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白衣卿相——一代词宗柳永传奇>第十五章 改官艰难(下)

第十五章 改官艰难(下)

作品名称:白衣卿相——一代词宗柳永传奇      作者:自咏诗      发布时间:2016-11-04 15:11:59      字数:9895

  四
  余杭是个大县,经济繁荣,人烟辐辏,柳三变知余杭,已列入京朝官之列。按宋制,大县四千户以上以朝官为知县,小县三千户以下选京官为县令,故此知县与县令的区别在于所辖县治的大小。初为京朝官的,仍要下派到州县任职一段时间。柳三变这次的官职安排是按皇上的旨意办的,他是以京朝官的身份知余杭县事。
  柳三变出身于书香门第,他很清楚读书人的人生三大目标。第一要务是金榜题名,进士及第,这是必须的,而且是读书人矢志不渝的志向。有了这个目标的实现,便有了前程,就可以步入仕途,衣食无忧,对得起十年寒窗之苦了。第二个目标是成为京官,特别是能到一些众人向往的部门任职,那可是春风得意了。上了这层台阶,眼前的仕途之路便豁然开朗,这是所有地方官员热切向往和企盼的。第三才是眼望卿相,最终坐上那寥寥可数的几把“金交椅”。这个目标只是在少数官员心里是清晰的,志在必得,在多数读书人眼中是朦胧的,这就暴露出人心的既得陇复望蜀的阴暗心理了。除却少数人坚定地持有作高官是为了更好的为民请命、为君分忧的理想,绝大多数读书人都是在这人生三大目标的驱使下,不遗余力的甚至不择手段的奋斗着。多数人只是不切实际的异想天开,稍有不顺便怨天尤人。柳三变是清醒的,也很达观。他到了余杭任上不久,很快就把没能留京这点儿不快抛到脑后。本来他的意识里也没有那么远大的抱复,没有野心自然也谈不上希望落空,他倒真心喜欢在地方上大展身手一展才华。
  柳三变到余杭任知县,采取无为而治、抚民清静的治理方针,他的名声在这里极高,余杭又是富庶之乡,人们知书达礼的多,故而治理起来不费吹灰之力。上任之初,他即召集邑中父老,询问民间利害及境内士民之善恶。对于善者,他亲往拜访并劝勉勿怠。对于为恶者,他将他们召到衙署当面训诫,警告他们要改恶从善。他又兴建学舍,选市民中之优秀子弟入学。闲暇之日,他还亲到学舍为学生讲授,他讲的通俗风趣,循循善诱,非常受学生们的欢迎。不到一年,民风大大改善,百姓安居乐业。柳三变还作《谕民诗词》三十首,文字不事风雅,都是通俗易晓之语,以之讽咏,规警世人。他还对那些扰民之徒立下期限,要他们背诵谕民诗词,并警告他们“讽诵半年,顽心不悛,一以苛法治之。”果然不久之后,民风向善,狱讼大减。其诗有云:“文契多欺岁月深,便将疆界渐相侵。官中验出虚兼实,枷锁鞭笞痛不禁。”谕民诗词中大率类此。甚至每当岁时交节,他还与轻罪的囚徒相约:“放汝暂归祀其先,栉沐虮虱。”这些犯人感其恩惠,都是到期返监,无敢逭(逭音换,逃避)者。
  柳三变来到余杭,自恃身份很少到歌楼酒肆,偶有活动需要歌妓出席,也只在县衙按照规定行事,绝不出轨。但是由于柳三变的名气,人的名树的影,周边州县的歌妓纷纷涌向余杭,更带动了歌舞妓业异常兴旺,刺激了消费和经济。柳知县历来平等待妓,心中从未以贱籍对待,知县尚且如此,社会上的无赖也就少了,不敢再耍横吃白食。余杭的歌楼酒肆这些容易闹事的地方都能作到公平买卖,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秩序明显改善。柳知县又经常为些歌妓写词,这些词好听易唱,有的还含有教化的功能,不单歌妓们喜欢唱,在街上也经常听到市井之人到处哼唱,社会兴旺秩序稳定,整个余杭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安定平和风气,吸引外地客商慕名而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
