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第九章 毛泽东的老师极大不安(1)
作品名称:中缅勘界纪实 作者:林虎 发布时间:2017-06-26 08:30:27 字数:3044
中方迈出第一步,中缅双方都从有争议的边界地区如期撤军,为双方进入边界实质性谈判,提供了安全、友好的环境。两国政府都希望,在两国高层多次反复协商的基础上,尽快达成共识。可是,边界事务不那么简单。
缅甸的国名,梵文是“坚强、勇敢”的意思。它的国民长期反抗英国殖民主义者和日本侵略者,强烈渴望独立、自由、民主,有着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缅甸自1044年形成统一的国家后,经历3个封建王朝。19世纪,英国前后发动三次侵缅战争,最后才完全占领缅甸。1886年1月,缅甸被划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1937年脱离印度,直接受英国殖民统治。英国在1942年日军侵占缅甸时撤退,于1945年重新占领。1948年1月4日,缅甸脱离英联邦,宣告独立,建立缅甸联邦。
缅甸在独立前和独立后初期,在东南亚算综合国力比较强盛的国家。独立后,奉行独立、积极的外交政策,不依附于任何大国和国家集团,不允许外国驻军。
1950年6月8日,缅甸与中国建交,对中国比较友好,拒不参加美国拼凑的围堵新中国的东南亚条约组织,不容许“败军”盘踞在其领土上,也不利用“败军”干涉中国内政,跟我们中国一样,长期遭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封锁、制裁。
这个新独立的国家,国内民族矛盾比较复杂。民族众多,缅族占全国人口的65%。各民族邦都有自己的政府、武装,组成缅甸联邦政府。为了安抚各个民族、派别,联邦中央政府战时曾许诺:10年后,各民族邦可以依照他们的意愿,选择继续留在联邦之内,或退出联邦。到1957年,正当中缅定界勘界开始时,缅国内这种“十年选择”也到期了,各民族面临自主选择,政局又动荡起来。
与中缅定界勘界,在领土上利益直接关联的克邦、掸邦、佤邦等,难免趁机放大自己的领土要求,与缅甸中央政府不一致。这给中缅双方政府达成共识增加困难。如同中国要下大力气做好涉界区的各少数民族及他们的头人的工作一样,缅方也得给各关系民族邦首领解释为什么要互谅互让等,这工作也是很细致的。
缅甸人不论男女,都是有名无姓,他们通常在自己的名字前冠上一个称呼,以表示性别、长幼、社会地位和官职的区别。
成年、幼年或少年男子的名字前,往往加“貌”,意思即自谦为“弟弟”。
对长官或长辈的男子,其名前往往加“吴”,意思即敬称对方为“叔叔”、“伯伯”。对平辈或年轻的男子,名前往往加“哥”,意思即称对方为“兄”。
缅甸女人的通称是“玛”,意思是姐妹。不论已婚或未婚,年龄较大或受人尊敬的妇女都可称“杜”,意思是姑姑或阿姨。跟普通缅甸老百姓很容易友好相处。
表面看,中国比缅甸大、人口多,军事势力也强。但是,作为边界谈判对手,在谈判桌上,双方却是势均力敌。中缅双方边界谈判的漫长历史,“五款”、“二十条”、“十九条”、“重庆协定”(“1941年线”)等条约,不管中国怎样被迫,毕竟是双方谈判的,经过双方政府签字、画押的。按国际惯例,早已定案,铸就中国的被动、无奈。而且,新中国当时在国际上十分孤立,对谈判极为不利。
相反,过去70多年的滇缅议界勘界,缅方一直跟随英国、印度“学习”,熟悉边界及谈判历史,而且跟英国人学了很多外交手段。他们在高层谈判中,就可见英国人边界谈判的手腕。
例如,中方强调友谊、团结,显出大国风度,谦让、照顾,富有人情味。而缅方自始至终主打法理牌、民意牌。他们坚持,他们的要求都是清朝、民国政府签字画押了的,他们自认法理在手,很自信。比如,他们直言快口,称中国军队越过“1941年线”进驻佤邦,就是违约、非法(他们从不用侵犯主权之类的语言)。
中国扶持弱小,他们就顺杆爬,说自己如蚂蚁。但也顺便提醒,蚂蚁也能钻进大象鼻孔里咬柔软部位,使大象麻烦不舒服。
我在这里如此啰唆,就是要预告,中缅双方撤军后,要在边界谈判中达成共识,使对方也让步,一定很难。就算新中国最有外交经验、又有决定权的第一任总理兼外长周恩来亲自抓,也得费尽心机。
1957年2月4日,周恩来收到吴巴瑞的来信。这是缅方对1956年10月周恩来向吴努提出的“双方各有得失”的定界方案的回答。
吴巴瑞称,由于国内压力太大,他还是希望中国政府能够接受缅甸独立时从英国手中继承下来的边界状况,即在南段承认“1941年线”,在中段把勐卯三角地无条件地由缅甸支配;仅有的修正是,在北段把包括片马、岗房、古浪在内的136平方公里土地交还中国。
前面,两国高层领导人会谈多次,多方达成共识。吴巴瑞上任后,谈判又回到了原点,只有他们一方的利益。互谅互相,体现在何处?
