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回校上课 21.琅琊山游记 22.君子不器 23.微
作品名称:大河向东流 作者:张敦胜 发布时间:2017-04-15 19:59:26 字数:11248
21.琅琊山游记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一凡、黎鸣对社教运动的评价是否准确,很难断定,因为这种感觉只来自局部,他们并不了解全局。而领导全县社教运动的副团长、南宛大学党委书记陈光却热情地歌颂了这场运动,他在《社教通讯》的最后一期发表了总结性的颂歌——
红旗高映大江东,社教至处一片红。喜看槐光江八岭,醉心坝店间溪松。
藩村柳巷临淮水,滁邑琅琊薄醉翁。天若有情天亦喜,神州自此尽东风。
一凡、黎鸣看后连连称赞这位独臂将军的文采和信仰,不愧为一所大学的领导,对党中央毛主席的革命路线,那是坚决拥护,忠心耿耿,一片赤诚。
老书记一高兴,临时作出一个令同学们十分兴奋的决定——回校时拐个弯到附近有名的琅琊山一游。消息传来,大家欢呼雀跃,奔走相告。是啊,整整半年了,从9月份入学就天天学习社教文件,之后就立即开赴农村,投入到这场伟大的政治运动,神经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现在是到该放松一下的时候了。琅琊山,那是因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在此做太守时写了著名的《醉翁亭记》,而闻名天下的旅游胜地啊,怎能不高兴呢!
早上七点,几辆大客车开来,一辆车刚好装下一个班40多人。一凡上车后就坐在了马俊英旁边,小辣椒刘萍和沈大山坐在一凡后一排。车开了,一凡问:“马俊英,还能背出咱们高中学过的《醉翁亭记》吗?”
“那么长,谁能背得下来!”马俊英回答。
“我能,你信不信?”一凡说。
“可能吧,你喜欢文学,我对文学没有特别的感觉,记忆力也一般化。”马俊英说完又加了一句,“那你背背,可别吹牛啊!”
于是,张一凡开始背起来: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背到这里,第二段却背不下去了,马俊英哈哈大笑:“我说太长了,背不下来吧,还真让我说着了!”张一凡正抓耳挠腮地想下一段呢,只听后座的小辣椒说:“真笨,听我教给你!”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刚背完第二段,就被沈大山打断了:“好了好了,我们的才女,我再考考你,作者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余七人是谁?”
小辣椒一哼鼻子:“你真是小儿科,这种题是考中学生的,谁不知道,光我们四川就占了三位,还是一家子!”
张一凡说:“对啊,三苏嘛——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你们四川厉害啊!”
小辣椒反守为攻:“大山,你说那四个是谁?可别自己不知道在蒙我们啊!”
大山从容答道:“唐宋八大家,以散文著称,唐朝有韩愈、柳宗元,其余六人是宋朝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和三苏。对吗?刘萍老师。”
小辣椒满意地点点头:“大山同学,回答完全正确,给你100分。”众人哈哈大笑。
一凡也出了一道题:“你们说,古文中有四大游记,谁能数出来?”
小辣椒说:“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勃的《滕王阁记》,加上这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才三篇啊,哪来的四篇呢?”
一凡终于逮住了机会,哈哈大笑,学着她刚才的腔调说:“真笨,听我教给你。那一篇是《石钟山记》啊!”
沈大山说:“对啊,作者就是你们的老乡苏东坡嘛!这回不翘尾巴了吧!”说着还向小辣椒做了个鬼脸。
小辣椒说:“我答对三个,你才说对一个,还有脸跟我较劲!”
一凡说:“不愧是铁嘴钢牙,你永远是正确的。”大家一阵哈哈大笑。
小辣椒并不服输,争强好胜的性格使她又想出一题,非要挽回面子。她说:“中国有四大名楼,请张一凡同学回答,在哪里,叫啥名?”
