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河之恋(二十六)
作品名称:沂河之恋(小说) 作者:孟春晓 发布时间:2017-05-22 14:09:53 字数:3530
八十年代后期,虽然改革开放已经接近十个年头,但是在广大的农村,除了实行了联产承包制度,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以外,并没有什么大的体制改革。很多农村虽然把大多数的土地承包给了农民,但是并没有将集体财产分的十分干净。村子里仍然保留了一部分土地,很多村子是建在坑洼不平的不利于耕种的地方,所以村子里池塘遍布,而所有的这些,都会被当时势力强大的家族霸占,名义上是让他们暂时管理,但是实质上已经变成了私有财产,除了给村支书一些好处,其余的大多数都流进了个人的腰包。这些人再获得了意外之财的同时,生活质量明显得到了提升,活得很滋润。但是广大的老百姓却好像陷入了一汪泥潭中,在艰苦的岁月中跋涉着,期盼着,挣扎着。
土地虽然承包了,但是并不是给予农民,老百姓仍然需要缴纳各种税赋,开始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开口,就以民间延续的传统号召农民,每个村子为了更好的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都在村子的显要位置竖起高音喇叭,喇叭里不时地传来村支书声嘶力竭的叫嚣声。
“广大村民注意了,广大村民注意了,种地纳粮天经地义,上级要求三天内交齐,凡是不按期缴纳的,后果自负!”人们在刺耳的喇叭声中神经高度紧张,赶紧筹备,生怕由于自己的疏忽招来莫逆之灾。正准备着,生产队的队长已经挨家挨户动员起来,进入农户的院子,不停地催促着。村民们赶紧利用自己手里的工具,大车小辆地往公社粮库运粮食,一路上,川流不息的运粮队伍好像当年的支前队伍,浩浩荡荡,望不到尽头!
又是周六,秋生来到家里拿饭。韩庆林正在整理需要上交的公粮,秋生看着装得满满的一车小麦,小声咕哝起来。
“咋交这么多啊?”秋生望了望韩庆林。
“咱家人口多,就需要交这些!”韩庆林边整理边回答。
“你也和我一起去,好帮一下忙。”韩庆林整理完了,瞅了一眼秋生,吩咐了一句。
“噢。”秋生答应了一句,心里有点不平气,心里话,这缴纳的也太多了。
韩庆林父子匆忙吃了点东西,就拉着粮食走出家门,朝镇上的粮库走去。一路上,三三俩俩的运粮大军把整条公路堵塞起来。有去交公粮的,也有交完回家的,把公路挤得只剩下中央一条小道,不时的经过的汽车拼命地按着喇叭,警告着送粮食的农民。在送公粮的队伍中,也是参差不齐,各家各户都大显身手,体现着能力的差别。有的家境富裕一点的,买了牲口和平板车,送粮食的人坐在平板车上优哉游哉地说笑着,显得很高傲的样子;有的农民和韩庆林一样,买不起牲口,只好用人拉着平板车,艰难的行进;有的就是家境十分贫寒的农民,买不起平板车,只好用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小推车,屁股一扭一扭的,就像蜿蜒前进的溪流,额头上豆大的汗珠雨点般的落下,但是却不敢用手抹掉,因为两只手必须时刻掌握着,不然小推车就会歪倒,那样麻烦就大了。也有身强力壮的壮汉,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腾出一只手,瞬间抹掉脸上的汗珠,然后立即归位,再稳稳地掌握着小推车,显得很有技术的样子,成为运量队伍的一道风景。
韩庆林父子艰难地将粮食运送到粮管所,开始了漫长的排队交粮食的过程。因为每个村子的书记都想抓紧完成任务,所以就积极催促村民去交粮食,根本不管粮管所是不是忙的过来。所以各村的交粮食大军汇集在粮管所门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就像虫子一样慢慢地蠕动着。韩庆林父子亦步亦趋地排着队伍,防备着有没有插队的。虽然是下午了,但是正值初夏,毒辣辣的太阳发挥的余热仍然炙烤着一个个的庄稼汉,那黑黝黝的脸庞不时地被汗水覆盖起来。韩庆林心疼秋生,就让秋生找个阴凉地凉快,自己一个人排队。秋生也感觉自己有点受不了,就找了个阴凉地,凉快起来。
直到太阳落山了,韩庆林才挨到粮管所门口,眼看着大有希望,很快就会轮到自己了。韩庆林松了口气,用手抓起被汗水浸透的褂子,抹了一把脸上的汗珠。天很快就暗下来了,韩庆林突然感觉自己已经好久没有移动了,心里十分纳闷。就让秋生去前面打探一下怎么回事。秋生充分利用自己身体灵巧的优势,挤到磅秤前,只见只有一个过秤的,其他的过秤的人员已经下班了。秋生朝身后一看,黑压压的人群一眼望不到尽头,心里咯噔一下,凉了半截。心里想,我的天啊!这么多交粮食的,一个晚上恐怕也过不完的。心里开始愤恨起来,愤恨这粮管所不人道,怎么可以都按时下班呢?那么多人等着的啊!
