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中缅勘界纪实>第二部第五章 寸土必争,寸土必得

第二部第五章 寸土必争,寸土必得

作品名称:中缅勘界纪实      作者:林虎      发布时间:2017-04-04 19:25:17      字数:3958

  共同勘界委员会成立了。中方派出的主任委员是梁宇皋、助理委员尹明德,秘书主任李丽莹。英方首席委员马来规(J.GIague)、助理委员格乐思(E.S.G.rose)、秘书主任陶乐尔(StarkToller)。
  瑞士陆军上校伊斯林(CoI.FIselen)为中立委员会委员长。
  梁宇皋(1888—1963)出生于马来西亚。曾经与表妹、南洋巨富陈耕基的女儿陈璧君恋爱,因为陈璧君又爱慕上汪精卫,梁宇皋不得不放下了陈璧君。1906年,梁宇皋加入新加坡的同盟会。担任勘界主任委员前,任中华铁道部行政专员。
  双方所确定的委员会职权及任务是:会勘工作以《中英滇缅北京续约》(“十九条”)为据,对未定界有关部分所规定之界线,实地查明,并绘于地图上。委员会在解释各方政府向未获得同一解释的约文时,对于上述约文各段所规定及指明的各交点、分水岭、各处地名等,应予以相当之考虑。如果对于约定界线应作局部修改的各项问题,委员会应根据实地视察情况,报告各关系政府,留待考量。中英两方委员,如认为必要时,得将个人见解,提供各关系政府考量。
  中英共同勘界委员会组成后,经过一段时间准备,第二次勘界开始了。
  必须明白:这是一趟苦差。跟30多年前刘万胜、陈灿和司各特第一次会勘一样,交通还是那样不便,那边还是瘴疠之地。
  当时,中方人员去那段未定边界,有三条路线可走,一条是从昆明经思茅绕过去,一条是从昆明经保山转回来。都得绕!通常走法,是从昆明经楚雄、祥云向南拐,经南涧,过澜沧江铁索吊桥景云桥,经临沧抵沧源。
  我当兵去佤山,就是走的澜沧江这条路线,不过,我已经有幸乘汽车了。
  当时,地质调查所派出的云南调查团正在云南考察生物,外交部要他们先赴班洪地区调查。
  据参加第二次会勘工作的方国瑜记述:
  中方委员和部分工作人员于1935年10月30日,由昆明启程,汽车只通到禄丰,然后舆马劳顿,日行不过数十里,11月28日才抵达孟定土司境内。在孟定歇了一天,向东走,赶到班洪见到地质调查组,这已花了30天,整整一个月啊!
  12月6日,按照约定,中英双方勘界人员和中立委员在户算寨相会,边境各部落头目也云集于此,集体会商数次,双方举出人证物证,并一起上界勘察。(详见方国瑜《滇西边区考察记》)
  我们暂且不说在现场勘察多么艰难,寸土必争、寸土不让是多么劳心费神,只需略知这往返征途,就足见当年双方勘界人员何等劳苦!谁不信,请谁去复制一下,体验体验。更不用说双方人员都只怕少争一寸土,多失一寸土,心理重负更不好消受。不管耗多长时间,上去了,勘定不好,就难以下来。
  这第二次会勘,跟第一次会勘一样不好干。主要是以佤族为主的边民和他们的头人得知,英方还是顽固地、无情地坚持要以司各特画的“红线”定界。这哪行?
  如前所说,“红线”不仅仅把一座银山金山划到缅甸那边,更无法接受的是将把佤族分裂成两部分,一半留中国,一半留缅甸。更受不了的是,班洪部落也被分割,正如胡忠华所说,这如同把一个人劈成两半,能行吗?