听到点自己的名字,一凡慌忙答道:“湖南的岳阳楼,湖北的黄鹤楼,江西的滕王阁,还有一个是……”
“是什么?答不上来了吧?”小辣椒颇为得意,“让老师告诉你吧,那一个是你们省的蓬莱阁呀!”小辣椒不知道老乡苏轼的《石钟山记》是四大名记之一,丢了面子,这回也让张一凡不知道自家的蓬莱阁是四大名楼之一,丢了同样的面子,算是找平了。小辣椒乐得拍起手来。
一凡却说:“不对吧,岳阳楼因范仲淹、滕王阁因王勃的名记出名,黄鹤楼也因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和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等名诗而闻名,蓬莱阁怎能和它们比肩呢?”
小辣椒说:“蓬莱阁因八仙过海而闻名啊!”
“神话哪能跟现实相提并论?”一凡并不认输。
正当两人争论不休的时候,坐在张一凡右侧靠通道的黎鸣加入了进来,他说:“第四楼历来并无定论,有山西鹳雀楼、云南大观楼、安徽谢朓楼、山东蓬莱阁等几种说法,但王之涣《登鹳雀楼》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已是尽人皆知,论名气,鹳雀楼入选比较正确。”
一凡与小辣椒对此分析都比较认同,结果两人打了个平手。
既然来了,黎鸣也出了一道题:“谁知道,魏晋文学的竹林七贤都有谁?”他想这是一个稍微难一点的问题,更能看出个人的文学知识。
小辣椒抢先回答:“嵇康、阮籍、阮咸、山涛、向秀,还有两个是……”
“刘伶、王戎。”这次轮到一凡来补充了,黎鸣点头称是。
张一凡接着说:“竹林七贤崇尚老子哲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不媚权贵;常啸聚竹林,饮酒作诗,评点江山,抨击时弊。七人中,刘伶个子最矮,身高只有五尺,也就现在的一米五,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此人却诗文最佳;然嗜酒如命,一日三醉,一醉三天,还闹出刘伶醉酒而死却死而复生的民间故事。”
正当大家要听他讲“刘伶醉酒”如何死而复生时,汽车却停住了,琅琊山已到。
黎鸣、沈大山对张一凡和小辣椒的文学功底非常欣赏,张一凡对这三位同学同样佩服有加。只有马俊英有些失落,她一句话也插不进来,自愧这方面的知识太少了。
八点多,汽车停到琅琊山下,一场爬山活动开始了。
一会儿的工夫,大家就爬到一个叫“三里亭”的亭子,略略一停。一凡指着近处的松柏古树、片片竹林、淙淙泉水和满山的鸣鸟,对马俊英说:“太美了!就像进入了一幅山水画中啊!”马俊英也说:“是啊,人在画中游啊!”马俊英这话颇有诗意,张一凡很高兴。
继续行军,路过一个叫“听水台”的地方,只听山上的流水倾泻而下,发出激烈的哗哗声。再往前,叫“旷览台”,这里可远眺胜景,极目远瞩。又前行六里,就是此山的灵魂“醉翁亭”了。
这时,刘萍和沈大山也已赶到,一见“醉翁亭”三字,小辣椒就叫起来:“你看你看,这是苏东坡的亲笔书法,多么遒劲有力!”沈大山说:“欧阳修是苏轼考进士时的主考官,这是学生给老师提文扁,以示敬意啊!”
一凡转到亭子右面的“永叔纪念堂”,只见巨大的石碑刻下整篇《醉翁亭记》,英子问:“怎么叫永叔呢?”张一凡说:“永叔是欧阳修的字,古人常称字或号,欧阳修自号醉翁,又自称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又称欧阳文忠。自幼丧父,寡母教子有方,遂成就一番事业。”说着就看到永叔的肖像挂在大堂正中,左面是欧阳母亲教子的图画,右面是历代文人墨客纪念欧阳修的诗词,布满全墙。马俊英暗暗佩服:“一凡真是博学多才啊!”
