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改革先锋 39.乍暖还寒 40. 久旱逢甘霖
作品名称:大河向东流 作者:张敦胜 发布时间:2017-05-16 19:14:56 字数:8457
39.乍暖还寒
事物的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
节后回来,张一凡一上班,就急着去翻看春节期间堆放在一起的报纸,1977年2月7日的两报一刊社论《学好文件抓好纲》一下吸引了他的眼睛。这篇社论在强调揭批“四人帮”是当前的纲、要抓纲治国的同时,特别提出一个“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两个凡是”方针。一凡一下陷入了沉思,看来确实是要“按过去的方针办”啊。
一凡思忖,他回老家跟老支书张恩柱灌输的那些见解,可能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分田到户还不到火候啊!他跟老九议论起这件事。老九毫不含糊地说,就目前的中央态度,很难接受分田到户这种“资本主义”行动,这是刘邓在文革之初被打倒的罪状之一嘛!
一凡有些后悔,心里在骂自己头脑发热,没有客观地分析形势。一旦老支书把地分了,引来飞身大祸,那可怎么办?
想到这里,他急忙往家写信。来回两周,弟弟爱社回信说,地已经分了。因为一听说要分田到户,大伙心里比过年还高兴,哪还能拖延下去。再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过了正月就要忙春耕了,那也耽误不起啊。于是,三下五除二,只几天工夫就分完了。这也是恩柱书记的军人作风使然,办事一贯雷厉风行。当然,那必须是他愿意干的,那些瞎扯淡、不着调的事,他比谁都能拖拉敷衍。
接到回信,一凡急得火烧火燎似的,他在懊悔,更在猜测,接下来老支书会不会大祸临头呢?他甚至在心里祷告,千万别出事!祈求好人一生平安!
但是,世上本就没有什么上帝,也没有什么神仙皇帝,祈祷是一点作用也没有的,事物总是会按照它既定的规律前进。俗话说,怕什么来什么。一周后,张一凡接到弟弟的第二封信,一看脑袋一下就大了。
——原来,就在分地的一个月后,老支书张恩柱被公社派来的公安人员带走了。带走那天,一辆带有“公安”字样的警车开来,惊动了太行村还处于分田兴奋中的人们。大家一齐围住警车和警察,七嘴八舌地质问来人,上百人愤怒地呼喊,要砸烂汽车。老支书却急忙向大家挥挥手说:“请老少爷们放心,他们不敢怎么着我,我一没偷,二没抢,就是想让大伙吃饱饭,到哪里我也敢说理去!”见大伙还围住汽车不动,就厉声喊道,“家顺,你让开!爱社,你别哭!这他娘算个鸟事,我又不是没挨过批斗,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进去蹲两天,还得乖乖地放老子出来!不信,咱们走着瞧!大伙听我的,散开!”
老支书没有悲伤,甚至没有气愤,因为他早已考虑无数遍了,可能的后果早就想到了,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是怕大家一时激愤砸了汽车打了警察,引来大祸,那就会逮走一大串。
一凡看完信,陷入深深的自责,为他的年轻无知,为他的不成熟而懊悔!然而,他也过于自责了。其实在老支书看来,即便没有张一凡的春节会晤,他也会做出同样的决定,因为他认为“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
这几天可把吴三高兴坏了,老支书被抓,除掉了自己的“眼中钉”“肉中刺”,他认为,今后就可以在村里横行霸道、为所欲为了。他建议将带头阻挠抓捕、聚众闹事的张家顺也抓起来,这小子老跟我对着干,该教训教训他了。贾正锦说:“打击面不能太宽,凡事要讲究策略,掌握适度,一旦引起大面积民愤,局面就难以收拾了。”吴三点头称是。老贾又嘱咐说,“你住在村里,要小心一些,不要太张扬,不要树敌太多。”
吴三是个文盲加流氓的货色,老贾把他当作关键时候的打手,一旦把握不住倒了台,对自己也不利,况且还有那个情妇郑桂花的牵连,使他格外关注吴三的举动。在老贾的调教下,吴三的水平也有了些许的长进。
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吴三并没有急于收回分给各户的土地,他心里明白,土地分下去,收成肯定好很多。他才不管什么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呢,拿这个问题说事找茬儿,只是为了打击老支书、家顺他们,剪除异己,壮大自己罢了。当然,这些点子,都是老贾出的,是经过老贾精心策划的。太行村的土地没有收回,也就稍稍按住了人们愤怒的心。
