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第十七章 “铜哥”回忆:一次特殊的战斗
作品名称:中缅勘界纪实 作者:林虎 发布时间:2017-07-28 08:57:04 字数:3909
我踏上文学创作之路遇到的第一位引路者是中尉余铜(原名余意铜),他是四十师政治部宣传科文化干事,从事宣传文化工作近30年,为部队带出了一大批出色的文艺战士。
1957年,他的第一篇小说《星期六的晚上》发表于《解放军文艺》。一位战友以此文作“诱饵”,为他找对象,一举赢得北京师范大学女生、美丽的天津姑娘魏启侠的仰慕。有一次,我和几位战友去余老师家里拜访,无意中看见他的一封敞开的情书。趁余老师出门打开水,我们好奇地“拜读”,开头就是酸溜溜的“亲爱的铜哥”,谁也不敢再往下看。但从此,我背地里、特别是当着魏老师的面,故意喊“铜哥”,他俩就脸红,会意地一笑。
魏启侠一毕业就受爱情召唤,孤身奔向云南边疆,任教于临沧师范学校,并如愿和“铜哥”相爱、结婚,相伴至今。
“铜哥”的胞兄在大陆解放前夕,作为一名普通国民党军士兵,随部队去了台湾,后来还升为营级军需官。有趣的是,这一对亲兄弟,各自都受对方政治影响,互相妨碍进步。铜哥转业,偕妻儿回老家安庆市,退休前系该市文化局纪委书记。他的胞兄在台湾军界,也提前去职退休。
中缅勘界警卫作战,“铜哥”作为一名下放当兵的干部,自始至终随主力团一一八团参加了战斗。我写作本书时,特请他贡献一些资料。他很快为我写了《一次特殊的战斗》一文,洋洋万言。以下就是“铜哥”关于一次特殊战斗的回忆(有删节)。
我们师一一八团是主攻战群之一,由副师长赵世英上校指挥,老红军师长左奎元大校督战。我所熟悉的营长赵中厚大尉、郭栓友少校,都是优秀的前线指挥员。
缅方的参战兵力为9个营,1万余人。战役指挥官为吞盛上校。
苏敏上校负责制订作战计划,同时,他已被任命为边境事务管理局局长(兼职),负责与中方联络协调。
按预定计划,战斗应该在22日凌晨6点30分各点同时打响。然而,这场对我军来说十分陌生的山地丛林战却没能完全按计划行事。扑击的16个据点,最早的4点50分就接火了,最晚的7点50分才交火。
我们部队担负着攻击勐瓦、景康、孟育三个据点的战斗任务。勐瓦、景康方向由副师长赵世英上校统一指挥。其中攻打勐瓦的部队又分为左、中、右三路开进。中路由一一八团三营参谋长赵忠厚率该营八连担任主攻。八连是一个享有盛誉的英雄连队,战争年代打过很多硬仗、恶仗,以刺刀见红而屡建奇功。此次奉命主攻败军重要据点勐瓦,指战员都引以为荣,纷纷表示要发扬连队的光荣传统,以刺刀见红的精神打出军威、国威。
他们在艰苦的奔袭中,因向导把路带错了,找不到道路,他们硬是用砍刀披荆斩棘,劈开一条通道,又连走带跑,加速行进,终于按时进入五坎东侧,旋即以随身携带的装备,捆扎成泅渡包,一举渡过了水流湍急的南洛河。按预定计划,战斗应在凌晨6时30分打响,不料左路部队未能按时到达,右路部队又走错了方向。
情急之下,赵忠厚果断下令发起攻击。八连的勇士们立即冲向败军据点。尖刀班遭到败军的火力狙击,冲在前面的排长不幸倒在血泊之中。
硬骨头战士梅德光,个子瘦小,手榴弹能投60多米,是八连射击标兵。战斗中,排长牺牲了。梅德光敢打敢冲,逼近一个败军负隅顽抗的碉堡。一个败军喊话,“说共军兄弟,我们都是中国人,别打了”!梅德光回答:“都是中国人,你们为什么还要打中国人?要反攻大陆?你们放下武器,把双手放在脑后出来,我就不打。”一个败军趁机逃出碉堡开溜。梅德光一个点射,击毙了逃跑者。
