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仓海横流>沧海横流

沧海横流

作品名称:仓海横流      作者:章社友      发布时间:2016-12-05 16:32:32      字数:5130

  十八章、于无声处听惊雷
  
  我们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听广播传达中央文件,当我们听到林彪副主席居然要通过武装起义来谋杀毛主席时,简直惊呆了。更加不可理解的是,林彪已经被指定为党和国家的接班人,而且以书面形式写进了党章,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对此,在传达时好像有专门的说明,说林彪担心活不到毛主席的年龄,那样就无法将政权接过来再传给林彪的儿子,所以才“枪班夺权”。
  对于刘少奇副主席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文革中被打倒,我没有什么感受,因为文革开始的时候我还小,对刘少奇副主席没有什么印象。所以学校和社会告诉我们要打倒他,我们便认定他肯定是坏人。可是当林彪副主席被打倒的时候,我们感到了震惊,因为我们是在对林彪副主席的一片歌颂声中长大的。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红卫兵时,手拿毛主席语录紧跟毛主席的是林彪,每天报纸上出现毛主席的时候,紧靠在毛主席身边的是林彪,就连喊口号是也是喊:“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敬祝林副主席身体健康”。现在突然告诉我们说:
  “林副主席是我们的敌人。”这对十八岁的我来说,实在是太突然,太不可思议了。
  也就是从那次事件以后,我注意到各种小道消息开始在社会上流传。有趣的是小道消息到后来往往成为了大道消息。就连我们这些中学生在私下议论时政的也多起来了。在这之前,基本上都是与中央保持一致,任何人如果发表与中央不一致的观点,立刻会遭到周围人的反对和制止,甚至会有人悄悄地报告给学校的老师或领导。林彪事件之后,真的大不一样了,人们对别人的各种议论也都睁只眼闭只眼了。
  林彪事件之后我们生活最具体的变化是,我们那个县城大街上的高音喇叭拆掉了。在文革开始后不久,街道上强制每家每户都装上了有线广播,就是那种最简单的纸皮广播,是不要钱的。家里的广播你不想听,可以关掉,但是在大街上的高音喇叭,到时候就响,每天早中晚三次,你不想听也不行。我家就住在大队旁边,往往是大队上的高音喇叭的声音远远大于我家里的纸皮喇叭的声音。
  实际上高音喇叭已经构成了严重的生活噪音,尤其是那些上三班倒的工人,更是深受其害。但是没有人敢公开发出抱怨。谁敢提出拆除的建议,很可能被戴上反对宣传毛泽东思想的罪名。但是林彪事件之后不久,就被拆掉了。公开告诉市民拆掉的理由是为了清算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极左思潮,反对形式主义。
  所以我想,文革初期是一个“言论最自由”的时期,因为任何人只要以“革命”的名义,就可以发表任何言论,甚至可以自由地采取任何非法的行动,上致国家主席,下致普通老百姓,想批就批,想打就打,想抓就抓,想杀就杀。但是到了林彪事件爆发之前,可以说是到了中国社会言论最不自由的时期,言论稍有不慎,就可能给自己惹麻烦。林彪事件之后,情形开始有了转变,所谓最黑暗的时候,也就是开始走向光明的时候。也就是从那时候,人们已经不再简单地轻信一切,并且开始敢于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心中的不同意见。我就曾经不止一次地听到周围当官的大人们公开说:
  “我们现在干脆就不看报了,今天看了是这种说法,明天看了又是另一种说法,我们也搞不清究竟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
  在当时,连政府和政府掌控的报纸的信誉都受到了普遍的怀疑,国民还能从哪里找到诚信?今天许多人呼唤诚信,其实,诚信并不是改革开放后才丢失的。
  