再往前是“意杜亭”,在此俯瞰,只见有九条泉水,蜿蜒如九条蛟龙,奔流而下,流向远方。又前行数里,遇到“洗心亭”,此亭之命名,大概是欧阳修在此做太守,时刻告诫自己要洗心革面,远离贪腐,体恤百姓,与民同乐的意思吧。张一凡这样给马俊英解释。
至此琅琊八亭看过,游客已到山之半腰,立即出现一片开阔地,一座大庙拔地而起,甚是壮观。远看,“开化律寺”一块大扁映入眼帘,进得寺来,正上方是“大雄宝殿”四个大字,苍劲有力。如来佛高达一丈五,两边的十八罗汉姿态各异,惟妙惟肖,令人忍俊不禁。更妙的是,如此一座大庙,中间竟无大梁支撑,足见其古代建筑艺术之高超。赶来的刘萍与沈大山也啧啧称奇。
游览大殿,算是休息。少顷,全班的集合号吹起,大家一起向山顶发起冲锋。此时,马俊英已筋疲力尽,不时拽着一凡伸过来的竹竿往上爬,这也是最陡峭的一段路。爬到前面的黎鸣和小河南刘豫仁,不断回头等他们,并开起了玩笑:“马俊英,你可一定要抓住一凡,可别让他跑了啊!”“一凡,你可不能抛下英子不管啊!”马俊英有些懵懵懂懂,抓着张一凡伸过来的棍子更紧了。但张一凡心里明亮,这两个好朋友认为,张一凡更喜欢小辣椒,他们有共同的文学语言。可张一凡觉得,爱好只是一个方面,思想的一致才是最重要的。
游完琅琊山,汽车开了四个小时,离别数月的学校终于见到了。当天晚上,张一凡不顾一天的疲劳,用诗歌的形式记下了这次一生难忘的旅游。
琅琊山游记
旭日半悬东天际,游客已近三里亭;长郊松柏绿无涯,黄岗贞竹随风鸣。
泉琴铮铮作伴奏,山雀不休迎客声;路过听水、旷览台,六里急行见醉翁。
东坡笔锋雄浑厚,正中三字书亭名;右首石碑文章在,左侧骚人留古风。
永叔肖像偏堂挂,母亲教子画有情;意杜亭下九曲水,游兴未尽洗心亭。
醉翁八亭看不足,琅琊半腰有胜景;开化律寺容貌尊,更有“大雄”气吞虹。
丈五如来神情美,十八罗汉姿不同;无梁大殿功夫足,地府天洞妙无穷。
军号劲吹鼓人心,双脚踏破阶千层;欲逮虎子入虎穴,无限风光在险峰。
宛中群山意如奔,天堑长江雾空蒙;铁臂银锄朝天舞,多娇江山万年青!
毫无疑问,这首诗的第一读者是黎鸣,第二读者当然是小辣椒刘萍了。
22.君子不器
世事难料,却又在逻辑之中。
张一凡的长诗《琅琊山游记》,送给好朋友黎鸣和小辣椒刘萍评阅后,很快就在男生和女生中传开了,张一凡的文学才华受到广泛的关注,小辣椒甚为高兴。她想起他讲的竹林七贤的那个刘伶,身高五尺却才高八斗,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张一凡这话是什么意思呢?难道是故意说给我听的吗?难道他在向我暗示什么?想到这里,她羞涩地抚摸一下秀发,一阵幸福感涌向心头。其实,一凡那话是面对众人,并没有想到“影射”什么。小辣椒却自动“对号入座”了,这可真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啊!青春期的女孩子总是敏感过度,这一点都不奇怪。
1965年3月,开始上课后的第一篇作文,张一凡写的《农村社教有感》受到老师的高度赞扬,并打印出来发给两个合堂班90个学生每人一份,张一凡的名气更大了。但他自己,却一直惴惴不安,因为他的“有感”并不真实。他迫于当时国内政治形势的压力,把他搞过社教的农村的阶级斗争描写得异常尖锐、十分复杂,并由此佐证“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这一政治命题。同学们越是赞扬,他就越是不安,这种“不敢说真话”的内疚,一直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来自北京的同学赵斌对张一凡说:“我很佩服你的文采,但我却鄙夷你的不真实!”张一凡一愣,心想,“这小子,批评别人也是竹筒倒豆子——直来直去,是条汉子!”
