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红灯夜市>第十章、红灯市场为根据地筹备运输物资

第十章、红灯市场为根据地筹备运输物资

作品名称:红灯夜市      作者:老土      发布时间:2017-01-05 05:04:57      字数:4400

   
  贺云志、王献瑞一行就着咸菜喝了稀饭,拌的吃了一碗莜麦炒面,安顿好了小徐,告别了武德中和富儿,随即下了山。山路崎岖,走的净是山圪梁,四周景色一览无余,正是春暖花开之时,一棵棵山桃花在崖壁的缝隙里冲过岩石的挤压顽强的探出伤痕累累的枝条,满腔的热情怒放成一朵朵粉红的花,装点了冷冷清清的山头。景色虽美,可谁有心欣赏这大好河山,他们一路上小声讨论着采购物资的具体方案。快下山的时候,市场领导小组名单已经基本拟定:组长由贺云志负责;王献瑞化名王仁担任物资转运站的站长,以“丰亨店”为基地进行物资的转运;采购员还是由王士彦、王士选这两小伙子担任比较合适,王士彦有他父亲的关系,在“天義恒”可以快速备齐货物,王士选以前就给客商采购商品,有门路、有经验,而且引不起别人的怀疑;并拟定设立的九个小组,分别是:治安保卫组、运送转运、交易组、财政保管组、打入敌伪组、食宿接待组、货物分配组、情报联络组等,并初步研究了发动宣传成城村的一些可靠进步青年参与到这件事来。
  他们没有相跟着进村。张敏曾、王献瑞各自回家。贺云志和警卫员小罗悄悄进了文昌庙。
  第二天,贺云志就以“丰亨店”账房的身份住进献瑞里院西房。西房靠东一溜土炕,炕脚有一个炕洞,洞口有两扇小木门。这是本地人放尿盆的地方,打开木板小门,两个刷的干净的瓷盆分上下两层摆放着,看起来跟普通人家没有两样,但如果你伸手一摸侧壁的一个小凹槽里的按钮,炕洞后面的木板就会翻转,里面用青石板铺底,非常干燥隐蔽的一个“保险柜”。贺云志把钱财和重要资料都放了进去。
  为了及时准确了解城里鬼子伪军的动向,大家研究决定派王献瑞二小子王士俊去县城老字号庐川饭店当伙计,收集情报,建立联络站。张敏曾把敌伪组织的成城村“防共自卫团”也争取了过来,打着敌人的旗号为我们服务。为了掩护庞大的军需供应工作,张敏曾以成城村村长的身份出面,向日伪县公署提出在成城村举办农贸集市的“请示”。理由是:县城集市业已关闭,为了“大东亚共荣圈”恢复经济,而且成城村、安定、西汾州、洪相各村生产的主要经济作物苇席、苇杆是农民的生命线,交通阻断、集市关闭,大量芦苇产品积压,换不到粮食揭不开锅,急需的日用品和生产资料不能购进,农民无以为生。同时,张敏曾又私下笼络利诱伪职人员,使他们也自觉不自觉的参与了对鬼子头目古籁的攻关工作。最后,成城村要求开办农贸集市的请示在经营品种范围受到严格限制后,终于获得了日伪县公署的批准,名正言顺的开市了。开市前,还派人到周围各村公开张贴告示、广为宣传,造成声势。成城村各类店铺如“广庆诚”、“玉新德”、“广俊公”、“大和店”、“六德公”、“德顺诚”等纷纷复业。
  王献瑞在“丰亨店”老牌匾两侧挂了两个大红灯笼,上书“成城村席店”,这其实就是一个幌子,蒙鬼子眼睛用的。士杰的母亲白天常常搬个小凳子坐在门口纺线或是纳鞋底,其实最主要的还是观察周围的动静,一有可疑情况,就会大声的用方言喊:“四赖子(士杰小名),给妈拿出楦头来!”“四赖子,街上有野狗,不要出来!”……不同的暗语说明不同的情况,及时给院子里的工作人员通风报信。
  公开市场后,成城村进出货物有了掩护,商号、摊贩在县城及太原、榆次、太谷、祁县、文水等地公开半公开采购物资,用自行车、手推车、马车等运输工具大批运进,甚至还有太原商家从外地购进的整汽车货物直接开来成城村卸货。在成城村市场上可以购到来自京、津、沪、汉口等大商埠的百货布匹。白天,公开集市上看到的是零星散乱的苇席、旧货、农具、蔬菜等物;而到夜间,则是另一番景象,其经营货物品种远远超出敌人的限制。来赶集买货的人不仅是成城村周边三五村寨的百姓了,大批物资在成城村集结后,我方工作人员迅速采购,尽快转运入山,以免夜长梦多。