  至此,财政有余,官身轻闲,柳三变也有了余暇,进行考察规划。他号召一些商人采取集资、捐助的方式,很快在钱塘江边修建了一座楼阁。按照富商们的多数意见,起名“玩江楼”,玩江楼是在望江亭的废旧亭址上修建的,面临钱塘江,四时江风送爽,美女如云,鲜鱼美酒,吸引了无数的游人,文人墨客到了这里更是诗兴高涨。
  柳三变自然少不得经常在这里诗酒人生,这几年是他一生中最平和、安定、轻松的时刻。连着两年都在中秋节登上玩江楼观赏钱塘江大潮,望着那千军万马的潮水汹涌澎湃的涌来,他的心里也是心潮澎湃。
  江亭旁立着一块石碑,碑上赫然题刻着本朝诗人潘阆的那首咏潮词《酒泉子》,可见这首咏潮词的知名度和人们喜爱的程度。诗人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钱江大潮的壮观和弄潮儿的飒爽英姿,歌颂了弄潮儿的无畏精神。
  这位潘阆诗人是河北大名人,早年在汴京城卖草药,太宗时赐进士及第,后因结交宦官王继恩而受牵连,逃到中条山隐居。真宗时赦其无罪,到滁州任参军,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卒。其酒泉子十首,颇为人称道。
  词曰: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
  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涛儿向涛头立,手
  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观潮之俗由来已久。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善于游泳的吴儿数百人,都是披散着头发,身上纹着各种纹身,手把着十数幅大红旗,脚踩波浪,争先鼓勇,溯浪而上,腾身百变,在惊涛巨浪中旗尾也未沾湿,这种场景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沿江两岸十余里,都是观潮的人群,妇女们更是格外抢眼,满身满头的珠翠罗绮耀人眼目,车马塞得道路堵塞。柳三变想到白居易在杭州时“郡亭枕上听潮头”,自己今日也能玩江楼上看潮了,而且前呼后拥的以自己为中心,心里未免有几分得意。
  他甚至在有一年暑热刚过,将虫虫、瑶卿、秀香、佳娘和在杭州的酥娘邀到余杭观潮,看得这几位娇娘热泪盈眶,泪水终于像潮水一样奔流下来。她们暗自庆幸此生遇到这样一个有才有貌、有情有义的好男人。
  柳三变虽然在余杭任上心情愉快,干的风生水起,但他作梦也没想到在这里一呆就是将近七年,似乎连赵祯皇上都把他忘记了。这就应该说当年那道诏书的巨大影响了,由此也可见夏竦的心机深沉、毒辣,手腕高明,远不是柳三变这个层次的人所能应付的。以夏竦的心性和手段,既使在朝廷中那么多出类拔萃的人里,他都能纵横捭阖、应付裕如,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何况一个小小的柳三变。
