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钓鱼”日记>(三十五)

(三十五)

作品名称:“钓鱼”日记      作者:易江南      发布时间:2017-01-14 20:14:21      字数:3061

  2012年1月19日星期五阴
  
  今天是腊月二十六,年的味道越来越浓了。城里的老街、人民路等主要街道两旁的古槐树上已经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彩灯和象征吉祥的红灯笼。关门歇业的店铺在一天天增多。各种年末促销活动此起彼伏,房地产商纷纷邀请知名书法家为新老客户义写春联。近年来城里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还是能依稀听到天空中传来的近郊农村的爆竹声。坚守的人们,也在做着回家的准别,还是老话说得好啊,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谁不想回家看看呢?
  今天是我年前最后一次“钓鱼”,心早已跑回家里去了。“鱼市”上的人不多,稀稀拉拉的。认识的,见面的第一句问候都是“不回家过年?”
  或者“啥时候回家过年?”
  碰到一个半年前一起干过活的姓陈的老汉,聊了起来。陈老汉六十五六岁的样子,不是本地的,是乾县的。陈老汉的女儿嫁给了城北边郊区的李家寨村,家境很好。这些年来,无论是她三弟上学、结婚,还是买房,女儿都没少给钱,比起她那两个哥哥不知要强上百倍千倍。陈老汉住在女儿家,闲时,帮女儿做些家务,看看外孙。老汉觉着自己对不住女儿,亏欠女儿女婿太多。
  陈老汉有三个儿子,都结婚了,老伴儿给远在东北的儿子看孩子去了。陈老汉是个铁匠,打了半辈子铁,确实挣了不少钱。陈老汉主要打锄头、䦆头等农具,随着农业的现代化和耕作技术的改变,来打农具的人越来越少了。再后来,生意越来越不好,索性关门不干了。就在这时,陈老汉的三儿子考上了大学,还是个重点大学,咋办?供啊。几年大学供出来,积蓄花得剩下不多了。紧接着,三儿子又谈了个媳妇,媳妇家是城里的,丈母娘要求三儿子必须买房,不买房,姑娘要跟三儿子吹。有啥办法?买呗。没有钱,四处借。背了十几万元的账,给孩子付了首付、买了房,唯一高兴的是三儿子结婚了,完全脱了“农皮”,成了城里人。羡慕得周围十里八乡的人,对陈老汉直竖大拇指,赞不绝口。为了给亲戚朋友还钱,陈老汉和老大老二分家单过,连老大老二媳妇提出不养老送终,陈老汉都答应了。凭着近三亩地的苹果园的收入,再加上陈老汉“钓鱼”挣的钱,到目前,账已经还得只剩下个小尾巴了。因这事,老大老二和老汉的关系弄得很僵,都怨恨陈老汉和老伴儿偏向老三。相比较而言,还是女儿好,是爸妈的贴心小棉袄。陈老汉农闲时在女儿家住这几年,女儿除了好吃好喝孝敬陈老汉,还时不时给老汉百儿八十的,生怕她老爸挨饿。每当陈老汉干活晚上回到女儿家,夏天女儿早早就给她老爸准备好了洗澡用品;冬天,早早就给她老爸热好了水,让陈老汉洗洗脸、泡泡脚,消除一天的劳累。
  陈老汉高兴地告诉我,三儿子前天打电话了,让陈老汉到他那儿过年,他没有立刻答应。女儿也让他不要回去了,邀陈老汉和他们一块儿过年。陈老汉从内心来讲想到三儿子那儿去过年,老伴儿到三儿子那儿好几年了,中间陈老汉只去过一次,仅仅只呆了十多天。人都说老伴老伴,老来的伴,谁愿意两地分居啊?陈老汉又不好拒绝女儿女婿的好意,毕竟平时没少麻烦女儿一家人,总觉得亏欠女儿太多,不忍心伤女儿的心。最终陈老汉决定在女儿家过年。三儿子和老伴儿那边好说,都是自己人。再说了,明年账一还完,他就和老伴儿团聚,给三儿子接送孩子,迟早也不在乎这一次过年。而女婿就不同了,人家是外人,难得有这份孝心。如果伤了女婿的心,女儿就会和女婿闹矛盾,日子以后可咋过啊。离过年还有几天,陈老汉感到待在女儿家没事可做,出来碰碰运气,给外孙子挣个红包钱。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传统的风俗习惯受到了冲击,在潜移默化地变化着。早年,老人是不能在女儿家过年的,即使常年住在女儿家的老人,也必须在过小年那天回到自己家里过年,如果小年这天不离开,女儿的家族就有人出面解决这事,人们普遍认为老人在女儿家过年,会给女儿家带来晦气,影响女儿家未来的生活。改革这些年来,因各种原因农村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养老院等服务设施滞后,也受城市人理念的影响,在女儿家过年的老人也慢慢多起来了。
