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喜中忧(一)
作品名称:人性之光 作者:耕石 发布时间:2017-06-27 14:35:35 字数:3684
【人生就是万花筒,转一转就是一个样子,但总是五彩缤纷。】
【一】
转眼国庆节快要到了,小礼堂的新房子已经盖起来,木工房的吴师傅赶做了三十几把长条椅子,团支部计划在国庆节那天搞一场文艺演出。支委会散了以后王素平对耿石说:
“听说你的口琴吹得特别好,怎么不报名呢?”
“我很久没吹了。”
“怎么不吹了呢?听说在怀远路办过一次舞会,你用口琴伴奏连鼓都没打,吸引了全市上百人来跳舞。”
“怎么连这个你也知道?”
“怎么不知道呢?不瞒你说,我看过你的档案,在学校从党委到同学,把你像众星捧月一样捧成了合格的技术干部。耿石啊耿石,你不仅是过去全校里的尖子,也是现在全市的传奇人物。我在团市委的时候就听说你的名字,后来有人告你的状,是我接待的,我到厂里调查了解过,找到团支部书记吴承南,他说只归口工会主席一个人。我又找到李主席,他对你满口称赞,说是要说耿石‘作风有问题’、‘同党离心离德’那只有天知道!还看到了你申请入党的材料,申请的太晚了,怎么在毕业实习的时候才写申请呢?”说着她拉起了耿石的手,轻轻地抚摸着。
王素平提到“同党离心离德”的话,那时她还没来,他知道她是代表组织来安慰他的。他又想起了在校时的王晶大姐和赵慧琳,往往“组织”是和某些人有关,但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说成是“组织”。
国庆节的下午,厂里举办了一次庆祝大会,同时准备了内容丰富文艺演出。原来小城电厂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不仅有自己的鼓乐队,还有腰鼓队、秧歌队,演“赶驴”和“采莲船”的道具,唱歌的、跳舞的,说滑稽单口的……这天一齐都搬了上来。耿石在想,这么一支生龙活虎般的队伍,怎么平时死气沉沉呢?现在青年人的积极性终于被调动起来了,连周卓英也报了节目,王小曼的歌曲当然是重轴戏。
小礼堂建在厂院的深处,装修得十分漂亮,虽然不大,却很宽敞。三十二张长椅摆在中央,每张可坐四人,中间和两旁都有走道。靠办公楼的这方有两扇双开的大门,还有一扇直通舞台的小门。两面墙壁都有明亮的窗户,窗户上挂有窗帘,窗间的墙壁上装饰着新颖的壁灯,顶部各有两串暗藏的彩灯,屋顶是四盏大吊灯。地板是水门汀的,撤去椅子就是舞厅。舞台更是讲究,大约有整个礼堂的四分之一大,木质地板,台沿呈弧形,挂有两层幕布,后面还有天蓝色的底幕,两旁的挂幕也是天蓝色的。在挂幕的两旁各隔了一个小房间,一边是乐队伴奏用的,一边是演员化妆和进出场用的,都有小门和台阶进出和上下。比文化宫的舞厅漂亮多了,格局比人民剧场有过之而无不及,俨然是一个小剧场。
好久没有看见厂里的职工自己演出了,又盖了新礼堂,谁不想来看看?那天的人特别多,除了当班的以外差不多都来了,家属也来了一大半,还有几个外来的客人,他们大都是和文化宫跳舞的乐队有关,今天特来助兴同时参加伴奏。还没有开演人就坐满了,不少人站在了沿墙壁的走道边上和椅子的后头。前排倒有两排椅子稀稀落落,是为厂里的领导、参加演出的演员和后来的老职工、家属或外来的客人准备的。其中有一位陌生的领导,那就是新上任的党支部书记兼厂长朱立清。因为这次演出是以工会和团支部的名义举办的,所以耿石和王树成就站在门外做接待,王素平主持大会。
大会快开始了,家属们也三三两两地来了。见了耿石于顺英拍了拍他的肩膀:
“你怎么不进去呢?”
“我在这里招呼,一会儿前排有座。”
“也不到家里去玩儿了?”
“以后我会常去看望大家的。”
“今天有你的什么节目?”
“没有,厂里的节目那么多。”
“好了,我们进去了,以后一定到家里去玩儿呃,我们都欢迎你。”
“好的,以后一定去。您从前门进,余厂长和赵主任都在那里,那里有坐位。”
正在这时,出其不意地来了一位稀客杜丽娟!她的身边跟着一个男人,只见他高高的个子,十分英俊。耿石喜出望外,连忙上前和他俩握手表示欢迎,双方对视了一会儿耿石对杜丽娟说:
“是王小曼接你们来的吧?十分抱歉,没有亲自去请。我们这是自娱自乐,和你们相比相形见拙,难登大雅之堂啊。”
“怎么这么说呢?一个工厂能够搞成这样就不错了。我们是来听王小曼唱歌的,她说她今天要有特别表现。”
“我没看节目单,她没说唱什么吧?”
“总是一首新疆民歌,她从我们那里借了一身衣服。”
“她平时很少唱,今天特别高兴。你们的巡回演出效果还不错吧?”