被击毙者是败军军部上校办公室主任李根全。
接着,全排发起猛烈进攻,逼碉堡内上校副参谋长朱光芳等13名败军官兵缴枪投降。
进攻景康的主力部队,经过一夜马不停蹄的奔袭,按时赶到了预定地点,但担任穿插迂回任务的部队因为夜雾弥漫,山路难辨,迷失了方向,迟迟未能到位。正在等待发起攻击的主力部队急如火烧火燎。赵副师长一看预定打响的时间已到,当即命令主力一部火速切断败军退路,一部发起猛攻。败军猝不及防,被打得晕头转向,无力反击。经过半小时战斗,歼灭败军副师长以下25人,仅有2人漏网。
主攻孟育方向的一连,由一一八团团长李亥生指挥,分两路开进,担任迂回穿插的部队,在绕过败军驻地哥勐山后,不慎陷入深山峡谷之中,夜幕下辨不清方向,行动极为迟缓。主攻部队进至孟育河边时,天已明亮,却未能与迂回穿插部队取得联系,情势紧迫,刻不容缓。李团长断然下令,实施偷渡。一连指战员立即背上捆扎好的泅渡包,分左、中、右三路,扑向滚滚激流之中。才游到河中心,不料又突生变故。一个败军的炊事员到河边挑水,发现河里浮出许多人头在游动,吓得屁滚尿流,扔了水桶,一路惊叫着“共军来了!”跌跌撞撞跑回据点。败军立即开火,偷渡受阻,部队便以密集的火力掩护尖兵班强渡。
败军稍事阻击,便逃之夭夭。我尖兵班冲进败军师长的住所时,发现餐桌上的早餐尚有余温。显然这位师长是刚刚逃走。尖兵班追到“红线”,不见人影,只好止步。此战因为只有正面攻击,未能切断败军的后路,仅消灭败军11人。
第一阶段的战斗,从1960年11月22日打响至12月20日结束。其间,有7路正面攻击部队未按时打响,6路迂回部队未及时迂回到位,因而贻误了战机。中方作战部队共歼败军467人(缅军共歼败军52人),打掉了败军大部分据点。战斗远未达到预期目的。尤其是上级指定要抓获的几个军、师级军官,没能如愿。
第一阶段战斗结束以后,部队奉命暂驻缅甸,原地待命。所谓“原地待命”,实际上是等待缅军与败军在20公里之外较量的结果。在此期间,缅甸军方已开始实施打击败军的“湄公河战役”。他们调集9个营约10000人的兵力,沿湄公河以西,由南向东北推进。一时间,拥有飞机、大炮优势的缅军攻势凌厉,捷报频传。哪知号称丛林游击战专家的柳元麟使的是“引蛇出洞”之计,他们佯装节节败退,把颇为得意的缅军引入圈套,致使缅军的飞机大炮成了一堆废铁。
1月21日下午,缅军代表飞抵设在孟育的中国突击队指挥部,请求我军越过“红线”,攻击败军的孟百了、江拉重要据点,打掉败军的第三、五两军,以解救王南昆、芒林被困的缅军。
缅方的要求迅速传往北京,总参随即就此进行研究。总参谋长罗瑞卿说:“我们在缅甸访问期间,缅甸向我们介绍的都是胜利的情况,现在几次三番催促我们参战,可见他们现在处境困难。我以为,要去就快去,送人情要早送。如果缅方吃大亏,受败军重创,就会对我方有意见。在国际上,缅甸方面不怕,我们怕什么?马上通知前边部队抓紧准备。”
在罗瑞卿的意见报中央定夺的同时,昆明军区接到了罗瑞卿的部署:按照缅方提供的情况准备,敌约4000(人),我们使用8个营、2个便衣队。孟百了2个营2个便衣队,孟百了以西2个营,索永2个营,重点是孟百了。
