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零距离接触图瓦人>八 、禾木乡记事五:我们的工作和生活(3)

八 、禾木乡记事五:我们的工作和生活(3)

作品名称:零距离接触图瓦人      作者:大路白杨      发布时间:2017-06-30 13:40:32      字数:4733

  (七)
  我们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先从马队的管理入手,从村民出马、租马这一原始的挣钱方式开始,让贫困家庭利用自己的优势条件,规范而有序地开展自救。其实,我们的这些想法与乡里的计划不谋而合。
  于是,我们在汪海峰书记的支持下,先从马队的管理制度入手,制订了一些严格的管理制度,努力做到管钱的不收钱,收钱的不管帐,极力严格出纳管理,做到钱帐分管,努力实现监督制约,制订了由专人进行路查收据、当月结算的制度措施。我们也从侧面了解了一些事情,村里的马队早就建立了起来,可以,由于管理和人员的问题,几年来,虽然旅游人数不断增多,可全村的马队收入却不见增多,几年来一直徘徊在20万元左右,就是这笔收入在当地还算是非常高的了。在马队召开的会议上,乡分管领导巴勒登副书记和我们一起参加,我们把制订各项制度的目的、意义和内容向他们一一做出说明,主要还是体现出既往不咎、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同时,也在财务、人员、出租马匹的管理、检查奖惩等方面,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入手,都针对不同的岗位明确了严格的措施。这样一来,马队的出租收入呈现出节节高的喜人势头,李、汪两位书记听到每天收入几万块的现金收入时,也非常高兴,给予了很多特殊的政策。
  尤其是九、十两个月,我们集中力量加强路查,把一些私下里出租的人查出来,做到村里的收据与出租人相核对,极大地规范了管理。由于管理效果好,牧民的收入高,在最后的二个月里,马队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
  在过完2007年的“十一”大假之后,我们和乡村领导一起,替马队全年的收入算了一笔帐,这笔由很能让我们人心鼓舞,仅禾木村的马队收入就突破了100万元,预计在120万元。扣除村委会提留的20万元及马队人员的工资费用开支,总的纯收入最少也在90万元之上,这一下子就让全乡的年人均收入增加了500多元,牧民、村委会、下派干部和乡领导皆大欢喜。也许,这500元的收入在富裕地区算不了什么,可是在新疆的贫困农村就不是一件小事,要知道在这些地主要想增加100块钱的纯收入,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我们充分利用了大旅游这个平台,不花成本、借船过海,让牧民尝到了挣钱的好滋味,让村集体以济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通过努力实现的这个喜人的目标,也是一件能让各级领导心里都非常高兴的事情。在2008年4月份地委召开的下派干部总结表彰大会上,在千名干部中,虽然只有20名受到表彰,但我和斯教师一起被管委会推荐地区,双双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受到地委主要领导的表扬,肯定是与这个增加牧民收入的事情有着密切的关系。
  地区机关里的五家帮扶单位,每个单位帮扶3—5户人家,主要是帮他们解决生产资料,其实也就每个单位帮每家买上几头生产母牛,让母生小牛,年年有个收入。我们的一项工作就是监督这些图瓦人家庭,使帮扶单位分到各家的小母牛,不要被他们私下变卖、宰杀吃了。在监督这些牛活着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禾木乡的主要牲畜是牛,当地的白头牛是以前俄罗斯的品种,这种由俄罗斯引入中国近80年历史的牛,由于全是自然交配,近亲繁殖,牛群的品种已经发生明显的退化,牛的个头在一年年变小变矮,产奶量也在减少,产肉量就不用说了,经济价值明显不行。但是,这是一种好品种的牛,它非常适应在当地生长,为此,我们向乡领导建议改良品种,这一想法得到地区有关单位的支持。他们当年就派出专业人员来到村中,并长期驻点,深入牧民家里,免费进行冷配,据事后统计,光免费一项就让牧民少掏近二万元的现钱,而村子里大约有一百多头生产母牛怀上了牛犊,这一项能给牧民家庭带来多大的收益就不言而喻了。