  话虽如此,柳三变虽然仕途受阻,但并不影响他的愉快心情,他照样可以纵情吃喝玩乐,享受人间美事,填词度曲,纵酒包妓。奇怪的是,对他的这些方面倒是很宽容,从来没有任何上司或监察部门找他的麻烦。也许是早年“浪子词人”、“奉旨填词”的身份早已为世上方方面面的人所接受,见怪不怪,世人眼中的他,第一是词人,第二才是官员。
  
  
  五
  柳三变到余杭是经皇上首肯,又是在这鱼米之乡、条件很好的余杭任所,稍作努力,便会按部就班的完成三任六考,甚至大大提前。但他却不擅此道,只知踏踏实实的在县里勤勉公事,除非公事需要,他连州里长官都不见,更遑论去东京活动了。
  很长一个时期,朝中大员晏殊、夏竦、郭劝等都在关键岗位上任职。他们虽然一个个不声不响,却又不动声色的将柳三变死死的按在底层。这就是官场,令人生畏的官场,还是让你说不出道不出、有苦只能往肚里咽的官场。
  而一向非常欣赏柳三变的皇上赵祯,却被一连串的朝中琐事搅得心神不定,再没有了景祐三年圣诞之日时的好心情和闲情雅兴,他甚至很长时间都没想过柳三变。先是朝廷里发生以范仲淹为首的一干大臣与宰相吕夷简之间的党争,愈演愈烈;又发生景祐四年的贡举风波,这一届贡举省试中黜落的举子特别多,可是朝中大臣的子弟一个也没有落榜,引起被黜士子忿忿不平,开封街道上到处响起讥讽时政的歌谣,连皇上都听到了一首讽刺朝廷用人不当的《河满子》词,这首词是改自唐朝张祜的诗,词云:“天章故国三千里,学士深宫二十年。殿院一声河满子,龙图双泪落君前。”皇上虽觉好笑,还是引起警惕,特下密诏对朝中几位大臣的子弟及门下士要降等录用;此外,本届政府老迈昏庸、河东大地震、西北党项的元昊自称大夏皇帝……。数不清的烦心事一件接着一件,搞得这位皇帝焦头烂额。
  到了庆历二年年底,事情终于出现转机,柳三变这才自余杭又转任泗州,到了此时,他方才知道改官的艰难。他从未想过在余杭竟呆了这么久,几年来在地方苦苦磨练,如今也只晋了一阶,柳三变当年在宫廷留诗中道出“官居七品苦煎熬”的慨叹竟然一语成谶。不管怎样,现在任命通判泗州,终于是州官了。
  对于官场中的规矩和倾轧,柳三变搞不清楚,也无心弄清楚,因为他自己心里有数,自己没有条件和能力去钻营或请托。让他欣慰的是,这次改任泗州判官,刚到任半年又接到改任著作郎的任命,无疑是个好消息,这表明朝廷想到了他,开始加快了“三任六考”的步伐,估计在泗州任上不会呆多久了。柳三变职务上虽然增加了一个著作郎的头衔,但仍继续权知泗州通判,宋代的职官制度就是这样的复杂。
  泗州在汴水、泗水、淮水三水汇合之地,境内有“泗州十景”,风景秀丽。虽然水陆交通都很发达,百姓也很富庶,但它毕竟是个小州,其繁华程度反较余杭差多了。柳三变才到泗州几天,便到了一年伊始的元夕佳节。衙门里早早放了假,除了必要的值守人员留下外,分外冷清。柳三变在外独自过节已有几个年头了,在余杭时每日酒席歌会不断,简直招架不住。由于刚到这里便赶上放假,这一元夕节便过得清冷凄寒,想到多年来改官艰难,不能回京与心上人团聚,愁思绵绵涌上心头,感慨“佳节每从愁里过,壮心还傍醉中来。”不由自主的想到京城元夕的热闹。