22日凌晨3点,昆明军区接到作战部转达的罗瑞卿的指示:已经原则上同意配合缅军作战,但需要时间准备一下,我军尽量迅速出动。请缅军在芒林、王南昆咬住敌人,以待我军南下配合歼灭之。
22日下午,周恩来批准了中国部队越过“红线”解救缅军的作战计划。15时,罗瑞卿要作战部通知昆明军区。他还指示:孟百了以西2个营不去了,以免口张得过大。争取25日打响。
王尚荣在打电话的同时,再次重申了作战纪律:一切行动一定要按双方协议的范围实施;力求不伤害平民;一定不要到老挝边境作战;枪、炮弹不能过湄公河,湄公河的汽艇不能打,靠岸的确认是败军的可以打。
第二次出击,我们一一八团担负攻击孟百了败军总部和守备区的任务。据战前侦察,从我们驻地到败军总部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山道,途中必须经过败军的据点1404高地。该高地有败军200余人,筑有较坚固的工事。针对这一情况,部队首长决定,以一部分兵力沿山道开进,进行正面牵制,主力一个营则迂回插向败军总部孟百了。
1月23日下午4时,部队按计划行动。左奎元师长、赵世英副师长,李亥生团长率主力部队在先遣连八连之后跟进,通过缅军驻地后,八连顺利渡过南洛河。24日晨7时,主力部队离开道路,绕过1404高地,进入原始沼泽地。沼泽地芦苇密布,茅草丛生,烂泥遍地,无路可通,部队只能边开路边前进,行进速度极为缓慢,在密密麻麻的芦苇、茅草丛中开路十分艰苦,指战员们手划破了,衣服剐烂了,鞋子陷进烂泥里了,腿上被蚂蟥叮了,仍然奋力坚持着挥动砍刀,抡起板斧,左劈右砍。开路组换了一批又一批,行进速度仍然是像蜗牛一样蠕蠕而动。
至25日拂晓,部队才抵达孟百了。然而为时已晚,败军获悉我军南下进击的情报后,已放弃对缅军的围困。此时正在横渡湄公河,向老挝逃窜。担任先遣任务的八连火速追到湄公河渡口时,最后一批败军乘的船只已经启航。八连立即开火,击沉橡皮艇一艘,艇上的败军一部分被击毙。
进攻江勒地区的另一路部队,在途中意外与败军情报组遭遇,当即投入战斗,因而拖延了时间,待到抵达江勒时,败军已全部渡过湄公河,进入老挝境内。
经过我军第一次打击的败军,在逃出“红线”时,便制订了“保山计划”:遇解放军攻击即逃,在逃中顽抗,以顽抗掩护逃脱;如解放军穷追不舍,就退入老挝境内暂避。因此,当败军获悉我军继续南下进击的情报后,便主动放弃了对缅军的围困,渡过湄公河,向老挝境内逃窜,被困的缅军转危为安。
第二阶段作战从1961年1月25日至2月9日结束,历时15天。
在两个阶段的作战中,我军共歼败军740人,击毙败军师长2名,活捉副师长1名,捣毁败军经营了10多年的巢穴,协助缅甸政府解放了拥有30多万人口、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保障了勘界工作的顺利进行。
两次出击,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战绩虽不尽如人意,但败军在金三角地区苦心经营的反攻基地已被彻底摧毁。柳元麟的总部,被迫很快迁往台湾。剩下的残余分子,基本上散布到民间,对缅甸政府已经形不成大的威胁。从此,缅甸的祸根铲掉了,我国的隐患清除了,中缅边境又恢复了往日的升平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