  十九章、白云苍狗化前仇
  
  “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界上究竟谁怕谁?不是人民怕美帝,而是美帝怕人民。”这是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口号。学校和报纸都反复教导我们:美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的第三代和第四代身上。现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已经改变颜色了,变成了修正主义。为了保证我们国家不改变颜色,就不但要反帝,还要“反修防修。”只有保证我们国家不改变颜色,才可以团结其他亚非拉的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团结坚守在帝国主义后院的古巴,和点燃在欧洲的社会主义明灯阿尔巴尼亚,以及正在与美国交战的兄弟邻邦越南,去解救那些受资本主义压迫的,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劳苦大众。
  我们上学的时候了解到的美国,一是与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政府联系在一起的,被合称为“美蒋反动派”,是大地主大资本家等剥削阶级的代表。那时候电影中一旦出现特务,都会说成是“美蒋特务”。二是与侵略者联系在一起,他们侵略朝鲜,侵略越南,与国民党反动派一起霸占台湾,所以那时候的口号中有一条就是“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三是与纸老虎联系在一起,毛主席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尽管美国把国民党军队武装到牙齿,但还是被解放军打败了;尽管美国侵略朝鲜,但还是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打败了;尽管美国侵略越南,也将被中越人民打败。四与经济封锁联系在一起,美国对我国长期进行经济封锁,但是我们不怕,毛主席说,“让他们封锁吧,再封锁几年我们什么都有了。”我们造出了氢弹,原子弹,人造卫星,长江大桥等。
  在冷战年代,就像美国把我们看成是世界上最危险的敌人一样,我们也把美国看成是世界上头号帝国主义,只是我们都非常看不起美国,觉得他简直就是我们的手下败将。因为那时候,没有人告诉我们美国曾经在抗日战争中与我们并肩作战,也没有人告诉我们美国的科技经济在世界上处于了怎样的先进地位。
  对于苏联,从我们记事起,中苏关系就已经不好了,但是对于苏联的评价却非常有意思。首先老师告诉我们,沙皇俄国曾经侵占过我国大片国土,其次,列宁,斯大林领导的党和人民是与中国人民友好的,而且曾经帮助和指导过中国革命,“俄国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最后,是现在的苏联当局背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已经成了修正主义。文化大革命的理由之一,就是为了防止我们的国家像苏联一样变成修正主义。不过由于曾经有过一段中苏友好的蜜月期,大批苏联专家来华援助,与中国人民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我们的许多管理体系也都学的是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品几乎全部是苏联的作品,就算在与中苏关系不好的时候也没有禁读这些作品。所以尽管也有“三年自然灾害其间被苏联逼迫还债”的说法,但在我们心目中,对苏联并无多大的反感。
  但是有一件事改变了我们的看法,那就是珍宝岛事件。至今还留在我们脑子中的一副宣传画,是一位中国边防军战士,手握毛主席语录,身负重伤,在雪地里继续向前冲锋。还曾经有参加过珍宝岛保卫战的战士来学校做报告,介绍珍宝岛保卫战的情况,尤其是关于我军怎样在乌苏里江面的冰上打苏联的坦克那一段,至今记忆犹新。从战士的讲解来看,我军在装备上显然落后于苏联,面对苏联的坦克,我军一筹莫展。但是战士们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想出了一个办法对付坦克,就是用手榴弹和炸药包,将坦克周围的冰层炸碎,让坦克掉进水里,然后我军从水下将苏联的坦克打捞了上来。
  珍宝岛事件之后,据说苏联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随时可能对我发动侵略战争,所以国内反苏情绪普遍高涨。就在这时候,有一天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作业,“如果美国总统来我国访问,你将怎么办?请大家每人想一句口号。”为了启发大家,老师第一次跟我们提到了“中国牌”这个词,意思是苏联和美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中国成了左右他们争端战的重要因素。这使我们充满了自豪感,都觉得中国在世界上举足轻重,连美国都来主动和我们亲近。所以许多同学都大度地表示愿意和美国交朋友,有些读过几本书的人更指出与美国连手抗衡苏联,符合“远交近攻”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略思想。
  所以与美国建立友好关系的国策一提出,几乎立刻就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赞同。然而,与美国建交却并不那么容易,双方讨价还价拖了好几年,而与此同时,曾经侵略过我国,并给我国人民带来巨大战争灾难的日本,却突然不声不响地抢在了美国前面与我国恢复了邦交正常化,真让人大跌眼镜。
  