  一进十二月,汴京城里过年的气氛就热闹起来,街市上到处都在卖撒佛花、韭黄、生菜、兰芽、簿荷、胡桃、泽州饧等年节食品。到了腊八,三五成群的和尚、尼姑,走街串巷的齐声诵经。他们拿着用银或铜做的沙罗或盆子,盆子里面摆放一尊铜或木的佛像,并往盆里注入香水,手里拿一枝杨柳枝,不时地沾了香水往佛像上轻洒,挨家挨户地到居民家门口念经祝祷。以大相国寺为首的几大佛寺在腊八这一天都要举行浴佛会,煮好七宝五味粥送给施主,他们管这种粥叫“腊八粥”。而京城居民家里也都用各种果蔬杂料煮粥喝。柳三变刚刚来到泗州,人又不熟,又无兴致,竟没吃上一碗腊八粥,晚上临睡前想到虫虫、秀香她们今年的腊八粥又有何新意呢?忘了是哪一年,也忘了谁提的建议,到了熬腊八粥的这一天,秀香、虫虫、瑶卿八女约定每人带一种食材到秀香家去,事先不准商量不准打听,结果第一年的腊八粥里只有四样食料,重复了。第二年又走了极端,八种材料里只有两种与普通人家熬腊八粥用的食材相同,其余的都是几个女子绞尽脑汁标新立异找来的,结果熬出来的粥五味杂陈,大家硬着头皮喝掉,但是那个开心劲儿就甭提了。柳三变越想这些越是睡不着,似乎闻到往年吃粥时的香气,他还清楚地记得汴京的腊八粥与南方的不同,粥里放的是胡桃、松子、乳蕈、柿、粟、栗、豆等七种东西,因其中含有五种主要味道,所以真正的名称叫做“七宝五味粥”,只是因为在腊八这天才熬,故此习惯上叫做腊八粥。后来,粥里又加了米,使粥熬得更加粘稠,这才成为真正的腊八粥,七宝五味粥这个名字就渐渐不为人知了。
  到了除夕日,大内里面要玩一场大傩的驱邪活动,皇城里的亲事官、教坊使谁都闲不住,是闲人都要参加到这个活动中去,多至上千人。选一个高大魁梧的人穿上金盔金甲扮成将军,又选一个肥胖丑陋的人扮成钟馗,还将一个清秀的小太监妆扮成钟馗的妹妹,其余还有人扮成土地爷、灶王爷、兵士、护卫等,装神弄鬼,在大内各宫殿院内兜上一圈,算是把所有的鬼祟从宫里驱逐出去了。之后,这支队伍出宫向南,一直要把所谓的鬼祟驱赶到南薰门外,再驱赶到龙湾,称之为“埋祟”,到此这场活动才算结束。柳永曾在御街看过这项活动,许多开封的老百姓聚在宣德门至南薰门的道路两侧,他们饶有兴致的把这当做一场有趣的游戏去围观。而老百姓也有他们自己的乐趣,城里的一些闲汉、无赖,也有些是穷苦孤独之人,他们或三或五结成一伙,装扮成女鬼或女神,敲锣打鼓在街头巷尾挨家挨户乞讨些小钱,老百姓把这叫做“打夜胡”,希冀以此除邪驱祟。这些人的驱除邪祟活动可不是像大内那样只在除夕一天,而是一进十二月就开始不断的有人装神弄鬼了。
  到了夜晚,禁中的爆竹放的山响,声闻整个汴京城。至于老百姓,则家家户户围炉团坐,通宵不睡,这叫“守岁”。柳三变虽然不想守岁,可在这冷衙之中又孤单凄冷,想睡也睡不着。
  先给虫虫写了封长长的信,道尽了心中的思念。自回京祝皇上寿诞已经几年了,其间在余杭任上虫虫来观潮短暂相聚,再后来他在休假期间回了趟东京,此后二人再没见过面,只有靠互通书信寄托思念之情。当初在汴京短暂相聚时,柳三变曾下狠心劝虫虫不要再为自己痴情,甚至妄自菲薄说自己本质上就是个风流浪子,你在东京苦守,我倒在外面风流,根本不值得她作出这样的牺牲。但虫虫死活不同意,一定要等他回京再叙前缘。柳三变知道虫虫性格,说到做到,此后再未提过这一话题。
  柳三变自柜中取出一轴书画,只看这画轴便知是一小幅书画,装裱极精致,以牛角为封头,莹润剔透,光滑乌亮。缓缓打开画轴,乃是一幅鸰毛花卉,柳枝摇曳,两只黄鹂登在枝上,一上一下相互呼应,似在诉说衷情。柳三变已不知看了多少遍,犹自把玩,每每在想:这位画者通过这两只小鸟想说点儿什么呢?其实他心中明白,两只小鸟的对话,每次看画都不同,对话的脚本就是他在心中写下的。他知道画中上面那只略大,颜色更艳一些的肯定是他柳三变,下面这只娇嫩柔媚的定是画者自己——瑶卿。自己刚收到时,打开后的第一眼就会心一笑。随画还附有一封书简和一首小词《浪淘沙》:
  秋意入芭蕉,不雨潇潇,闲庭如此好良宵。
  月自缠绵花自媚,人自无聊。别恨几时消?
