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作品名称:闲谈《西游记》 作者:三宽居士 发布时间:2017-01-13 23:21:40 字数:4013
29、能上能下的龙儿子
《西游记》第十五回书中才出场露面的那匹白龙马,其前身并不是马类,而是主宰天下风云变幻的龙种。具体说是西海龙王敖顺的儿子,诚所谓是标准的龙子龙孙,高贵得很!
只因为这龙子不知是什么原因——是酒醉失态?是与龙女、虾妞调情失意?是与龟帅蟹将为情色争风吃醋发了怒?都说不准。反正它是在水晶宫里纵了一次火。倒也没造成多大的损失,也就是烧坏了一颗宝珠。
按说,龙宫里宝珠多得很,数也数不清的。可西海龙王敖顺并不像如今的高级干部对违法犯罪的儿女那么包庇、袒护,而是跑到天上告了他儿子一个“杵逆”之罪。这罪名就是对父母不尊重不孝敬的罪过,在天庭和古代的人间属于死罪之一。是不能够饶恕的。
亏是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向昏老儿张玉皇求了情。张玉皇许是见观音容貌美得很,就拣了观音的面子,恕了龙子的死。但活罪没免(这一点比如今人间执法又硬足得多,不搞从公安局前门进去坐班房,后门接人进发廊的勾当)把那翻江倒海的龙子,发配到深山老林之中的“鹰愁涧”里的一个小水潭呆着,不给吃,不给喝,生死由之。
从此,身份尊贵的龙子变为领罪的囚徒。由享受龙宫里的豪华舒适,转为鹰愁涧里的举步惟艰;由吃盛筵变为捉兔子充饥的辛酸;尤其是听了观音的安排以后,居然同意由一条声名显赫的龙而变成一匹白马,专门作为唐三藏的坐骑,这是一般的龙所做不到的。如果是常人那就更加难以接受。可人家龙儿子硬是受了!硬是由天高的身份一下子降到了地上。
这又比如今的世人好多了。你看我们人,尤其是那些“官人”,看谁当了总理的还会去当省长?当了省长的谁会甘心情愿去当县长?当了县长的,看谁心服口服的去当乡长?!一句话说明白,只能上,不能下。即便是问题犯了一大堆的“官人”,不下不行,也是牢骚满腹,怨声载道。
而由龙摇身一变的白龙马,万里西行路,跋山又涉水,虽能讲人言,一句怨言无。真正的是马不停蹄,昂首奋进。多次由着唐僧他们四个撇下,孤零零地守着行李挑子;无数次的看着唐僧他们四个吃香的喝辣的,吃得饱了,玩得好了,才想起来给他扔点草料。但白龙马从不计较什么。在十分关键的时刻,还舍身仗剑与妖魔搏斗。身受重伤,忍痛向前。不请病假,不躺医院,更不与唐僧那几个争功名抢荣誉。还值得一提的是,它没有破罐子破摔。虽然由龙变马(但是性别没有变,仍然是雄性),一路上该遇上几多母马?居然一次也没有与母马们幽会、逗笑、亲热、调情甚至是与之交媾的记载。确实是认真履行职责、维护团结、乐于奉献、不辞劳苦、甘让人骑的好同志!