  二十章、忆苦思甜露了馅
  
  虽然在1972年我国就与日本回复了邦交正常化,但是这对普通中国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我们依然不知道中国已经在世界上处于怎样落后的地步。报纸上继续歌颂文化大革命的巨大成就,基本国策也保持闭关锁国。但是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普遍下降,民怨在持续上升。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掀起了忆苦思甜的热潮。
  忆苦思甜最初出现在解放战争时期,是部队上对战士进行思想教育的方法,让那些受苦受难的战士,以现身说法,激励战士们为建立一个新中国而奋斗。但是到了老师给我们进行忆苦思甜的时候,除了请解放前的贫苦人“忆旧社会之苦,思新社会之甜”外,更多强调的是怎样防止“吃二遍苦,受二茬罪。”举的许多例子都是关于一次革命时期“还乡团”向革命政权反攻倒算的事情。有部电影叫《闪闪的红星》,上面有个恶霸地主的一句台词最有代表性——“我胡汉三又回来了。”目的在于强调文化大革命的重要性,如果不搞文化大革命,一旦资本主义修正主义在中国复辟,劳动人民就会重新堕入痛苦的深渊。
  为了让我们充分认识到旧社会的苦难和黑暗,除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之外,还有一种方式,就是请旧社会的受苦老人来现身说法。那时候,我县因此涌现出了几位知名的“诉苦专业户”,她们被请到不同的学校,机关,企业,驻地部队,甚至居委会等地,去一遍又一遍地作同样的“忆苦思甜报告”。她们基本上都是妇女,其共同点是:“能说会道但不识字,在解放前受过苦,解放前后参加过革命,有表演才能,说到苦处能哭出眼泪,说到甜处能笑出声音,政治觉悟高。”
  然而这样的人毕竟很少,而且请的单位多了,学校一方面不容易请到,另一方面,请过一次就不能再请了。但是忆苦思甜活动却不能搞一次就停,而且不但以学校为单位搞,甚至还以班级为单位稿。这项活动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在我的记忆中,从小学五年级直到上高中,连续几年一直都在搞。这样对诉苦老人的需求就越来越大,开始还能请到那些能说会到的“诉苦专业户”,后来标准越来越低,只要是郊区的农民老大爷老大娘就行。
  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学生去郊区,寻找老农民来我们班里做忆苦思甜报告。许多老农并不愿意说,推说不识字,不会说。我们就做老农的思想工作:“不识字正好,越是不识字,越是说明你苦大仇深,也就越对我们有教育意义,我们现在人人都能上学,多幸福啊。”老农说,“我就没有你们这样会联想,说不出这样一道道的话来。”我们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便说:“没有关系,你只要把你过去的苦日子给我们说几段就行了,你负责诉苦,我们负责思甜。”
  那位老农在我们的一再邀请下,终于犹豫着来到了学校。不知道是因为他旧社会确实没有受过怎样的苦,还是有苦说不出,还是我们已经听了太多的忆苦报告,总觉得老农说得不过瘾。现在回想起来,其实老农说的已经够苦了,但是由于没有我们所预期的那种深仇大恨,残酷凄凉,悲惨壮烈,曲直离奇等内容,于是就有同学建议说:
  “你再回想一下,给我们讲讲你这一生中最苦最苦的情形。”
  老农回忆了一下,猛然说道:
  “有了,要说最苦最难的时候,还是在一九六零年……”
  大家一听都吓了一跳,老师立刻打断了老农的话:
  “好了,好了,今天就先讲到这里吧。”然后慌忙把老农送到教室外面,给了他一点报告费,让他回去了。
  当时除了听忆苦思甜报告,还让我们吃“忆苦饭”。我曾在网上看到有人写文章说,他们那里曾出现“忆苦饭比家里的饭还要好吃,学生吃了还要吃”的情形。我觉得那可能是“艺术加工”,最起码在我所在的城市不可能出现那样的情况,尤其是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如果有人竟敢把忆苦饭做得比家里的饭还要好吃,那是要冒非常大的政治风险的。标准的忆苦饭是“吃糠咽菜”,也就是用蔬菜,稻糠,极少量的米,盐,油等煮成的稀粥。为了不太难吃,学校在做的时候,尽量多放了些食油。尽管如此,这样的忆苦饭也绝对无法好吃。
  忆苦饭由学校统一做,然后各个班级去领取。吃忆苦饭时,全班同学坐在教室里,一大桶忆苦饭放在讲台上,大家自己上去盛在带来的碗或茶缸里,不吃完了,不准出教室。有聪明的同学抢先上去打饭,目的不是为了多吃一点,而是尽量多捞一些蔬菜和汤,少捞一些粥里的糠,从而蒙混过关。我曾吃过几次,最难下咽的就是稻糠,吃进嘴里嚼不烂,还刺激口腔,直想往外吐。但是不敢吐,一旦吐出来就有可能成为政治问题,只能强忍着咽下去。后来我们交流吃忆苦饭的诀窍,一致认为,关键是要让忆苦饭在口腔中停留的时间尽可能短,越短越好,最好是像吞药一样吞下去。在我们学校,曾发生过有学生实在无法咽下忆苦饭,偷偷将忆苦饭倒掉而受到严厉批评的事件。
  说出来也许你不相信,在忆苦思甜热潮流行的某一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妈妈曾在家里烧过一次忆苦饭给我们吃,让我们先吃忆苦饭,再吃年夜饭。现在想起这件事才明白,妈妈当时那样做,绝对不是因为她的阶级觉悟比别人高,实在是她想以此掩饰我们家年夜饭太过寒酸的窘境。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