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第二十章 看看数数那498个界桩(2)
作品名称:中缅勘界纪实 作者:林虎 发布时间:2017-08-06 08:40:51 字数:3457
中缅边界线大体分以下四种类型:
1.以分水岭为界,即以分水岭的山脊为两国的边界线。界线较明显,不易变动。
2.以河流为界。中缅两国之间的界河系以河道中心线为界。以河为界的地段,界线分明,但易于变动。关于界河中的岛屿、沙洲,位于河道中心线中方一侧的属于中国,位于河道中心线缅方一侧的属于缅甸,骑在河道中心线上的已由双方协商确定其归属。界河中如果出现新的岛屿和沙洲,仍按河道中心线划分,分别属于中国或缅甸;如果出现的岛屿和沙洲骑在河道中心线上,应由两国政府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协商确定其归属。
3.以田埂、土堤、沟渠、道路等为界。此类界线标志不甚显著,并容易受到破坏和变动。
4.以直线为界,即两桩之间为一直线。这类地段如两桩之间可以通视,可保持界线分明;如两桩之间不能通视,实地上又无自然标志标明界线的走向,就比较难以辨认界线上的具体位置。
标明界线走向的是界桩。议定书第六条规定:双方在两国边界上树立的界桩,从尖高山(注:在我腾冲县地段)向南和向北顺序编号。尖高山为南北两段的共同起点,向北为1号到47号,向南到东南端终点南腊河和澜沧江(湄公河)汇合处,为1号到244号。
中缅边界线南、北两段共有291个桩号,但界桩却有430余棵。这是因为每号界桩可以有一棵、两棵或三棵界桩。可分三种情况:
1.单立界桩:即一个号码一棵界桩。这种界桩一般是立在陆地的界线上,界桩所在的位置,也就是界线经过的地方,越过界桩就越过了界线。但在个别地段,陆地界线遇到界河并转沿该河而行,或沿界河而行的界线离河转上陆地处,所树单立界桩则在一方境内而不在界线上。
2.同号双立:即一个号码两棵界桩。一般都立在界河两岸,因此,就都与边界线(即界河中心线)还有一段距离。但在个别地段,界线沿陆地转界河或沿界线转陆地时,同号双立的界桩,其中一棵立在界线上,号一棵立在一方境内。
3.同号三立:即一个号码三棵界桩,一般立在界河交汇处的两岸。
界桩都用混凝土制成,在界桩基础下埋有铁杆(钢筋)。界桩对着中国境内的一面刻有中文“中国”字样,对着缅甸境内的一面刻有缅文“缅甸”字样,在国名下都刻有界桩树立的年份。界桩两侧分别刻有阿拉伯字码和缅文字码的界桩号码。同号双立的界桩,在界桩号码下加刻辅助编号(1)、(2)。同号三立界桩,在界桩号码下加刻辅助编号(1)、(2)、(3)。
界桩分大、中、小三种。大型界桩:露出地面的高度为1.71米,立在重要通道和人烟稠密的地点。中型界桩:露出地面的高度为1.41米,立在重要通道附近和人烟比较稠密的地点。小型界桩:露出地面的高度为1.06米,立在高山峻岭和人烟稀少的偏僻地点。为了使界线更加清楚,双方在某些界桩之间竖立了附桩。
附桩采用前一号界桩的号码,前一号界桩即为该附桩的主桩。附桩的式样、大小与主桩相同,并在竖立年份下分别加刻中文和缅文“附桩”字样。
界桩有方位物,用以说明界桩的确切位置。如果某棵界桩消失或移动了位置,按照方位物与这棵界桩的距离和方位角,就可找到它的原来位置。中缅边界全线的430余棵界桩,共有832个方位物(每棵界桩都是另一棵界桩的方位物,这种情况未计在方位物的数目之内)。
方位物的种类有:1.树和独立树;2.山头、山顶、山口;3.岩壁、独立石、石堆;4.河流汇合点、瀑布;5.人工建造的水泥墩;6.水井;7.塔、寺、庙;8.桥、涵洞、路口;9.纪念牌和坟墓。
作为界线标志物的树木即“界树”。种植界树是为了使界线更加清楚,易于辨认,因此都种在地形复杂又无明显自然标志的地段。中缅边界全线,双方种植界树共48段(以两号界桩之间的为一段计算),其中片马4段、陇川5段、瑞丽31段、畹町2段、潞西1段、孟连1段、勐海4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议定书》的公布,宣告中缅定界勘界,历经近80年的争执后,大功告成。国家向每位参与中缅定界勘界的人员颁发了一枚金光闪闪的中缅边界勘察纪念章。许多参与勘界的人虽然几经风雨,岁月沧桑,但他们始终珍藏着这份荣耀。
1984年至1986年,中缅双方对边界部分地段进行了第一次联合检查,修复、重竖了部分界桩,在实地界线不易辨认地段增设了附桩,并对议定书附图中的一些图幅进行了重测或修测。
1992年至1995年,双方进行了第二次边界联合检查,对边界全线重新进行了航摄和测图,并修复、重竖了部分界桩和附桩,在实地界线不易辨认处增设了新的附桩。
至此,中缅边界界桩和附桩共编为387号,除北段47号界桩(终点)尚未竖立外,已竖立界桩和附桩386号,共计498桩。
中国一贯坚持睦邻、善邻、富邻政策。迄今,总体来说,中缅边界堪称和平、和睦、和谐的友好安宁边界。边界两侧边民,多为同族跨境而居,文化习俗同源,友谊源远流长。两国边民不断增强国界意识,共同维护边界和平,保持边界清晰度,使边境地区更加和睦、和谐与稳定,传于后世。
张勤的青年、老年和中缅边界
杨嘉琼
结婚时,我就听张勤说,他要为中缅定界勘界写一本书。快50年了,这本《中缅勘界纪实》总算写好,审下来,要出版了。真不容易!