“那么,你这次作文是怎么写的呢?没有丝毫的艺术加工吗?”张一凡问。
“既然是有感,那就一定是心灵的真实之感,掺入虚构的感受就跑题了。”略一停顿又说,“当然,我的作文,老师只给个及格。”说完哈哈大笑。
多年后有位名人说:“假话一句不说,真话也不全说。”然而,现实中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赵斌,中上等个儿,潇洒帅气,但恃才傲物,自视清高,和者甚寡;平常沉默寡言,郁郁寡欢,很少与人来往,给人一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感觉。一凡听他的口音,知道是半个老乡,就问起他的家庭来,但却总问不出个所以然。一凡就想,批评别人不敢说真话,自己却有意隐藏什么,手电筒一个——只照别人,不照自己。难道有什么隐情吗?不过赵斌自了解了张一凡后,开始主动接近一凡。一天,他送给一凡一首词,一凡看后很是吃惊。
生查子•献给党——生就钢筋骨,豪气贯长虹。弯弓射猛虎,挥剑斩长鲸。
风里斗,雨中挺,冰雪岩上松。砥柱映天浪,兀自傲苍穹。
乖乖!这气势非同一般!俗话说,诗以言志,文如其人,张一凡开始重新打量赵斌:“你的诗很有气势啊!为什么不学中文,考了经济系?”一凡问。
赵斌没有回答,却反问一凡:“君子不器,这句话知道吗?什么意思?”
一凡又是一愣,有一种下棋遇上高手的感觉,但却故意装傻:“我只知道是孔子的话,含义嘛,不太了解,愿听阁下赐教。”
“你能不懂这句话?别把我当三岁小儿玩!”赵斌果然不肯上当。
被逼不过,一凡说:“做君子,就要目光远大,不满足一个器具那样的工种。是这样理解吗?”一凡试探性地说出这种解释。
“对啊!有志之士,应立志做统帅,而不是一个平平凡凡的小卒。学会计,干会计,一辈子能有什么出息?”赵斌痛苦地低下了头。张一凡突然明白,赵斌一直上课不积极,平常闷闷不乐、郁郁寡欢的原因了。但他不能接受赵斌的观点,更不能接受他对孔夫子理论的误解。
正说着,同学马俊英抱着一件棉袄走来。老远就喊:“一凡,你的棉袄给你拆洗干净又做好了,该怎么谢我啊?”
张一凡赶紧迎上去,接过衣服说:“谢谢,太谢谢了!我请你吃冰棍儿怎么样?买最贵的五分一支的!”
马俊英一甩辫子:“啊?人家忙活了好几天,就赚根冰棍儿啊,你也太小气了吧!”一凡哈哈大笑:“那要不,等我成了百万富翁,送你一座别墅吧,行吗?”
“那还差不多,不过,要看别墅的男主人是谁了!”
“你希望是谁呢?”一凡紧追不舍。“是谁谁知道!”说着,马俊英一溜烟跑掉了。
那个年代,农村来的同学,都是一件穿了多年的棉袄,冬天过去了,一般晒晒就放起来,天冷再穿。可马俊英非要给一凡拆了洗干净再做起来,张一凡不同意,马俊英却抢过来就跑了。一凡也没有办法。
看到这一幕,赵斌酸溜溜地打起趣来:“哈哈!有人给洗衣服,你可太幸福了!”
一凡赶紧说:“我们是老乡,又是高中同学。”接着又加一句,“啊,你也是我们俩的老乡,高中才离开家乡去北京,以后要多交往,可别看不起我们这乡巴佬啊!”