“演的不好,和武汉的相比就差了。”
“那是你们谦虚,那天你们演的真不错,特别是你的两段唱,让我非常感动。”
“那天没有迎接,怠慢你了。”她像忽然想起了什么,指着那位男人,“哦,我来介绍一下,这是小曼的表哥吕正清,这位就是耿石。”
吕正清大度地和耿石再次握手:“久仰久仰,小曼全靠领导栽培了。”
耿石也给王树成做了介绍:“这位是我们的团支部副书记,小曼的师傅王树成同志。”
吕正清又和他握着手说:“我经常听王小曼提起王师傅和耿石同志,我们算是老熟人了。”
耿石欣喜地说:“就别客气了,今后就是一家人了,我带你们到前排去就坐吧。”
【二】
把客人带进会场耿石又返回来,刚走到后门口,大会开始了,只听王素平说:“今天是国庆佳节,又是我厂新礼堂落成,在这个大喜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新领导,现在先请朱书记讲话。”
朱书记走到台上,王素平把麦克风调了调高矮。他的个头不高,有点胖,操着一口南北混杂的口音说:
“我叫朱立清,山东人,今年五十二岁,早年出来的早,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转业后到过平顶山,又到过武钢,现在到了小城电厂。吃煤啃钢我都干过,这电我可没尝过。”全场一片欢笑,“这是个重要部门,我是个外行,今后还靠大家多支持。”掌声,“今天是国庆节,大家聚在一起庆祝,下面还有很多节目,我就不多说了。”……
文娱节目开始了,耿石犹如进入了另一个境界,全厂职工的热情使他非常感动。大家情绪高昂,无论是老年人还是新年轻人,演出的时候大家都鸦雀无声,节目过后便报以热烈的掌声,有的甚至欢呼,要求再来一个!因为门外还站着许多人,耿石也没有全看,当听到王小曼演唱时他挤进了会场。这时只见王小曼文质彬彬地走上舞台,郑重地给大家鞠了一个躬,然后双手抱在胸前,没有急于开口,用眼睛环视四周,他看见了吕正清和杜丽娟,高雅地向他们点了点头,然后她看见了耿石站在了后门的门口,她朝她莞尔一笑,这才向乐队挥了一下手,放开了清脆的歌喉:
正月里,正月正,
正月十五挂红灯,
红灯挂在大门外,
单等五哥他上工来……
一首《五哥放羊》的歌曲又把耿石带到了那个春节和雾霾的夜晚……
掌声雷动,随之一片欢呼声:“王小曼!”“王小曼再来一个!”“再来一个!”……
王小曼迟迟不出,掌声不停。过了很大一会儿,她重新化了妆,穿着一身维族姑娘的衣裙,戴着小方帽,手里抖落着一条白手绢,几乎是蹦跳着登场了,随着乐声在台上还没有站稳便抛出了一串银铃般的歌声:
人们都叫我玛依拉诗人玛依拉,
牙齿白声音好歌手玛依拉,
高兴时唱上一首歌,
弹起冬不拉冬不拉冬不拉,
来来往往人们挤在我的屋檐底下呀,
玛依拉玛依拉,哈拉拉库玛依拉,
哈拉拉库拉依拉,啦啦啦。
我是瓦利姑娘,名叫玛依拉,
白手绢丝面上绣满了玫瑰花,
青年的哈萨克人人羡慕我羡慕我,
谁的歌声来和我比一下呀,
玛依拉玛依拉,哈拉拉库玛依拉,
玛依拉哈拉拉库拉依那依啦啦啦。
白手绢丝面上绣满了玫瑰花,
谁能来唱上一首歌比比玛依拉,
青年的哈萨克人人知道我知道我,
从那远山头到了我的家呀,
玛依拉玛依拉哈拉拉库啦啦啦,啦!
那银铃般的歌喉、清晰的吐字,把一曲新疆民歌《玛依拉》抛入了云霄,她边唱边舞,让人们似乎真地看见了那位瓦利姑娘,她弹着冬不拉,挥动着白手绢,丝面上绣满了玫瑰花……特别是她双手扯着白手绢半遮着脸或托着下巴,头部在肩膀上平移的那几个动作,只看得大家目瞪口呆。末尾特地加了一个“啦!”字,她的歌声完毕,停了很久才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掌声还在继续,王小曼换了服装从化妆室的小门跑了出来。她跑到了耿石的身边,歪着头,两只滴溜溜转的大眼睛娇痴地看着耿石,问道:
“我唱的好吗?”
耿石轻轻地拍着巴掌:“唱得我没话说了,只能再一次给你鼓掌。”
“我这是专门给你唱的,你知道吗?”
“大伙儿可都喜欢的不得了。”
“为了让你高兴。”
“我不高兴吗?”
“不高兴,”她呶着嘴,“你最近心思很重,也不跟小曼说。”
“不会吧?不信问你师傅,我高不高兴?”
王树成没有回答,左手插在右臂的胳肢窝里,右手摸着下巴,只是望着王小曼微笑,流露出了一种做师傅和兄长的深切的爱。耿石想岔开话题,想出了一个点子,对王小曼说:
“小曼,我想起一件事要让你帮个忙。”
“又是什么忙啊!未必还让我帮你去找周卓英?她就坐在前边,她的《小溪》朗诵得很不错,自己写诗自己朗诵,行啊!”
“嗨,不是这个,是个大忙。”
“什么大忙,怪吓人的。”
“你表姐也来了,我想请她唱首‘洪湖水,浪打浪’。”
“我在这哪有表姐啊,我的天!”
“跟你表哥一起来的,不是你表姐是什么?”
“你说杜丽娟啊?人家是普通朋友,你真会乱点鸳鸯谱。”
“这要让你和素平姐姐去做工作,别说是我说的。”
“好主意!我这就去。”说着她欢快地跑了回去……
又隔了几个节目,乐队奏起了“洪湖水,浪打浪”,让耿石没想到的竟是小曼的表哥吕正清的小提琴伴奏。这一年国庆节的庆祝大会,在杜丽娟美妙动人的歌声和吕正清悠扬悦耳的小提琴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