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零距离接触图瓦人>七、禾木乡记事四:美景之外的故事(4)

七、禾木乡记事四:美景之外的故事(4)

作品名称:零距离接触图瓦人      作者:大路白杨      发布时间:2017-06-21 18:44:25      字数:5008

  (九)
  村里牧民的上访问题也屡出不穷。我曾经与乡干部一起,参与过一次阻止上访的事。那是一位名叫莫古来的图瓦人,他们一家的房屋先是出租给人,后来不知不觉间被做租用做生意的汉族人骗走了。让领导给他们做主让他们一有生存,他们决定全家到地区去上访。得到信息后,我与乡里的一名干部一起,早早起床一大清晨就堵在路上,我们俩人一前一后,对每一辆过往的车辆尤其是外出的车辆都加以仔细观察。
  有一天清晨,正是我值班。当我看到一辆外出的空车只有司机一人时,没有在意就放了过去,不巧被前面的乡干部一下子堵住了。打开车门后才知道,原来在车的后排坐下,齐齐地蹲着他们一家三口人。我当时的样子可能显得非常愧疚,为自己差点失职而难受不已。这时,那位乡干部一个劲地安慰我:我们见得多了,你没有经验,不怨你。
  当时,我还真的挺不好意思的,这么一件小事都没办好,怎么能在乡下做好其它工作。
  说起图瓦人上访的真实原因,最终还是一个字:穷!
  从我工作一年的时间里,我概括出这样的规律:图瓦人比当地的哈萨克族穷,全村的人比山外的村子穷,山外村又比不上城市郊区的村,可以说,图瓦人是处于经济贫困的最下层。所以,为改变穷而发生的各类穷折腾也就无可非议了。
  (十)
  到过禾木的人都知道,禾乡的牧业寄宿学校就在公路边。那是一个用木栅栏围起来的地方,有十来间典型的木屋,它们就是乡学校的教室、办公室和学生食堂、宿舍。每年春天开始,尽管有孩子们和进来吃草的牛群在来回踩踏着,但是,潮湿的地面上依旧绒绒的,布满了绿茵茵的野生低矮植物。学校目前由学龄前到初中,全部实行九年制国家义务教育。除了家里居住在乡上的学生外,住在学校里的多是外来的住宿生,他们来自喀纳斯村和其它的牧业点。牧业点孩子的家庭经济条件明显差些,这些从他们穿着的衣服和鞋子上就能看出来。在这样的学校中读书,虽然由国家免费提供书本和基本伙食费补助,但是,衣服、鞋子和生活用品是自己购置的,国家是不管的。
  据老人讲,禾木喀纳斯乡牧业寄宿学校始建于1943年,当时只有一个名叫阿穆尔别尔德的蒙古族教师,由于没有固定的教室,只好在牧业点或教师家里上课。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俄罗斯人的大批进入,1943年在禾木村建立了俄语学校,有了一间教室和一个叫窝尔克叶的蒙古族教师。1945年至1947年由蒙古族教师塔卡从事教学工作,1948年在禾木村海因不拉克一带建立了蒙语学校,有了1-4年级的四个班级,塔卡、铁木尔等人担任了教育教学工作。1958年学校搬到了禾木村,达木白担任校长,校名被定为布尔津县冲乎尔乡第9小学,1982年正式建立了牧业寄宿小学,校名更改为禾木牧寄小学,利用蒙哈两语教学,共有了15间教室。1985年禾木喀纳斯蒙古民族乡成立后,蒙语初中部从冲乎尔乡搬到禾木,校名也改称禾木喀纳斯乡牧业寄宿学校,开展了蒙、哈两种语言教育教学活动。
  改革开放以来,牧业寄宿学校也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建设与教育等方面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全寄宿学校有教师员工46名(含5名代课教师),目前在校学生223名(不含喀纳斯小学),学校开设了幼儿学前、小学、中学教育课程,有着完备的教育设备和仪器,并运用蒙古语、哈萨克语和汉语三种语言进行正常的教学授课。
  由于与乡政府隔着一条公路,我曾多次去过学校,陪着有关部门的检查且去查看学生们的生活与居住条件,询问有关事项,因而对学校的事情也有所了解。学校的所有建筑、取暖的费用、学生食堂职工的工资及其它公共性支出,全部由财政支付。在这个寄宿学校里读书,除了不交学费和书本书外,还能每月一次地享受到类似于国家助学金的补助。每个在校读书的图瓦学生,由国家财政每月补助24元的生活费用,除此之外,就靠学校向上级教育部门的申请和社会上的爱心募捐了。
