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零距离接触图瓦人>一、到达指定的地点(3)

一、到达指定的地点(3)

作品名称:零距离接触图瓦人      作者:大路白杨      发布时间:2017-04-24 11:10:33      字数:3714

  (五)
  我们第一个要去的地方,就是新疆著名风景区的所在地喀纳斯村,这也是喀纳斯大旅游区中最早开发出来、经济效益也最好的一个景点。喀纳斯村距离禾木喀纳斯乡政府驻地的直线距离不过70公里,而走公路的距离却要走一倍以上,而且山路崎岖,弯道很多,悬崖峭壁处处都是,稍不留意,就顺着积存的冰面滑到路边。公路的许多地方是从半山腰处开辟出来的,公路的一边是高耸的大山,另一边就是深达百米的河谷。关于公路的危险,我在去年的春节期间就曾领教过,因此,对于车子爬坡打滑和刹车下溜之类的事情,每每遇到也就不再心慌害怕。
  除了司机乌兰在开车不停地吸着烟外,汪海峰书记他们三个人一会用哈语,一会用汉语,一直在不停地商量和制订着如何拆人违规房屋的“阴谋诡计”。
  细心留意窗外的美丽风景,细细品味大山里的初春,这时可能是我唯一能做的事情了。
  一群群低着头随意行走食草的牲畜们,根本不惧怕和留意从他们身边急驶而过的车辆。公路边空旷的草地上一顶顶才搭建不久的尖顶蒙古包,在嫩绿的草场上与闪亮的河流溪水一样格外地显眼。由于公路难走,我们的车渐渐地进入了山里的夕阳里。夕阳西下,一缕缕炊烟从毡房的尖顶上弯曲地伸向天空,那些在绿黄色草地上伫足远望的孩子,那些穿着长裙戴着红巾的提着铁皮水桶在溪边打水的年轻媳妇,那些在山顶上对着车辆狂吠不停的胖大的哈萨克牧羊狗,那些跟着奶牛后面提着奶桶,身着布裙的老妇人们,那些戴着压舌帽叼着莫合烟不紧不慢修理着栅栏的男人们……这些活动的人影一一从车窗口闪过,如同观看一卷散发着酥油气味和奶子气息的彩色油画。
  路上,有一队队转场的驼队逶迤而过,马蹄叮咚的脚步声、女人夸张的吆喝声,牧狗对着大路车辆的沉闷吠叫,在充满着喇叭声的公路上饱满而生动。春天到了,一切都伸张开来,萎缩一个冬天的松树和桦树,被阳光之手抖落一身的积雪,面向蓝天快步地接近着透明而温暖的季节。由于我们出来的时间较早,外地来的游客还没有大批地到来,因此公路上的车辆很少,几乎看不到行人,一路上显得冷冷清清。大概是冬天太过于漫长了,整个地面和所有的植物都散发着透骨的寒冷,让人不得不怯而止步吧。通过电话和网络方式,我知道在湖南广东等内地,虽然尚未直入五月,但季节早已是杨花满天、绿草遍地了,而地处西北的阿尔泰山深处,却仍旧是“一天两头冷,中午一身单,晚上披着棉被烤炉子”。
  去喀纳斯村的路都是柏油马路了,是顺着山坡先行,慢慢折入山中,基本上是沿着同一水平线,在半山腰处顺着山坡从一座山跨到另一座山,在群山部一层层转着圈盘旋,然后再一头扎入山谷。虽然标明县城到喀纳斯村的距离是170公里,而直线距离却不超过一半,但我们花费的时间,多消耗在来来回回的转弯中,多浪费在不停的盘旋公路上。这些盘山公路常常转来转去的,把人转得头晕眼花,没有来过的旅客在兴奋之中,既享受着美丽的自然风光,也享受了晕车呕吐之苦,幸好公路平坦,极大地减轻了人们坐车时晕车的痛苦。
  山里的气候是变化无常的,就像孩子的脸、女人的心和厨房的地面,一会一个样总是充满着变数。我们向村庄行进的途中,忽而阳光明媚蓝天白云,忽而细雨朦胧山路泥泞,忽而又是白雪飘飘遮天蔽日,忽而又是雾气弥漫乌云缭绕。这样的天气是非常折磨人的,尤其是对于深居大山之中的牧民和在“五一”节前向前山转场的牧民们,真是一件烦心、恼火而让人不高兴的事情。为了如期赶到固定的转场地点,驮负着家具的骆驼队伍在不紧不慢中行进。一家家牧民拖儿带女牵着老人骑马走在弯曲的山路上,钉着生铁掌的马蹄一步一步踢碎了濡化的冰面,把冰面下的水珠溅得四处飞起。连续不断的雾汽和不时落下的雨水,一遍遍地打湿了他们厚厚的衣服,也打湿了他们从山下新购买的各种家什物品。为了看清前面的道路,男人们必须伸出冰凉的大手,一把把不停地擦抹着持在脸上和眉毛上的雪水冰碴子。但是对于外地来的游客而言,却是另一番欢欣的情形,毕竟这样多样化变化的天气,对从内地来这里的他们来说是很难见到和经历到的,因此,什么事情都需要从两面看,一样的天气,产生的心情和效果都截然不同。
  一路上,尽管年轻的哈萨克族司机乌兰精神高度紧张也把车开得非常小心翼翼,但我们还是下了几次车,踩在冰雪水渍之中背负着湿透的麻绳,用力地把滑出路面的小车子从雪沟里一次次拉回到公路。上车时,我觉得脚部一阵阵冰凉,低头一看,原来下车拉绳子时,路面上化开的冰水,早已把我防潮性能良好的徒步鞋都打湿了。