  认取红绡,凤筝音苦雁书遙。醒着欲眠眠着醒,
  灯也心焦。
  瑶卿姑娘真是多才多艺。柳三变看罢多时,想了想,便在案上摊开一幅裁好的冰雪笺,提笔写道:
  有美瑶卿能染翰。千里寄、小诗长简。
  想初襞苔笺,旋挥翠管红窗畔。渐玉箸、银
  钩满。锦囊收,犀轴卷。常珍重、小斋
  吟玩。更宝若珠玑,置之怀袖时时看。似频
  见、千娇面。
  (能染翰:能写诗作文,翰:指笔;襞:
  音壁,折叠;苔笺:一种书画纸的名称;玉
  箸、银钩:古代书体名称,玉箸,小篆。银
  钩,草书。)
  然后附上一行小字:右调凤衔杯,调寄瑶卿小妹,也不署名,只落一“七”字。
  柳三变放下笔,他的思绪还没有从瑶卿身上收回。有一次他将小猫图展示给瑶卿,惊喜的她啧啧赞叹:“没想到七哥词填的好,画和字也是如此出色,兼有黄荃、徐熙的笔墨功底,兼工带写,这小猫简直画活了。”画上的小猫披着一身雪白的长毛,瞪着一对鸳鸯眼,一望而知是非常名贵的品种。柳三变后来陪着瑶卿几次到大相国寺市场寻觅,总想买一只来养着,始终未能如愿。
  不久后,瑶卿回送他一幅小画,岸边柳树上一只翠鸟向下张望着,树下趴伏着一只小猫,小猫正无奈的望着伸向河面的枝头上的小鸟。柳三变一看正是自己画的小猫,被瑶卿改变了姿势。瑶卿见柳三变专注的看画,笑着对他道:“七哥,你知不知道小鸟在说什么呐?我知道,它说你有能耐上来啊,你抓不着我。”柳三变装作没在听,突然起身将瑶卿扑倒在榻上,笑着道:“谁说我抓不到你,哪个佳人能逃得过我柳三变的掌心。”瑶卿在他身下被揉弄得咯咯笑着连声讨饶。
  如今再看这幅画上的两只小鸟,下面的这一只明显柔顺了许多,似乎随时准备与雄鸟偕飞。柳三变知道瑶卿的心,只碍于虫虫,她对自己的一颗恋心并未完全熄灭。
  柳三变和他的两个哥哥在家乡被人称为“柳氏三绝”,诗书画各有擅长,他的画虽不及兄长,也还能看得过去。在汴京家中,有一天他正在院里品茶,“喵”,一声柔嫩的猫咪叫声吸引的他抬头观瞧。他看见一只小猫爬上墙头正在向院里偷窥,只见这只小猫一身雪白的长毛,绒球一样,连脚爪都被毛遮住,两只眼睛一黄一蓝。柳三变从没见过这样漂亮的猫咪,煞是可爱,可知是个珍品。他一时来了兴致,急忙展纸,找来一支写废了的中号毛笔,在墨池中按扁,提笔在宣纸上丝毛,转眼间一只兼工带写的小猫跃然纸上。他上下打量打量,又在猫图上加了两朵牵牛花,刷刷几笔勾勒出藤茎和几片墨叶。
  柳三变看着自己的神来之笔正在得意,听到敲门声,开门一看是邻舍的孙婆。孙婆着急的问有没有看到一只小猫过来,柳三变指着墙头道:“就在那,好漂亮的一只小猫。”两人扭脸去看,小猫早已不见了,柳三变安慰道:“刚才还在那里,别急,不会走远。”
  孙婆道:“这是我前几天在相国寺花了三两多银子买的,我虽舍不得吃,可实在爱煞它了,狠狠心还是买了下来。还是请算卦的王公帮忙写的契约。”
  柳三变问:“买只小猫还要写契约?”
  孙婆道:“那是当然,买只猫啊狗啊的都要写契约,要不然刚买回家,又跑回旧主那里,不认帐咋办?”
  柳三变很好奇,“改天让我看看契约是怎么写的。”过不两日,孙婆果然拿来一纸契约给他看。契约写的非常详尽,小猫的年龄、外观、皮毛、眼睛一一写清,买卖的时间、地点、买卖双方及见证人一清二楚,落款花押,孙婆不会写字,按了个红红的拇指印。柳三变虽然学问很杂,也曾关注过买卖合同,却还从未见过如此详细的买卖小宠物的契约。
  柳三变的思绪从瑶卿身上收回,不一会儿他又想到了婉娘。婉娘的冰雪肌肤,柔绵体态,晃若眼前。一夜风流,婉娘的激情和饥渴的玉体,长久的让他不时回味。虽知这场艳遇如此结局是最好不过,但时时相思难以忘怀却是痛苦的,想到有念念少女传情,曲廊轩厅偷期,见面未曾叙谈便以身相许的率性怎生是好呢?也不知婉娘近况如何,这些年来双方也只通过几次书信,万水千山,音书俱沓。柳三变想,用什么词牌好呢?他用了一个不常见到的词牌《法曲第二》,他也许想通过这个词牌来表明,当初的那场艳遇是轻易见不到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他可能是这样想,也可能想的是别的,谁知道呢?