  这就是中国的农村父母,为了争面子,只要孩子能考上大学,不惜花光自己毕生的血汗钱,甚至债台高筑。飞出的凤凰在城里安家了,过着城里人的生活,年老的父母却替儿女们还本该属于他们的债。还完债,大气还没顾得喘一口,又要两地分居接送下一代,一生就这样为儿女们消耗殆尽了。细想一下,这些老人们一生有几天真正为自己活着?最终还落个靠儿子养老的名声,儿女孝顺的,还能想几天清福;儿女不孝的,直到死,都在为生计煎熬,给后背留下不孝的骂名。
  我和陈老汉正说着话,小杜来了,把我拉到一边,说有事对我说。让我给他评评理。
  小杜说:“现在的老人都有养老金和年终补贴,我妈七十八了这两项都能领到。我妈跟我过着,为了我妈用起来方便,我把卡和折子都给我妈了,用时自己到村里的管理员哪里去取。每月九十多元的卡,就不说了,我妈用完用不完就不说了。前天,我妈让我媳妇陪她去取每年折子上每年打的六百元补贴钱。到了镇上的农合(农村信用社),我媳妇把折子递进去后,营业员不给办理我妈,要见本人。见到我妈后,营业员仔细瞅瞅我妈,然后,让我妈坐在大堂的沙发上耐心等候。我媳妇连输了三次我妈告诉她的密码,都不对。
  在回家的路上,我妈突然像想起什么似的对我媳妇说,她记起来了,是去年我大哥陪我妈取钱时改的密码。我媳妇问我妈,密码是多少?我妈说他不知道,我大哥知道。我媳妇听后,气不打一处来,气得半天没有和我妈说话。昨晚,我媳妇打电话说了这事,我也很生气。哥,你说我大哥这件事做得多不地道?”
  我劝道:“是你大哥做得不对。你想开些,谁领都一样,钱又没有装到外人腰包里去。”
  “哥,这哪里是钱的事?分明是目的不纯,想得不好了。对我也是一个侮辱。他是怕我把我妈的钱自己用了,不给我妈用。这钱都发了好几年了,我一次都没取过,都是我妈自己去取。我都没防我大哥,他却给我下套使坏。我媳妇骂我太老实了,对人一点儿戒备心都没有。还说我妈偏心,总向着我哥。自己花不了,也不知道存着,将来有病了,用这些钱,也好给我们减轻点儿负担。”
  “你说的也有道理。老人跟你过着,吃你的、用你的,理应多为你们考虑。再说,你哥现在儿女该娶的娶了,该嫁的嫁了。任务完成了。”
  上回回家老婆给我也说了她娘家村的一件事:老太婆都九十五岁了,跟的是小儿子,小儿子是三个秃光光小子,小儿子两口子由于多年来一直忙于挣钱养家,对老母亲照顾的一般化,招致了其他妯娌的怨言,在村里留下了对待老人不好的名声。后来,有养老和高龄补贴后,小儿子怕领钱后,引起妯娌之间的的更大猜疑,干脆就没有给老妈办。说来也巧,偏偏在十几年前重新登记户口时,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大意,给漏掉了。就这样,直到去年,老人的二孙子通过疏通关系才给弄上了。老人没有领上钱,妯娌们倒也相安无事。
  国家的养老政策很好,可事实上,能拿到这笔钱的农村老人极少。有的老人的卡和折子全由儿媳妇拿着,随意支取,用于日常家用。讲点儿良心的,取出来的钱大部分给了老人,老人能够自己全额使用的实属凤毛麟角。
  等到中午十点半,没有等到活,我就离开“鱼市”回家了,结束了农历2011年的钓鱼生涯,至于年后干啥?只有天知道。
  回到家里,媳妇正在打扫卫生。媳妇穿着一身脏衣服,头发挽起来放在草帽里,带个大口罩,手里拿个笤帚,站在高高的梯子上,在房间里的墙壁上挥舞。我让媳妇下来,她不让,说:“就剩这一点儿了,不用麻烦你了。你只要给我打打下手就行。”无奈,我只好给她做服务。在她扫完后,我给她热了水,盛好,她洗了个热水澡。
  从明天开始,我们就要开始购年货,给过年做准备了。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