  为了搞好供应工作,在市场领导组的统一指挥下,在村南增加集市,确定负责人,北场由武美臣、张荫林、张连元负责,南场由王其武、张文汉负责。市场还订立了章程:“定货定价、公买公卖、禁止投机、两利兼顾、合理负担”。
  军鞋是后勤供应中需求量最大的,贺云志通过王献瑞、张敏曾联系到成城村人李生财,李生财也是地下党,原先在县城办鞋店,从各家鞋店收购成品鞋,秘密向山区转运,后来鬼子加强了岗哨,目标过大,城门出入不便。于是在组织的安排下,他回村联合好友解福保、张锡华二人,各取其名字中的一字办了一家“福生华”鞋店。鞋店开在铨儿街路北张家祠堂。
  “福生华”鞋店有十来个工人,大批活计是把布、麻等材料散发给本村及周邻村庄的妇女,各自在家制作,交货后发给工钱,当时全村妇女全部参与了这项家庭副业生产,包括上了年纪的老汉们,也在煤油灯下帮老伴搓麻绳、纳鞋底。军鞋就集中在鞋店里,每天晚上由徐矮子负责的民运队派驴骡来驮。有时候,由于,“丰亨店”那边采购的物资较多,骡马车辆不够用,而军鞋不敢在鞋店里存放太多,贺云志在村长张敏曾的帮助下,组织村民往翠屏山后裴家山村转运站背运。然后裴家山转运站把龙山一带富嫂组织加工的军鞋收集起来,一道组织民运队往大后方转运。为了便于管理,红灯市场把送鞋人员每八至十人编成一组,每组都有组长带领,十来个组轮番背运。运送前,鞋店先把军鞋打包好,每包80双,每个人背一包。拂晓出发,大队人马鱼贯而行,以青纱帐为掩护,尽量绕开大路而走田间小路。跨过太汾公路时要先停下,左右观察静听,确证无人时才快速通过。从成城村到裴家山虽说只有二十来里路,但大部分是爬山越岭的羊肠小道,路难走不说,身上还扛着七八十斤的分量,磕碰摔倒是常事。
  有一次,张荫林带着送鞋组八个人,早饭没吃就从成城村出发上了山,大家满以为到了饭时就能赶回来,可到了裴家山转运站时,因为交接手续对不上号,交不了货。转运站的同志告诉他们去下一站看看,这时,他们已经又饥又饿,可大家没有怨言,把才卸下的沉重的背包上肩继续前行。一路都是山林,大家顺手采摘野果充饥。晌午时分,他们走到了水峪贯村转运站,手续不对,还是找不到接货的单位,需要继续前行。这时,有些人饿的实在走不动了,双肩被背带勒出了深深的血痕。张荫林反复劝说,耐心的给他们做工作,鼓舞士气,大家这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往前走。大家边走边问询,最后走到榆郡村,才找着了,总算完成了任务。这一趟送鞋,他们净走了一天,筋疲力尽,吃完晚饭,在榆郡住了一夜,第二天下的山。
  送鞋还是近路,有时候,一些货物需要运到更远的根据地。那时候,成城村的青壮年大部分参加了运输队,他们从成城村背运货物到根据地,再从根据地背回交城山区盛产的药材和蘑菇木耳,把这些产品贩卖以后又是购买军需的资金。一次,成城村官道街有个壮小伙子薛士麟跟着大伙一起背货上山,为避开鬼子的封锁,一路上走的都是人迹罕至的地方,山路崎岖,荆棘丛生,一百多里的路他们绕了一天多,薛士麟家里穷,没准备多少干粮,他渴了就饮山泉水,饿了就找点野果充饥,尽管这样,一路上他都是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后面的人跟得气喘吁吁,而他从来没有一点疲累的神情。只要有人掉队了,薛士麟就会放下他背上的货物转回来帮背一程。大家对他都十分敬佩。他们终于来到了交城山八路军的一个联络点——米家庄,负责同志把他们分配到老乡家吃饭,老乡们非常热情的招待他们,饿了一天多的后生们放开肚子的吃,接待薛士麟的这户人家正好炖了老母鸡,薛士麟着急回家,也是饿坏了,端起碗来,三扒拉两扒拉狼吞虎咽地几口就吃完了,他是个性急的人,放下饭碗一口气都没歇,招呼齐了相跟来的伙伴,背了山里的特产就走向回家的路。