  《法曲第二》词曰:
  青翼传情,香径偷期,自觉当初草草。
  未省同衾枕,便轻许相将,平生欢笑。怎生向、
  人间好事到头少。漫悔懊。细追思,恨从
  前容易,致得恩爱成烦恼。心下事千种,尽凭
  音耗。以此萦牵,等伊来、自家向道。洎相见,
  喜欢存问,又还忘了。
  (容易:轻率、轻易。陆游《宴西楼》诗:“万里因循成久客,一年容易又秋风。”洎相
  见:及至相见。洎音寄,及。)
  
  六
  初五日,柳三变觉得身体有些不适,便去找县衙一位同样未归家的老师爷寻点药吃。来到前院厢房前,听室内有一苍老声音吟哦:
  一盘消夜江南果,吃果看书只清坐。罪过
  梅花料理我,一年心事,半生牢落,尽向今宵
  过。此身本是山中人,才出山来便觉错。
  手种青松应是大,缚茅深处,抱琴归去,又是
  明年那。
  柳三变听了这首《青玉案》,心道这是谁啊,心态却比我好上许多。不太可能是衙中不起眼的范师爷啊,那位老者于衙门公事确实是把好手,擅长诉讼案牍,但从没见过他有吟诗作画这等雅兴。推开西厢门,见一老者正在独酌,不是他又是谁,原来正是高大干瘦的范师爷。柳三变久在地方,深知衙门里离不开这种人,对他们是很尊重的。衙门里必有三老,吏事才易办妥,主官才清闲。哪“三老”?一为老吏,二为老幕,三为老胥。三老大多熟悉一方风土,精于书案,品学兼优,崖岸高峻。主官与三老朝夕相处,相敬于礼,则衙中诸事皆可放心矣。
  范师爷见柳通判进屋,赶忙下地迎接,寒喧后得知柳之来意,便邀柳三变到炕上坐,说道:“听你所言,我已略知大概。我虽不是医者,但也颇通医道,你这气色显示你为冷酒伤身,不合独饮闷酒,酒入愁肠,乃郁结所致,无大妨事,长官饱读诗书,岂能不知冷酒伤人?我这里有烫好的老黄酒,喝他几盅,我俩个聊聊闲篇,抒解一下心中之事,保你明日便好。你若不忙,闲着也是闲着,我倒要给你讲点温酒之故事。瓦子里讲三分,其中有一段‘温酒斩华雄’的段落,我听过好几遍,真是精彩。三国魏晋时期人们认为酒不宜冷饮,经常饮冷酒对身体有害。我认识一个人,暑天常饮冷醇酒,数年后得病,求一名医。医者诊断后问:‘你是否经常喝冷酒?’他说:‘是的。我听人说热酒对人的身体有害,因此日常总喝冷酒’。医者说:‘你只知道喝热酒有害,但却不知道喝冷酒的害处更大。热酒伤肺,然而却能行气和血;冷酒虽然对肺没有伤害,但却伤胃,常饮冷酒,必然导致郁滞气闷,久则成病。喝酒应该不冷不热,适其中和,方可无害。因此古人饮酒有温酒暖酒之分’。俗话说:‘喝冷酒,花脏钱,睡凉炕,早晚是病。’柳通判初到泗州还没几天,互相都不熟悉,不过老夫见柳通判人很潇洒,聊起来很对脾胃,多说几句休要见怪。”
  二人均在此地无亲,正好闲聊消此年关寂寞。
  三杯热酒下肚,柳三变周身血液循环,身上轻松了,便道:“平日常见的在州衙前摆摊测字的卦者,我听他给人解说,知他非是一般靠算卦骗人钱财之人,很想请他给我算上一卦。”
  范师爷微微一笑:“若讲到卜卦,我不会输于门口那位卦者,你若信得过,我来为你测一卦,请你写个字。”
  柳三变惊讶的道:“呃,想不到范师爷还精通此道,那就以我这名字‘三变’二字如何?”