  有时候,保家护园比卫国守土的利益关系更实际更贴切,所爆发出的力量更威猛更具有摧毁性。据胡忠华说,他哥哥胡忠汉已世袭班洪王,在部落和邻近各部落中威望蛮高,一呼百应。当勘界人员来到班洪地段查勘一处分水岭时,和第一次勘界一样,胡忠汉率领部落好汉们,不承认“红线”,不准以“红线”为界立桩。
  中方勘界委员梁宇皋、尹明德被逼得速上电请示:查勘分水岭,班洪土司坚决抗英。英方决心派兵随护测员。职既需保卫友官,更当抚边,请电示应付办法。
  梁宇皋、尹明德也不愿以“红线”为准画线,要抗住英方的无理要求也不容易。
  这次随护勘界的是英方军人,是一群傲慢与偏见畸重、自信比别人高一等的人。他们由缅甸的腊戍经滚弄到达这段未定界交通比较方便,并且在炉房矿区驻有军队。我举几个小例子,且看英方在勘界中为了多争一寸土如何做手脚。
  中、英双方代表及国联中立委员等来到澜沧县的梭勐坝。会谈前夕,有小股英军及地方人员窜入孔明山偷拍照片,绘制地图,进行地形侦察活动。
  当地中方官员张石庵(1896—1970),时为第七区代理区长,作为地方代表参加勘界会议。他向英方办事处发出警告:如果下次再有类似情况发生,民众有权当作入侵者当场捕获或击毙,后果自负。
  英方为了达到卑劣目的,把南卡江那边的界石偷移至孔明山脚,一面中文,一面英文字样,设此伪证,妄图在谈判桌上将其作为不可辩论的有力证据。
  张石庵获悉后,立即命人悄悄地把那块界石移过南卡江栽回原位。
  在谈判桌上,英方扬扬得意,以此碑为据,力争滇缅临时界是孔明山,乃是中英双方第一次界务交涉时已商定,要求双方派员亲临查验。
  英方哪里料到界石已回到原位了,结果弄得洋人摇头叹息、哑口无言。
  英方偷移界石的小动作出丑后,又出一招,把西盟土司送给他们的大银把长刀和拉祜族背袋摆放谈判桌上,说这是第一次勘界时,西盟土司已承认归顺英方的物证,这两件证物可比界石更重要。
  张石庵马上请人去西盟,用轿子把西盟土司的一位老太太亲戚抬到勐梭(老人年迈行走困难),在一次会谈时,舒老太太说:长刀主人西盟土司和她是亲戚,凡决定地方大事,她家都要参与商定。英代表所述西盟土司承认归顺洋人,把西盟归属缅地纯属捏造。洋人确实想引诱土司归顺他们,但土司始终未从。说到银把长刀和背袋,那是洋人几次送厚礼,企图拉拢大土司,而大土司出于礼貌关系,送给洋人的一点回礼。今天洋人拿这两件东西来当大土司曾答应归顺洋人的证据和信物,这是骗赖,这种信物和证据不值一文铜钱。洋人以为大土司已死,死无对证,但我们还活着,是骗不了的。
  舒老太太有力的回击,使英人又一次狼狈不堪。
  会谈中,英方不断使出各种伎俩。有天夜里,英军和印缅殖民军一部分偷偷离开勐梭。次日中午,这些军人又招摇过市,全副武装回到勐梭。他们就是让人们发生错觉,英军不断派兵增援,恫吓边民,也向中国各级官员施加压力。张石庵和边民都识破了他们的小把戏。
  英人也以小恩小惠收买败类设立伪证,偷移界石等事,多处地方出现过。
  英人在谈判桌上骄横跋扈,巧舌如簧,强词夺理,中方委员梁宇皋、尹明德总处在被动地位,会谈趋势显然对中方不利。
  张石庵等人心急如焚,与爱国进步青年尹溯涛、李晓村商议,联合出席会议的地方人士,串联全县各界人士联名向国联代表伊斯林上校呈交《抗议书》,说明界务史实真相,抗议英方企图侵吞中国领土的野心和行为。请伊斯林上校将《抗议书》原文电告国联,务请国联主持公正。
  接着,张石庵又与尹溯涛、李晓村刻印了《快邮代电》几百份,投书国民党中央及各部、院、各省政府及大专院、校、各报馆、社团。《抗议书》和《快邮代电》上署名的除第七区代理区长张石庵以外,还有七区各乡乡长,西盟各土司、代办、民族头人,民众代表及澜沧县各界士绅等200余人。
  上书坚决要求以滚弄江(即萨尔温江)画线。特别指出要将十二召花划归中国。十二召花处于佤山中心地区的公明山以西,萨尔温江以东地区的十二个佤族部落,如公鸡、官中、龙夸、蛮国、敢色、塔田等部落。如按“红线”画界,这些部落全入缅甸。鉴于英方野心无厌,我务必齐心合力保边疆而挽主权。
  上书曰:如果因中方允许英军入境,用武力恐吓,金钱诱惑,将来十二召花划归英方时,必要中方委员负责挽回!