然而,天气总是阴晴转换的。正当老贾、吴三、郑桂花弹冠相庆、觥筹交错之时,令其没想到的是,张恩柱被抓只一个月,就出人意料地被送回来了。据说,此事惊动了地委副书记马志宏。马志宏就是张一凡同学马俊英的父亲,在河东县干副县长多年,因反对极左路线一直受排挤,仕途不畅。但在1974年邓小平出山,大刀阔斧地搞整顿时,解放了一大批蒙冤受屈的干部,省里领导换了,马志宏也得以被提拔到地委副书记岗位。他主政多年的老家河东县的一个村支书被抓,他当然格外关注。
据后来传出的消息说,当时,马书记对下属说:“‘四人帮’都倒了,怎么还搞那套极左的东西呢?动不动就抓人,这是共产党的作风吗?据说张恩柱这个人还是扛过枪、受过伤、过过江的老革命,是有功劳的。为了百姓吃饱饭搞分田到户,尽管不符合上面的政策,但也是为老百姓好,这种一心为百姓、不怕担风险的村干部实在太少了,应该表扬才是!”一句话,张恩柱被放了出来,去时拉他的那辆警车,又乖乖地把他送了回来。全村人那个高兴啊,像迎接英雄一样欢迎他的凯旋。老支书幽默地说:“我不说过了吗,我有老天保佑,谁也不敢动我一根毫毛!”只有吴三和贾正锦心头暗暗叫苦,下意识地感觉到:“大事不好了!”
1977年7月16~21日,中国共产党十届三中全会召开,消息传来,全国上下一片欢腾。一凡的单位——韩城职工大学的校长老蔡立即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学校刚成立不到一年,全体者,仅五人也。除校长外,一个教哲学的老九,一个教政治经济学的张一凡,后来又来一个教语文的成美玉,一个教党史的黄志刚,还有一个办公室秘书小霞。职工大学受市总工会领导,任务是办短训班,培训全市的工会干部。
老蔡动员说:“十届三中全会有三项决议:追认华国锋为中共中央主席,恢复邓小平的党政军一切职务,永远开除‘四人帮’出党。大家对此有何看法,都随便说,在咱这里,不抓辫子,不打棍子,有啥说啥。”大家知道蔡校长很正派,没有人担心这些。众人都看着老九,他是老大哥,水平也最高,一篇社论,看几遍就能大体背下来,是市委讲师团成员,千人的大礼堂演讲总是博得热烈的掌声。
老九大胆地说:“三项决议的核心是第二点,邓小平出山一定是个转折点,从此中国将进入邓小平时代。”这句话像导火索,“嘭”一下点燃了讨论的空气。蔡校长不以为然地说:“华国锋是毛主席钦定的接班人,中央的一把手;邓小平虽有能力,但两次被打倒,恐难成气候!”蔡校长50多岁,老师范学校毕业,既有理论功底,也颇有社会经验,此前任市总工会副主席,来此已升为正处级。
一凡是支持老九的。从1968年毕业分配到市供电局,到现在一块调入市职工大学,两人共事已达十年,他敏锐的政治嗅觉和高超的才华是一凡望尘莫及的,也是一凡碰到的最佩服的人。成美玉30多岁,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68年名牌师大中文系毕业,不仅文字水平高,政治头脑也非常清醒,她非常佩服老九和张一凡的理论水平。小黄是工农兵学员,父亲是韩城军分区司令员,很少有自己的观点,模棱两可地似乎总站在蔡校长一边。
学习快结束时,一凡拿出昨晚写的一首词给大家看,学中文的成美玉一把夺过来,高声念道:满江红•欢呼邓小平复出
三中全会,公报传,万众齐欢。三决议,上合天意,下符民愿。小平出正义伸张,受陷者瑞雪昭冤。四小丑,跳梁曾几何,全完蛋!
统帅明,军师贤;众良将,有虎胆。八亿一条心,孰能抵拦?三年大治换异彩,本世纪末就遗愿。再奋斗,看四化美景,在眼前。
刚念完,别人还没反应过来,就听老成高兴地喊:“好!太好了,一凡的文采倒像是中文系毕业的呢!”蔡校长说:“不错,说出了我们大家的心声,从此中国前途光明无限啊!”老九只是沉稳地笑笑,没有说话。他太了解一凡了,这样的诗词一凡写了一本子,诗兴大发时,几分钟就是一首。
一凡确实高兴。自去年十月粉碎“四人帮”到现在快一年了,政治形势如同今年的气候一样,始而春寒料峭,乍暖还寒;但经过几次冷暖空气的较量,终于迎来了盎然春意,又不可抵挡地跨入火红的夏天。哲学家说,事物的发展不会是直线的,总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这话一点不错。一凡认为,十届三中全会,已经敲响中国快速前进的大鼓,如此奋斗下去,四化美景定会出现在中国人民面前。想到这里,他的心在呼喊:“加油,中国!中国,加油!”