  范师爷言道:“谨随尊便,”沉吟一下道:“既然是两个字,在下不再拆字。‘三变’二字,本人不从字形上解,而在字意上,三变者,言其变化多端也。‘三’这个字,看似简单,然而一而再再而三,是形容多矣。不过又有‘事不过三’之说,又表明凡事有转寰的余地。关乎你一生的无非两件事:为官和作词,落在这两件事上,三变者,这个名字既有利更多为害,一变落在你对词的创作上,某虽不才早已闻名你善作慢词、艳词,这一变指的是你由小令到慢词,这是第一变,只是变的还不够好,还未盖过你‘奉旨填词柳三变’的俗名,因此你虽在填词上已成一大家,但这俗名也许影响你今生及身后世人对你的评价,人们提到你柳三变,首先是把它与奉旨填词联在一起,影响到对你词作的公正评价,不知我说清楚没有。”柳三变听得连连点头。
  范师爷接着道:“二变落在为官上,这一变虽然对你打击极大,毕竟已经过去,是指你临轩被黜之事。按理前两变已经过去,事不过三嘛,一切在向好处发展,第三变也应顺势而为,不应该久困地方才对。但你偏偏久困于地方上这么多年,这就破坏了你的命理趋势,因此这还会有的第三变究竟向哪个方向发展就说不定了。以我推算应该是向好的方向发展才对,可是观你印堂发暗,又似乎还有变数,这一变恐无可解,不知今后要在哪处发生变化,在下也算不出来,长官只能事事小心,不过有过第二变的历练,这第三变即便不是吉兆,也不会太坏,应该容易逢凶化吉。”
  柳三变也感觉到困厄于地方太久了,便试探着问:“可有解?”范师爷想了想道:“这个我也说不好,不过你不妨改名试试。许多人通过改名昭示新人新气象,因此时来运转的不乏其人。”
  范师爷随口说出的一个主意竟然打动了柳三变。但他却不知朝廷规矩,想到精通易经的石介,去信问计。石介很热心,回信写道:“你这大半生系于声律,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你这大半生从未离开过一个‘永’字。再者,你一生一世系于词,当永世留名,愚意以为可以改名为永;你信中言道身体有恙,我看你所述症状不足为虑,人生七十古来稀,你生性达观开朗,七十古来稀不成问题。老者为耆,八十为耆,借耆字冲掉你的病痛和心病,改字为耆卿。”柳三变接信大喜过望,他没想到石介如此仗义,而且建议很对自己心思,便依言改名,寄吏部考功司。
  不出半年,转授太常博士,自这时起柳三变这个名字已被柳永替换。太常博士是太常寺的主官之一,太常寺是负责礼乐、祭祀、陵墓的机关,其职能多与礼部重叠。
  到了庆历三年(1043年),朝中政局发生变化,显现一片生机,范仲淹等人在皇帝支持下施行庆历新政。
  柳永却不知,这次的顺利改官得益于庆历新政和皇帝的偶然过问。庆历三年五月,朝廷下诏举幕职、州县官充京朝官,“诏臣僚举职官、州县官充京朝官,判、司、簿、尉充县令,流外出身州县官充令、绿、班行,其奏状式样颁令遵用施行。”皇上此诏正是据范仲淹的奏议颁布的,也正是“庆历新政”中改革吏治的重要措施之一。正是在颁布此诏令时,皇上似不经意的问道:“那个柳三变还在下面州县吗?很久没听到他的新词了。”范仲淹何等聪明,立刻回道:“启奏陛下,柳三变虽已达到磨勘改官条件,但吏部不放改官,现仍在地方上。”皇上道:“那是为何?”范仲淹道:“夏竦一口咬定景祐二年那道诏令是专为柳三变所发,故此多年来仍滞留在余杭任上。他到余杭,那还是圣上特旨任命的,若按夏竦本意,应该让柳三变老死在盐场。柳三变仍在填词,且词风大变。”
  皇上听了大怒:“一个人在同一位置一干就是五、六年,如何不被磨折得意气销沉。查一查谁歪曲朕的旨意,那道诏令是针对整个朝廷考官制度的,怎会为区区一吏专发一纸诏令。朕还在纳闷,这几年问到柳三变时,一个个吞吞吐吐言不由衷。卿下去马上责成吏部去办。”
  庆历三年十月己未,范仲淹上疏,皇上下诏同意对京朝官选人的进状进行复审和落实。
  皇帝这一发怒,吏部不放柳永改官,再也没有了“合理”的依据。一纸命令下来,柳永任太常博士,立即交割公事,回京报到。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