南北两岸竖立界桩,要由六库北上到贡山,需翻越海拔4378米的碧罗雪山。一匹骡马驮两块桩太重,驮一块不方便,只能人抬人扛。大雪封山,不能通行,要封到来年5月才能启程。
他们只好绕道缅甸境内,转乘缅方军用小飞机至葡萄。
由于正逢雨季,江水猛涨,道路被淹、被毁,他们不得不架梯攀岩前进。
有一天,他们正沿着茶马古道绕山前进,忽闻山顶发出雷鸣般的巨响,泥石流飞泻而下。有人大喊:“山崩啦!快躲开!”大家紧急疏散。过后才发现,沿山腰道路已被冲垮,一条大深沟横在面前,山沟中的树木、植被全被冲入江中。
所幸的是,测绘队员们安然无恙,如今忆起,他们仍心有余悸。
测绘队员们在独龙江北岸安营扎寨,高黎贡山的少数民族独龙族兄弟给他们送来大批物资,架设通往南岸的溜索,帮助他们把器材、生活物资运送到南岸,使南北两岸界桩的竖立和测定任务顺利完成。
这次航测内业制图区域包括中缅边界两段:一段是从尖高山至澜沧江与老挝交界部分;另一段是从独龙江至底富山口。要求沿边界线两侧各5000米区域测绘1∶50000比例尺地形图,共114幅,面积约1.43万平方公里。
全能法成图区域在尖高山至底富山口,边界长743公里。上级给他们安排的作业期限是1961年3月初至4月15日,实际上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
经过实地勘察,中缅双方一致认为两国已有的地图精度不够,虽经修测也不能满足绘制边界议定书详细附图的要求,共同决定利用航测方法重测尖高山以南边界沿线的1∶50000比例尺地形图。一定要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航空摄影、野外勘察、控制调绘、内业测图、制图印刷等作业程序。
1961年2月,总参测绘局领导确定了“狠抓质量、质量第一、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求数量,力争多快好省完成国防测绘任务”的业务指导方针。为圆满完成中缅边界测图任务,测绘队员们的信念是让祖国放心的!
组长薛成亮传达上级指示,布置作业计划时,要求每个参加边界测图的同志,要把幸福感、光荣感化作责任感,一笔一画、一点一线都关系着祖国的神圣领土,一定要完成好任务。包括一级技术能手高吉在内,有20多名业务骨干被编入两个突击小组进行劳动竞赛。每台德国蔡司多倍测图仪,配置两人日夜连班作业,尽可能提高工作效率。
测图质量是“命根子”,大队、中队主管工程师和审校员,深入作业一线,随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进行全过程跟踪检查。这次增加了“定向”检查,为的是达到最佳状态,防止系统误差出现。高程点要精读两次,再取平均值。各类地物要认真判读后,打出其中心位置。每个像对测完,作业者自查两遍后,再交检查员在模型上逐项检查,待修改复查后再签名,方可测量下一个像对……一幅图测完后,作业员还要全面自查,再上交大组、中队层层检查签名。
尖高山海拔3214米,高差大。当高吉测到尖高山主峰时,由于高差太大,超过光学仪器景深范围,无法正常作业。工程师和有关领导闻讯赶来,商讨可行措施,最后决定采取两次定向、分层测绘的办法,先测山腰以上部分,然后再测山下谷底部分。由于仪器上各种部件都已调整到极限状态,为了确保精度和安全,大家人扶手抬,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制高战”,开创了测绘史上的先例。
由于大家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又没有副食补给,深夜还加班加点,只有空腹运转。大肚皮者便把晚饭留一半,半夜时将饭用开水泡泡充当夜宵。即使如此,大家仍然斗志高昂。当任务完成过半时,中缅边界谈判代表团的核心成员、资深测绘专家、总参测绘局副局长张国器大校来到队员们中间,亲切慰问大家,并详细询问了作业情况。临走时,陪同人员蒋凤珠从包中掏出一小盒饼干留给他们。怎么分?难住了组长薛成亮。他想出一个奇招:找了几个茄子,利用夜间统一休息时间,临时开一个文娱晚会。每人发一片茄子,分半片饼干,大家很兴奋。
10月29日至1月4日,勘察队双方队长第二次会议在中国昆明举行,共同研究了第二阶段的勘察、竖桩工作。第二阶段完成了竖立正式界桩,测定界桩的位置,填写界桩登记表,摄取界桩位置的照片,提供起草界线走向文字材料,核对、修测地图,在勘察图上标绘界桩点位和界线走向,调查地理名称,施测瑞丽江和打洛两地区的1∶50000比例尺地形图,继续测定界桩点的天文坐标。
同时,施测尖高山以南边界沿线的1∶50000比例尺地形图,并测定每个界桩点的坐标和高程,各自施测本国境内的地形图,然后交换。
边界详图的制作是根据航摄相片和联合勘测资料,先各自绘制成含有边界两侧宽2—5公里地区地形的草图,从中挑选出质量好的图幅制成全边界线的底图。然后加上边界要素制成正式的中缅边界条约详细附图。
编绘和印刷工作原计划双方分段承担,为保持地图的一致性,双方确定由中国承担全部编绘和印刷工作。
两国本着友好协商、互谅互让的精神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全部勘测任务。
至1961年9月底,测绘队共计完成1∶50000比例尺地形图74幅,1∶50000比例尺地形图30幅,为两国联合勘察委员会竖立正式界桩提供了精确的地图保障。
1961年10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议定书》签订(以下简称议定书),比边界条约更为详细、精准地叙述了边界位置走向,并已标明在条约附图上。议定书和条约附图均已于1962年2月22日起生效。
至此,中缅边界线除北端终点有待最后确定外,全线均已标定,全长约2210公里。边界中方一侧为云南省和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境内中缅边界长187.64公里,底富山口为暂时顶点。双方在边界全线竖立了界桩。在辨认两国边界线的具体走向时,一律以议定书中的叙述和条约附图上所标明的界线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