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中缅勘界纪实>第二部 第七章滇缅铁路,福兮祸兮!(1)

第二部 第七章滇缅铁路,福兮祸兮!(1)

作品名称:中缅勘界纪实      作者:林虎      发布时间:2017-04-10 19:26:54      字数:3135

  正说那两段“五线谱”,为何又跳到滇缅铁路上去了?别急!
  这一项伟大工程,和中英第二次滇缅勘界关系重大。
  要想破解中缅勘界之谜,真得了解这条滇缅铁路。
  我也是后来才懂得它和中英滇缅定界有多么重要的关联!
  我在驻耿马的步兵一一九团三连当副指导员时,连队经常野营、拉练,去佤族、傣族村寨访贫问苦,去孟定地区帮助地方建水电站公路,去橡胶林场义务劳动,“宣传群众”,稳定内地来的“农民工”安心在边疆生产祖国急需的战略物资橡胶,等等。那时,常听人们谈起当年修建滇缅铁路盛况,都记忆犹新。
  我也去过驻地周围几处铁路遗址“考古”。我住过的一家房东男主人,与我同龄。他的父亲就死在滇缅铁路工地上,放炮炸石时,被滚石砸死的。
  那项浩大而紧急的工程,留给当地人印象太深刻了。
  1964年夏天,我们部队开到了澜沧江边,搞武装泅渡江河训练。此前,一二六团搞了武装泅渡金沙江训练,总结报告转呈到了军委主席毛泽东的办公桌上。紧接着,我们部队就传达了毛主席的重要批示,掀起了武装泅渡大江大河的强化训练热潮。
  我们有三股巨大动力:一是积极支援越南人民抗美救国,准备在多江河的山岳丛林地区打恶仗;一是准备渡海登陆,解放台湾;还有就是毛主席表扬提倡,这是至高无上的鼓励、奖赏。
  我们一一九团有句军谚,叫三、六、九,不离手。讲的是上级指挥员打硬仗,离不开三连、六连和九连。
  这次武装泅渡澜沧江训练,我们三连又打头阵,当示范连。我们的训练点设在澜沧江的景云桥下游约两公里处。领导、机关来这里视察、参观,比较方便。
  即使是“旱鸭子”也得全副武装泅渡,骡马也得跟着过。江面宽约300米,表面看,无大波大浪。实际上水下都是暗涌潜流,一道又一道流线阻障,一个个大漩涡像巨大的漏斗,能把人马都吸走。我们每人身上背了三四个竹筒作漂浮物,浮力相当大。只要竹筒不掉,可保人不下沉。但能不能冲过江中那一道又一道潜流、一个又一个漩涡,抵达对岸,就全凭个人的勇气、体力、技巧等素质。
  我水性一般,按分工,负责收容组。几天训练非常顺利,一个半天,以班为单位,通常练两个来回。但有一天出事了。
  炊事班驮“核(黑)武器”(行军锅)的骡子身上漂浮物松动,过不了江中心一道暗流,被冲向下方。炊事班长不能丢了骡子,行军锅也舍不得、丢不得呀!人骡都被冲走了,随着江中漩涡、暗流,时露时没。我是收容组组长,岂能望江兴叹!必须、一定冒险追上去,不能伤一人一马。后来听说,岸上的团长、师长们都急了,他们指示、组织对我紧急营救。但急救组在江中受阻。
  谁救了我和炊事班长以及我们的无言战友骡子?
  是一座桥墩,是坚定地屹立在澜沧江右(西)岸的滇缅铁路桥墩遗迹!那里,离上游的铁索吊轿景云桥约三公里。
  这桥墩当然是钢筋水泥构成,很坚实。20多年的风雨和江水侵蚀,它仍岿然不动。江水冲到这里,被桥墩阻挡,形成一个回水湾。
  我和炊事班长、骡子都被桥墩挡住,安然爬上江岸。我怀着感恩和“考古”之心,爬上废弃的桥墩顶面,第一是惊叹:在这澜沧江大峡谷、激流边,怎样建造如此高大而又深沉的桥墩?奇迹!可载史册的奇迹!直到我们游泳训练这年月,景云桥铁索吊桥还是澜沧江上下几百里惟一一座载重受限的桥梁。过桥时,人都必须下车步行而过。当年,在这大峡谷怎么建桥?有多难?
  后来,我知道了,从昆明去佤山边疆的公路,大部分和这条滇缅铁路旧址重合。这次渡江训练结束后,我们拉练返营,途经云县稍事休整。
  我的大脚趾指甲往肉里长,行军非常痛苦。团长李靖德照顾我,让我留下,到县里找人了解一些滇缅铁路情况,日后乘车回营。他的心意是不让我再行军受苦,给我一个单独乘车回营的机会,又能免除有干部因病落伍的不好名声。
  云县位于云南省的西南部,东临澜沧江,属临沧地区(今临沧市),也在我们四十师师部驻地区内。境内居住20多个民族,是著名的红茶之乡。东连昆明,西通缅甸,对外四通八达,拥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进出口。
