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再见,小抑郁>第五十九章 赶集

第五十九章 赶集

作品名称:再见,小抑郁      作者:依云轻风      发布时间:2017-05-24 12:19:23      字数:3263

  No.197
  陶老师喝着汤,笑吟吟地看着他们俩:“作家和伯乐,吃完饭我去赶集,你们一块去吧?”
  “去,我去,我最喜欢赶集了。”叶溪按捺不住兴奋,用纸巾擦擦嘴,赶紧表态。
  明水不爱热闹,尤其是大集这种吆三喝四、挤来挤去的地方,他真不想去:“我在家吧,胳膊腿都的疼,不去了。”
  “哎,还没见样刊呢,就摆作家的谱啦?你去逛逛,碰到两个故事说不定就是两篇好文章呢。”叶溪马上开始缠打模式。
  陶老师倒不急,说:“小杨,我正想跟你说呢,让这天上掉的喜事打断了。昨天我说‘品尝’,可不是光吃吃喝喝、看看风景就算了,你也得到人群中尝尝人生的味道吧。”
  “就是啊,表哥,去吧。我也好好打扮打扮,万一有个奇遇什么的。”叶溪又扮花痴。
  “我不喜欢人多,闹得慌。”明水还是想回绝。
  “小杨,差矣,差矣。”陶老师笑着摆手,“人在娘胎里是与世隔绝的,落地就得在人堆里生活。你在人群中才能博采众长,让自己活明白,要是一直处在边缘你就孤陋寡闻了。”他指了指叶溪的手机说,“现在年轻人都宅在家里看网上的东西,那些八卦消息,哪个是宅在家里就做出来的?不还得从人堆里来嘛。”
  “我知道,可一去那里我就觉得脑子哄哄的,烦得慌。”明水妈妈也喜欢安静,很少带明水去集市,他是打心里眼儿里不想去。
  “你还没去呢,就先在脑子里堵上些不愉快的情绪,那还不三分钟就恼了?”叶溪看他一再推脱,就反问他,“你没见人家都是咧着大嘴去赶集的吗?哪这么多烦事?”
  明水瞅了她一眼,表示不愿与她争论。
  还是陶老师有办法:“小杨,全当陪我们吧。这样,你当自己是台摄像机,心里什么也不想,就是逛逛行了吧。”
  那好吧,冲着这奇葩的创意和背后的苦心,明水只好答应了。
  “换些耐脏的衣服,集上人太多。”陶老师嘱咐道。
  “得令!”叶溪跳出了厨房,又回头对明水说,“摄像机,离我近点,别让人偷走了哈。”
  
  No.198
  人山人海,甚嚣尘上,这俩词就能描述乡村集市的景象。
  明水跟在陶老师身边,叶溪一会儿去看看鱼虾,一会儿去看看猫狗,一会儿又去看看铸锅打铁的,一会儿又去扯扯人家的布料,这爷俩老得等着她。
  陶老师只要站定,就和身边的人嘻嘻哈哈地用土话开着玩笑。他今天的打扮就和当地老人一个样,和谁拉呱都亲热实在。
  明水看着人头攒动,心烦意乱,更觉浑身酸痛,老想找个地方靠靠。
  “摄像机,觉得无聊?太阳下山,这些东西这些人就都不见了,还不好好看看。”叶溪来招惹他。
  “中国哪里没有人没有东西?非得在这里看?”明水背过陶老师,小声反驳着叶溪。
  叶溪指着十步远的一个摊子说:“这样的摊位估计你就没见过。”
  明水顺着她指的方向看过去,是一个烟叶摊。卖主是个红光满面的老人,正忙着和一圈老哥们海吹。他手里拿着几把烟叶,让这群穿着黑色系衣服的老人闻闻,并翻开上面的叶子让他们看内里的成色。一把一把褐色的烟叶摆在一辆电动三轮车上,引诱着老人们不轻易打开的钱袋子。
  “你看,精明的买卖人,现在是他的工作时间,他正使出浑身解数把货物卖出去。走,过去看看。”叶溪拽着明水的胳膊朝前凑过去。
  摊主发给每位老人一张白纸,又在纸上放一点儿自家烟丝,这些人都是老旱烟了,熟稔地把纸卷成一头粗一头细的形状,摊主又殷勤地用打火机给每个人都点上,一时间青烟袅袅,从众人嘴里丝丝缕缕地冒出来。
  男人品烟很有意思,非要有个微微闭眼歪头的动作,好像不是在嘴里回味,而是在侧耳倾听。三五口之后,大家就把烟屁股在鞋底上捻灭。
  “怎么样?我家的烟都是牛马粪喂的,绿色食品,绝对一流,活集上你找不出第二家来。”
  “老四,别吹了,一股子草腥气,太软。”
  “你这不是一块地的?我吃的这个呛人。”
  摊主听到提意见,不急也不恼,又拿白纸给刚凑过来的老人,重复刚才的流程,一边说:“我说老伙计们,褒贬是要主,不喜欢的扭头就走了,我不和你们理论。想当年东城布行的王掌柜,一杆眼袋一米长,想抽烟了老婆孩子帮着伺候,一发脾气就拿烟锅子敲炕沿,那叫一个威风凛凛!他一直就吃我家的烟,我们家的种法是祖传,保你吃一口想吃第二口,饭不吃也先吃我的烟。景阳冈上有‘三碗不过冈’,我这是‘三口不闻香’。”
  一群人哄笑起来:“三口都闻不见香味儿还有啥好吃的?”
  “没文化吧,我的意思是抽了这烟,别的东西再香也闻不着了。”摊主不紧不慢地解释。
  “那是鼻子出毛病了,你得赔!”
  又一阵哄笑,然后就有人开始从裤兜里掏出小手绢包着的钱,一层层打开去买烟叶。
  