  同其它学校一样,住宿学生们每天的餐食品种很单调,早上是茶水、咸菜和干馕,中午是白菜土豆和干馕,晚上是清水面条之类,最多汤里加此白菜叶子。据校长介绍说,学校的食堂每周都会改善一下生活质量,虽然禾木是肉食的产区,但由于今年的肉价特别高,学校只能象征性地买些来,一块肉要被大师傅切上几次,整个做菜的大锅里,能加上几十片手指头大小的肉丁就很不错了,几十个孩子一顿饭用的肉,可能只相当于一个拳头大小。
  向社会各界募捐是学校及乡政府的主要办法。2007年中,由于来往的客人比较多,学校的募捐效果也非常好。我接待过许多很有钱的外地来客,他们被美丽的风光所吸引,面对这些原始的自然风光感叹不已。在这时,我和乡里的干部就会借此机会,带着他们走近学校,给客人说起学校的贫困,说起图瓦人贫困的孩子,并把他们带去食堂、宿舍去实地观察。在这些客人中,有大商人,有各类官员,也有大学教授和公务员。有时,我们也会开着玩笑,用名誉村民的许诺来婉转要求他们,并让他们捐款。还有一些家长在假期里带来自己的孩子,我们也让他们进入学校,通过对比,激起他们家长的爱心,因此,我们取得了很好的募捐效果。在所有前来参观和实地察看的人群时,只有官员的捐款是最少的,做他们的动员的宣传工作也最难。外地大学教师、教授或大学生的同情心最强烈,我记得一位来自北大医学院的教授一次就捐款3000元,并指定专门用在学生的身上。事后要我们必须以信件的方式,一笔笔地告诉他这笔资金的最后用途。事后,乡里专门派人下山去,到县邮政局去把购置学生被褥、床单和其它用品的发票,一张张复印后寄给了这位教授。
  事后,我也觉得做这件事情是非常快乐和幸福的,是一件让人难以忘记的事情。后来,还有许多来这里旅游的客人,也在我们的讲述中被我们所打动,来到学校查看实际情况,并义无反顾地掏出自己的工资来。有时我也想,这些钱对于大城市和大的机关可能也算不了什么,最多只是一次酒宴、一件好些衣服、一条上好的烟,但是,这些钱用在这里,却能解决孩子们生活中的许多大困难。今年冬天来临时,学校就用社会捐赠的钱,买了几车好的无烟煤,解决了冬天孩子们的取暖和就餐问题,再也用不着发动学生到村外捡柴禾了。
  (十一)
  每年长达七个月的冬天,大雪封山通车是非常困难的,牧民的生病就是一件头等大事,解决好禾木乡村的卫生医疗也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首先是体制问题,禾木乡划归管委会后,当地的医疗卫生体系也跟着划入,可是在这种“准政府”式的机构中,却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上级管辖部门,许多问题医院都不知道去找谁解决;其次是人员困难,由于县政府与管委会协商,每年派遣县医院的医生长期帮扶乡医院开展工作。但是,毕竟人家只是义务性劳动,没有拿你的一分钱,可却需要家庭和生活的。所以,医生轮流派遣,许多医生和病人刚熟悉就走了,换上新来的医生,许多国家拨付的用于诊断病证的设备,都长期闲放着没有人会使用。还有,就是医院的款项经费问题也是一个很难得到及时解决的问题。光是药品购置,每年都有几十万元,虽然乡牧民也进入了农村合作医疗体系,但是,吃药和打针、医生和设备都是要花钱的。记得2007年10月份,我和汪海峰书记、刘玉荣副乡长一起到阿勒泰地区医院,想协调一下冬天用药问题,为了得到欠账拿药的许可,我们三个人每人用大杯轮流和医院的领导喝酒,我事后想想,光是一杯一种药喝了多少自己已记不清楚了。最后,地区人民医院的领导还很仗义地给乡里欠账,让乡里多拿了好些药品。
  说起牧民的生病,以前的时候有许多事例说明了他们是病不起的,乡里负责合作医疗工作的干部沙依拉告诉我说,前几年里,村子里有一个图瓦人的家庭,妻子病了,为了治病,他们卖掉了家里正在挤奶的几头牛,攒了3000块钱,让妻子骑马下了山;没过半个月,妻子坐着便车悄悄地回来了,邻居上门去一问,才知道,她不仅花光了带去的钱,而且把骑去的马和鞍子也变了,就这样,病还没有根治好。要知道图瓦人和哈萨克人一样的习俗,再穷也不会卖马鞍子的,不到万不得已时,谁会把自己家成员一样的骑马和鞍子全卖掉?还有一户,他家住在远离村子的大阿什克牧业点,他的儿子在玩耍中用斧头把邻居家的儿子的三根手指头剁了下来。为了接好手指,他们二家不仅卖光了家里的牲畜,而且还欠了他们的亲戚账。在村子里有一户稍富些的牧民家庭,他们娶了个儿媳妇,到了家才知道,这个儿媳妇有心脏病,需要不断地吃药打针,还要定期去县医院进行检查,来来回回永无止期地折腾,这可苦了新郎的一家。还有一些得了慢性病的牧民,为了少花钱,是能拖就拖、能熬就熬,就是不愿意治病,实在疼得不行了,才到乡医院买一把子药片子回来。