  为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和社会关系,积极想办法收集大家的意见,以提高和扩大禾木村的旅游知名度。由于春天到秋天,是当地旅游旺季,虽然只有短短的四个月时间,乡里也接待了许多来自外地的客人,我们二个人也积极参与进来,并向乡领导提出建议,让当地图瓦人穿上本民族自己的服饰,通过年节、祭祀和婚丧等机会多开展一些民俗活动,展示一些与众不同的当地民俗风情,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来旅游观光,并见缝插针向客人们宣传一些当地的民俗和新鲜事情。在我们的带动下,一些乡干部也一改过去接人待物时采取的沉默不语作法,他们在与人接待交往中变得爱说爱唱了,变着法子向客人介绍情况,使许多外来的客人一高兴就能在村子里多呆几天。
  同时,借鉴一些外地景区的作法,向乡里的领导多方建议,以活动为载体,以特色产品为桥梁,多搞一些有地方特色的纪念品和工艺品,乡里也组织村里的人员到外地参观考察,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活跃了牧民的思想。这一年,乡里先后举行了一次村民工艺品展销,具有本地特色的产品,以粗犷的形式和原始的文化内涵,一下子就吸引了许多前来参观的人员和购买者,也让外地来的客人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样,我们的这些自我介绍的作法先后在一些报纸、杂志和网络上发表了,使更多的人看到了禾木村的情况报道。与此同时,我自己还利用业余时间,拍摄了一些图瓦民俗风情的相片,并写出了许多报道,图文并茂的介绍了当地的民族与风情。
  2007年,我还利用业余时间,以亲身的感受,通过文字图片的组合形式,写作了一本专门介绍图瓦人的书籍,暂定的书名是《喀纳斯图瓦人》,内容包括图瓦人的生活、生产、历史、宗教、娱乐等内容,其中,有一个专门的章节是介绍上世纪初期俄罗斯人在禾木村生活的情况。目前,此书已列入自治区重点图书出版计划,正在出版社的编辑审查之中;如果不出意外,估计在新的一轮旅游期之前出版发行。
  (八)
  在偏远的乡里生活与工作,有着诸多的不便之处,许多地方是难以说出口的。主要是生活的条件艰苦,让人很难一时适应。说起来这件事情,让我想起早年的那些下乡知青,他们一旦回到城里后,就立即把脸变过来,把贫困的农村说得多么生活落后、农村的条件如何艰苦的。其实,他们这些知青也不反过来想想,当地人就不是人了,人家农民怎么就过来了,人家还在祖祖辈辈地继续生活下去,而一遇到知青,就是苦难了,就是艰苦了,这太没有意思了,这种没有意思的道理也真的让人感到不可接受。
  就是基于这个道理,我不想在外人的面前把乡村的生活“魔鬼化”,尽管生活的条件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可是,每当单位的同事和领导问起时,我都会用“很不错”、“还可以”等含糊的字句搪塞过去,就是避免这种怕被人反问的尴尬场面出现。
  我们下乡后就住在乡干部的集体大宿舍里,这是一座2006年才新盖的房子,一排木制的房屋建有五间宿舍,有一条宽度一米左右的走廊连贯着。这座新盖的宿舍是全乡条件最好的设施,有乡里自制的土暖气供热,有24小时的太阳能供电,木房子的缝隙都用泥土封得严实不漏风沙,每个房屋的角落里都有一个很大的塑料桶,打开一看原来是用来装生活用水的,每个星期都有牧民赶着马车来送水。
  在我住的宿舍里,有五、六个乡干部,有兽医加尔恒、门票站长努尔江、乡医生小孔、司机张军,大家集体住在一起,就各显出自已不同的生活习惯了。有喜欢早起的,有晚起的,有早早睡下的,也有半夜三更才回来的;有半夜不睡捧着杂志看的,有喝酒后对着脸盆子大口呕吐的,有扯着小呼噜声还不停咬牙齿的,整个宿舍的气味与声音搞得我很不习惯。开始的几天里,我都睡不着,先是就着小灯看自己带来的书,看到实在撑不下去了才昏昏睡去,第二天天不亮,就有人从床上起来了,“叮叮当当”的声音一下子把我们又惊醒过来。后来,我也就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谁来谁走,谁睡谁醒,也都无所谓了。