也许,中国好心提前从“1941年线”以西地区撤军,成了吴巴瑞政府的一大政绩,使缅方得到鼓舞。他们误以为中方自认理亏,可以漫天要价了。而且,要平衡国内各种矛盾,巩固执政地位,必须显示自己执政的强硬。
这,利用正在进行的中缅边界谈判索取更多、舍弃更少甚至一毛不拔,有可能事半功倍。因此,缅方熟练地打出了民意牌:国内压力大!
当年,中英谈判中,英方对单打独斗的薛福成就屡次打这张民意牌。每当薛福成有理有据地把英国外交部的绅士们逼到墙角里的时刻,那些绅士们就会说,印督不会同意(因为那时缅甸是英国老殖民地印度的一个省),或者“印缅政府和人民会强烈反对”云云。有了这种借口,他们就能喘一口气,重新寻找办法和依据把薛福成驳倒。
现在,缅方也打民意牌,本是两国政府首脑谈判,有时可能碍于情面,有不合情理的要求不便直说,于是就搬出人民来,说某某民族邦如何如何。
所以,中国政府首脑周恩来还得有分身术,不仅做好本国人民的工作,还得耐心地做缅方下边民族首领的工作。
中国佤族如胡忠华、胡玉堂等头领,坚决不承认“1941年线”,独龙族、傈僳族、景颇族、傣族,都对中缅边界北段和勐卯三角地有自己的意愿和要求,但中方没有把这些民族的头领人物或所在地下级官员推到对方领导人面前去诉苦、提要求。中国是自己做自己人的工作,说服群众重视中缅友谊,顾全大局。
当然,中国有优势:人民听话,懂得和中央保持一致,肯服从中央。
因为在中国国内,要求改变英国统治时期不合理不平等的边界状况的呼声十分强烈,上下思想难得一致。周恩来的心理压力还是很大。因此,和强硬的缅方吴巴瑞政府进一步商谈具体方案的时机还不成熟,周恩来没有马上答复吴巴瑞。
缅方在勐卯三角地问题上,也是反反复复强调:1897年2月4日签订的《中缅条约附款十九条专章一条》(本书中简称“十九条”),“十九条”第二条:“南畹河之南那木喀相近有三角地一段,西濒南莫江之支河,及蛮秀岭之垒周,尖高山从此遵岭至瑞丽江,此段地,英国认为中国之地,惟是地乃中国永租与英国管辖,其地之权,中国不用过问。”
缅方死死咬住“永租”二字。因为是“永租”,所以他们要求无条件地永远租用。这块地是缅北克钦邦最好的一片地,南坎镇被列入克钦邦辖区“大城市”之一。而且,这块三角地地形像关公的青龙大刀直砍入缅境,是缅甸北路的交通咽喉部。说实话,中方如果收回这片地,就很轻易地点缅甸一个死穴。这也是缅方“志在必得”又难以启齿的一个动因。
中国当地普通干部群众有可能忽略了令人痛心的“永租”这个词,所以痛骂当年中方勘界官刘万胜为“刘卖界”,认为今天收回勐卯三角地,是中国一句话的事情。
殊不知,勐卯三角地和澳门、香港不同,香港割让但有期,为99年。澳门还留了一线回到母亲怀抱的希望。而勐卯三角地是永租,永多久啊,无期!缅方咬文嚼字,抠法律条文,条文对缅方有利。中方咋办?
打一仗,强行收回吗?那确实简单,也胜券在握,只需派我所在的老部队一一八团或一一九团上去,就可收拾、重整河山。但中国能那样行事吗?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