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春秋战国演义>第七回 姬州吁弑君篡位

第七回 姬州吁弑君篡位

作品名称:春秋战国演义      作者:夕阳子      发布时间:2017-05-07 10:20:00      字数:3744

  这天,郑庄公正在与群臣商议朝见周朝天子的事情,突然卫桓公遇难的讣告到来。郑庄公诘问卫国来使,才知道卫国州吁弑君篡位的事情。郑庄公不禁顿足长叹说:“我国马上就要遭遇兵灾了!”
  群臣问:“国君依据什么这样预料呢?”
  郑庄公说:“州吁这人素来喜好军事,如今他既然进了行篡逆,必然以兵威来到他转移国内民众注意力的目的。郑、卫两国曾经有过嫌隙,他要试兵,必定首先攻击郑国,我们应当作好准备。”
  原来卫庄公的夫人便是齐国世子姜得臣的妹子,名叫庄姜,相貌美丽但没有生下儿子。卫庄公的次妃是个陈国女子,名叫厉妫,也没有生育;厉妫的妹妹名叫戴妫,随同姐姐一起嫁给了卫庄公,生下儿子姬完和姬晋。庄姜性格宽和,为人不嫉妒,养育姬完好像自己所生的儿子,又推荐了一个宫女给卫庄公。卫庄公临幸了那个宫女以后,生下儿子姬州吁。姬州吁性情暴戾,好武艺,喜欢谈论军事。卫庄公因此溺爱姬州吁,任随他怎么作为。
  大夫石碏曾经劝谏卫庄公说:“臣听说人们爱护自己的儿子,应当用道义去教导他,使他不要陷入歪门邪道。若是过于宠爱,儿子必定产生骄气,骄气就必定产生动乱。国君若是准备传位给州吁,便应当立他作为国家世子;如果不打算立他为世子,就应当稍向抑制他一点,这样他才不会有骄奢淫佚的祸害!”
  卫庄公不听。
  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姬州吁交情友好,经常一起坐着车子出去打猎,骚扰民众。石碏将石厚鞭挞了五十下,又锁禁在一间空房中,不许他出去。石厚翻墙而出,干脆住进了州吁的府中,吃饭睡觉都姬州吁在一起,竟然不回家,石碏无可奈何。
  后来卫庄公死了,公子姬完继承国君之位,就是卫桓公。卫桓公生性懦弱,石碏知道他不能有什么作为,于是告老回家,不过问国家政治。
  姬州吁更加肆无忌惮,日日夜夜与石厚商量篡夺国君之位的计策。这时周平王崩驾的讣告到来,周桓王刚刚成为天子,卫桓公准备前往洛阳吊唁周平王逝世,同时祝贺周桓王继任天子。
  石厚对姬州吁说:“大事可以成功了。明日国君前往洛阳,公子可以在西门为他设宴饯行,趁机杀了他,诸侯国君的地位,也就唾手可得了!”
  姬州吁大喜,预先命令石厚领着雄壮的军士五百人,埋伏在西门外面。州吁自己驾驭着车子,迎接着卫桓公到达西门外的行馆,那里又早已经排下了筵席。
  姬州吁躬身献酒说:“兄侯即将远行,小弟物地以薄酒为兄侯饯个行。”
  卫桓公感激地说:“又叫贤弟费心了。我此行不过一个月左右便会回来,还要烦请贤弟暂时摄理国政,却是必须小心在意。”
  姬州吁说:“兄侯保管放心。”
  酒至半巡,姬州吁又起身斟满金盏,进献卫桓公。卫桓公一饮而尽,又斟满一杯,回敬姬州吁。姬州吁用双手去接,却装做失了手,故意将金盏落在地上,又慌忙弯腰拾取,要亲自出去洗涤。卫桓公不知道他的阴谋诡计,急忙叫人换取一个金盏过来,又亲自斟满酒,准备再送给姬州吁。姬州吁却乘此机会,急忙腾展步伐,闪到卫桓公的背后,抽出一柄短剑,从卫桓公的后背刺入,刀刃直透前胸,顿时伤重而死。跟随卫桓公的诸大臣和卫士,素来知道姬州吁的武力胜过众人,又有石厚引着五百名身强力壮全副武装的甲士围住了公馆,他们只得降顺了姬州吁,以一辆空车载了卫桓公的尸体回城装殡入殓,全部都说卫桓公得了暴病,突然身亡。姬州吁于是代替卫桓公成为了卫国国为君,立即拜石厚为上大夫。卫桓公的弟弟姬晋,知道这其中必定有诈,立即逃奔到邢国去了。
  这是周桓王元年春三月戊申日发生的事情。
  姬州吁即位三天,只听得国都内外沸沸扬扬,都在传说他弑兄篡位的事情,于是召来石厚商议说:“如今国人众民传说纷纷,我这个国君难以坐稳。我想在邻国中间用兵立威。因为一旦战争发生国人就只好接受我,而不再议论桓公之死了。你说,我们应当首先讨伐哪个国家?”