可能是吃了肉,没一会儿他就觉得口渴了,便爬到山沟里饮那冰凉的山泉水。山路颠簸,他突然觉得腹部胀痛,他也没和同伴说一声,额头上汗珠子不断渗出,一路上,他的脸色越来越难看,话也越来越少,到后来就是不吭气埋头一个劲儿地走。他咬着牙终于把货物背到了“丰亨店”,交了货物,他急忙回到家摇摇晃晃地挑满了水缸,儿子在地上玩耍,看见他回来张开一双小手,他想抱抱,肚子却一阵疼似一阵,他就歪倒在炕上还在襁褓中熟睡的八个月大的女儿身旁。儿子骑在他身上闹,他强睁开眼睛看着淘气的孩子,嘴角边露出幸福的笑容。家里人都以为他太累了,哄着噘着嘴的孩子到院子里玩,拉上门,就让孩子他爹多休息一会儿吧。谁知,他这一躺就再也没有爬起来,留下了孤儿寡母撒手人寰。
  八路军一进交城山龙山山脉西岺片,便和当地的老百姓打成了一片。见八路军为乡亲们办好事,毋翠兰就想着要为八路军也做点什么。那年毋翠兰刚好十七岁,听说八分区要组织妇救会,就联系几名小姐妹报了名。见毋翠兰聪明干练,在小姐妹们中很有威信,区长就让她担任了这个村的妇女组长。从此,她便在区政府的指导下开展群众的动员工作,并经常给部队送情报,很快就成了一名拥军支前的积极分子。每当战斗结束后,部队指战员的衣服全被山中的荆棘划得条条缕缕的,毋翠兰看到后,总是立即组织全村妇女把战士们的破衣烂衫抱回家,夜以继日地拆洗缝补。不管有多少件,她们总是用最短的时间就拾掇得齐齐整整,送到战士们手中。到了冬天,大雪封山寒风刺骨,战士们衣着单薄,尤其是南方的战士那个难熬劲就别提了。由于日军的严密封锁,八路军物资严重紧缺,到了农历十月,战士们还穿着单衣战斗在冰天雪地中。毋翠兰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急得直掉泪。随着成城村物资转运站的顺利运行,一批土布运上山来,看着运来的布料毋翠兰笑了,为让同志们早日穿上棉衣,她很快组织起全村甚至整个西岺片妇女给部队做针线,在姐妹们的努力下,几百件棉衣的任务提前完工。任务完成后,见还有一些下脚料,她就拿这些下脚料给战士们做鞋。于是,她又和年迈的婆婆动员全村妇女一起用了十几个晚上的时间,给战士们做了一摞一摞实纳帮底的“踢塌山鞋”,连同西岺片其它村做的鞋一起送往裴家山转运站。
  西岺一带的军鞋生产也是各家各户利用晚上空闲时间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加工而成。每到晚上,小孩们边玩边在地上扒麻皮,老汉们帮着搓麻绳,婆姨媳妇们忙着纳鞋底裁鞋帮。加工好以后,把军鞋集中到裴家山转运。当时村里有个从县城毛皮厂回来的小伙子做的一手好皮鞋。自打鬼子来了以后,鬼子就侵占了毛皮厂,小伙子不想给日本人做鞋,就逃回了村。毋翠兰就去找他,看能不能给我们的战士做一些皮鞋。小伙子一听这鞋是给抗日战士穿的,一口应承,不过要准备一些皮子。山村有的是羊皮猪皮野兔皮,再让红灯市场搞点其它皮子,这个问题容易解决。小伙子整天窝在家里制作皮鞋。泡好的皮子是柔软的,将皮子拿出来,搁进皮罩子里,底下放入草点着,用烟熏皮子,这就是熟皮子。熟好的皮子再用太阳晒,晒成老红色,然后再用铲子蹬,刮刀刮,将老红色蹬成杏黄色,裁成坯子,将坯子和脸儿缝到一起,撤出鞋楦子就做出皮鞋了。皮鞋运到根据地,负责后勤的领导赞不绝口,当时受原料限制,数量有限,小伙子做的皮鞋后来就专门供应延安。
  为了不引起鬼子汉奸的注意,她们把做好的鞋藏在了学校一间教室下的地道里,地道口就是一整块大青石铺成的讲台,非常隐蔽。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