赵斌赶紧拱拱手说:“饶了我吧,我是求之不得呢!”自此,这三位老乡联系就频繁了许多。
一凡了解到,赵斌填写的高考志愿,都是北大等名牌大学的中文系,可眼高手低,心高气盛的他,并没有得到老天的眷恋,鬼使神差地把他分配到南宛大学经济系,这跟一凡有相似之处。他曾去学校要求转系,毫无疑问地碰了一鼻子灰,还被批“不听党的安排”。有小道消息说,文科生中数学分高的,首先安排经济系。赵斌大骂这种混蛋逻辑是“强奸民意”,但也仅此而已。一凡倒是看得开,学什么都可以,只要不当农民就行。赵斌的苦闷是显而易见的,从最近他送给一凡的四首诗可以清楚看出。
A.春来朝华去,空啼白头翁;谁醉江南梦,愿尔成辈朋。
B.春光明媚花柳动,枝头黄鹂吟吟鸣;好景偏逢人烦恼,孤身只影醉江城。
C.春风又过淮水滨,枯柳逢生枝作浪;遥看滩头几时蓬,长歌当哭又转昏。
D.忆往昔涕泪沾襟,思未来愁绪缠萦;欲借箭草船背风,乘东流误入兰坪。
一凡看后,觉得此兄文学水平不低,但由此陷入苦闷深渊,却也显出思维空间的狭窄。
转眼已到6月,期末政治经济学考试,老师要求写一篇文章,字数不少于3000字。张一凡天天去图书馆查资料,小辣椒也总是如影随形,见一凡坐哪里她就坐哪里,两人还不时讨论一些理论问题。结果,两人的论文都得了优秀。全班6个优秀中,还有黎鸣和沈大山,但却没有文笔最好的赵斌,因为他根本就不喜欢经济学。
就在快要放假的时候,学校大门突然挂出一幅横幅——热烈欢迎教育部检查团莅临我校检查指导。第二天的校广播站的新闻稿提到一个人的名字——检查团团长系教育部副部长赵天民。一凡一惊,这不是赵斌的爸爸吗?他曾在赵斌写家信时,看到他的爸爸叫赵天民,但没有往别处想。现在看来,曾因反对浮夸风被撤职回县的那个北海省副省长,平反后调教育部当副部长的那个赵天民,十有八九就是赵斌的爸爸呀,怪不得赵斌总是不愿讲家庭情况呢!原来他是有意保密啊!他急忙去找赵斌,却哪里也找不到。
晚上,赵斌回来了,一凡一问,果然不出所料。他到省委招待所去找爸爸,要求爸爸跟他早年的北大同学、现在的下级——南宛大学党委书记陈光说说,把他调到中文系,然而却遭到父亲的严厉训斥。这些“老革命”们不仅思想一致,甚至连训人的言辞也是基本一样的:“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个人要无条件服从组织,决不允许向组织讲条件!”
赵斌的鼻子都气歪了,但却毫无办法。
张一凡认为,赵斌希望学习自己深爱的文学专业是可以理解的,老革命们完全排斥个人的意愿选择并不完全正确。但是,当个人的意愿与国家的安排发生冲突时,他还是主张个人服从组织,兴趣服从祖国需要。而且,赵斌那种只想干统帅,不想当士兵的思想,也近乎幼稚。他认为,赵斌错误思想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对“君子不器”这句话的错误理解。于是,他想帮帮这位好朋友,使他走出误区,摆脱痛苦。
他从图书馆找到一本《孔子思想大全》拿给赵斌看:“你看,君子不器,是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他应该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
赵斌仔细琢磨着,喃喃自语:“啊,这跟我理解的,君子不去做工匠式的工种,是有区别啊!”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泰山不拒细壤,方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一个志大才疏、好高骛远的人,能成为统帅吗?”张一凡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
赵斌信服地点点头:“是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嘛。”他被一凡说服了。
历史有时确实带有传奇色彩,这位因不喜欢会计专业,“文革”被批“极端个人主义”的赵斌老兄,1968年毕业时被“发配”到最艰苦的世界屋脊西藏,不曾想十年后又杀了回来,一步一个脚印,走进了全国著名会计学家的行列,并先后担任了母校南宛大学的经济系主任和副校长。这真是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啊!赵斌的聪明天赋得到了发挥,有志者事竟成!赵斌确实是个人物!