40.久旱逢甘霖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977年7月31日,一凡一清早就打开他那半导体收音机收听新闻。收音机砖头大小,那是他用最近的一篇报纸论文的稿费换来的。自从有了它,每天收听早新闻就成了张一凡雷打不动的习惯。
突然,收音机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刚刚恢复职务一周的邓小平,昨晚出现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一场国际足球赛看台上。播音员用激动的音调播出:“当体育场的喇叭传出,观看今晚比赛的首长邓小平同志也来到看台时,全场上万名观众立即起立欢迎,雷鸣般的掌声长达二十多分钟,经久不息。邓小平同志连连向观众挥手致意。”播音员继续说,“这是邓小平同志自1976年4月6日天安门事件被打倒后,首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一凡再也坐不住了,他草草吃了几口饭就骑车飞速赶到学校,报纸刚好送到。一凡打开报纸一看,只见一版的小平照片,神采奕奕,精神焕发。二版英国路透社的评论说:中国的小个子邓小平是个打不倒的不倒翁,在他沉寂了一年多之后,又一次出现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日本共同社的评论说:邓小平的闪亮登场,意味着这位中国政坛的老将,将逐渐发挥其关键作用。看到这里,一凡的心中一阵沸腾。
上班后陆续到来的几个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黄志刚说:“昨晚的球赛看了,中国队赢了!”他家有电视机,父亲是军分区司令员,14吋黑白电视机是公家特配的,全韩城也就几个高干才有电视机。“中国青年队以2∶0战胜香港队,获得长城杯冠军。散场时心情特佳的观众,面向邓小平长时间热烈鼓掌,久久不愿散去。”
老九说:“人们盼望邓小平出山,那可是久旱盼春雨啊!”
“小平选择在足球场上亮相,有什么特别意义吗?”不懂足球的成美玉问。
张一凡看过一本书,抢先说:“你们还不知道吧,邓小平是个超级球迷,年轻时在法国留学,就迷上了在欧洲时髦的足球。有一次没钱了,他竟然把衣服当了去买球票。”大家一听,顿时哈哈大笑。
蔡校长老到地说:“政治人物亮相都会选择一个合适的机会,这次恐怕是赶上了。这么重要的国际比赛,小平亮相,那还不惊动全世界啊!”大家都说有道理。
一凡从抽屉里拿出一本书介绍说:“这是一个气象预报员写的,看这段话有意思吧。”秘书小霞很好奇,一把抢过来:“你还看气象学啊,怪不得你什么都懂呢。”张一凡说:“不是气象学,你念念这段话吧。”只听小霞念道:“如果一个地方一天下一场雨,雨就会令人厌烦;如果一个地方一个月下一场雨,雨就会令人喜欢;如果一个地方一年才下一场雨,下雨那天就会变成一个狂欢的节日;如果一个地方100年才下一场雨呢,那么,下的不是雨,而是寂寞,因为那里早已没有人烟。人不能为一场狂欢,守候100年。”
老成带头鼓起掌来:“精辟!说得太好了,老九说人们盼望小平出山是久旱盼春雨,真是这个心情啊!这场雨再不来,恐怕就没有人烟了!”老蔡哈哈一笑:“宋朝有个梁山好汉及时雨宋公明,当代的邓小平能不能成为及时雨呢?咱们拭目以待吧。”
邓小平也确实没有辜负全国人民的期望,仅仅上台三天,他就主动出击,一拳砸向了关系国家前途的教育,提出了轰动全国的77级高考改革问题。一凡后来得知,1977年7月23日,也就是十届三中全会结束的第三天,邓小平就立即召开高教座谈会,研究招生改革问题。大家对十年“文革”推荐上大学深恶痛绝,“白卷先生”张铁生竟成了英雄,由此影响到读书风在文明古国竟几近灭绝。就在很多官员提出恢复高考需一年准备期时,邓小平果断决定:“我们被‘四人帮’耽误的时间太多了,一定要争分夺秒地抢回来,就从今年开始改。”只准备了两个月,10月12日就公布了高考消息,全国一下炸了锅,尤其那些上山下乡的知青们,大家奔走相告,欢呼这一特大喜讯。
一凡四弟爱社今年已21岁,高中光忙着“革命”了,就没上几天课,课本也不全,早已扔得没影了,来信要大哥帮忙找复习材料。可哪里有呢?全国几百万人都在找,那可真是一时“洛阳纸贵”啊!成美玉是个热心肠,得知后立即从她原来执教的韩城一中托关系找到了几本书,一凡那个感激啊!也就是这几本书,帮助爱社考了个大专,从此脱离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农村。
这一年冬天,全国有570万年青人参加高考,录取27万,录取率是4.7%,年龄最大的已达35岁。“十年动乱,整整耽误了一代人的青春啊!”张一凡深深地叹息,“由此也会形成科技人才的十年断层。”成美玉也轻轻地摇了摇头。
