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中缅勘界纪实>第三部第十八章 到前线去

第三部第十八章 到前线去

作品名称:中缅勘界纪实      作者:林虎      发布时间:2017-08-04 19:37:27      字数:3281

  作者按:本文写于中缅勘界警卫作战之后,收入昆明军区政治部编辑出版的《战斗集》一书(1961年12月)。该书出版时为“内部读物,不得外传”。文中主人公刘云宪是我的好战友,当时我是修理所一班班长,他是电工组长。因思念战友,附录于此。
  
  听说要去消灭逃缅败军,汽车修理所电工刘云宪可高兴啦。他刚刚听完战斗动员,听说败军在美帝支持下,要在缅甸搞国中之国,反攻大陆。他气了,立即写了决心书,坚决请求参加战斗;同时作好了战斗准备:工具清点齐全,装在箱子里,还经常携带在身边,随时准备出发。他知道边界上都是高山峻岭,特意多备了一双胶鞋。他还把衣裳快破了的地方补好,免得在刺蓬里越撕越烂(注:当时战士们需穿打补丁的军装)。
  日日夜夜,他总是焦急地盼望出发的时刻早点到来。
  刘云宪在部队时间较久,而修理所的电工都是新手。如果技术熟练的老兵都走了,平时没法完成修理任务,打起仗来更抓不开。因此,已转为军队在编职工的他决心留下当“不穿军装的战士”。他常说:我的技术都是在部队里学的,还没给部队做点事就退伍走了,怎么对得住部队呀?我们是在边疆,要随时随地防止帝国主义侵略。所以,他虽然脱掉了绿军装,改为工薪制人员,但仍把自己看成一个战士。
  各种准备都做好了,他心里总惦记着一件事情。见了指导员,就有许多话要说,一时又说不出来。思来想去,他终于鼓起勇气,提起笔来,激动地写好了入党申请书,交给指导员说:请党组织和领导在这次战斗中考验我吧!
  他脸上闪耀着过去没有过的红光,心呢?早飞到炮火中去了。
  刘云宪的参战请求得到批准了。但是,他没有上前线去。公路只通到大勐龙,车队不能再前进,离火线还远哩!他满肚子不高兴。
  指导员对他说:你在后方和在前方一样,一切都是为了战斗的胜利。你的任务并不轻呀,要保证车辆技术状况良好,否则,战斗任务就会直接受到影响。
  刘云宪就安心在后方干起来了。
  汽车修理所一共7个人参战,他们在野地里搭了个草棚,当修配车间。电工的修理任务最多。100多辆汽车上的电器设备,都要他们检查、保养、修理。几年来的勤学苦练,已经使刘云宪在技术上掌握了几手。好几天,他手不闲、脚不停地工作,不久就把要做的工作都做妥了。
  不过,他闲不住。不是帮钳工锉螺丝,就是帮炊事班去拾柴火。他会锡焊,一有空,就挎一支手枪,背着工具箱,跑到连队去修补锅呀盆呀等炊具。
  有一回,离修理所15公里远的一个连队的行军锅烧破了,请他去补。他正在吃中午饭,丢下碗筷就跑去了。同志们说:吃完饭再去呀。他说:锅坏了,做不成饭,同志们吃什么?他们饿着肚子战斗,行吗?
  这个连队驻在高山上,他一口气爬上山去,身上衣裳全汗湿了。
  到炊事班一看,锅是铸铁的,漏孔又大,锡焊不能补。炊事员都失望了。
  只见他不慌不忙,沉思默想,说:别着急,我有办法。他找来一块铁皮和几段铁丝,缝补衣服一样,给铁锅打了个大补丁,用榔头狠狠地砸了几下,灌满水一看,滴水不漏。炊事员说:你给我们补好了一口锅,也是替我们连队增添了战斗力。他听了,想一想才明白这感谢的含义,脸上立刻洋溢出自豪和荣幸。
  这时,天快黑了。刘云宪急于赶回修理所。同志们劝他:夜路难走,也危险,在山上留宿一夜。他说:不行!谁知道战斗命令什么时候下来?留不住他,又有人要送他。他同样坚决拒绝说:不要!我照着来路能走回去,不劳累你们。
  过了几天,上级通知:要抽调一批汽车兵参加运输队。刘云宪听说,喜上眉头,笑在心中。他想,这回,我一定能到前线去了。他又头一个报了名,万分焦渴地等着上前线的命令。
  谁知领导又不准他去。因为修理所离不开他。
  指导员说,你的本职工作做完了,有空就去附近帮兄弟民族修修物件吧。我们是人民子弟兵,只有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战斗才能得胜利。
  他的心一下又明亮了。他一有空,就背上工具箱,走村串寨,找上群众家门,洗脸盆呀,锅呀,桶呀,都修。他很快和兄弟民族熟悉了,亲了。傣族老乡们感谢他,把糖、花生、水果送到修理所来,刘云宪不肯接受。老乡们就偷偷地放在他的车里,走了。后来,修理所要转移阵地,老乡们主动来帮助抬机器,搭草房,有的赶了10多里,特意来送别。刘云宪望着自己的亲人,心里热乎乎的。
  终于,有一天,刘云宪参加了运输队。头一天晚上,给前线送炮弹。他一人挑八个,整夜翻越大山,第二天才返回来。没有歇一歇脚,又争着运送粮食去了。
  部队入缅作战,粮草给养都自带,一点也不麻烦缅甸政府和人民。
  领导叫他休息,他说:前线的同志比我们更辛苦、危险,他们还没休息。上级规定一人背40斤粮食,他却背了60斤。陡险的山路,都是第一次踩出来的,往上爬,鼻子快碰着山了。他过去锻炼不够,出门都坐在汽车上。现在,还没爬上山顶,两腿就软了。背上的粮袋一步比一步变得沉重。身上的汗水,一阵比一阵流得多。回头一看,有的同志也跟他一样,吃力地往上爬。
  他问自己:你不是写了入党申请书吗?他身上忽然增加了一股巨大力量,肩上是那么轻松,腰杆是那么硬挺。他快步往前爬一段,放下粮袋,返回后面去接济别人。在这种情况下,哪怕是体力最差的人,也不愿把负担推给别人。他就说:你给我吧,我们一起运送到目的地,任务不就完成得更好吗?
  圆满地完成任务,返回来,同志们异样轻松愉快。刘云宪却不同。他看见老修理工祝兴汉走下坡路直咬牙,总是掉队。他知道,祝兴汉有关节炎,领导要他留在营房里,但他坚决要参加运输队。刘云宪要背祝兴汉下山,祝兴汉哪里肯依他?他不管三七二十一,背起祝兴汉就下山。
  就这样,刘云宪在运输线上战斗几十个回合。中间,也有休息日,但他多是赶回修理所去修理机器。第二天,照常和大家一起去运输。一直坚持到战斗结束。
  回到军营,大家一致评刘云宪立二等功。
  有人请他谈谈感想,他说:没什么,我虽然脱下了军装,但仍旧是一个战士。战士就是战士。把败军打跑了,祖国边界安全了,我也放心了。
  
