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零距离接触图瓦人>七、禾木乡记事四:美景之外的故事(2)

七、禾木乡记事四:美景之外的故事(2)

作品名称:零距离接触图瓦人      作者:大路白杨      发布时间:2017-06-16 12:56:37      字数:3621

  (四)
  在村庄里走动的次数多了,就渐渐地熟悉了村子里的每家每户。我就是在多次的走动中,发现这样一个有趣但却令人深思的事情:以前牧民们盖的老房子,都是又粗又长的上好原木,这些木材最小的树龄也都有上百年了;就是屋子门前被围起来的栅栏也是一样的,用的木材也都是上好的,不但粗大匀称,而且光溜笔直。用这样的木材盖建的房屋,除了保暖性能好、不用担心冬天的严寒外,它们的使用年限也很长,在喀纳斯村里有的房屋使用长达80多年,至今还住着人家。住在这样的房屋里,地基部位肯定不容易腐烂垮塌。
  可是,你再看看牧民近几年新盖的房子,就不能不发现这样的情形:盖房子使用的木材,用的多是又细又短的“风干倒”原木,甚至盖一间房屋的木材要用二根木头接起来才行,许多盖房子的原木还没有成年人的大胳膊粗;就是栽在这些新房子四周的栅栏,也是用的细而弯曲的树杈子扎起来的;住在这样的房屋里,保暖效果肯定不如老房屋好,而且住进这样的房屋除了要多消耗取暖的柴火外,使用的年限肯定也不会太长,我问过一些有经验的图瓦牧民,他们说,住在这样用细木头盖起来的房子里,冬天肯定是非常冰冷的,这样的房屋最多也就使用三、四十年,如果下雨、下雪多的话,可能十多年,房屋地基的木头就开始烂了。
  我们曾经针对这个现象,在乡政府的职工宿舍里进行过私下讨论,尽管每个人的观点都有所不同,但针对这种现象的形成原因,还是达成了一致性。在这个现象的背后,有着诸多的因素,一是随着喀纳斯大景区的旅游开发,为了能挣上钱,通过调入、嫁娶等途径来乡村的人越来越多,需要建设房屋的人肯定越来越多,近处的原木很难满足基本的需要了,不仅是细木头,就是再小些的木头也成为盖房屋的材料;二是当地的林业部门管理的严格了。这是一个相对而言的问题,林业部门管理的再好,也是有粗大的原木的,但是数量肯定要少得多,而且使用的限制也更加紧张。我曾经与禾木林管所的领导谈论过这个问题,他说了许多原因,归根结底是原始的森林面积减少了,采伐的数量因为旅游环境的保护而日益降低,如果原始资源继续减少的话,将来这里的牧民要盖房屋,很可能还得需要从山外其它地方去拉运;三是原木资源自身也发生了问题,近处或远处的粗大原木数量,可是真的不多了。一棵直径五十厘米的松木,生长期可能在100年左右,一米左右的需要200——300年之间,人类需要量的增大与自然森林生长期的漫长,这是一对人类无法立即解决的矛盾。如果仅仅依靠自然的生长,它们的生长能力目前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的需要了。
  自然森林面积的缩小,不论在水土保护、环保造氧、木材利用等方面,很大程度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质量。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人类的行走踪迹也会直接影响着树木的成长。我曾听到过图瓦老人们说起过,在村庄背后靠近洪巴斯峡谷的山坡上,以前的松树枝上都结满了可以食用的松籽,现在来的人多了、汽车多了,不知道为什么这些树就不结果了。
  天然草场综合利用的效果,与山下专业牲畜业户种植的人工草场相比,产生的经济效益和发挥的作用肯定不可同日而语。在禾木乡,多年来的习惯,使人们自然而然地把牧业当成为全乡的主要产业,而且所使用的草场全部是天然的野生牧场,牧场的相对稳定与放牧量不断增大已经越来越成为一对紧张的矛盾。不论是与牧民们私下里讨论的话题,还是在每一次乡人大代表会议上的铮铮发言,始终都与牧民的草场不足和日益减少有关,因为草场面积在人口增长的同时却边际性地显示出户均的减少,发展牧业、如何发展牧业,发展一个什么样的牧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五)
  通过走访,我们明确地看到,同平原地区广大农村中农民的土地一样,牧业地区牧民家庭使用的草场,也是牧民维系生活与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牧场问题不解决好,牧业问题不解决好,这也会成为制约他们发展牲畜业、尽快脱贫致富的一个因素。
  目前,新疆喀纳斯景区已在全国、全疆逐渐成为新疆旅游业的一大“亮点”,这是新疆、阿勒泰地区党政部门几代领导班子多年来努力的结果。本地的旅游业逐渐地成为“亮点”,对于促进当地的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扩大阿勒泰的旅游业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来自社会各层次的投资,有效扩大矿产等天然资源的开发,都是努力改变本地区贫困落后面貌的重要手段。抓住机遇做好以点带面,通过旅游促进发展,可能是这届地委领导班子的中心任务。