转眼就到了1978年,5月上旬,一凡去北京出差,妻子的大姑的女儿是猪肉店的售货员,张一凡特意去找从未见面的、八竿子打不着的远房亲戚走后门买猪大油去了。那时每人每月只给半斤油票,哪里够吃的呢。就在回来的路上,见北京人都在争买《光明日报》,原来上面登载一篇重要文章,题目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署名是“特约评论员”。一凡粗略看一眼,立即热血沸腾,心潮膨湃。他下意识地感到,邓小平又有大动作了。
果不其然,《光明日报》发表的这篇文章,立即在全国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哲学系毕业的老九被要求给市工会干部作辅导报告。40分钟讲完后,会议室的十几个中层干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我不反对,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也是标准吗?难道毛主席的话就不是标准了吗?”一个戴眼镜的胖子发言。
“毛主席一直强调认真学习马列主义,不要被假马列主义蒙骗。既然实践是唯一标准,那还学马列干嘛?”一个瘦高个子很是困惑。
就在众人七嘴八舌议论不休时,只见一个40来岁的中年女性“啪”一下合上笔记本,钢笔猛一甩,气愤地说:“我革命几十年了,凭经验和直觉,我感到,《光明日报》这篇文章有问题,它的矛头是指向毛主席的,目的就是砍旗,妄图砍掉毛主席这面大旗,对此,我们决不答应!”张一凡循声望去,见是市工会副主席邵红梅。他知道,邵副主席过去是纺织局造反派头头,本是一个检验工,凭借造反有功和风韵犹存的姿色跳到了这个副县级的位置。
蔡校长急忙打圆场说:“咱们听老九讲讲,我也是不太明白,今后该如何对待毛主席的指示呢?”
老九端起杯子,慢慢喝了口水,缓一口气说:“其实这并不矛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从最终意义上说的。任何真理,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真理也有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至于说到毛主席的指示,也并不是每一句话都一定是正确的,每个人都有认识的局限性,没有一贯正确、永远正确的人。毛主席早就说过,‘能对我的功过三七开我就满意了’。1963年11月18日毛主席在康生写的《五评苏共中央公开信》一文中,就特意加了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这篇文章就发表在次日的人民日报上。只是这些年来,‘四人帮’把基本理论都搞歪了,需要下大工夫拨乱反正啊!”
听老九的讲解后,大多数人缓了一口气,认为《光明日报》的文章是正确的,确实需要拨乱反正。
张一凡见大家情绪好了一些,就补充说道:“强调实践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并不是否认书本知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自实践,因此就需要读书。但书本上的知识最终是从实践中来的,不是凭空出现的。书本知识对不对,也要在应用中检验,毛主席一贯反对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一再强调理论要跟实际相结合嘛。南宋诗人陆游就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就是实践第一这个道理。”
张一凡发言后,蔡校长投来赞许的目光。老九接着说:“邓小平上台一年来,报纸上发表了他许多讲话。中心思想就是要完整地准确地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即实事求是,决不能只从个别词句、只言片语去理解毛泽东思想。如果按‘两个凡是’去行动,那就违反了毛主席提出的实事求是路线。1940年毛主席在延安还特意给中央党校题写‘实事求是’的校训,以此提醒共产党人永远牢记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然而,这些年我们却逐渐丢掉了这条路线。邓小平最近忧心忡忡地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可见,搞清这个问题是多么地重要!”
市总工会一把手蒲主席带头为老九的讲解鼓起掌来,他说:“这些年,我们党只注重学习矛盾论,强调阶级斗争了,却忽略了实践论的学习,主观意志盛行,偏离实事求是路线太远了。咱们的工会工作是上管马列主义,下管扑克象棋,中间还要管职工福利,这么重要的工作,要是思想僵化、不思进取,怎么能做好呢!今后要加强学习,努力补上这一课啊!”