  石厚说:其它邻国与卫国都没有矛盾冲突,只有郑国因为当年讨伐公孙滑之乱,曾经前来进攻过我们卫国,先君卫庄公还曾经为这事谢过罪,这是我们卫国的耻辱。以这个名义起兵,大臣和民众必定拥护。国君若是用兵邻国,非郑国不可。”
  姬州吁说:“齐国、郑国有石门之盟,两国结连为同党,我国若是讨伐郑国,齐国必定出面救它,我们一个卫国岂能敌过他们两个国家?”
  石厚分析说:“当今异姓的国家,惟有宋国称公,为老大;同姓的国家,惟有鲁是天子的叔父,可以称尊;国君想讨伐郑国,必须派遣使者去宋国、鲁国,请求他们出兵帮助我国,并且联合陈国、蔡国的军队,五国共同讨伐郑国,即使齐国出面帮助郑国,我们有什么担心不能胜利呢?”
  姬州吁说:“陈国、蔡国都是小国,素来顺从王室,郑国近来与王室有了新的嫌隙,陈国、蔡国必定知道,叫他们参加讨伐郑国,不愁它们不来。但宋国、鲁国都是大国,又怎么能够勉强他们参加呢?”
  石厚进一步分析说:“国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过去宋穆公是接受他兄长宋宣公的国君之位的。宋穆公将死的时候,想报答兄长之德,于是舍弃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子冯,而传位给兄长的儿子子与夷。子冯怨恨父亲,而且嫉忌子与夷,出奔在郑国。郑庄公接纳了他,常常准备为子冯起兵讨伐宋国,夺取子与夷的国君地位。如今我国联合宋国讨伐郑国,正符合子与夷的利益,不悉他不发兵前来。至于鲁国,它的国君尚未长大,国家大事名义上由隐公代管,但实际上都是由公子翚把持。公子翚兵权在手,看待鲁隐公像不存在一般,而且他极其贪婪,如果我们以厚重的东西贿赂公子翚,鲁国军队也必定动身前来!”
  州吁大为高兴,立即派遣使者前往鲁国、陈国、蔡国去了,独独剩下出使宋国的人员难得落实。
  石厚推荐了一个人:“他姓宁,名翊,却是中牟的人。此人很有争辩的口才,可以派遣他去!”
  州吁依从,叫宁翊到宋国请兵。
  宋殇公问:“讨伐郑国是个什么意思?”
  宁翊说:“郑伯无道,杀了弟弟,囚禁了母亲,又让侄子公孙滑亡命到敝国,仍然不能容忍,一再兴兵前来讨伐。我国先君因为畏惧它的兵力强大,只得忍气吞声地谢罪求饶。如今我国新君准备洗雪先君的耻辱,想与大国同仇敌忾,所以前来请求大国参战。”
  宋殇公说:“寡人与郑国素来没有什么嫌隙,你说要我们同仇敌忾,这话岂不是有些过分了?”
  宁翊说:“请国君退了左右,保让我们两人在场,我可以把话说清楚。”
  宋殇公立即叫左右人员退出去,然后侧过身子问:“先生用什么教导我呢?”