30、一念之差丢老命
话说西海龙王的儿子三太子变成白马以后,驮着唐僧赶路程,西进的速度自然加快了许多。借宿的第一站,是个观音大寺院。该寺院有一个老方丈和尚,年近三百岁,做和尚的工龄也高达二百六、七十年(如办退休不知享受哪一级待遇)。他一见有东土大唐的僧人前来寺院,便有意向唐僧等人众炫耀自己的宝贝东西:用一个洋脂玉盘,三个发蓝镶金的茶盅,一把白铜壶,特意给唐僧泡茶喝。赢得了唐僧的赞扬,那老和尚心里就感到舒坦、惬意。高兴之余,又反问唐僧有什么宝贝?耐不住性子的孙悟空说是带来了一件好袈裟(和尚的外套、礼服)那老和尚不由得呵呵大笑起来。兴致所至,居然命令小和尚们把他一生积攒起来的七、八百件袈裟,一箱子一箱子抬了出来,张挂得满寺院都是。像如今开服装展销会。让唐僧们开眼界。
但是,孙悟空却实话实说,说老和尚那袈裟委实没有珍贵之处,都是些大路货。那老和尚不服气,反诘孙悟空你把你们那一件袈裟拿出来让大伙看看。
孙悟空就真把唐王李世民专门为唐僧西进,在关音菩萨手上讨过来的袈裟给亮了出来。唐僧这一件袈裟的抖出,真正是珠光宝气,灿烂辉煌,真叫寺院里的那些大和尚、小和尚开了眼界。一个个对着唐朝的袈裟目瞪口呆,砸舌不止。尤其是对那老和尚的内心触动很大,从心底认识到了自己那八百件袈裟也抵不上唐僧那一件。于是产生了沮丧的情绪。
现在要说的是,其他和尚们开眼界是开了眼界,并没有什么非分的念头,可那年高不知望重不重的老和尚却起了歪心眼,先是要把唐僧的袈裟借着穿一会儿,后来得寸进尺要借着穿一夜,说是这样马上死了也甘心。可是,当他夜里搂着唐僧的袈裟真的爱不释手时,居然驴一样号啕大哭起来。当一个名叫广智的和尚问他哭什么,他就直言不讳地说,要如何想办法把唐僧的袈裟长期占为己有。
于是广智和广谋两个和尚就给老和尚出了个馊主意,定下了夜半火烧唐僧和毛脸雷公(孙悟空)的毒计。
其料孙悟空不是个吃素的主儿,夜半听得响动,眼见火起,连忙命天上值日工曹用避火罩把唐僧和老和尚与宝贝袈裟都罩住了。待天明一看,大寺院成了一片断壁残墙和满目灰烬。那老和尚眼观目下惨境,这一次是真正的驴一样号啕大哭起来,事败馅露,再无面目见唐僧,更无面目见世人,那秃头撞上了墙壁就成了一个猩红的柿饼!
是那一念之差丢了老命,使晚年不节不义,名誉扫地。
你要说那老和尚年高近三百岁,和尚龄二百七十年,该是多么受人尊重,受人景仰?拥有八百件高级袈裟,是穿不完,用不尽。就是办个袈裟展览馆,收门票增加银两收入也行。可他那风烛残年之人,且受了斋戒之人,居然贪心不灭,千方百计要强占他人财物为己有。到头来,落了个身败名裂老命呜呼归西天非善终的下场。委实划不来。
不过,说来那种贪心人,也不只是《西游记》里才有记述的那和尚一人。自唐以降,贪心之人无可胜数。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谁都知道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之说。社会历史推进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阶段,却也不知有多少低官、高官挖空心思谋取他人钱财,掠取国家资财?!贪了十万想百万,贪了百万想千万,贪了千万想亿万!他们,在全党全民一片反腐败的呼声中,有惧色,而无羞色。还要搜索枯肠想逃脱党纪国法的惩处。要么百般抵赖,要么投身国外。竟没有一个像那老和尚还略知人间有羞丑二字,一头撞向南墙的呢。
31、丈人与岳父称谓之转换
鄂西北边陲的竹山县民间,习惯把妻子娘家的父母称为老丈人、丈母。但是,如果当着面喊叫,就会被认为很不礼貌。可我们翻开《西游记》第十九回,就看见唐朝时已经有此称谓了。
那是孙行者在高老庄以西的云栈洞捉拿住猪八戒,猪八戒发牢骚说:“你这孙猴子,怎么来到这里,上门欺我?敢莫是我老丈人去请你来的?”孙行者道:“你丈人不曾请我......”这两人的对话都用了“丈人”一词。