  “过些年你想看也看不到了。”叶溪说,“这些场面是早晚要消失的。”
  明水心说是,这是他进了集市之后品到的第一份味道,赶集还可以这样赶,倒是真开眼界。
  陶老师和老相识到他们小时候就抱过的老槐树下拉呱去了,明水和叶溪又去了一些旧货摊,看那些旧书、古钱、青铜器,还顺道去了一个老太太的丝网花摊前。
  老太太胖乎乎的,头发斑白,戴着花镜,非常安静地现场做花,周边围了一大堆孩子和媳妇。都目不转睛地看她忙活。
  她先在一个造型管上把铁丝定型成花瓣的形状,然后套上粉红色的丝网,绷紧,用细铁丝扎好尾部,一个花瓣就做成了,然后如法炮制,做出六片花瓣,又拿出一个花蕊,把花瓣围在四周,进行弯卷整理,一朵逼真的花就出来了。
  老人衣着朴素,并不是富有人家,但那份淡定与专注却让她有了与艺术家同样的光芒。她的安静和从容打动了明水,明水想起了奶奶,她总是在操心这那,担心这那,一顿饭功夫总得说上几句焦急冒火的话。她操劳一生,如果有老人应有的安宁,能静享现在衣食无忧的生活该多好哇。
  如果我解决了经济问题,她就能安心了。明水心想。
  他想起了已经发表的稿子,这对他来说是开天辟地的事。他平时喜欢静静地写下自己的感触,只做人生痕迹的纪念,从没有奢望能发表,但是当听说这些文章没修改一字就被编辑看中了,他心中就点起了一束小火苗——如果在工作之外,能发些稿件,既是自身特长的发展,又可以增加收入,何乐而不为?
  明水庆幸自己遇上了叶溪,这个自称“伯乐”的家伙就是老天派来的贵人吧?他很想握握叶溪的手,表示自己的感谢。
  
  No.199
  陶老师正和几个老兄弟围着一个更大年纪的老人聊天,看见明水和叶溪过来,陶老师就给老人提了个建议,让他说说来鬼子的事。
  老人本来正用几颗幸存的牙啃着烧饼,听陶老师这样说,就用漏风的嘴滔滔不绝地说起来。
  “鬼子来东城是三九年,到咱庄就过小年了,下了这么厚的雪。”他用两只手比划着有二十厘米的模样,“一说鬼子来了,谁还顾上吃饺子啊,都把盖顶用包袱一盖埋在雪里,跑到山上石头后里躲着。天那个冷啊,大家伙都挤在一起,甭管是谁家的,背靠背,肩靠肩,小孩就在大人的缝里填空,好容易熬过了一宿。第二天,传信的人来说,鬼子到富水县了,大家才欢天喜地地回来。那鬼子可能是黄鼠狼变的,哈哈,把鸡全掳走了,一个冬天庄户人就都没吃上鸡蛋。我奶奶就是那年没的,临死就吆喝着要吃个煎鸡蛋,最后也没吃上。第二年家家户户又都到别庄倒腾小鸡,才重新有了鸡蛋吃。”
  “也有三两个心还没坏透的鬼子。富水有个李秋兰,远近几个庄叫了响。当时她才六岁,她家的锅被鬼子揭走了,她就一路跟着那个拿锅的鬼子,趁鬼子不注意把锅夺了回来,顶头上跑回了家。那鬼子也看见她了,没开枪。”
  “鬼子在东城修了围子,建了碉堡,在槐河边上修了飞机场,还在四哨里都建了据点。四三年,八路军在摩天崖跟鬼子打,鬼子用飞机轰炸,扔毒气弹,八十多个人都死在山顶上了。那毒气真厉害,死的战士有的正扔手榴弹,有的正搬石头,有的还趴在枪上射击,石头都被血染红了,七几年我去过摩天崖,山顶上的石头都还一缕一缕的红,看着都叫人惊。”
  “……”
  老头子口齿不清地说着,陶老师给做着翻译,其他人都像第一次认识这老人一样惊讶地看着听着。
  明水竖着耳朵,把所有的抗日故事都装在脑子里,他也问了几个问题,比如当时东城的国共合作问题,比如老百姓支前问题等等,老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整个就是在开一个东城抗日的思旧会。
  明水觉得头脑特别清楚,所有的事都超顺畅地听进去了。他想起校长说过的话,“县志上有记载,但更多鲜活的事在老百姓中间”。“鲜活”,多么生动的词语,看到就让他忆起“活色生香”和“生命力”,其实每一片土地上发生的每一个故事,不都是生命力的体现吗?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