  宁翊问:“君侯的位置,从谁的手中接受过来的?”
  宋殇公说:“是我叔父宋穆公传给我的!”
  宁翊说:“父亲死了儿子继承,这是自古以来君王传承的通常道理。宋穆公虽然有尧舜的禅让之心,但是他儿子子冯却常常以失去国君之位为仇恨,潜身居住在邻国,他心中无时不刻没有忘记做宋国的国君。郑国接纳了子冯,他们的交情已经逐渐牢固,一旦郑国拥护着子冯兴师讨伐宋国,宋国的人民又感念宋穆公的恩德,不忘记他的儿子,内外发生变化,君侯的地位就渐渐危险了!今日卫国的举动,名义上说是讨伐郑国,其实是为君侯除去心腹之患。君侯若是主持这事,我们卫国将起动全国军队,又联合鲁国、陈国、蔡国的兵马一齐效劳,郑国的灭亡也就指日可待了!”
  宋殇公原来就有忌惮子冯的心,宁翊这番话,正投合他的心意,于是同意兴师。
  宋国大司马孔父嘉是商汤的后裔,为人正直无私,听说宋殇公听从卫国挑唆准备起兵,急忙劝谏曰:“卫国使者的话不可听。若是说郑伯弑弟囚母是罪孽,那么姬州吁弑兄篡位,难道就独独不是罪孽吗?请国君好好想一想!”
  宋殇公不听孔父嘉的劝谏,当日就兴师前来。
  鲁国的公子翚接受了卫国的厚重贿赂,也不由代理国君鲁隐公作主,也起了重兵前来相会。陈国、蔡国知道郑庄公与周王室有仇,也如期率领兵马到来。又因为诸侯中宋殇公的爵位最为尊贵,大家推举他做了盟主。宋殇公派卫国的石厚为先锋,卫国国君姬州吁引兵作后卫,多带着粮草,以便犒劳四国的兵马。五国总共出动甲车一千三百乘,将郑国国都的东门围得水泄不通。
  郑庄公向群臣问计,有人主张交战,有人主张求和,意见纷纷,各不一致。
  郑庄公说:“你们说战说和,都不是对付敌人的良策!州吁刚刚施行篡逆,没有得到民心,所以借口郑国与卫国以前的冲突,去四国借兵,想立下威势以弹压国内的民众而已;鲁国的公子翚贪图卫国的贿赂,出兵没有经过国君的同意;陈国、蔡国与郑国没有仇恨,他们都没有与郑国必定交战的意思。只有宋国忌讳子冯在我们郑国,是真心实意地协助卫国。我如今将子冯出居到长葛,宋国兵马必然往那里移动。再叫公子吕只引兵五百,出东门,单独与卫国军队挑战,然后诈败而走。州吁有了战胜之名,他的目的已经达到,国内事情尚未安定,又岂能久留军队在我们的国家?我听说卫国大夫石碏大有忠义之心,不久卫国即将发生内变,州吁自顾不暇,又怎么能够危害我们郑国呢?”
  从大臣将信将疑。
  郑庄公于是叫大夫瑕叔盈引着兵马一支,护送公子冯前往长葛居住,又派使者对宋殇公说:“贵国先君的儿子子冯,因为逃避死罪,潜来了我国。我国不忍心加以杀害,如今叫他远远地去躲避到长葛,应该怎么办,请君侯自己打算吧。”
  宋殇公果然移兵去包围长葛。
  陈国、蔡国、鲁国将军看见宋国兵马移动,都有了回国的意思。
  此时,有人报告郑国公子吕带兵出东门,单独向卫国搦挑战,陈国、蔡国、鲁国军队乐得袖手旁观。
  石厚引兵与公子吕交锋,没战上几个回合,公子吕倒拖着画戟逃走,石厚追赶到东门,门内郑国军队接应了进去。石厚命令将东门外面的稻谷全部收割,以犒劳四国的军士,后传下令班师回国。
  这正是:人说春秋无义战,我看诸侯都使奸。不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