翻开史料看,猪八戒把他强娶的媳妇的父亲称为老丈人,并无失礼之处。“丈”,在古汉语里有“长”(zhang)的意思。《论语.微子》中说:“子路从而居,遇丈人以杖荆条》”,这里的丈人明显是指老汉;王充《论衡.气寿》篇中也有“名男子为丈夫,尊公偶为丈人”的记载。讲“丈”之本意是尊敬老年人的说法。看来,对妻子的父母称丈人丈母,委实是一种尊敬的称呼。
那么,对妻子的父亲尊称“丈人”究竟源于何时何地?有人认为此说是从汉代匈奴那儿传来。班固《汉书.匈奴》传中有匈奴单于称汉天子为“我丈人”的说法。当时,汉朝历代皇帝都惧外、怯外,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以公主或宗室女嫁与匈奴单于,故有此称。这大概算是对妻子的父亲称丈人的起源。
然而,在书面语言中和公众场合中称妻子的父亲为丈人,又显得不庄重,遂改为称“泰山”、“岳父”。这与口语中称丈人的来源又不同,说法各异。最有趣的则是唐朝段成式《酉阳杂俎》全集卷十二的一则记载——讲的是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到泰山封禅(一种大型祭祀活动),命丞相张说(念yue)担任封禅使(总管或总调度)。张说的女婿郑镒内心痒痒,很想上泰山去风光风光。可参与封禅这码子事是要严格按照官阶的品级敲定名额指标的。不够级别的想得死去活来也是不能够去的。
更重要的是,按照唐代惯例官例,凡参与封禅的人员,自丞相以下的官员都可以升一级,还普调一级工资。郑镒去泰山,并不是着眼泰山的风光,而是要借机会升官。
张说想自己是封禅使,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此时不用,更待何时?于是,就把女婿充作随行人员带上了泰山,参与了封禅大典。
唐代的官服在颜色上是有严格区分的。不能乱穿戴。郑镒本是个九品、不上等级的小官,按规矩只能穿浅青色官服。可是,投机参与了泰山封禅后的郑镒,却在宫廷宴会上公然穿起了五品官浅啡色官服!也即他被老丈人得便弄巧,不必群众评议,不必吏部政审,一次性提拔了四级!
偏偏万岁爷在宴会上看见了郑镒的官服由低级变成了高干级,很是奇怪。便询问郑镒是什么时候晋升的官阶?
郑镒心里有鬼,又不能直言出卖老丈人,只得支支唔晤顾盼左右而言他。一时间很是窘迫,尴尬至极。弄得不好就有杀头之祸呢。
这时,有一个常伴万岁爷左右的很会滑稽、幽默的很受宠的“优伶”(即现在的明星或笑星演员)黄幡绰插了一句话,代郑而言道:“此乃泰山之力也!”
黄明星的这句很机趣的话,明指泰山封禅之事,暗指张说以权谋私越级提拔女婿。含义深刻,妙语双关。让唐玄宗明白了低干穿高干服的来路,但碍于封禅使、丞相张说的面子,不便当下就发作追究,搞纪律检查,来了个冷处理。不了了之。
但这件不光明正大的翁、婿之举,尤其是黄明星那句机趣话,一下子就传遍朝野。听者无不捧腹大笑。从此,朝中官员便有好事者在背地戏称他人妻父为“泰山”而逗乐。不料又很快传到民间。那戏称泰山沿袭日久却变成了尊称。泰山,是五岳之首的东岳。那么,把他人妻父称岳父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由上看来,丈人之称虽俗,但一直含着尊敬之义。泰山、岳父虽雅虽文,但出典却很不光彩。因为它源自官场中任人唯亲、徇私舞弊的不正之风!
好在时序更替,沧海桑田,呼丈人也好,叫泰山、岳父也罢,没有谁再追根底了。不过,它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搞不正之风的人,任你搞得再巧妙,总是逃不脱众人的眼睛。诚所谓,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甚或,并不因为年代久远就忘记了张说、郑镒这一类搞不正之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