呜呼!世事难料,却又在逻辑之中!一凡教授深深地呼出一口气。
23.微波初起
风乍起,吹皱一湖清水。
赵斌的爸爸——教育部副部长赵天民这次来南宛大学视察,没有帮助赵斌从经济系调到中文系,却给赵斌、张一凡他们带来一个意外收获,即解开了半年多的疑问——为什么从1965年初开始批判的“毒草”越来越多(如电影《早春二月》《舞台姐妹》《北国江南》《兵临城下》《小说三家巷》《苦斗》等)。这些电影、小说真的是报纸上批判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吗”?
赵天民对儿子说:“主席这一年多来,对文化艺术、教育卫生及哲学历史等各个领域都提出很多批评,这次来南宛大学调研,也是根据主席指示的精神,为制定高等教育改革总方针做准备的。”
“主席的指示肯定是无比正确的,但报纸上的文章,观点不一定全对。”赵斌说。
“是啊,主席是英明正确的,但歪嘴和尚把经念歪是常有的事。你一定要紧跟党中央毛主席,不要在大风大浪中犯错误,五七年反右派就抓出许多右派学生,到了基层,中央的正确指示经常走样。”父亲就是那些年反极左被罢过官,他担心年轻气盛的儿子犯错误。
赵斌对父亲的提醒连连称是:“我会永远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
但一个阅历不深的年轻学生,能分清哪是主席的,哪是错误的吗?能知道伟人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吗?
赵斌认为毛主席的这些批评应该是正确的,他对毛主席充满了无比的热爱和信任。
一凡他们听到一些赵斌的父亲透露的毛主席批判教育部和卫生部的上层信息,深信毛主席的指示是无比正确的,就更加拥护报纸上的宣传了。一凡在看了学校电影院放映的《早春二月》后,当天的日记记下了这样的体会:
——今天下午,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已被批判的电影《早春二月》(根据左翼作家柔石小说《二月》改编),谢铁骊导演的电影艺术手法确实很高,特别是它的音乐是非常优美的。要不是事先看了许多批判文章,真有可能看不出它是一株大毒草。从整个内容来看,剧作者完全在大抒资产阶级之情,完全是在盗卖“人性论”。观后,只能使人感到社会的发展动力不是阶级斗争,而是人道主义。因为文嫂的丈夫为革命牺牲,男主角萧涧秋舍弃自己的女友陶岚,选择与文嫂生活,以照顾孤儿寡母,这完全是贩卖资产阶级的人性论。以后要注意培养自己分辨毒草香花的能力,否则就要受蒙蔽。
然而,张一凡这些从报纸上搬来的观点,赵斌并不赞同。他不把报纸观点与主席观点完全画等号,显示出他的“不盲从”性格。他对张一凡说:“孙道临扮演的肖涧秋在救下上吊自杀的文嫂(上官云珠饰)后,出于同情革命遗孀的心理,决然中断自己与陶岚(谢芳饰)的纯真爱情,选择文嫂,这既是一种济危救贫的善举,更是一种拥护革命的凛然正气,是多么伟大的献身精神啊!怎么就成了贩卖资产阶级的人性论了呢?难道无产阶级就不讲人道主义了吗?”
一凡说:“你老兄的文学水平很高,但卓尔不群者往往会遭受打击,你父亲不是特意嘱咐你了嘛!”
赵斌说:“让我丢弃真理,毋宁去死!”