  说完我的老战友刘云宪,还请容我多说几句题外话。中缅勘界警卫作战结束后,缅甸政府抓住有利时机,又一次施加压力,要求联合国促使败军全部撤离缅境。败军也担心解放军再次越界清剿,不敢继续在缅甸待下去。
  1961年5月,败军第二次从缅甸撤往台湾。在打着“云南反共志愿军”招牌的五个军中,第一军、第二军和第四军决定撤台,共4500人,留在泰国的李弥也不得不跟着这批人撤退。
  这样,连同第一批撤退者,败军及其家属已有11500人撤去台湾了。
  从镇康逃出的李文焕的第三军750人和段希文的第5军1500人,共2250人留下来了。这是因为台湾当局还想在“金三角”留下一些武装部队的种子,以保存一个政治基地和军事跳板。这两个军的官兵多是云南人,与缅甸和泰国北部山地的少数民族多有姻亲关系。
  他们担心赴台好日子也没有他们的分,留在缅泰,也许能另寻活路。
  李弥回到台湾后,经常向“金三角”发电报、写书信、捎口信,号召他的老部下卧薪尝胆,伺机反攻云南。
  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蒋介石、蒋经国父子认为又一次反攻大陆的最佳时机到了。
  1966年底和1970年初,蒋介石和蒋经国先后召见段希文、李文焕,同意恢复对留在金三角的败军的供给。1968年初,台湾当局派特使段克昌等人到泰国慰问败军,发给慰问金2万美元。1969年初,蒋经国亲自到泰国,鼓励败军反攻云南。
  这样,在“文革”期间,流亡在“金三角”的败军,频繁派遣武装特务入境进行“突击破坏”。从1966年到1972年,在云南边疆有案可查的这种入境“突击破坏”有60多次,其中22次遭到边防部队和人民武装的沉重打击,共歼敌405人。
  连年苦熬,败军许多官兵深感反攻大陆无望。800万美式装备的国军都被歼灭、赶出了大陆,七八千名流寇还能打进大陆吗?
  中缅两国边界已定,他们再也没空子可钻了。他们身处异域,寄人篱下,凶多吉少。1987年,败军最后一支部队九十三师向泰国政府投降,交出全部武装,融入泰国社会。
  据不完全统计,40多年里,先后有3296名败军官兵回大陆投诚。而那些留在泰国的败军将领、士兵及伤兵,备受歧视,大部分人偏居山区,晚景凄凉。他们自怨被祖国遗弃,且怨恨难消。他们的命运、人生,是值得同情和冷静深思的。
  对不起,我又离题了,还是继续讲完勘界定界吧。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