张勤当汽车兵,20岁去云南,进佤山一扎就12年。部队调防后,又去老山脚下守了两年,直到上调解放军报社才离开云南边疆,把最美好的青春留给两山了。
年轻时,张勤赶上了中缅勘界和勘界警卫作战,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有强烈的创作激情。他长期在连队、基层做宣传工作,没那么多业余时间写。调到报社当编辑,他需要从头学起,还想跑遍全国边、海防,每年有许多时间外出采访。零零星星,只在报刊上发表一些短稿。
当了那么长时间的报纸编辑,张勤好像还没够,刚退休,就被聘去《海内与海外》杂志编辑、发行,每天骑个自行车早出晚归。报社一些离退休干部办香港《中华魂》杂志,在本大院里上班,把他“挖”去了。
忙过几年,张勤才静下心来,整理自己的半成品长篇小说《你死我活》和《国家天职》。这两本书出版后,一位搞影视摄制的老朋友鼓动他改编电视剧,没个结果。折腾来折腾去,他一下感到有效时间不多了,这才回头,争分夺秒地写《中缅勘界纪实》,这个“纪实”,不能不写。
为了核实一些史实,他要回佤山去走一趟。70多岁了,虽然身体还好,我和孩子们还是不放心他单飞。我年轻时在昆明军区文工团,下边防慰问演出,去过佤山,正好也想再去看看。张勤所称的“寻找青春足迹”之旅就开始了。
沧源佤族自治县徐向东县长指派了县党史办公室主任、佤族作家陈荣华陪同。陈主任陪我们重点走访中缅勘界后划回来的班老地区。班老乡、村干部都年轻,听说张勤是驻守佤山的老兵,都热情接待。乡长张立亚详细介绍情况。带我们参观橡胶、木薯等经济作物,建胶厂,木薯用来提炼生物燃油。还跟界河那边的缅甸佤邦合作,亲如一家。边界安定、繁荣,佤乡一片新面貌,佤族人民生活大改善,令张勤大受鼓舞,觉得年轻时在佤乡苦干10多年,值!
张勤还想爬高黎贡山,步量没走过的中缅北段边界,增加现场感受。我和女儿只好又陪着他,到滇西一段中缅边界看了几个点,直到全家在瑞丽的姐告口岸合影留念。
回到北京,张勤就动笔写《纪实》。儿子帮他买了个手写板,开始电脑写作。他从外边抱回一堆图书资料,好多是古籍。他不断地和当年参加中缅勘界警卫作战的老战友联系,有的给他提供了宝贵史料。越写,他劲头越大。自夸老年人多动脑子,也是健身。
《纪实》写完了,张勤就在网上查找出版社,找到解放军出版社,编辑部一位值班编辑叫他把稿子发过去看看,张勤就立即把电子版全发去了。没过几天,回话了:稿子可用,但要先送审。
他安心等着审批,从写中缅勘界的电视剧里抽出一个故事改成电影剧本《定情梦》,还把陈荣华介绍给导演朱江华。朱导看中了陈荣华的一个本子,定名《桃花梦》,称佤山二梦,都一起拍出来了,一梦又两年!可喜的是,《中缅勘界纪实》书稿也审下来了,可以出版。
张勤去出版社取书稿回来,我第一句话就问他:“好改吗?”他说:“好改,不用太费劲儿!”他取回来的书稿,叫“花脸稿”,就是审查过的稿子。稿上删了一些段落,有些修改,有些批注,打了一些问号,改正了一些错别字。张勤没想到审稿者把不容易发现的几个错别字也改正了。
我这时才提醒张勤,应该好好感谢解放军出版社那位编辑。张勤说,他叫钱庆国,打电话认识的,加这次取“花脸稿”,只在钱编辑办公室见他两次。钱编辑很敬业,水平高,保持了军队老传统,只想出好书,不准提什么感谢。
《中缅勘界纪实》这本书能出版,张勤更来劲儿,自称“80前”,还想改好中缅勘界的长小说和电视剧,真要把老年都送给中缅边界了。
2015年3月24日北京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