  但是,随着这种开发的逐步深化,我们不能不面对这样的问题,当景区旅游范围的日益扩大,许多天然的牧场都经历了一个由当初的按规定时间打草,到旅游季节不让牧民打草的转变过程。虽然乡政府对这些不能打草的牧民家庭给予一定的补助,但是这些补助是无法解决牛马冬天吃草困难的。尤其是喀纳斯村,牧场草地越来越多地被纳入景区管理的范围,随着政府对牧民牧场的补偿机制日益在健全,牧民的日常收入被固定下来,据统计全村每家每年得到管委会的补助金平均为2万元,因此,导致了牧民们的养畜数量在逐年减少。原因有二个,一是草场的不足,二是有其它收入来源。这些减少畜牧数量的现象也与草场被征用修建了旅游设施有着直接的关系,牧民们反映到政府人大会议中的这一问题也比较多些。
  据当地干部说,多年来,草场一直是各类纠纷的源头。上世纪90年代前,这类问题少些,之后,问题是越来越多,冲突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许多家的牧场在一年年减少,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按照当地图瓦人的风俗习惯,每个孩子在成家立业之后,就需要从父母的草地上划出去一部分,如此下去,一块整块的草场被一条条割开;如果再加上人为的破坏,水源的污染和河道的改变导致牧场减少,使本来就非常贫弱的畜牧业用草场相对减量,收割饲草的产量年年在不断降低,围绕草场的矛盾自然激烈。
  究其原因,还是长期的贫困,造成了矛盾重重的现实。加上旅游区从县政府中划出来不久,矛盾的激化是酿发事情的主要导线。在旅游开发之前,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图瓦人普遍贫困的现状,几乎平均的生活水平,使大家也就适应了这种现实的生活。但是旅游业在刺激了人们挣钱欲望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把结了疤的伤口揭开了,从而慢慢地激发了这些矛盾。为了能保持长期的、持续的旅游业发展潜力,上级在坚持旅游核心区中要求保持原始面貌的前提下,却严格规定牧民不得私下进行改造,以免破坏了这种纯自然的风貌。现实中的问题是,对牧民来说,谁不想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小小地改善一下生活和居住的条件,享受一下现代生活的文明?但是现实情况却不然,不论是居住的房屋,还是道路,还是现代化的电器的购置,都需要纳入一个统一的规划,因此,旅游发展与保持原貌,提高牧民生活水平与避免环境破坏,始终成为禾木村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焦点。
  还有一点必须说清,是生活在这里的本地牧民,根本没有一个充分的思想准备期,就在一夜之间,打开房门就看到了突然到来的大队人马,他们也就立即陷入了旅游大潮之中。我不用问就可以想到这样的一个场面: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牧民,一直在充裕的时光和自然风景之中平静而自足。可是,突然之间,旅游就像一人巨大的金疙瘩,从天而降,光临到了这个一直安静的小村庄,让牧民们在相逢之中、猝不及防。我们也看到,禾木村在前几年的接待之中,甚至在有了一定基础设施的目前,他们没有任何准备或是认识不足地,就开始迎面接纳了旅游的人群。据不完全统计,禾木村由三、四年前年接纳游客几千人,三年之间,迅猛发展到了年接待十几万人,这还不包括冬季旅游的人数在内。因此,在当地的牧民既没有资金、设施上的准备,更没有思想的经商观念孕育的准备之际,看好的经济效益使外来的商贩和经营者,就如一片片树叶般趁机加入了进来。夏秋之际的红火,潮水一样的人流,密布的商业网点,嘈杂的生活环境,又集中在一个小小的村庄里,日夜不停地流动,图瓦人突然之间所承受到的种种不适感受和视觉冲击,不是我们这些习惯现代生活杂音的人所能够理解的。
  基于目前的现状,对个人来说,我非常赞同规范的总体布局和系统的管理,通过这种管理来保护这种原始风格的存在和延续,这是景区永续发展的动力和最好的“卖点”;从大局上讲,著名的风景区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规划,也必须保持它原始的状态,这是长期发展的前提,也是做大做强旅游业的基础。但是,说不出口的某种同情和感受却在左右着我,这就是:让牧民远离现代文明的成果,以付出的牺牲和远离生命享受为代价,仍旧如常地不受现代生活影响地居住和生活在原始的状态里,这的确有些不公平,也有些残忍。我常常想问:你们一个个住在高楼里享受水暖电及街道公路公园等社会福利,凭什么就让人家图瓦人一代代守在这里,成为旅游业的牺牲品?
  但是,我不能脱口而出,把自己的思想表露出来。因为,为了地区这个大局的发展,为了阿勒泰唯一的原始自然风光和保存至今的民俗风情,我只能三缄其口。在工作中,我必须服从整体需要,以政府工作人员的角度,对牧民们进行了必要的宣传教育;虽然在私下里,我认为我们政府所做的教育效果并不如人愿,但是,我们还得继续,因为这已经成为一个飞转起来的具有惯性的陀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