一凡一惊,这好像是哪位革命烈士的话,想不起是谁了。心中却暗暗竖起大拇指,佩服赵斌是条真汉子。但他依然相信党报是正确的。
形势的发展出乎意料的迅速,1965年9月之后的几个月里,舆论的矛头已蔓延到各个领域,天天都有新闻。
一天黎鸣报告:“中央党校副校长、著名哲学家杨献珍已被点名批判。他的‘一分为二’还要‘合二为一’的理论,直接反对毛主席的‘一分为二’的理论,实质是反对与帝国主义斗、与修正主义斗,与阶级敌人斗,为‘三和一少’理论提供哲学依据。”
小辣椒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讲斗争的,反对跟敌人斗争,那不是修正主义吗?
几天后小河南刘豫仁报告:“北大副校长、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以及太平天国研究著名专家罗尔纲已被点名批判。他们的让步政策理论,鼓吹每个封建王朝建立初期,都会出台农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使久经战乱的社会尽快走向繁荣安定,以巩固自己的阶级统治。这是鼓吹帝王将相推动历史发展,否认农民起义、阶级斗争的作用。”
张一凡认为,历史书上是这样说的啊,想想很有道理,怎么就被批判了呢?
随后赵斌又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已被点名批判。他提出要加强企业管理,改革不计成本、不讲效益的管理思想,要把利润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里,这被批判是明目张胆地鼓吹走资本主义道路。”
一凡说:“咱们学会计、干会计,不就是为加强企业管理,创造更多的利润吗?怎么就错了呢?”
小辣椒说:“利润要讲,但不能当成中心目标,一切围绕利润转那是资本主义。”
黎鸣反驳她:“社会主义同样应该创造最大限度的利润,因为这个利润是人民的,不是个人的,越多越好。”
就这样,短短几个月,他们相互传递着这些报纸新闻,议论着,也争论着不同看法,在正常的上课之余,关注着这场政治运动的蔓延和走势。然而这些“大批判”相对于后来发生的事情,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只能算“风乍起,吹皱一湖春水”,而后面这一炮,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了。
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把矛头直指明史专家、北京市副市长、京剧《海瑞罢官》的作者吴晗。姚文元指出,剧中描写的明朝清官海瑞“退田”“平冤狱”等情节,直接影射1959年庐山会议毛主席批判的“单干风”“为右派翻案风”;海瑞“抬棺进谏”骂嘉靖皇帝被罢官,直接影射彭德怀庐山会议“直言相谏”被罢官,因此是一棵彻头彻尾的“大毒草”。1966年1月,《红旗》杂志历史组组长戚本禹又抛出重磅炮弹《〈海瑞罢官〉的要害是什么》一文,直指吴晗的动机是“为彭德怀这个里通国外的反党分子、大军阀、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翻案”,从而把这场批判运动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最初,不少读者写文章怒斥这种“上纲上线”乱扣帽子的“学霸”文风,但渐渐地这类文章已不见踪影,批判已成一边倒,矛头完全指向吴晗。许多文章提出海瑞是假清官,因为《海瑞传》是封建文人写的,是美化封建同僚的,决不能相信。天下乌鸦一般黑,黑暗的封建社会是个大染缸,没有一个是好官、清官。还有人说,即便有,清官比贪官更坏。因为他们麻痹了人民的革命斗志,缓和了阶级矛盾,维护了封建统治,比贪官更反动,更应该全民共诛之。
看到这些越来越脱离事实、蛮不讲理的文章,张一凡坐不住了,他找到好朋友黎鸣和赵斌商量。赵斌气得骂起来:“什么狗屁左派,纯粹是狗屁理论!”黎鸣倒是很有大将风范,慢条斯理地说:“先别着急,等等看,不可操之过急。”
1966年3月,新学期开始后的第一篇作文,张一凡终于抓住机会“出手”了,他自选的作文题目是:《对于“清官”问题之拙见》。文中指出,封建官吏都是为封建皇帝服务的,也是剥削人民的,从这点看,不存在绝对清官。但是,比贪官好一点的相对清官是客观存在的。天下乌鸦一般黑,是说事物的共性,但每只乌鸦都不一样,这是事物的个性。古希腊哲学家早就说过“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只看共性,不讲个性,就违背了毛主席提出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观点,做任何事情都会失败。任何时候,白与黑,廉与贪都是共生共存、对立统一的。
文章还引经据典地写道:在庞大的封建官僚群体中,历朝历代都有一大批为官清廉、关心人民疾苦者。如刚直不阿的包公,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百姓疾哭声”的郑板桥等等,都是家喻户晓、毫无争议的清官。做了一辈子高官、73岁去世的海瑞,死后竟无钱殡葬,家中破烂不堪,友人聚钱才得以安葬。海瑞的灵柩用船由京都南京运回家乡时,南京市民自动罢市,穿白衣为其送行,沿江百里挤满了送葬的百姓。这不正说明海瑞是深受人民爱戴的大清官吗?如果把这些历史都全盘否定、一笔勾销了,岂不是睁眼说瞎话,最终陷入历史唯心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吗!中国还有什么五千年文明历史可言呢?