  后来,也就在2006年左右,这里的牧民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才缓和了治病住院难的问题。每个牧民每年交20元的费用,就可以保障基本的住院费用,在村子里,有数十家牧民尝到了合作医疗的好处。其中,有一户人家2006年一年就报销了一万元的费用,就是这些钱,才让他们一家没有像以前那样去变卖家产和牲畜,这一万元的报销,可是农村合作医疗最高的报销标准。通过走访了解,我们深感,住房和上学问题虽然也很严重,但是没有医疗卫生那样直接和重要。在中国贫困落后的地区,尤其是边偏远、边境的少数民族地区,如果农村不解决好农牧民的生病治病住院问题,要想让他们快步奔小康、走出一条致富的道路,那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情。
  为从根本上解决好乡医院的直辖管理问题,在我离开乡里的时候,听说由管委会主要领导出面,来全面协调负责两个乡的医院困难,听说有些眉目了,这不禁让我为贫困图瓦牧民的看病吃药有了切实的保障而感到非常高兴。
  再有,就是自来水的问题。水源的卫生清洁已经在禾木乡引起了事情。记得有几次,可能是雨后的水质问题,有些外地来的旅游人喝了这里的生水后,产生了极不适应的症状,后来,初步定为是水源污染。其实,这里也有一条自来水系统,不过,这个系统有些问题。大概是2005年的时候,县城建部门专门为改善乡里的饮水问题,而修建了一条自来水系统。听当地乡领导说,修的时候乡里不知道,修好后没有专门的验收就交付给乡里使用。事后才知道,这是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自来水系统,由纯正的自流泉水为源头,通过沿途埋设的管线的办法,把水引到村子中,再由乡水管部门分别引入每家户中。由于这个水源地没有净化系统,平常时水源还算干净清洁,可一旦下雨或是冰雪融化,流到人家的水就是泥土沙叶的混合物,要把放出来的水,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后才能饮用。
  同时,由于管线埋设的问题很多,许多管线只埋入表面的浅土层中,下挖深度不到50厘米深,听维修的人说,有的地方埋设才20多厘米,如果过个车辆、或者不小心被人挖掘一下,这些脆弱的塑料管子就可能会被压扁或铲断;最主要的问题是冬天这里就没有自来水可用了。因为埋在浅层里的管子和水一起都被冻起来了,不敢用,也不能用。所以禾木的自来水总体来说,仍是一个季节性的自来水。
  尽管对于这个自来水建设和建设的质量,乡里的许多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不过,能吃上相对干净的自来水就不错了,牧民们也算感到一些现代生活的气息。
  (十二)
  还有用全乡的用电短缺、手机电话通讯等问题,都是涉及到村子牧民生活的事情。由于水流的问题,每年的春天和冬天之际,由于水流量受冰冻影响而减少,乡里的水利发电量明显不足,全村就分时段进行供电,而太阳能就专门供应乡里的用电。在通讯方面,全乡没有电话,只有一个移动手机发射架,而且只能供应十几条线路的通话,就是这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设备,支持着全乡的通讯保障。每天长期的阴天时,太阳能供电就会不足,就必须立即停掉乡政府院内的其它用电设备,以保持手机和电视发射差转台的用电。我住的宿舍后面,跟靠在房屋右边墙壁上的一根木杆子,就是发射移动手机信号用的架子,全乡人使用的手机信号就全靠它来发射和接收,别看它简易,每到事情的关键时刻,或是乡里有什么紧急工作,这根发射架可是山里与山外唯一的一条通讯联系线路。由于发射的信号线路少,每年的春节或繁忙时候,全乡的上百部手机都会在最短的时间内,争抢这十几条通信线路资源。已经有二年的春节,我都是在山里度过得。我很对通讯的事情有经验,都是在后半夜时分,等村里的人开始喝酒或玩闹的时候,趁着线路清闲,才开始发送恭贺新年、向家人报送平安的短信。
  因此,我们在陪着外地来人观看美丽的风光时,他们并不知道在这些风光的背后,隐藏在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是什么样子。当一张张关于禾木的美丽图片被发表、获奖后,人们往往惊讶和感叹于这些浓郁的风景民俗,却不知道,这些风光的下面,有许多他们永远也不可能知道的事情。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