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中缅勘界纪实>第三部第十四章 “矿工村”和“骑线寨”

第三部第十四章 “矿工村”和“骑线寨”

作品名称:中缅勘界纪实      作者:林虎      发布时间:2017-07-15 08:20:57      字数:4521

  中缅两国边界协定中规定:两国政府的建议中关于班洪部落的辖区有出入的地区,由联合委员会派出双方同等人数的人员组成的小组实地查明该地区是否属于班洪部落管辖,以便确定该地区是否移交中国。划归中国的班洪部落和班老部落辖区的面积确定以后,联合委员会将派出由双方同等人数的人员组成的联合勘察队,实地勘察这一段边界线的具体位置,并且竖立界桩。
  中缅边界大多数地区地形险峻复杂,气候条件恶劣,大多界线前不着村,后不挨店,往来道路极为不便。由于大饥荒波及边疆,使定界勘界更加艰苦、困难。双方勘界官员、测绘等技术人员、劳工、警卫等共约6000人马,分路同时上界,盛况空前。尽管食品等物资供应紧张,但上面有令,对勘界人员必须充分满足其需要,由勘察人员所到之地的县级政府负责,确保后勤供应。
  一些勘界小组人员必须自带粮食,跋山涉水,甚至穿越无人区,数天才能到达作业点。客观情况,往往使工作延期,以致人无粮马无料,时有发生。
  俗话说,晒不死的葱,饿不死的兵。此话跟人民子弟兵不合。全国性大饥荒,人民子弟兵照样困难,训练项目、强度大减,每天负重五公里越野跑暂时取消。吃饭定量分到人,上山挖野生木薯充饥,自养小球藻补充营养(没用)。我们副连长叫袁凌霄,看见大家吃野生木薯咽不下去了,想了个办法,把木薯切成小块,裹上面粉,上蒸笼蒸,饭前宣布吃粉蒸肉。指导员郭明生搞吃肉比赛,他将在晚点名时表扬吃得最多的。就这样,大家笑着饱吃了一顿“米粉肉”。
  事后,我写了一篇千把字的通讯,题为《吃肉比赛》,寄给《解放军报》,很快原稿奉还,退稿信里写着:文章生动地描写了我军战士的艰苦奋斗、乐观主义精神,但不宜公开宣传。我理解,饿肚子是一个指头、支流,宣传出去有损社会主义新中国形象。后来我调到报社才知道,写退稿信的编辑是著名诗人顾工。
  部队从四川接来一批城市兵,一路风尘仆仆,到了云南的弥渡县,进了十四军直属炮兵团营房,才让这些新兵放开肚皮吃一顿饱饭。可惜没设上限,当晚就撑死了一个。还有一位撑病的,分到一一八团“白刃格斗英雄连”八连。新兵训练完,他个头疯长,一下蹿到一米八几,脖子细细的,特长,只得让他提前退伍归乡。
  饥饿岁月,我们的团长、团政委等不少领导干部都因营养不良,得了浮肿病。上面有指示,师团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每月补助一斤白糖、一斤黄豆、一条烟(发票证自购)。因为我也写作,领导把我也算成高级知识分子,我哪里好意思吃特供?而且我从来不抽烟。身边的战友劝我,不要白不要,你不要大家要!于是我厚着脸皮享受了特供,每次持票买一条纸烟,都被别人“哄抢”了。
  担任某联合勘察支队警卫任务的一营三连,有几个战士家在云南宣威。他们得知家乡饥荒严重,有不少人扶老携幼外出逃荒。这几位战士深知警卫勘界任务重要,都顾不上请假探家,又担心家人受苦,只得暗暗流泪。
  我听胡忠华说,佤族人民对中缅两国的边界协定比较满意,因为班洪、班老部落划出去的地盘可以收回来了。他当时也参加了勘界工作。因生活困难,他主要尽东道主之责,保证满足勘察人员生活所需,首先保证他们在界上吃饱肚子,还得让缅方人员看不出我们的困难。
  因为在很多细微处还有争头,他当然希望中方能多争一点就多争一点。
  勘察到炉房银矿地区的一段界线时,中缅双方果然发生严重争执。那里有个佤族小山寨,住着十几户人家,主要是早年从内地来开银矿的汉人后裔。中方承认,按双方边界协定,原则上按照“1941年线”划定边界。但是,鉴于很多地段有地理、人文、历史和现实等各种特殊情况,协定允许双方互谅互让,作必要的合理的微调。这就要求双方勘察人员共同努力,在现场艰苦、细致地工作,妥善解决。