  中方勘界委员梁宇皋、尹明德肩上压力多大啊!
  张石庵说通了当地县官,决定组织全区各族群众,在勐梭欢度春节,向会勘大员们拜年,举行勘界委员与地方军、政人员和各族民众参加的一个盛大的联欢会。其意是请双方勘界委员们感受民心民意,进一步向他们加压,也是给中方委员打气、助威。
  大年初四这一天,1.5万多名各族群众,肩扛土枪,身背长刀,手提大弩、长矛,敲锣打鼓,吹着芦笙小号,手持国旗、彩色横直幅标语,按各民族习俗,载歌载舞,从四方八方拥入会场。勐梭坝顿时人山人海,土枪土炮轰隆,锣鼓号声震耳欲聋,各族群众边唱边呼口号,“洋嘎啦滚出去!滚过南卡江,再滚到萨尔温江那边去!这里历来是中国土地,还来勘什么界?”
  一时间,口号声、歌声此起彼伏,拜年的联欢会变成了声讨英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集会,成了卫国保土、护家守园的誓师大会。
  面对如此壮观热烈的人民群众要求捍卫祖国领土,反对英帝国主义侵略的场面,爱国人士无不深受感动。英方委员眼看“联欢会”的情景,惊惶退席,返回营地急令英军处于临战状态。国联代表伊斯林上校,坚持参加大会,并接受群众拜年,他似乎看清了中国边民的力量及团结保土的信心。
  这次隆重集会,各民族有史以来第一次暂时忘却了民族隔阂和相互戒备,在反帝保国的共同目标下,欢聚在一起,是边疆地区自古以来都没有过的。
  联合勘察人员上界数十日,营地先后迁驻炉房、刚猛(班洪附近)、勐角、勐董、拉坝、老厂等地。深山老林、跋山涉水,吃住困难。人人都艰苦劳作。
  12月27日再奔耿马,1936年1月3日到达,召集绍兴、绍帕等部落头目,发安民告示。然后转到勐岗,共同勘界委员会已全迁于此。
  16日,自勐岗出发,次日抵勐角,26日到达勐董(今沧源佤族自治县县城)。
  3月13日离开勐董,26日至募乃银厂。共同勘界委员会在募乃闭会,任务基本结束,清明节已过。雨季到来,人员多发疾病。测量勘划勘界暂停。
  这期间,先后开会讨论约70次。
  4月9日,联合勘察人员离开募乃,踏上归途。原先计划取道缅宁(今临沧),原路返回昆明。16日,途中闻匪警,改道折向北行。
  5月2日到达保山,再由此返回昆明。自离开昆明抵达中缅南段边界,辗转回到保山,已历时半年有余(详见方国瑜《滇西边区考察记》)。
  联合勘察人员返抵昆明后,梁宇皋、尹明德即返南京报告并发表勘界经过。
  (附记:张石庵,1942年被选为边界宣抚委员,1944年辞去区长职务,任澜沧乡村师范学校校长、县参议员,1946年被推选为省参议员。新中国建立后,任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副县长,当选第一、二、三届省人大代表,云南省政协委员。)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