秋生赶紧回去告诉韩庆林,韩庆林无奈地笑了笑,摇了摇头。
“唉!人家是公家人,才不管咱死活呢!等着吧。”韩庆林叹了口气,把双手架在平车上。
夜色渐浓,已经是半夜时分,空气失去了白天的燥热,显得凉爽起来。韩庆林父子一步一挪,紧跟着送粮食的队伍,心里的希望越来越大,因为距离磅秤越来越近了。突然人群骚动起来,只见排在前面的一辆平板车突然增加了分量,一个壮汉不时地往车上放小麦。原来看到只有一个人过秤,那壮汉打起主意,等前面的交完公粮,他一个健步冲上前,用他那强大的胳膊一下子从秤完了的平车上夹过来一袋子小麦,甩在自己的车上,赚起了公家的便宜。由于速度很快,过秤的粮管所人员根本注意不到。这举动让秋生惊讶地张大了嘴巴,他第一次看到了偷东西的场面,心里对偷有了强烈的印象。那个过秤的粮管所人员,也许对领导安排自己值班有怨气,也不是很上心,给那个壮汉有了可乘之机。由于这种行为的发生,让那壮汉省下来好多粮食,又需要再拉回去,减慢了队伍的蠕动速度。直到凌晨,韩庆林父子才交完公粮,父子俩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家里,秋生已经困得不行,倒在床上就昏昏睡去。
随着形势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很多家庭已经衣食无忧起来,告别了吃了几十年的地瓜煎饼,吃上了小麦煎饼,更有的家庭开始吃上了馒头,并且可以在饭桌上出现自己种植的青菜,日子开始一天一天好起来。人们手里有了富余,开始想办法改变自己的生活。很多农户开始翻盖自己的老房子,有的甚至开始置办新的房子,这让很多农民看到了商机。以前翻盖房子的时候大家都是找几个亲戚或者走得近的庄邻,管几顿饭,就算答谢了。由于盖房子的越来越多,渐渐地人手就不够用了,有的家庭就图省事,给帮助的人钱,开始大家都不适应,觉得都是庄邻,不好意思。但是逐渐就想开了,觉得是应该得的。几个精明的人就组织了一个包工队,专门负责给别人盖房子,索取报酬。这成为很多老百姓重要的生活来源。这样的包工队很快就红火起来,遍布每个村落。老实巴交的农民第一次大面积的知道了挣钱的好处,也多了一项收入来源。头脑更加灵活的已经走出村子,去了南方打工,每当过年的时候,都喜气洋洋的满载而归,家境大变,生活质量远远地把一般老百姓甩在身后了。村子里开始骚动起来,人们开始挖空心思寻觅挣钱的渠道,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不管合法还是违法,都充斥着金钱的味道,人们就像一只馋猫闻到了唾手可得的腥味,大胆尝试起来。更有眼光犀利者,做起了买卖,趁着改革初期,各种制度的不完善,见缝插针,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有着不菲的收入,过起了人上人的生活。人们的衣食住行逐渐有了差别,最显眼的就是房子了,千篇一律的茅屋草舍,逐渐异军突起了一座座的新瓦房,有的已经用起了钢筋水泥,建起宽敞明亮的大平房。人们的能量突然之间爆发起来,改变着这个死气沉沉的世界!
秋生每次回家拿饭,都感受到了村子里的忙碌。一个个放工的泥瓦匠互相说笑着走着,步履匆匆。秋生刚刚走进家门,就听见了母亲的哭声。
秋生赶紧进家,就看见一个摔碎的瓦盆凌乱地摆在母亲面前,母亲正在嚎啕大哭,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诉说着自己的委屈。韩庆林正在一旁吸闷烟,脸色阴沉着。
“怎么了?娘!”秋生小声地问母亲。
“儿啊!你可要好好学习啊!不然娘就难过死了啊……”李颖见秋生来了,一把将秋生搂在怀里,哭声更大起来。
原来,因为秋生要回家拿饭,爱子心切的李颖就到集市上买了一斤肉,想包饺子,给秋生改善一下生活,这让韩庆林十分生气,数落李颖,说李颖不会过日子。李颖本来就委屈,再加上干活很累,就发作起来,一下子将馅子盆摔碎了。发作完了,看着一地狼藉,又心疼起来,不觉大放悲声起来。韩庆林也是无意数落了几句,没有想到李颖会发作起来,只好躲到一边,吸起闷烟来。
生活在人们手中改变了模样,也让人们面对差别显得很不适应,心情莫名地低落起来。李颖眼看着别人家的家境在不断改变,但是自己由于要供应一个个的孩子念书,眼看着日子和别人比每况愈下,心里怎么会不着急呢?韩庆林也是一样的心理,嘴上不说,但是心情也逐渐沉闷起来。由于李颖的坚持,每个孩子都是供应上学,挣不到公分,分不到粮食,也就没有积蓄。眼下改革开放,眼看着别人家的孩子一个个辍学在家帮忙挣钱,日子逐渐好转起来。而自己这边却只能靠地里的收入活着,是那样的艰难,怎么会有好心情?在地里劳累了一天的韩庆林回家见李颖正在包饺子,哪里会有好气?就随便数落了几句,没有想到捅了马蜂窝。
秋生见状,也不好说什么,只好尊下身子,收拾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