  滇缅铁路临沧段全长300余公里,大部分穿过云县境内,是修筑滇缅铁路最艰险的路段。云县人民为修建滇缅铁路做出了特殊贡献和重大牺牲。
  我在云县宿营时的女房东,是一位滇缅铁路民工遗属。她丈夫被征集去澜沧江边挖路基,因劳动强度大,一日无三餐,肚子老饿,加上得了疟疾,躺在工棚里,无人照看他。有一天,一阵发热过后,他感觉轻松一些,便独自走出工棚,刚走到江边,腿一软就摔倒了,滚落在江里。他无力挣扎,工友们也没找到他的尸体。
  我费了一番周折,找到县里管地方志的两位工作人员,从老档案和地方志上看到一些史料。他们还带我寻访了滇缅铁路在云县的遗踪,如:忙怀隧道遗址、抗日战争时期设在云县的后方医院、撒马坝备用机场、瓶罐窑机场遗址等。1944年,有一个联军野战医院驻云县。中国援缅远征军第二军军长王凌云与美军少校格林拉到云县城北河岸瓶罐窑田坝选定地址建此机场,主要用于转运野战医院的重伤员和物资。由云县政府每乡(镇)派民工30人,经过10天赶修完工。机场跑道长300米,宽30米,机场修好后曾起落飞机运送伤员和物资。
  1938年,云县疟疾流行,死亡人口很多,到1941年云县人口不过5万人,近2万人参加了修建铁路。地方志有记载:1942年4月17日午后4时,一支驮炸药的马帮行经大兴街岩子路时,药驮撞岩爆炸,赶街子的群众死伤59人,骡马死伤50余匹,毁坏民房58间。当时,几万民工就在工地搭起临时工棚食宿。
  在大山峡谷建铁路,没有运输机械,各种物资材料全靠人搬马驮。路基都是民工用锄头一锄一锄挖通垫平的。用可歌可泣形容修建滇缅铁路,恰如其分。
  这实在是一段悲壮的铁路建设史,证明我们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什么艰难险阻都能踩在脚下。凭一双手、凭勇敢勤劳,创造令人惊叹不已的奇迹。
  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一首被冷落、被遗忘的英雄史诗。据我所知,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这段历史。我算政工干部,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回到部队后,我想,滇缅铁路所经之处,都在部队驻地内,应该利用野营、拉练等接触地方群众的机会,以滇缅铁路各处遗址作课堂,以当年参加修建跌路的老民工、技术、管理人员为老师,进行艰苦奋斗教育。我们李靖德团长点头同意,我开始作教育方案。
  团政委知道后,把我传去个别谈话,说我的设想不行,还说我没脑子。我的教育方案也就被“枪毙”了。事后,有同事提个醒,我才理解政委的批评含意:我这是想替国民党反动政府歌功颂德!因为这项工程是民国政府组织实施的,听说还是蒋介石拍板、亲自下令。还有美国贷款7000万美元。
  他们有什么艰苦奋斗精神可学呀?
  我那时真缺脑子,听之顺之,把澜沧江边废弃的钢筋水泥桥墩、忙怀隧道遗址等,都尘封在记忆中,连从云县地方志上摘下的史料,也在部队调防中连同箱子、笔记本一起打失(丢失)了。不过,我在云县见过的那位房东大婶的丈夫,一直在我脑子里,总好像看见他在澜沧江汹涌的暗流、漩涡中挣扎、呼喊。
  历史并非那么简单,它不会在褊狭、无知中湮灭、消失。
  当我开始深入破解中缅勘界之谜,了解滇缅铁路和中英滇缅勘界定界有重大纠结以后,我才知道自己曾经那么无知可笑,也曾经那么褊狭!
  我在本书前面反复讲道,英国殖民主义者对我滇境的矿藏资源早已垂涎欲滴,妄想踩着已成为他们殖民地的缅甸这块跳板,步步蚕食我领土,迫不及待地想筑路入滇,攫取他们的通商利益。在第一次滇缅界商务谈判中,对滇缅通商也狮子大张口,通过“十九条”,又多谋取了许多通商特权,其中就逼“中国答允,将来审量在云南修筑铁路与贸易有无裨益,如果修建,即与缅甸铁路相接”。
  随后,英国未经中国政府同意,即派出工程师H.R.戴维斯带人先后六次出入云南,徒步往返8800多公里,勘测出一条从缅甸通往云南内地的铁路线。他认为从仰光到昆明,路程最短的还是经缅北重镇腊戍进入中国边防重镇孟定,沿南汀河上行,经云县过澜沧江进入南涧、弥渡。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