  关于炉房银矿,前面已叙述,1957年7月26日,周恩来致吴努的信中表示:为着尊重缅甸的独立和主权起见,中国政府愿意在新的条约中声明,放弃1941年6月18日中英两国政府换文中规定的,中国有参加炉房银矿经营的权利。中国政府希望缅甸将单独经营炉房银矿,而不让其他国家参加经营。此放弃之意,已载入中缅两国关于边界问题的协定,具有了法律效力。
  顺便说明:“协定”未强调“中国政府希望缅甸将单独经营炉房银矿,而不让其他国家参加经营”。这与英国对待中国完全不同。中国既然让了你,就尊重你的主权,不留一手。但英国当年订“二十条”,第五条规定很明确(原文):“孟连、江洪所有缅甸上邦之权均归属中国大皇帝永远管理,英国大君后于该地所有权利一切退让。惟订明一事,若未经大皇帝与大君后预先议定,中国必不得将孟连、江洪之全地或片土让与别国。”可见英国人留这一手,还得管控中国。
  果然,没过多久,中国又被迫割让一块地给法国,这下被英国揪住不放,要求修改“二十条”,把本已在“二十条”中写明了划归中国的科干(果敢)和勐卯三角地,前者要回去了,后者被强行“永租”予英国。
  中方勘界人员依据当地佤族人民的意愿,坚持这个“矿工村”连同所占约2.5平方公里土地,属于班洪部落,应回归中国。寨子东边有一条小河,原本以小河为界,寨子归缅甸。按中方要求,把寨子圈进中国,就把界线划到了寨西,界线由一条弦变成了弓。
  缅方不接受,坚持缅中边界协定已达成一致,缅方同意班洪、班老部落归还中国,已让了一大步。但炉房矿山等地除外,中方已放弃了对炉房银矿的经营权!中方要求收回的这一块土地,是炉房矿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缅方不能答应!
  国土,缅方人员也跟中方人员一样,能多争一寸,就拼命争回一寸!
  只是山上条件艰苦,又怕时间拖长了,粮草用完,后方供应、运输再延误,就更难办了。就胡忠华的愿望来说,这2.5平方公里,十几户人家,我们一定要争!也许,寨子旁边也能开一座银矿。
  争!一天摆不平,就两天,两天摆不平,三天,四天!
  好说歹说,缅方终于同意到现场查看。人员、骡马、器材、物资都过了小河,开始勘界。又有一条小溪从山沟里流下来,注入河里,形成“两河汇合”点。
  中方提议从这个汇合点起始,立下第一个临时界桩。立桩人接着立下了第一个临时界桩。中方队长和缅方队长握手祝贺,双方人员也跟着热烈鼓掌。
  按照勘界程序,下一步,还得由双方专业测绘人员现场测绘、画图,将两国联合边界委员会议定的边界走向与实地对照后标绘在大比例尺地形图上,并在重要地形、地貌变换点和交通要道、路口竖立界桩,以指明边界走向。
  第一根临时界桩竖立后,缅方一位翻译老先生凑近缅方队长喁喁私语。这位老先生,当年曾参与划定“红线”。不知他给队长出了什么“主意”?再上山时,老先生抢着在前头走。看样子,他不想有任何调整!谁知刚迈出脚,脚下一滑,摔倒,起不来了。老先生左脚踝受伤。医生忙救护,中方队长和缅方队长面面相觑。中方队长说,很不幸!只好派人把老先生护送回营地休息、养伤,双方继续完成勘察。
  缅方说,他们的重要成员受伤,事情可以简办。由中方在地图上标出此段边界线即可。按照中缅边界协定的规定,如果勘察双方还有分歧、争议,就上交给两国的边界联合委会或两国政府领导人定夺。
  所以,缅方认为,双方实在不能消除分歧,就报上级审议。
  为2.5平方公里土地,从山上争到营地,一直不能达成共识。加之遇上瓢泼大雨,勘察队困在山野营地的帐篷里。
  大雨下了整整两天,后方运送给养的马帮受阻,断粮了。
  本书前面讲到的方兴国上尉,此时已是副营长。他带领部队担任勘界警卫任务,检查工作时,来到这个勘察组,正赶上勘察人员断粮。
  他也得了“大肚子”病,走到连队伙房旁,叫各班、组整队集合。
  炊事员抬出来的不是饭菜,只有两锅清汤。
  方兴国上尉站在队前讲话说明:因为勘察中在矿工村多费了时间,又赶上连续几天暴雨,生活给养运输受阻,勘察队被困在这山上,所带粮食、副食已尽。因此,从这一顿饭开始,连队只能喝汤!必须坚决把全部粮食、蔬菜留下来,保证勘察队所需。直到后方给养送达,连队才能解除吃饭禁令,正常开饭。
  队伍里有战士嘀咕:炊事班不是还有存粮吗?没到绝粮的时候!