张一凡下意识地抬起头,看了看会议室墙上的标语:战无不胜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万岁!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心中思忖,真要做到“战无不胜”,需要下功夫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啊!四人帮的流毒太深太广了!
此后十几个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除了那个邵红梅等个别人,大家都一致拥护这次全国性“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赞成《光明日报》的观点。会后,蒲主席急忙指示蔡校长安排办学习班,将全市基层的工会主席统统轮训一遍。还特意把老九推荐到市里,在市革委会的大礼堂给全市干部作报告。老九的精彩演讲,不时博得阵阵掌声。
为了更加深入贯彻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老九夜以继日地赶写出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简易读本》,在职工大学连续举办了几期学习班,获得群众与领导的广泛好评。
全国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历时半年多,被“四人帮”搞乱了的理论得到初步清理,全国人民的思想得到初步扭转。老九归纳说:“改革高考制度是邓小平打出的第一拳,这是小试锋芒。恢复实事求是路线,就是他的第二拳。这一拳比第一拳要重要得多。”
张一凡问:“下面还有第三拳吗?”老九放下手里的一本书狡诈地笑笑:“你说呢?思想是重要的,但如果没有制度的保障,那还不是空中楼阁啊?”张一凡也诡秘地笑笑说:“真理标准大讨论,刺疼了个别人,邓大人要想放开手脚,耍一套组合拳,就必须……”老九赶忙伸出右手食指顶在左手掌心,作出一个篮球场上“停止”的手势。张一凡没有说下去,两人同时哈哈大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老九撂下这句话就去找蔡校长下棋去了,老蔡已等他半天了。张一凡拿起老九放在桌子上的书,见是一本《老子哲学研究》,心想,怪不得老九时常流露出一股闲云野鹤、洒脱无羁的道家风骨呢,原来他钻到“老子”家里去了。
相走田,车走线,炮打一溜烟。这面当头炮,那面就把马跳。两人连杀三盘,老九2∶1赢了老蔡。老蔡假装生气地说:“老九,你快走吧,你不是报考研究生了吗,你走了,我还能找到胜利的感觉。一凡、小黄都是个臭棋篓子,都是我的手下败将。”一凡走来看棋,接口说:“吃你个车马炮,你就回棋,谁跟你玩啊!小黄那是假装走错,哄你老革命开心罢了!”老九骂一声张一凡:“你小子就是死心眼,什么事都那么认真,你就不能学学小黄,让咱们老校长战无不胜吗?”老九把随处可见的“战无不胜”用到这里了,老蔡一听立即喊一声:“滚,都给我滚,就会欺负我这老头子!回家喂脑袋去。”说完,三人立即笑成一团……
1978年12月22日,一个特大喜讯传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了。老九就像给学生讲课一样又发表评论了,他对张一凡说:“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路线,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纲领,必将成为新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张一凡非常认可:“邓小平已成为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从此在中国政坛上可以大展宏图,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了。”老九说:“这次会议的成果,实际上是真理标准大讨论的结果,是邓小平打出的第三拳,从此就从制度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路线的贯彻。当然,拨乱反正还需要艰苦的战斗,但中国的前途无疑是光明的。”
这年冬天,老九考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文革”后恢复招生的第一届研究生,在400多名考生中,老九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被录取。可是,只上了一年,他就退学了。导师是哲学界泰斗,极力挽留这位高材生,并特许他一学期只来上一周课,但仍未留住他。多年后,他的同学大都成了部、厅级高干,人们都为老九惋惜,但他并不后悔。他说退学是因为年龄大(已35岁),孩子小、老婆病,那其实是微不足道的次要原因。根本的原因是,老九是个无欲无求之人,看淡官场名利,又恃才傲物,散漫惯了,就连接老蔡的班当了职工大学的校长,也是别人多次请他写入党申请书,才加入了这个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不加入就没法工作啊!人们说,老九是个怪人。但知根知底的张一凡说,他其实是受老子道家“随遇而安”思想影响太深的缘故呢!
1979年的元旦到了,张一凡看着《人民日报》的元旦社论《胜利的一年》,回忆这一年多的国内形势变化,感慨地说:“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谁也阻挡不了啊!”而老九却另有一番感受,轻轻地说:“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你看,老九在怡然自得地欣赏小平描绘的“丰收图”呢,老子那种以天为大、发乎自然的道家思想已渗入到他的骨髓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