  穿过喀纳斯景区门票站时,这里的雪仍旧厚实,漫天的大雪依旧覆盖着整个的工作场地。但是,已有先期的工作人员上山整理环境了,我们看到几个年轻人拿着铁锹、扫把和推雪的工具,一字排开,趁着阳光温暖的时候,快速清扫门前的积雪和窗口上悬挂着的冰棱子。再向四周望去,在门票站附近的服务区里,也看到有些商场、饭店和旅馆前有人出现。一行行零碎的脚印、一缕缕零星的炊烟和散落在空地上的人员,给人一种即将万物复蕤的景象。
  (六)
  170公里的路足足走了五个小时,可以想象一下道路的难走程度和车子的速度了。我们到达深居大山的喀纳斯村子里时,已是晚上10点多,山里的时间晚得早,太阳一落山就是晚上了,从每个窗口射出来的微弱灯光来看,村中多数家庭已经掌灯。散落在公路两边的木屋顶上已是炊烟升起,可是由于光线太暗,只能看个大概出来。由于村庄基本上分布在喀纳斯河的大峡谷中,村子的木屋顶冒出的炊烟,在没有风吹的情况下,一个个笔直如一条直线伸向已变得暗蓝色的天空,仿佛天空就是他们归家的路。当峡谷里有微风吹拂的时候,这些炊烟却变得弯曲而又柔软,像一条洁白色的棉布带子,掠过村顶飘过树梢然后走出村庄,走向山的半腰处,与那里的白云融为一体。
  喀纳斯村是一个有着100多户人家的行政村,是禾木喀纳斯乡管辖的一个村,全村分新村、老村两部分,另外还有散居在山区牧业点的几个自然村。老村地处进村不远处的公路两边,这些房子建起的时间很长,木村腐朽的程度很高,一看就知道这些房屋真的有些历史了。出了老村,前往观鱼亭的路上,在新公路边的左边,有一处平坦的绿色草原,草地上一排排坐落有致的民房就是新村。新村建成约在上世纪底,时间至今不足十年,当时建新村的目的是这了减轻老村人口增长的压力,另外考虑到保持淳朴的民俗风情,促进发展旅游业而新建的。喀纳斯新老两村汇聚着了全村大部分的家庭,另有少部分的牧民家庭却居住在沿湖的三道湾、哈音布拉克、土别克等十多个自然村,这些自然村落为牧民的放牧点,一般由三、五户牧民家庭组成,这些散落的自然村,山清水秀、风景优美,保持着原始的自然资源状态,是大景区内尚未被开发的景点。
  我们的车子进入村子后,仍在寂静无人的村中公路向湖边的方向行走,约行3—5分钟时间,就左拐弯下了路基,在一处有三、五幢木屋的院子里停下来,一打问才知道,我们已经到了乡政府在喀纳斯村的办事点。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禾木喀纳斯乡分三个地方,一个是县城的办事处,一个是喀纳斯村办事处,最后才是乡政府,这对于这样一个拥有三个办公地点的小乡,恐怕在全国都很少见。
  我和汪书记下车时,早有几个乡村的干部在此等候多时了。有乡政府副乡长格日力特,他是一名标准的蒙古族图瓦人,先是在乡里学校当老师、校长,然后被调到政府,之后被任命为挂职副乡长;有人大副主任秦贵诚,他是武警特种兵出身的,年龄约三十岁左右,精神面貌很爽快;之后是承包乡办事处的王荣老板,看样子年龄也就三十岁,这次他带着新婚不久的漂亮媳妇提前上山,就是为今年的旅游经营做些前期准备工作。据别人介绍,王荣以前可是一个调皮的家伙,家里只有这个独生儿子,爱喝酒打架,也仗义重情,爱结交朋友。看到车子停下后,他们打开车门,一哄而上把我们的行李拿进房间。
  我住的房间有七八个床位,门用厚厚的毡子钉着防备冬天的严寒,整个屋子只有靠近门旁边的处,开了一扇军用背包大小的窗口,窗口的外面用透明的白色塑料布钉着;房间只有一个大灯泡,用的电是太阳能发电机的电源。安排我睡觉的地方靠墙边的土暖气边,这样有土暖气的房间在喀纳斯村算得上是最好的房间了。木屋子接近泥土的最底层的原木地基已经腐烂了,再看一看这间房屋用的都是粗大而笔直的老原木,这些房子看样子是盖建了很久。
  当晚,在办事处的小餐厅里,王老板准备的饭菜显得非常丰盛,除了几盘子新鲜蔬菜外,另外准备了一大盘子手抓羊肉和一箱子八瓶装的“哈纳斯”特曲。在冬末春初之际能吃上新鲜蔬菜,在当地人看来是一件很上档次、很“长面子”的事情。由于是与乡政府的干部初次相识,对于他们的敬意不太好拒绝。那天,我喝了很多白酒,这是当地生产有六十度的高度白酒,尽管喝了不少酒,但是,还没有喝到平时那样感到沉沉的醉意,一起吃饭的乡干部戏谑地说,在山里喝酒,酒量是在山下的一倍,而且是醉后就醒,酒不醉人。那天晚上,我真的相信了他们的话,大喝一场之后什么也不想了就蒙头大睡。一夜好觉,第二天起床,头果然没疼。不过,酒喝多了还是出了一件洋相,我烤在暖气包上的棉皮鞋,半夜里被我紧紧抱在怀里,直到清晨大家醒来时,还是抱着。
  这件事成为我进入乡政府后第一个乡干部嘴里的笑话,当然,通过这件事情和造成这件事件的喝酒行为,也成为我与他们相互之间认识和熟悉,并成为好朋友的一个契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