  在我们宿舍里,找孔医生看病出诊的人很多。开始几天,除了白天之外,几乎每天都有牧民半夜进出大门。先是用粗糙硌人的大手,一下子一下子地摸索着我的脸,把我一下子从睡眠中立即惊醒,半夜醒来后,我就再也无法入睡了,只好打开小台灯坐起来靠在床头上看书。再后来,我也就慢慢地习惯了,如果半夜三更再被牧民惊醒时,我就眼也不睁地习惯性地大喊道,“孔医生在里面”。因为里面靠着墙角睡着的人,才是他们要找的孔医生。这个时候,孔医生就会默不做声地穿上衣服、提好鞋子,戴上帽子,然后“啪”地拉灭明晃晃的大灯泡,对一直站着不动看着他的牧民说我们走吧。
  由许多各不相同的人住在一起,习惯于一个人安静生活的斯老师,实在受不了集体大宿舍的生活噪声。在他多次的强烈的坚决的要求下,我们被李书记好好地照顾了一次,就带着木床和被褥行李和脸盆之类搬了出来,二个人一间,住进了乡政府大院对门的一间腾空的小办公室里,也就是住在那根国旗杆子下面的地方。
  也许哈萨克人真的是喜欢搬家呀。这时,有些秃顶的斯老师,一边抱着要晾晒的被褥往草地上走,他要把这些有点潮湿的东西,一件件地铺满绿色的草地,好好地让太阳晒一下消消毒;同时,他还一边有节奏地哼唱着哈萨克的小曲,看得出他此时的心理是非常高兴和满足的。我也受到他的影响,遇到大晴的天气,也把自己的被褥抱出来,挂满收割机,让太阳好好晒着。因为有了这间二个人的小屋世界,我们的生活环境就相对要安静得多了,受到的人来人往的打扰也少得多了。我们可以自由地安排晚上的生活,躺在床上看完当天的新闻联播后,就把电视关了。他或是看书或是打字,记录下当天的感受;我也习惯性地打开自己带来的笔记本电脑,把自己一天的想法和感受,用手指头轻轻敲打着,把它们一一记录下来。其实,这本书的许多主要内容和章节,就是当时在那间小屋子里写下来的。
  在我下山时,有人向我开玩笑说,你在禾木村风景区里,住那么多时间,面对美丽的风光一定很高兴的吧。其实,也不是这么回事情,如果你在这里住上几天,你可能还是非常有兴趣的,如果住上一个月,就会觉得有些寂寞了,再多住上一个时期,就会不断地想家、想亲人,不断地想家里那份温馨的环境,想单位那个舒适的工作条件。
  不过,人都要有一种安慰自己的暗示手法,我就是这样的,把住在这里工作的机会不多,当成一种安慰自己的理由。因此,住在小办公室里的日子也就变得很有情趣了,让我们也着实地体验了一下乡村的感觉。乡里专门给我们从山下买了一块素色碎花布,让人加工出一面窗帘,隔窗看夜色、看禾木的月光,也是一件非常有情趣的事情。
  不过,要欣赏这些美丽的风景,也是需要付出一些小小的代价。因为这些用木头堆起来的办公室,由于盖的时间长了,在房屋的墙角和墙壁上,也出现了合缝不严,木头之间虽然有凹槽,但仍有一些看到外面的缝隙,有的地方还能伸进一个小拇指头。一遇到刮风或下雨天气,房子里也会受到外面天气的直接影响,床上多是一些沙土和灰尘,有时,床头的地方也有一汪清清的雨水,人的皮肤一挨上感觉得清凉清凉的。有时,外面的雨“噼噼啪啪”下得急促了些,屋顶上总会积存一些雨水,然后这些雨水就从外面屋顶,一滴滴地像珠子一样滴滴答答地渗透下来,它们秀气的样子太像一个初见男人的怀春少女。
  不过,住在这样的房间里,我们都非常喜欢有着月光的夜晚,在有月光夜晚里,我们会关上电视机,关上收音机,静静地坐在床铺上,谁都不去主动说话,怕说出来的话,会一下子破坏了这种静谧的气氛。我们都能从屋顶和墙角的缝隙里,看到穿过墙壁流进屋子里的一丝丝光亮,那些银子一下的精灵们,在水泥的地面上轻轻地移动着、舞蹈着,像到了自己的家。水一样的月光从我的脑门上开始,流过眼睛、滑过鼻翼,然后从胸口一下子飞了过去,如一缕银色的丝线,把我和外面的世界联接在一起。我想起了工作的单位、想起了城市里的家、想起了我的亲人们,一股带着辛酸的东西,让人激动着。我把李白的诗稍稍地改动了一下“不用抬头望明月,更加低头思女儿”,听到我读出这句诗时,斯老师甚至于连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过身子睡下了。也许年龄稍大些的人,亲情更浓些。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起了床,收拾好随身的小包,向乡里的领导请了个假,向我点点头,就坐着车回到了山下的家里,开始他这个月的休息。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