  方兴国解释说,这就叫有备无患。万一后方给养还上不来,勘察队再在山上多困几天,怎么办?连队留下这一部分粮食,就能保证勘察队人员不挨饿。道理浅显、简单,战士觉悟高,一点就明。方兴国带头喝汤,大家也不再惦念草棚里搁着的那几袋大米了。
  方兴国上尉衷心感谢大家的支持,向大家敬礼。宣布要作最困难的准备,实在不行,就上山挖木薯、摘野芭蕉吃。他还要求大家,不要让勘察队人员看出我们没吃粮。哪怕喝三五天清水汤,警卫工作照样做好!
  方兴国大声问:大家能做到吗?
  气吞山河一声回答:能!
  好!饭前一首歌,不变。歌唱祖国。他起唱: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雄壮整齐的歌声,响彻群山上空。
  唱完歌,战士们喝完一锅汤,各完成各自的任务去。
  中缅双方勘察人员照样能吃饱喝足。他们不仅有罐头食品,还有从近处佤寨采购来的新鲜蔬菜。他们全无大饥荒的感觉,也不知道方上尉带着警卫战士们喝大锅清水汤,留下粮食给他们,让他们吃饱了好争论。
  他们窝在帐篷里又争了两天,中方队长把地图标好,但缅方就是不签字。缅方队长说:我方一贯主张,这块约2.5平方公里的土地明显位于“1941年线”西侧,是炉房矿区的自然延伸。该寨的居民,长年属矿区管辖,依赖矿区生存。因此,完全符合边界协定原则,中方没有理由收回。他可能听说断粮了,最后表示他们作一大让步:按照协定,双方不能达成共识之处,就各自表明主张及理由,报联合勘界委员会审理决定。
  双方争个口干舌燥,警卫连队的官兵饥肠辘辘。争完“矿工寨”,又去争一个骑线寨。所谓骑线寨,就是“1941年线”从一个寨子中心南北贯穿,形成一寨两国。正式定界前,边民也不管那么多,生产、生活实际分不开。寨子占地面积约0.3平方公里,东、西寨大致相等。东寨属中方,坡缓。西寨属缅方,坡陡。
  英国人当初划“1941年线”,根本不来现场勘察,找一张图,划一条直线,就定了。当初那个寨子小,老百姓也没有国界概念,被“红线”分开后,东西两寨还是一家。这一二十年中,两寨都开地、盖房,但东寨发展快,扩张余地大,已变成大寨了。到现在,还是一个大头人托两家。大头人住在东寨,“政治中心”也在东寨。
  现在要正式定界,缅方就要争这个东寨!这就要把界线从分水岭上移到山东麓坡下。中缅双方为这个一寨两国的骑线寨,仍争执不休。中方坚持,理所当然把界线划到分水岭西麓。有人还举土耳其这个国家为例,它一国跨欧亚两大陆,因为首都在亚洲,所以它还算亚洲国家。同类,这个骑线寨的头人住在东寨,属中国。整个寨子划归中国,理所当然。缅方坚决不同意,他们提出一个方案,西寨归缅甸。头人和东西两寨的住户坚决反对分割。
  缅方又提出,他们要说服头人搬到西寨。头人不干,他认为本寨西边没有发展地盘,东边空间大。缅方理屈无招,提出要向上级请示。中方深知,不能拖延时间!时间拖长了,定会增加后方供应负担,严重影响双方工作人员生活!
  勘察队的上级现在只有一个:中缅联合勘界委员会。那就照“矿工寨”的例子,双方把各自主张一同绘图报中缅联合勘界委员会。类似这样的具体争执实在太多,无端延长了勘察时间,本来困难的后勤供应压力更大了。
  注:中缅边界条约,无法涉及这些细微处,但中缅联合委员会审定结果很明确,那“矿工村”连同2.5平方公里土地划归缅甸;那骑线寨完全按中方勘察人员的方案,东西两寨完整归一,随班洪部落回归中国。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