接着又分析说: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与领袖人物、英雄豪杰对历史的贡献是一致的。毛主席就充分肯定秦始皇的伟大功绩。当然,我们决不能像吴晗那样过分夸大清官的作用,但完全否定清官的存在和作用,甚至认为清官更有反动性,那就违背了毛主席“一分为二”的哲学观点,是与实事求是精神背道而驰的。
后面还谈道:农民起义迫使新的封建王朝推行“让步政策”,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在阶级斗争再次尖锐时,就会再次爆发农民起义,因而,推动历史前进的始终是人民群众和阶级斗争。“让步政策”是统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被迫而为之”,其客观效果是有利于人民和社会发展的。因此,否定“让步政策”的作用,甚至说它“根本就不存在”,并以此否定其制定者和执行者——“清官”的存在,是极其荒谬的。
让人始料未及的是,这篇不到2000字的课堂作文,给一凡和语文老师带来了一场大祸。这次作文有三位同学写了对《海瑞罢官》讨论的看法,“阿拉”顾阿宝的文章完全是报纸上的观点,大批吴晗的反动本质。老师一句评语没有,等于没看。“小钢炮”赵斌(这是一凡给两人新起的外号),把矛头指向戚本禹,反驳他“打棍子”“扣帽子”的学阀作风,老师的评语是“你似乎没有看清戚文的观点”。只是对张一凡的文章进行了详细批阅,中间加了四段批语,文后的评语是:“文笔流畅,逻辑性强,写作议论文得体。文章观点可供大家讨论,以便共同提高认识。”
语文课上,老师让小辣椒刘萍朗读了一凡的作文及老师的评语,希望大家讨论。就像一滴清水溅到油锅里,讨论会一下“炸了锅”,很快就变成一场对一凡的批判会。然而,七八个人的发言却毫无新意,仍然是报纸上的腔调,是将被一凡作文中批驳过的观点重炒一遍,一凡被扣上“为反动文人吴晗辩护”“立场完全站歪了”等等大帽子。语文老师气得脸色铁青,一言不发。
出于对一凡“铁哥们”般的感情,小辣椒“偷偷”记录了每人的批判发言。会后她交给了张一凡,并安慰说:“本来我是支持你的观点的,但一看这阵势,大家全都处于狂热状态中,也就不好立即反驳了,以后找机会再沟通吧。”黎鸣也说:“大家是对事不对人,批判的不是你,而是吴晗。”只有赵斌很激动,忿忿地说:“完全是不学无术,狗屁不通嘛!”倒是张一凡反过来安慰起赵斌来:“没关系,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是毛主席讲的。不去管它。”说完还一阵哈哈大笑。
一凡毕竟是学生,此事很快就过去了。然而,这位复旦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的40多岁的副教授马玉冰,却在一个月后的“文革”初期首先被贴了大字报,因为她赞扬张一凡的作文,就是支持吴晗,支持吴晗,就是反革命。一凡对老师“受牵连”的遭遇,很是愤愤不平,但又能到哪里说理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